三尺巷

三尺巷

三尺巷又名六尺巷。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三尺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尺巷
  • 朝代:清
  • 又稱:六尺巷
版本之一,版本之二,版本之三,版本之四,版本之五,版本之六,版本之七,

版本之一

山東聊城“仁義胡同”,又名“六尺巷”,也稱“狀元街”,在水城東關大街東首路北。此故事是在水城流傳甚廣、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講的是清代開國狀元傅以漸,在京城為秘書院大學士,加封太子太保,授武英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曾纂修《明史》、《清太宗實錄》,充任清太祖、太宗《聖訓》總裁,奉命與曹本榮合著《周易通注》。家中因為宅基糾紛,修書一封,希望他能為家中撐腰。收到家人來書,遂修一紙家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看後,自感慚愧,主動讓出三尺,鄰居知道後,也深感慚愧,讓出三尺來,於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傅以漸在水城被尊稱為傅閣老,傅姓也成為水城響噹噹第一大姓。
傅以漸的後代傅斯年,更是近代名聞天下的一代學者,著名教育家。現政府在傅家老祠堂前面建起了“傅斯年陳列館”。實際傅斯年的老宅在古城北門裡,就是今天省第二技術學院的校園。解放前毛澤東曾經專門發布命令,嚴令攻城的徐向前119部,要保護好傅斯年的北門老宅,但建國後隨即拆遷,在原地建起了最早的水城汽車站。

版本之二

清朝康熙時,安徽桐城出了個叫張英的,當上了大學士,鄰居吳氏欲侵占他的宅邊地,家人馳書北京,要張英憑官威壓一壓吳氏氣焰。誰知張英卻回詩一首曰:“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意思很明白:退讓。家人得詩,主動退讓三尺。吳氏聞之,受到感動也後撤三尺,三加三等於六,才成了“六尺巷”。巷口,中間陰文鐫刻著“三尺巷”的圖畫故事。
張英(1637-1708)的長子張廷瓚,是康熙時的進士。張英的第三個兒子張廷玉(1672-1755),康熙時進士,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雍正設軍機處,其規章制度均由他擬定。乾隆時又深得信任,加太保。為官於康雍乾三代,共50年。這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官場上也是少見的。《明史》的編成,就是張廷玉任總裁時的成果。張英的五子也是雍正時的進士,官工部侍郎、禮部侍郎、內閣學士。相傳桐城當地幾百年來就有“父子宰相府”、“五里三進士”、“隔河兩狀元”的說法。

版本之三

北宋王安石還有一個三尺巷的故事,說是他的家鄉親人在建房時與鄰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爭,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權威,寫信給王安石。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風範,回信詩云“千里捎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慚愧,讓出一尺半,鄰家得知後,也讓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話。

版本之四

明萬曆年間進士、兵部尚書李春燁泰寧尚書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護價值的古建築群。尚書第內有條小巷叫三尺巷,相傳是當年建尚書第時,當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燁的兒子致信父親,希望他出面調解。不料,李春燁回信說:“千里來書僅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不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張讓出三尺地。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真實故事,其現實意義又是不言而喻的。

版本之五

賢良街在壽縣淠、潁兩河入淮之處的古鎮正陽關。這條街與清鹹豐年間的正陽名人余福九有關。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後,家遷正陽南大街。一年,他家與鄰居周鐵匠同時拆舊房蓋新屋,兩家都想向中間的過道擴展。如此一來,過道沒有了。雙方僵持,誰也不準誰動工。余家派人進京送信給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壓周家讓步。余福九寫回信一封,交來人帶回,並說:“妙計盡在其中。”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見紙上書詩一首曰:“千里傳書為堵牆,讓他三尺有何妨?萬里長城今尚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兩戶都被余福九的高風所感動,各自退讓三尺,原來的三尺巷變成九尺巷了。從此,正陽關百姓將此巷稱為“賢良街”。

版本之六

江蘇泰州相鄰的兩戶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賈。兩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圍牆時,雙方為地界發生了爭議。泰州人素來就有“寸土必爭”的老傳統,不要說鄰里之間,就是兄弟之間為了祖業也是吵得不可開交,鬧到最終,“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為了區區三尺地,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商賈大戶各不相讓。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殺手鐧——連忙去信給官人告狀。隔不了多久,官人來了回信,信上說:“來信為爭三尺房,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信上說的很明白,官人既來信,遵信所囑,在離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對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動,也在原地界退後三尺砌上圍牆。這兩道圍牆中間形成一條巷子,後人就給這條巷子取名為“三尺巷”。“三尺巷”的寬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寬。

版本之七

河南安陽老城區內有一條"仁義巷",那裡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據說當年郭家鄰居建房造屋擠占了郭家一牆之地,郭家人氣不過便和那家論理,一來二去鬧得不可開交直至上了公堂。地方官畏懼雙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審理,於是兩家繼續爭執。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將此事回票郭朴,郭朴即刻回書一封。但當郭家人滿懷希望地打開書信時,不想上面竟然是這樣幾行詩句:"千里捎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郭家人明白道理後立刻停止了訴訟並且甘願讓地三尺。而鄰家得知此事後也十分懊悔自己當初的行為,他們也立即將院牆後移。就這樣你退我讓,原先院牆所在的地方竟然變成了一條寬可行人的巷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