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三全寺
- 外文名稱:sang quan si
- 地理位置: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三泉鄉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1.32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早9:00-晚5:00
- 景點級別:國家AAAAA級風景名勝區
- 門票價格:目前不收門票
- 著名景點:中國兩彈城
寺廟介紹,三河場的由來,三全寺的由來,
寺廟介紹
三全寺(也稱東嶽廟)位於四川省梓潼縣三泉鄉三合村五社,距縣城有十公里,與鄉鎮隔河斜望,始建於大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79年的歷史,恢復於八十年代。
該寺在本地是唯一的規模龐大,交通便利的寺廟,該寺依山傍水,人傑地傑,信眾普及全鄉及縣,鎮,各地,每月按時如法,如律開展各項佛事活動,經縣民宗局批准,組建了以僧團為主的佛教籌備小組報市民宗局,市佛協,待開放講教活動場所,歡迎四眾弟子來本寺長住,護法,為弘揚佛法建立一方人間淨土出策出力。
三全寺1950年剛解放時不久當地人白玉聰當了太平鄉鄉長,他想給白家人做件好事,修好白家大堰,既能蓄水灌田又能使人畜順暢過河。
修橋要石材,在沒有充足資金的情況下,就以破除迷信為由,挖古墳板,不知誰想到三全寺還有現成的好石板,所以把全部碑抬去修堰了,據說是六十個。堰剛修好,不料被一次大水垮塌了,石頭全部衝到百米外的鬼灘子去了,被泥水埋了丈多深。至今都沒有找到蹤影。
按老百姓的話說法是天容人,從此再沒人提說修橋了,年年擔過土埂蓄水,充了又擔,擔了又沖,年復一年,使人蓄(特別是小學生)行路很不方便,而且非常危險,十有八九都有人滑到水裡或把所背的東西被水沖走了。1966年4月,社會主義教育聯動會改選支部後,立即組織石工材料建橋。當時大隊只有一個石工何安新,就帶學徒四人,頂烈日,戰嚴寒,土法上馬,人海戰術,歷時8個月,終於修好了大堰的橋和蓋,從此不再為蓄水行路擔憂,三河水庫的水溝就是從橋面上過水的。
從1951年至1985年,近40年的時間裡,無神論者和左思潮的干擾,三全寺消失得無影無蹤。
在改革開放的短短二十年里,三全寺又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逐步完善。特別是從1998年起,不間斷地修建了50年,才有今天這個規模與格局。(後面用圖和數字表達。為什麼叫東嶽廟呢?人們傳說:每個縣只有一個東嶽廟,是主宰人們生死大全的神。
以梓潼縣為中心,解放前的城隍廟廷建在西門,而三全寺也在西方,廟也是在西方,廟是坐西向東,西方是極樂世界,死人了,靈魂都要往那裡,接受閻王的審判,東嶽大帝的定奪。三全寺解放前根本沒有多少名聲,差不多的人還不曉得有個三全寺,原因是縣城內的城隍廟代替了。
而今,佛教信徒越來越多,自從大雄寶殿建好後,這裡成了佛教活動中心,在寬信法師的帶領下,活動有聲有色,信眾3000餘人,常年參加佛事活動的居士也有數百人之多。
為什麼趕三和場呢?大約是民國20幾年,在袍哥大爺白懷和,白嘉瑞等人,為了壟斷這一方的花生收買,興起了趕場,趕場時間3,6,9一月有九場,據說場還趕得很興旺,什麼都賣的完,買的到。吃喝玩樂,測子算命,打鬥評行,樣樣都有,最後賣不掉的東西,也有人包收買。大大方便了這方老百姓,以前什麼買賣都要趕梓潼或臥龍才能交易,走羊腸小道爬坡下坎的艱辛,過河涉水的危險,有誰願意捨近求遠呢?所以“三河場’的商貿做旺了,也就是出名了。
為了長期壟斷藍子生意,幾個大爺於是組織了“私公會,’三月底,四月初籃子上市,所以把會期定於”三月初六日“唱大戲,班台子好熱鬧。
但是好景不長,三年後,由於大爺伙們與地方官職人員勾心鬥角,明掙暗鬥把場徹底整垮了。“私公會”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在改革開放的政策的指引下,各個方面迅速發展,三全寺也是如此,現在年來又恢復了三月六趕會,熱鬧非凡,但人們不知道會的來歷,說是什麼老會。
三河場的由來
為什麼叫三河場,場設在東嶽廟,不叫東嶽場而叫三河場呢?顧名思義,有三條河,第一條河是發源於臥龍蓮花沿,是三條河中老大,有二十來里。第二條河是發源於魏家山,有十多來里,是三條河中老二。這個老三嘛發源於金子山,與有名的龍門溝支流匯合,約三四里長,他都流到一處匯合為一條河,叫三岔河,這就是三的緣故。河裡有水,細水長流,為了長久不息,就應該向河水一樣,終年長流。所以不叫東嶽場而要叫“三河場”。二是三全寺在三個河交匯處之上。取名三河場更符合客觀事實。現在趕場三全鄉,大多數老百姓還習慣叫“三河場”
