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沿革
三八式步槍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三十年式步槍仿造自德國
毛瑟步槍,設計師是有坂成章大佐,以取代從甲午戰爭以來,以法國M1874步槍仿造但是不可靠也打不準的
村田槍。這兩種步槍也因其發明者有坂成章而得名有坂步槍。
有坂在設計三十年式步槍時起初設定了三種口徑作為研發方向:6毫米、6.5毫米以及7毫米。三十年式步槍(三十年式歩兵銃)於1897年進行制式化生產,並於1903年完成日本全軍更換整裝。日本陸軍換髮三十年式步槍後,日本海軍陸戰隊也跟著換槍,有坂成章將設計案轉將給部屬南部麒次郎上尉負責進行改進。南部麒次郎只進行了小改良,將表尺改為直立式,並且加上槍機蓋,並命名為三五式海軍步槍(三十五年式海軍銃)。
1904年至1905年日軍在中國東北戰場上使用的三十年式步槍表露出有一種細小的沙塵進入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三十年式步槍另外有根很容易折斷的撞針。上述的情形在日俄戰爭後有人提出討論與進行改善,這時候已經升任小石川炮兵工廠研究所所長的南部麒次郎因此將槍機重新進行簡化,同時在槍機表面增加了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然而增加防塵蓋的立意雖然良好,不過卻又為操作時增加了獨特的金屬噪音。其他改進包括在準星兩側增加護翼,三八式步槍機械瞄準具早期採用V型缺口照門,後期採用覘孔式照門。
南部很快地完成三十式步槍的改良後,於明治四十年(1907年)5月開始制式化在東京小石川炮兵工廠進行生產。雖然正式的制式化量產從1907年開始,不過南部麒次郎將新改良開發的步槍仍然以明治天皇年號第三十八年(1905年)命名;明治41年3月開始,新式的三八式歩槍逐漸成為部隊的標準配備;到了明治43年(1910年),部隊中的三十年式步槍就全面被三八式步槍取代了。
設計思想
在
坦克出現後歐洲軍方注意到配合坦克進攻的步兵的最佳射擊距離為400米內,而非傳統的六百至八百米,由此掀開了新的步槍設計理念,各國將制式步槍進行改造並將步槍縮短,成為短步槍,使其縮短射程。例如毛瑟公司將毛瑟98式步槍從1.24米調整為1.1米,蘇聯將莫辛納乾步槍從1.3米改為1.2米,而受德國影響較大的民國政府也將漢陽造從原來的1.25米改為1米。就在全世界將步槍長度改短時,只有日本對此趨勢不感興趣。一戰勝利後,作為戰勝國的日本將法國作為陸軍軍事學習的對象,加以模仿。儘管法國也將步槍改短以適應配合坦克進行攻擊,但法國軍界仍認為坦克等機械化車輛只是輔助步兵作戰的武器,真正決定戰場進攻勝負的是類似馬奇諾的要塞塹壕火力支撐體系。抗戰時期,日軍在中國大量建造炮樓碉堡便是這一思想的集中體現。要塞作戰體系下,長步槍的長射程具備的優勢不言而喻。日軍放棄了更適應機械化坦克集群推進的短步槍而選擇了更適應要塞塹壕體系下的,利於肉搏的長步槍。由此,二戰中最長的步槍——三八式步槍誕生了。
型號演變
三八式卡賓槍
在三十年式步槍服役後,日軍通過多年的訓練與實戰經驗,得出了標準步槍重量較大也太長,不便於複雜地形攜帶,而極遠的尺標射程意義不大,很少有人會被2000米以外射來的槍彈射中結論,所以日軍認為部隊除了裝備標準步槍,還有需要裝備一種不需要太大尺標射程,但長度較短重量較輕的步槍。所以在生產標準三八式步槍時,同時也生產了一種截短槍管的三八式步槍,這就是明治三八年式卡賓槍的來歷,三八式卡賓槍的槍管比三八式標準步槍的短了不少,相應的標尺射程也從三八式標準步槍2400m降低到2000m,不過在步槍的常用有效射擊距離,與標準步槍相比並沒有精度差異。
四四式卡賓槍
是專門為騎兵設計卡賓槍,根據騎兵的特點在三八式卡賓槍的基礎上做了些修改設計,外觀四四年式卡賓槍與三八年式卡賓槍有些差異,最大差異是四四年年式卡賓槍的刺刀直接摺疊安裝在槍上,用手一甩槍就能打開刺刀,直接劈刺狀態。
三八式狙擊步槍
當九七式狙擊步槍還沒生產的時候,欠缺以及需要狙擊步槍的部隊只好以提升三八式步槍的精度方式來進行改造,從三八式步槍中挑選精度比較高的加裝尼康公司生產的2.5倍光學瞄準鏡。如此改造的確很難讓人分別三八式狙擊步槍與九七式狙擊步槍的差別,除非裝有單腳架以及改成下彎式拉機柄才會知道那是九七式狙擊步槍;如果沒有裝單腳架,只看槍機上直式拉機柄伸出以及槍身上是否有“三八式”的刻印了。
九七式狙擊步槍
