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寧尚書第

俗稱“五福堂”,在泰寧縣城內勝利二街福堂巷,為明朝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李春燁建於明天啟年間(1621~1627年)的府第。建築布局嚴謹合理,是福建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尚書第座西朝東,南北長87米,東西寬60米,占地面積5220多平方米。

建築概述,木材,大廳,擺設,地理位置,民居建築,布局特色,主廳介紹,房子主人,房子與人,生平簡介,

建築概述

木材

泰寧古稱杉城,山上盛產杉樹。尚書第內部的主要建築全部採用杉木材料,柱徑粗大,排柱密集。李春燁用最好的杉木建造的大宅院,即體現了他的顯赫身份,又達到了堅固耐用的目的。房屋內部裝飾更為
泰寧尚書第泰寧尚書第
講究,所有天井都用大塊條石拼砌,呈棋盤狀,出水洞鏤空成花鳥獸圖案,天井內置石雕花柱、花架和石水缸。大石缸內裝滿了水,用以養魚、澆花和防火。

大廳

大廳地面以方磚鋪砌而成,呈菱形。廳堂條格狀的窗戶特別引人注目,類似百葉窗的這種老式窗戶夏天通風透氣,冬天糊上白紙防風又採光,既暖和也明亮。每個房間地板下還有個陰井,開啟活動板門就可傾倒污水,古代工匠的建築設計還真叫絕。昔日的廳首、額枋、廷柱處,都懸掛著名人撰書的匾額和匾聯,使整座古居更顯得莊重高雅。

擺設

文物陳列室里,一扇十二折的紅木屏風,這是李春燁給女兒的嫁妝屏風上方透雕蝙蝠、壽字圖案,中部雕刻八仙下凡的民間故事,下方透雕如意、刺虎紋花格,雕刻工藝異常精美。在名人書畫、石碑藝術展館,我們還見到了朱熹在黑硯台上留下的春夏秋冬四季詩,這些詩詞是他晚年被打成偽學派後,隱居在泰寧城南時所寫的。
泰寧尚書第泰寧尚書第

地理位置

泰寧從地理位置上來講,是閩西北一個不起眼的山區小縣,面積不過1539.33平方公里,人口僅12.5萬。但歷史悠久,西漢時為閩越王無諸校獵的場所。到解放初期,城區還保留著近90%的古建築,明清時期的民居、寺廟、橋樑、古井、古塔、古街巷、古城牆遍布城區,使得泰寧這座小山城格外古樸。然而由於大山環繞,交通閉塞,導致經濟貧困落後,人口僅剩4萬餘人。有這么一首民謠為證,“小小泰寧縣,三家豆腐店,城內磨石腐,城外聽得見”。然而很可惜,近幾十年來,特別是“文革”期間,沒有很好地重視古蹟的保護,一大批非常精美的古建築,如孔廟、三賢祠、城隍廟、文昌塔、古城牆等都被拆除了,現在僅剩下一些民居和保存較完好的尚書第、世德堂等古建築群。
泰寧尚書第泰寧尚書第

