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

三八

“三八”指從國際傳至我國通用的“三八婦女節”,即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的節日。另有專指囉嗦,喜歡多管閒事,評頭論足,議論是非,背後宣傳別人事跡的人,男女都可形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八
  • 拼音:sān bā
  • 注音:ㄙㄢ ㄅㄚ
  • 英文:stupid
詞語概念,基本信息,基本解釋,引證解釋,歷史,三八由來,年齡範圍,國外,中國大陸地區,中國港澳地區,中國台灣地區,由來,1903年3月8日,1908年3月8日,1910年,1917年,1924年,1949年,1977年12月,罵語,

詞語概念

基本信息

基本解釋

[stupid] 帶有傻氣,做事莽撞或不得體的形容語。與吳語的“十三點”相類。
比如她喜歡開快車瘋癲的三八個性,常讓許多人大吃一驚。
又有同八婆雞婆一樣的意思,指一個人很多管閒事,不針對用於女性,有時候也可以針對男性。由於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句中有“三”,這裡的“三”並不是數詞,它表示的是多次的意思。同理,“三八”里的“三”也表示的是多次,八的意思是“說話”,“三八”最初是用來形容人的囉嗦的,由於女人多羅嗦,所以後來,就形成了“三八”多指女人的習慣。

引證解釋

1. 指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日。
王得臣麈史·諧謔》:“都城相國寺最據沖會,每月朔望三八日即開,伎巧百工列肆罔有不集。”
樓鑰北行日錄》卷下:“相國寺如故,每月亦以三八日開寺。”
2. 指三八婦女節。
沈從文天安門前》:“‘五四’、‘三八’、‘五卅’、‘九一八’……除了這些大的登報上書的集會外,還經常有小規模的。”
3. 指“三八式”步槍。
東北人民抗日歌謠選·不用愁》:“沒有槍炮不算啥,打死鬼子扛三八。”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十九:“ 蕭隊長側著耳朵聽一會,說道:‘還遠,離這一里多地。那一聲是三八,這一聲是連珠。’”

歷史

三八由來

罵人的話
閩南一帶有一句俗語“三八”。這是一句罵人的話,意思是指那些不正經或者行為、語言等方面不符合禮儀、道德規範的人。“三八”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
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腐敗的清政府懾於八國聯軍的壓力,被迫與八國聯軍簽訂了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並開放寧波、上海、福州、廈門、廣州等五個港口為通商口岸。從此,外國侵略者肆意在中國土地上橫行霸道。那時,廈門、泉州等地也駐有許多外國鬼子,每逢三、八的日子,外國鬼子就成群結隊到處橫行,有的開著汽車在路上橫衝直撞,有的攔劫婦女施以強暴,有的拿中國人作為靶子練習射擊,有的借酒瘋毆打行人……真是無惡不作。中國人民對此行徑非常痛恨,所以一見外國鬼子就說“三八鬼子又來了”,趕快逃避。
後來,“三八鬼子”這句話一直流傳下來,在流傳過程中,人們為了簡便,就縮為“三八”。凡是遇到那些行為不端,語言粗魯、不遵禮儀的人,人們就說:“這個人真‘三八’。”

年齡範圍

三八婦女節18歲以上的所有成年女性的節日。
2012年三八婦女節晚會2012年三八婦女節晚會
現代漢語規範字典》中“婦女”一詞的含意,僅指“成年女子”並無其他特殊意指。已婚女子被稱作“婦人”。
也就是說成年女子只要是年滿十八歲,就屬於是“婦女”的範疇,並不是專指結了婚的女性!它是屬於所有年滿十八歲周歲以上女性的。
“三八”從來非敬語,“白骨精”群起而攻之,不悖情理。但因厭惡“三八”一詞而攻詰婦女節,則是選錯了靶子。蓋三八婦女節是舶來品,“三八”卻是土產品。二者巧合,只在字面。
大陸人見台灣人喜用“三八”形容女性舉止輕浮、做事魯莽、瘋瘋癲癲,遂以為該詞源於粵語或閩南話,實則不然。“三八”乃地道中原辭彙。
劉福根著《漢語詈詞研究》,梳理“漢語罵詈小史”,內列“三八”條目,釋為:“俗謂素性生硬、作事乖張,曰‘三八’。典出〔元〕元懷拊掌錄》:‘北部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人謂之生張八。’寇忠愍(準)乞詩於(魏)野,野贈之詩云:‘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座客大發一噱。”魏野因排行第三,自稱“魏三”。“三八”即簡自“魏三”、“生張八”。
另外,沈括夢溪筆談·藝文三》早載此事,唯“生梗”作“生硬”,“人謂”作“士人謂”,文字稍異,當為《拊掌錄》所本。
宋代中原地區百姓大量移民閩、粵,遂將家鄉俗語“三八”帶到此地,最終越過海峽、傳到台灣,成為台灣“省罵”。罵人也講性別對等,台灣又用“半生頭”專罵男性,意與“三八”相近,亦源於“半生半熟”之語。而在大陸,“生張熟魏”不載現代漢語辭典,成語詞典尚存。隨著兩岸交往日深,“三八”方有返鄉之旅。
魏野是宋初知名隱士,一生不曾出仕,《宋史》本傳雲其詩“有唐人風格,多警策句”。上述贈妓詩純屬打油,無意間給後世留下三個詞語,堪稱一樁趣事