以三八式步槍為基礎於1937年研製成,為了避免槍手操作不便,三八式的直式拉機柄改為下彎式,避免射擊時拉機柄操作被瞄準鏡干擾,瞄準鏡基座裝在機匣左側,最初為2.5倍瞄準鏡,後期改裝4倍瞄準鏡。減輕全槍重量,槍身上機械瞄準具予以保留。套住槍身的第二個箍上裝有一個鋼絲製支架,射擊時作為穩定用腳架,平時向前摺疊。
九九式步槍
為了加大殺傷力,併兼顧到對器材車輛的破壞效果。加大口徑是最直接的手段,就在訴求於大口徑彈藥與統一後勤作業的規劃下,
九九式步槍就此登場。比起三八式步槍,
九九式步槍較三八式步槍除了威力加強之外還有下列的特點:提升命中率與彈道精準度,準星與照門也與以改良,增加對空射擊表尺;由於反衝増加,單腳架變成標準配備;藉由縮短槍身減輕總重量,日軍認為步兵的機動性也提升了;由於
九九式步槍與九二式重機槍的子彈能共用,補給的效率也因此提升;日軍部隊一向倚賴山炮作為近接支援火力,不過
九九式步槍具有槍榴彈發射器(小銃擲弾),同時提升了步兵班的火力。
結構特點
三八式步槍重3.73千克,加上30年式刺刀為4.1千克。槍身全長127.6厘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厘米,該槍一大特徵就是它的長度。
三八式步槍的機匣製作公差小,表面經過防腐處理,槍機在機匣內運行順暢,機匣上面有兩個排氣小孔,保證射擊時的安全,槍機上方是截面為隨著槍機前後滑動的“n”型的防塵蓋,防塵蓋上有開口供直式拉機柄伸出,槍機尾部有圓帽型的轉動保險裝置。
槍機組件的設計其部件數量比毛瑟槍還少3個零件,僅有5個零件,是當年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中結構簡單的,提高可靠性和減低維護保障難度,不過零件外形複雜增加了加工難度。
三八式步槍的彈倉鑲嵌在槍身內,容量5發子彈,三八式步槍的彈倉還有空倉提示功能,當彈倉內最後一發槍彈射出後,槍機後拉到位時托彈板就會頂住槍機頭無法向前運動提醒射手裝彈。
三八式步槍的槍托加工方式與的一般式步槍槍托加工方式不同,一般式步槍的槍托是用一整塊木料切削而成,三八式步槍的槍托是用兩塊木料拼接而成的,此種方式雖然日久容易開裂但可節省木材。
技術數據
三八式步槍參考數據 |
---|
類別 | 旋轉後拉式槍機,彈倉供彈 |
口徑 | 6.5毫米 |
全槍長 | 1275毫米 |
槍管長度 | 797毫米 |
加裝刺刀總長 | 接近1700毫米 |
全槍重 | 4.1千克 |
彈匣容彈量 | 5發 |
射程 | 460米 |
彈藥 | 6.5×50mm 有坂步槍彈 |
初速 | 765米/秒 |
(以上資料來源於環球軍事和新華網)
服役時間
第一次世界大戰 | 1914年-1918年 |
紅白戰爭(芬蘭內戰) | 1918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 |
中國抗日戰爭 | 1937年-1945年 |
國共內戰 | 1946月年-1949年12月 |
韓戰 | 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 |
越南戰爭 | 1955年-1975年 |
武器優勢
三八式步槍的優勢:射程遠,精度高,容易訓練新兵,製造簡單,善於白刃戰。
射程遠
三八式步槍的表尺射程高達2400米,有效射程通常為460米,有的甚至達到600米。實戰中,受過嚴格訓練的日軍士兵往往能在300米內射殺單個目標,700米內射殺集群目標。這個射程是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大多數
步槍不能做到的,已經和今天大多數
狙擊步槍的射程相當,是很讓人瞠目結舌的。而日軍大量殺傷美軍的
九七式狙擊步槍,實際上也只是用三八式的基礎上加厚一點槍管再加裝一個四倍瞄準鏡。
精度高
三八式步槍的子彈在400米內有著平直的彈道。它使用的6.5毫米半底緣尖彈,這種子彈在中等距離有著非常穩定的飛行狀態,可以在中等距離精確擊中目標。實戰中有三八式步槍在800米距離多次射殺集群目標敵軍的記錄,這個精度並不遜色於當時美軍的M1903步槍,德軍毛瑟98K等步槍。
訓練新兵
三八式步槍的後坐力很小,適合訓練新兵。
善於近戰
三八式槍長1.275米,重3.9公斤,配上三零式刺刀,整體約為1.7米。這個長度長於世界其他的所有步槍,在近戰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優勢。日軍重視刺殺訓練,基層各部隊都有刺殺教官,日本士兵的刺殺技術是比較不錯的。加上三八式這個拼刺的利器,日軍在肉搏戰中占盡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