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異名)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三因極一病源論粹》《三因方》
成書背景
陳氏與同道湯致德等論及醫藥之道,乃撰著本書,在自序中說:“或曰:現行醫方山積,便可指示,何用此為?殊不知晉、漢所集不識時宜,或詮次溷淆,或附會雜糅;古文簡脫,章旨不明;俗書無經,性理乖誤;庸輩妄用,無驗有傷;不削繁蕪,罔知樞要。乃辨論前人所不了義,庶幾開古賢之蹊徑,為進學之帡幪,使夫見月忘指可也。”
流傳版本
現有南宋復刻本、元刻本及清《四庫全書》本等多種刊本,1949年後有排印本。
作者簡介
陳言(1131~1189),字無擇,號鶴溪,青田(今浙江青田)人。精於方脈,為宋代名醫。1161年曾撰《依源指治》。
書評、序言
余紹興辛巳,為葉表弟桷伯材集方六卷。前敘陰陽病脈證,次及所因之說,集注脈經,類分八十一門,方若干道,題曰《依源指治》。伯材在行朝,得書欲托貴人刊行,未幾下世遂已。淳熙甲午,復與友人湯致德論及醫事之要,無出三因;辨因之初,無逾脈息。遂舉脈經曰: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蓋以人迎候外因,氣口候內因。其不應人迎氣口,皆不內外因。儻識三因,病無餘蘊,故曰醫事之要,無出此也。因編集套用諸方,類分一百八十門,得方一千五十餘道,題曰《三因極一病源論粹》。或曰現行醫方山積,便可指示,何用此為?殊不知晉漢所集不識時宜,或詮次混淆,或附會雜揉;古文簡脫,章旨不明;俗書無經,性理乖誤;庸輩妄用,無驗有傷;不削繁蕪,罔知樞要。乃辨論前人所不了義,庶幾開古賢之蹊徑,為進學之帡幪。使夫見月忘指可也。於是乎書。
青田鶴溪陳言無擇序
章節目錄
卷之一
脈經序
學診例
總論脈式
三部分位
六經所屬
五臟所屬
五臟本脈體
六經本脈體
五臟傳變病脈
六經中傷病脈
五用乖違病脈
脈偶名狀
七表病脈
八里病脈
九道病脈
卷之二
太醫習業
五科凡例
紀用備論
口病證治
齒病證治
舌病證候(附失欠)
咽喉病證治(附哽)
耳病證治
卷之十七
婦人論
求子論
惡阻
養胎大論
避忌法
轉女為男法
漏阻例
子煩證治
腹痛下利治法
小便病證治
胎水證治
滑胎例
產難證治
產科論序
產科二十一論評
卷之十八
蓐勞證治
陰脫證治
下乳治法
惡露證治
虛煩證治
虛渴證治
淋閉證治
產後雜病治法
調補法
婦人女子眾病論證治法
瘡證治
小兒論
小兒初生回氣法
小兒初生所服藥法
小兒初生通大小便法
小兒臍風撮口證
《千金》變蒸論
夜啼四證
積熱證治
急慢驚風證治
解顱治法
魃病證治(魃音技)
疳病證治
不行證治
內容簡介
全書18卷,分為180門,包括內、外、五官、婦、兒各科病證及治方1500餘首。在分論各證之前,首敘醫學總論,其中關於病因一項,為本書理論重點,指出:“凡治病,必須識因,不知其因,病源無目。”陳氏將病因歸納為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三者,“六淫天之常氣,冒之則先自經絡流入,內合於臟腑,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外形於肢體,為內所因;其如飲食饑飽,叫呼傷氣,盡神度量,疲極筋力,陰陽違逆,乃至虎狼毒蟲,金瘡踒折,疰忤附著,畏壓溺等,有背常理,為不內外因。”此三因說,雖源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但本書提法更為明確,並詳述各科病證及治方,結合臨床闡述研究病因對於治療的重要性,即分別三因,歸於一治,此是本書命名“三因極一”之原意,亦是對張仲景病因學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其所載方劑,有相當一部分系宋以前醫學文獻中首次出現,並有較大影響,如嚴用和所編《濟生方》,即多取材於本書。
影響評價
本書奠定了中醫病因學之雛形,對研究中醫病因學說和各科臨床治療均有重要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