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丁鱥
- 拉丁學名:Tinca tinca(L)
- 別稱:金鮭魚、丁鮭魚、丁魚歲、須魚歲、金歲魚、須桂魚、丁穗魚
- 界:動物界
- 門:脊索動物門 Phylum Chordata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魚綱
- 目:鯉形目
- 亞目:雅羅魚亞目
- 科:鯉科
- 亞科:雅羅魚亞科
- 屬:丁鱥屬
- 原產地:歐洲,引種於歐洲捷克
- 生存溫度:0-41℃
- 英文名:tench
- 地方名:丁桂
形態特徵,生態特質,資源狀況,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生物價值,營養價值,經濟價值,養殖方法,食料,魚苗飼養,注意事項,池塘養殖,網箱養殖,
形態特徵
丁鱥體長可達70厘米,多數體型小,眼較小,麥黃色。兩性異形不明顯,除了雌魚比雄魚腹部更為凸出。雄魚腹鰭的外輻肋似乎也更粗壯扁平。
丁鱥體略高,腹部圓,側扁。大體呈橄欖綠色,體背側青黑,背較深,腹接近金黃色,較圓無皮棱。體尾鰭不分叉,其他鰭則呈圓形,各鰭大部灰黑,虹彩金黃。
丁鱥口頗窄,口裂稍向上傾斜,口角處有1對短須,咽齒1行,齒面中央有一溝,齒端略呈溝狀。咀兩角有各一條小觸鬚。體被小圓鱗,鱗細,排列緊密,深藏於厚皮下,使其如鰻魚光滑。側線完全,上部顏色較深,下部較淺。吻部有一對極短的唇須,背鰭短,鰭條無硬刺,其起點位於腹鰭起點之後。胸、腹鰭呈扇形,尾鰭平截或微凹。
生態特質
淡水底棲魚類,多棲息於多水草的靜水或泥底的緩流水體中,耐低氧。冬季棲息在深水區,耐寒力較強,屬廣溫性。通常夏季產卵,成長迅速。雜食性,主要攝氏底棲無脊椎動物、藻類和腐殖質。
資源狀況
天然資源日漸減少。作為優良的養殖對象,目前已在我國多地推廣養殖。
棲息環境
丁鱥為廣溫性的淡水、底棲魚類,常見於以黏土和泥為基底、植物豐富的平靜水域,少見於多石清澈的水域,而在快速流動的溪流里根本就不能發現其蹤跡。耐低溶解氧,能容忍含氧量低的水甚至是鯉魚不能生存的水域。在0℃~40℃水中均可存活,生長適溫20℃~28℃最佳。pH值為7~10。
通常生活在水流緩慢的淡水中,特別是湖泊和河流下游。
生活習性
丁鱥食性廣,攝食較慢,易馴化。為雜食性魚類,多於夜間覓食,以連根拔起的方法食用水底的藻類和無脊椎動物。 喜食水中浮游生物、底棲生物和植物碎屑,以腐敗植物殘渣及水生昆蟲幼蟲為食,對豆餅、魚粉、菜籽餅(粕)等人工飼料亦喜食。丁鱥和鰱鱅之間的食物競爭很激烈,和草魚的矛盾較低。
浮遊動物是1齡丁鱥的最重要食物種類,其中小型枝角類占主導地拉。體長5cm以上時,丁鱥主要攝食橈足類、輪蟲、底棲動物如搖蚊幼蟲、水中軟體動物等。隨著體長的增加,人工配合飼料在丁鱥食物中的比例會不斷增加。浮遊動物和底棲動物是2齡丁鱥的主要食物,人工養殖可投餵各種配合飼料。而3齡丁鱥偏愛顆粒食物。
生長繁殖
丁鱥的性別可以通過腹鰭束鑑別,一般雌魚的腹鰭為軟鰭,末端稍尖,長度未到肛門,在生殖季節,雌魚的腹部明顯膨大,光滑而富有彈性。而正常雄魚的腹鰭比雌魚的要長,呈半圓形,達到甚至覆蓋住了肛門。
丁鱥為多次性產卵魚類,產卵於淺水中的水生植物蕞中,綠色帶黏性的卵依附在底部。多於夏季產卵,最多可達三十萬顆。在一個生殖季節通常每條雌魚可產卵3-4次,在水溫適宜的條件下,甚至可以達到5-8次,兩批產卵之間的間隔為15-22天。丁鱥產卵要求水溫在18℃- 29℃之間,在我國華中地區,產卵活動從每年的4月底開始可一直持續到9月份。大於1千克體重的雌魚的相對懷卵量通常為200×103- 400×103粒/千克,而體重低於0.5千克的雌丁鱥的相對懷卵量不會超過200×103粒/千克。