民居建築

中國古代民居建築。又稱五福堂。在福建省泰寧縣城內。建於明萬曆末年。系明天啟間兵部尚書李春燁的府第。府第石雕、磚雕精緻,富有地方特色,規模宏偉,是研究福建古代民居的珍貴實物資料。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尚書第座西朝東,南北長87米,東西寬60米,占地面積5220多平方米。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門進出,北端進門設儀仗廳、接客廳。甬道設五重門樓,全宅門額都嵌有石匾,從南端起分別題刻著“尚書第”、“柱國少保”、“四世一品”、“禮門”、“義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諫”等字樣,匾額的枋檁柱頭雕刻著各種精巧圖案。在門斗的石階列一對抱鼓石,高2米,寬0.92米,鼓座雕著雙獅戲球、雲龍、花卉。門墩牆基刻有荷墀托、蓮裙座、竹節襯柱等精美圖案。主宅5幢,輔房8棟,分5道門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廳堂、天井、迴廊外,有房120多間,全為磚石木結構。主宅每幢均為三進,中廳堂用減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徑0.45米,柱頭挑出二抄斗拱撐托枋梁,礎石八角形,雕刻著麒麟、錦象、蓮瓣等圖案,柱礎間還墊著雕刻的扁鼓石。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崗岩石板鋪設,廳堂是方磚地,天井有雕刻的石柱、花架和石水缸。尚書第所在的勝利二街是城裡唯一留存的古街,保存著大片明代住宅建築群。這裡居民日常飲水,也使用明代的水井,水井井圈上刻著“隆慶”、“萬曆”等年號字樣。尚書第里設有蠟像館、民俗館。
泰寧尚書第泰寧尚書第
院的門樓,全用條石構築,牆面匾額、柱樑和須彌座均精雕人物、飛鳥、卷草、團花等圖紋,並用重疊斗栱構成。門前有一對高 2米的抱鼓石。屋面灰瓦,檐口懸吊陶質落水漕。高挑的屋脊,用灰瓦或薄石板砌壓。廳堂、走廊地面鋪墁方磚。尚有開敞式儀仗廳,系迎賓禮儀之所。尚書第四周及各院之間築有高大的風火牆,各廳堂均有廊門相通,布局嚴謹。1984年以來,中國撥款進行了部分維修,並闢為泰寧縣博物館

布局特色

尚書第福建泰寧明代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李春燁的住宅。120多間房子。俗稱五福堂。最大特點是大氣,建成300多年來至今毫無損失,是一座典型的泰寧傳統“三廳九棟”形式排列的古建築群。主體5棟,棟與棟以封火牆相隔,廊門相通,既獨立又相連,它那巧妙的木結構精美的磚刻石雕斗拱雀替花舌等裝飾,富有珍貴的藝術和科學價值。它布局合理,採取傳統的“三廳九棟”連片的建築形式,也就是每幢都有前廳、中廳、後廳,幾幢並排相連,幢與幢以封火牆相隔,以廊門相通;廳與廳以封火牆或楹門相分;形成既相隔又相通,既連片又獨立的科學性、實用性很強的民居建築形式。它規模宏偉、占地面積大,房屋高度多在7米以上;用材講究,建築等級特別。如前廳採用宮庭建築常用的抬梁建築模式;它建築工藝精湛,如門樓上的磚石雕刻、斗拱花飾等。
泰寧尚書第泰寧尚書第
主宅5幢,輔房8棟,分5道門沿甬道一字排列,除廳堂、天井、迴廊外,有房120多間,全為磚石木結構。主宅每幢均為三進,中廳堂用減柱扛梁造法,木柱粗大,直徑0.45米,柱頭挑出二抄斗拱撐托枋梁,礎石八角形,雕刻著麒麟、錦象、蓮瓣等圖案,柱礎間還墊著雕刻的扁鼓石。甬道、庭院、走廊、天井全用花崗岩石板鋪設,廳堂是方磚地,天井有雕刻的石柱、花架和石水缸。
庭院前的甬道分南北二門進出,北端進門設儀仗廳、接客廳。甬道設五重門樓,全宅門額都嵌有石匾,從南端起分別題刻著“尚書第”、“柱國少保”、“四世一品”、“禮門”、“義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諫”等字樣,匾額的枋檁柱頭雕刻著各種精巧圖案。在門斗的石階列一對抱鼓石,高2米,寬0.92米,鼓座雕著雙獅戲球、雲龍、花卉的圖案。門墩牆基刻有荷墀托、蓮裙座、竹節襯柱等精美圖案。
泰寧尚書第泰寧尚書第
尚書第所在的勝利二街是城裡唯一留存的古街,保存著大片明代住宅建築群。這裡居民日常飲水,也使用明代的水井,水井井圈上刻著“隆慶”、“萬曆”等年號字樣。