國外

設立國際婦女節的想法是最先產生於20世紀初,當時西方各國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經濟擴張階段。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廉的工資使得各類抗議和罷工活動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國紐約的製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議惡劣的工作條件和低薪。儘管後來當局出動警察攻擊並驅散了抗議人群,但這次抗議活動促成了兩年後的3月第一個工會組織的建立。
接下來的數年裡,幾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類似的抗議遊行活動。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當時有將近15000名婦女走上紐約街頭,要求縮短工作時間,增加工資和享有選舉權等,並喊出了象徵經濟保障和生活質量的“麵包加玫瑰”的口號。首次慶祝婦女節是在1909年2月28日,當時美國社會黨發表了一項宣言,號召在每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這樣每年的慶祝活動一直持續到1913年。1910年,第二國際在丹麥哥本哈根召開首屆國際婦女會議。會上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倡議設定一天為國際婦女節,得到與會代表的積極回響。次年3月19日,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等國總共超過一百萬人舉行各種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6天之後的3月25日,紐約發生了著名的三角工廠火災,火災吞噬了140多名製衣女工的生命,這其中大多數是義大利和猶太移民。而惡劣的工作條件被認為是導致如此重大傷亡的主要原因。這場火災後來還對美國的勞工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歐洲的婦女們也於1913年3月8日走上街頭,通過舉行和平集會等形式反對戰爭。
紀念國際婦女節的活動後來還證明是俄國革命的前奏。1917年3月8日,當時的俄國婦女舉行罷工,要求得到“麵包與和平”。4天后,沙皇被迫退位,俄國臨時政府宣布賦予婦女選舉權。十月革命成功之後,布爾什維克的女權活動家亞歷山德拉·科倫泰說服列寧將3月8日設為法定假日。蘇聯時期,每年都會在這天紀念“英雄的婦女工作者”。不過在民眾中,節日的政治色彩逐漸減弱而演變成類似西方的母親節和情人節之類向女性表達尊敬和愛意的機會。至今,這天仍是俄羅斯的法定假日,男性會贈送禮物給婦女以祝賀她們的節日。
在西方國家,國際婦女節的紀念活動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期間正常舉行,但後來一度中斷。直到1960年代,隨著女權運動的興起才又逐漸恢復。
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年開始,每年於3月8日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

中國大陸地區

中國共產黨支持男女平等,並於1924年在廣州首次舉行了婦女節的紀念活動。1942年,丁玲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三八節有感》一文,她表示:“‘婦女’這兩個字,將在什麼時代才不被重視,不需要特別的被提出呢?”。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政府成立後正式將3月8日定為婦女節,並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

中國港澳地區

在香港和澳門,婦女節也都被作為一個節日予以慶祝。

中國台灣地區

台灣,婦女節也是國定節日。在1991年,台灣當局“內政部”取消了原本婦女節時婦女當天可以放假的規定,將該天假期與4月4日兒童節合併放假(即婦女節、兒童節合併假期),理由是可以在家照顧放假的兒童;1998年取消放假,併入周休假期,但適用雙周84工時的勞工,仍可於清明節前一日放假一天。

由來

1903年3月8日

美國芝加哥市的女工為了反對資產階級壓迫、剝削和歧視,爭取自由平等,舉行了大罷工和示威遊行。這一鬥爭得到了美國廣大勞動婦女的支持和熱烈回響。1910年,一些國家的先進婦女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舉行第二次國際社會主義者婦女代表大會。大會根據主持會議的德國社會主義革命家蔡特金的建議,為了加強世界勞動婦女的團結和支持婦女爭取自由平等的鬥爭,規定每年的3月8日為國際婦女節。聯合國從1975年國際婦女開始慶祝國際婦女節,從此"三八"節就成為全世界勞動婦女為爭取和平、爭取婦女兒童的權利、爭取婦女解放而鬥爭的偉大節日。

1908年3月8日

1500名婦女在紐約市遊行,要求縮短工作時間,提高勞動報酬,享有選舉權,禁止使用童工,她們提出的口號是“麵包和玫瑰”;麵包象徵經濟保障,玫瑰象徵較好的生活質量。五月,美國社會黨決定以二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做為國內的婦女節。

1910年

德國社會學家蔡特金(Clara Zetkin)建議為了紀念美國服裝工人的罷工應設定一天當“國際婦女節”。該建議被在哥本哈根召開的國際婦女社會學家會議接受,但並未定出具體日期。