傳說風水先生在三岔河與廟之間,轉悠了幾天,他說:“三河歸一地方是船頭,而廟正好建修在船身的當頭,為了使船不搖擺,更不至於溜走,必須要在船頭立一根桿。所以在大堰洪拜處立了個石莊。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絆倒,不知道石莊到哪裡去了。他還說“廟要往北上建船才能更加平衡。所以後來修了一節街房,雖然挺起來不奇,但細想來還是有道理的,現在不是在三岔河上建了一座高大的石拱橋嗎?在廟200米的地方修了高大的樓房就是三泉國小。廟往上北建修200餘米。一切是應念了風水先生的預見嗎?回答是否定的,這是政策好,順民心的結果。
三全寺的由來
為何取名“三全寺”呢?這是古人經過長久的考慮與查資料而命名的。理由有三:第一廟是個古老的廟宇,我們要尊重歷史,不能隨便改動,二是若取名東嶽寺,雖然是張冠李戴。廟是道,寺是佛,這是不符合事實與道義的,二雖然“三全寺”在東嶽廟內,但建築設施是分開的,布局集中在一個大院,佛教道教誰也不會影響誰,所以取名“三全寺”。
從字的意義上說,三字就地名來說,寺在三全鄉,三河村,民眾習慣叫的:三河場“還有古老的三岔河。柏林河一帶的老人還叫:三角嘴”。
三“字在佛教的金典中,好多名詞術語都以三字為首:例如:三生萬物,三皈依,三皈戒,三味,三學,三智,三密,三世,三業,三寶等等,所以這個三字很有意義,是個大吉數。
全字,為何不用泉字 應為他的用途太單一了,全字從字義講是完備,完整,不可缺少。例如:全國。全鄉,全村,全社,全家…….全力以撲。全面顧到各方面,看問題要全面,兩全其美,全心全意,完全徹底等…..
圖個全字作用,但要使用恰當,從以上看來這個:全字用處之大。而學佛的人不是正需要這樣去領悟嗎?去實踐嗎?
所以用“全”字是最好的,寺是出家人居住的地方,也是伊斯蘭教講經,做祭拜的地方-----清真寺。從以上看來,三全寺與三泉鄉同音,又好記又好寫,而來學佛人,只要心中時時處處有個”全“字,做起事來就不會有偏見,只要心中誠,努力學習,您一定是個被人們尊敬的人,愛戴的人,信任之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純潔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百年之後,您一定會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天堂,升仙。
為了使後代子孫記住廟的多次沉浮,先把各個時期的狀況略以敘述如下:解放後建政,廟內是太平鄉十二村村民管理會址。道師取締了,回家自食其立。有一個一至五年級的國小校,其餘房屋除教師使用外,部分分給了戶顧農住,他們是碟興全。酥德全,賈政友,張元興。
1957年,大鳴大放連動中把所有的神位全搬家出去了,東嶽殿辦了全縣第一所民辦國小,首任教師是本村龍
門勾人何代興。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就把太平鄉十二村,十一村金子山灣,劃給了臥龍人民公社編號為8區隊,隊部是設在廟內,15年歲以下的孩子們,都要去讀書,大興民辦之風,到60年東嶽廟學校的學生二百多人,四個班級,只有一名公辦教師,三名民辦教師。同時,地方上也掀起了土法上馬,大辦所謂公社工業,於是東嶽廟內搬了黃連素廠,石灰廠等工廠,房屋不夠用,把原住戶搬了出去,又增設了醫療點,獸醫點等…..
公社一成立了,就搬了公共食堂,一個隊的吃一鍋飯,這種大鍋飯一直延續到1961年5月份才撤散,這個一大二公的極左路線,害得人民有苦不敢言。
1961年初,貫徹中央工作會議精神,首要的當調整行政區域,因此就新建了個公社,叫三河公社,這個取名也就是根據三岔河和三河場這個地名而取的。本來是河而用合字是當時形勢所需的….政府就在廟內。
三合公社是原臥龍鄉的天星村,白雀村,太平鄉二十村,13村,14村,11個組,白雲鄉魏家山一組合
成的,劃分六個大隊,天星,白雀,大堰,東風,興隆,等,第一任黨委書記陳博文,社長唐子武。
1983年,行政區域更名時,糾正了過去所謂“紅”的名義與字意,改名三泉鄉,理由是一個市內不能同名字的鄉,二是一個縣不能有一個同名字的村。一般以地名取名。所以三合易名三泉,這個泉字用得很好。泉水比任何水都好,而“全”潛“又同音,這給三泉人民是一個莫大的鞭策與鼓舞,東風大隊改三河,大堰大隊改金山等。。。
1974年上級批准公社遺址,東嶽廟撤光,屋基三河五社種莊稼了。
1989年外縣人張唐僧,是個游僧,他了解了這裡的情況,他就籌糧籌款,串通一些人修了三間磚木結構的房子在東嶽廟的老地方。正準備塑老爺,坼小廟的連動又來了,經上下周旋,坼重處理,作變成林木站,掛上牌子,才免了一劫。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思想大解放,民眾自發的修建廟,各地紛紛出現,東嶽廟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