主廳介紹

這幢是尚書第的主廳,也是整體建築的精華。當年李春燁就居住在這幢房子裡,現在把它闢為泰寧縣文物陳列館。請大家抬頭往上看這幢門樓,它保存的非常完整。為什麼文革時期“破四舊”沒有被破壞掉呢?這還得感謝當時住在這裡的一位李氏老太太,當她知道紅衛兵要來砸這幢門樓時,情急之下,連夜發動李氏族人用黃泥把門樓上的“四世一品”、“鏤空花”、“財神爺”、“如意神”等全部糊掉,然後塗上雪白的石灰,寫上“毛主席萬歲”。當紅衛兵要來砸時,一看傻眼了,誰也不敢動,這幢門樓就這樣被完好無缺地保留了下來。“四世一品”,這是明朝天啟皇帝賜封李春燁家族四代享受一品的待遇。而且它是往上封,(李春燁自己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而真正享受到一品待遇的是他的母親和李春燁夫婦。
泰寧尚書第泰寧尚書第
是當時李春燁接待朝庭官員、接聖旨及辦大事的場所。再往上看“清朝師柱”這塊匾,是當時福建布政使司莫儼皋為李春燁所立。清朝”往往被人誤認為是“唐、宋、元、明、清”的清朝,其實它是指清正廉明的意思。師”指的是李春燁加封為太子太師柱就是把李春燁譽為國家的棟樑之材、中流砥柱的意思

房子主人

房子與人

房子的主人是李春燁,時任明末兵部尚書兼太子太師。尚書第建築群呈長方形,坐西向東一字排列,前有甬道,後有花園,共有房屋120間,是按照泰寧傳統“三廳九棟”的建築格式排列的,每幢都有門廳、客廳、中廳、天井、後廳,以封火牆相隔,以廊門相通,天井兩邊是檐廊和廂房,布局大同小異。 尚書第長長的甬道共設了五重門樓,各個門額上都嵌有石匾,從南端起分別題刻著“尚書第”、“柱國少保”、“四世一品”、“禮門”、“義路”、“曳履星辰”、“依光日月”、“都諫”等字樣。各門樓都採用通天石柱和石樑、石枋支撐牆體,底部是刻有連瓣花卉的石質須彌座。門樓的建築工藝精湛,上有磚石雕刻、斗拱花飾,匾額的枋檁柱頭處也都雕刻有精巧圖案。
典故來歷
第二幢門樓“四世一品”是最為精緻的,楣額下平伸四根石花柱,周圍石柱、石樑和石枋上刻滿人物、飛禽、花草,門邊立著一對近2米高的抱鼓石,顯得富麗堂皇。四世一品,是天啟皇帝賜封給李春燁家族四代享受一品待遇的榮譽,因為是向上封(李春燁及夫人、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實際上真正能享受到此待遇的也只有李春燁夫婦。

生平簡介

走出尚書第時,到了尚書第的主人李春燁。他六歲讀書,十六歲考上秀才,三十六歲中了舉人,接著三次進京應試三次名落孫山,直到四十六歲時才中了進士。寒窗苦讀四十載後,李春燁進入朝廷。為官十一年,晉升了十四級,可謂是大器晚成,青雲直上,仕途騰達。李春燁以自己的實幹、能幹,敢於進諫得到了皇帝賞識,屢獲封賞重賜。
五十七歲時,李春燁卻急流勇退,趁其母九十壽辰時辭官回鄉。天啟皇帝一再挽留,李答:“我原一介書生,十一年晉升到如此地位,所受皇恩已很優厚。只是我盡兒子義務的願望尚未實現,怎忍心忘懷當年熒熒孤燈、母子形影相伴時的情景?”隱退後的李春燁回到泰寧親奉老母,在尚書第的深宅大院中度過人生的最後十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