1917年

俄國婦女號召在2月23日罷工以要求“麵包和和平”,抗議惡劣的工作環境和食物短缺。這天依據俄國使用的儒略曆是當月的最後一個星期日,折合成歐洲廣泛使用的格里高歷是3月8日。

1924年

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了第一次“三·八”節紀念大會。中國婦女第一次舉行“三八”節紀念活動是在1924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州勞動婦女舉行紀念會和遊行。會議由我國婦女運動的先驅何香凝主持,會上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保護婦女兒童”的口號。這次活動顯示了中國勞動婦女的覺醒和力量。

1949年

我國中央人民政府作出決定,將三月八日定為婦女節,該日全國婦女放假半天,舉行各種儀式的紀念,慶祝活動。

1977年12月

聯合國採納了一項決議聲明,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和平日,在一年的某一天,服從各成員國的歷史和傳統,對聯合國而言,國際婦女節訂為3月8日,且從1975年開始。
我國第一次紀念"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始於1924年。當然,我國勞動婦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於廣州舉行了"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的紀念活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通令全國,定3月8日為婦女節。

罵語

“三八”和“半頭生”,都是標準的台灣“省罵”,相信每個人都曾聽過,甚至挨過。
所謂“三八”,據我的了解,應該是專門用來罵女性的,意思是“這個女人舉止輕浮,做事魯莽、瘋瘋癲癲、不夠莊重”。
“半頭生”,就是罵男人的專用詞了,意思也跟“三八”大同小異。
台灣的先民,怎么會想到用這些怪裡怪氣的字眼來罵人呢?
原來,連這兩句台灣的“省罵”,也是當年的大陸移民從“唐山”帶來的!
四十年來專事研究中國諺語的朱介凡先生,在他所著的《台灣禮俗之特彩》一文中,已經為“三八”和“半頭生”二詞,找到出處,該文指出:俗謂素性生硬,作事乖張,曰“三八”,亦曰“半頭生”。拊掌錄:北部有妓女 ,美色而舉止生硬,人謂之生張八。寇忠愍(即寇準)乞詩於魏野(宋太宗時入),野贈之詩云: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怪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俗謂似本乎此,三八即取魏三張八之排行,半頭生即出自半生半熟之語。
在中華民族的開拓史上,宋代是中原地區的居民大量湧入南部閩、粵的一段時期,閩粵兩地的地形較為閉塞,中原移民世代沿用從老家帶來的語言風俗,變化較少,最後再由“唐山”過台灣,把遠在宋代的一句戲謔之語,普遍當成了任何人動口可出的罵人之詞,當然是很合理的。
朱介凡先生的考證結論,的確使人信服。今後,隨口罵人“三八”或“半頭生”,可不能再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我國幅員廣大,各地方的人情習俗各異,對於祖母的稱謂,也略有不同。台灣的一般人家,跟福建各地一樣,絕大多數稱祖母為“阿媽”,可是,過去的若干豪富之家,卻與一般人不同,譬如,板橋的林家稱祖母為“阿太太”,霧峯的林家則以浙江口音稱祖母為“奶奶”。這種現象,說明了一個事實,那就是過去台灣的先民,只要有點辦法,便無不以模仿內地的官家為榮,建築如此,生活起居如此,連對祖母的稱謂也不例外。可見得長時以來,台灣的先民們對於他們根源所在的中國大陸,一直具有多么深濃的孺慕之情。
台灣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在民間的日常生活里,活生生的證據,實在是俯拾皆是,過去盛行於一般人家的婦女美容法“挽面”,就是一個具體的例子。
所謂“挽面”,施翠峯先生曾在其所著《風土與生活》一書介紹過,是一種利用紗線來拔除臉上汗毛的美容方法。依照本省的習俗,女性頭一次“挽面”叫作“開面”,是在出嫁之前做的,每每要邀請多子多孫的老婦人動手,如果這位老婦人不會,只要做做樣子,再另外請“挽面婆”完成。在一般的上等家庭,婦女們每隔一兩個月就要“挽面”一次,一般家庭也至少在過年、土地公生、清明、端午、中元之前“挽面”,大家習以為常。
現今已經逐漸式微的這種古老美容方法,根據朱介凡先生的考證,完全是來自中國大陸。他指出,三十年前的大陸南北各地,還普遍可見這樣的美容方法,以湖北地區而言,叫作“絞臉”,頭一次“絞臉”,也叫作“開臉”,並且是待嫁姑娘在婚前行之,無論是方法或禮俗,跟台灣都一模一樣。
“死狗放水流,死貓吊樹頭”,是台灣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這種風俗,也顯然承襲自福建,因為,福建民間的父老一向約束自己的子弟,死狗不得土葬,否則會變成妖精來害人,如果將之水葬,狗便會超生,來世轉為人。
類似上述足以證明台灣與大陸水木同源的小事,在每一個人的身邊,隨時都可以了現。實際上,還有什麼證物,比這些身旁的小事,更具有令人信服的力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