在野生狀態下生長較慢,2齡魚體重187克,3齡體重296克,在天然水域中,最大個體約7.5kg。人工養殖生長速度較快,當年可達50g~80g,次年可達300g~500g左右。在我國華中地區,丁鱥雄魚1~2年性成熟,而雌魚性成熟年齡為2~3年,依水溫及養殖情況而異。繁殖期為5~7月份,產卵水溫為20℃~26℃,分批產卵。懷卵量為30萬粒以上,卵小,附於水草上,為沉性卵,有一定粘性。
分布範圍
生物價值
營養價值
丁鱥肉質細嫩、無肌間刺、肉味鮮美、蛋白質含量高(18.85%),尤以富含腦黃金(DHA),被譽為綠色保健食品,暢銷歐洲。該魚共有綠、黃、藍、白等多種表現色,但主要推薦金色丁鱥。它是一種人工培養的丁鱥。色調由淺金色至紅色不等,有些鰭上和脅腹部有紅黑斑點。丁鱥既是魚中食用佳肴,又是養殖、觀賞、垂釣極品。
經濟價值
丁鱥肉質細嫩,含脂量高,味甚美,尤其是厚碩的魚皮,有獨特味道,是做生魚皮的上好原料,有較高的商品價值。兩年可達到上市規格,是替代鯉魚、鯽魚較為理想的品種,被全國水產研究部門和生產單位所關注。
丁鱥抗病力強,比較易於長途運輸,市場接受程度不錯。營養價值高、廣溫性、耐低氧、食性雜、易馴化、起捕率高等優點,是池塘主養和湖泊、水庫養殖的優良品種。該魚已被大量消費者接受,只要改進養殖技術,提高養殖成活率,即可作為池塘主養對象推廣。
養殖方法
食料
幼魚期以輪蟲、枝角類、饒足類、綠藻等為主,而後以水生昆蟲幼體、孑孓、水蚯蚓為魚種主餌,或者投餵鯉魚料或鱉料等高蛋白全價飼料;成魚期以浮游生物、底棲生物、附著的藻類以及有機碎屑為主,可投米糠、餅類、敖皮、糟等為食,但最好投鯽、鯿魚等蛋白高的全價飼料養殖。丁鱥從攝食浮游生物轉化為全價飼料,要有一個投餌馴化轉食過程。 實踐證明,體長5-8cm的丁鱥存在著一個食性的轉變期,即從浮遊動物轉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如搖蚊和其它昆蟲的幼體、軟體動物、甲殼類等。在這一時期,丁鱥食性的可塑性較強,容易馴化攝食人工配合餌料。
丁鱥比較喜歡食軟顆粒沉性飼料。飼料原材料要求粉碎粒度越小越好,原材料粉碎後過80目以上的篩比較好。這樣的飼料丁鱥幼魚喜歡攝食,營養成份也易消化吸收。250g以下的幼魚飼料的粗蛋白含量以45一48%為佳,其中動物性蛋白(主要指魚粉)保證在 40%以上。250g以上的丁鱥幼魚飼料的粗蛋白含量以38-42%為佳,其中動物性蛋白質保證在30%以上。飼料中的植物性蛋白以豆餅為主,另外適當配玉米蛋白粉、花生蛋白粉、菜籽餅和棉籽粕等。 飼料的投餵量要根據丁鱥的大小和飼養的季節、天氣、水溫、水質以及攝食情況靈活掌握,進行合理的投餵。丁鱥的消化道較短,與體長接近,因此,丁鱥適合少食多餐的投餵方式。
魚苗飼養
為了讓魚苗下塘後能獲得量多質好的適口天然食料,加快成長,提高成活率,必須在放養前就要施放基肥,即肥水下塘。
初下塘魚苗的適口食料輪蟲和無節幼體等小型浮遊動物。據試驗,魚苗下塘時輪蟲的數量以每升水1萬個左右,生物量20-40毫克/升為好。魚苗因適口食料豐富,生長快,成活率高,可以此作為“肥水下塘”的生物指示。
注意事項
1、魚苗必須待魚鰾充氣,能平游,能攝取外界食物時方可下塘(一般情況為4-6天)。過早下塘易造成死亡。
2、魚苗下塘前所處的水溫應與池塘溫度相差不大。儘量做到魚苗容器中的水溫同池塘水溫相差不超過±2℃,然後將魚苗下塘。
3、徹底清除池塘中的敵害生物。投苗前搞好清塘和施肥工作,清除過多淤泥,一般不宜超過20cm,然後利用生石灰和茶枯混合清塘:每畝每m水深先用茶麩35kg水溶化後,連液和渣倒入45kg生石灰內加水攪勻後全池潑灑,7-10天毒性消失後可放魚。一般在清塘後1-2天注人新水並施放基肥:每畝用大草綠肥400- 500kg,再潑經發酵的大糞水100-150kg;或畝用牲畜糞400-500kg。一般7-10天浮游生物大量滋生時就可投苗。如果投放8-10厘米以上己馴化轉食顆粒飼料的魚苗可不用施肥,改用直接投料。
4、投放密度:魚苗直接養至夏花,一般放養密度為每畝8-10萬尾。如魚先養至烏仔(14-18天),一般放養密度每畝為18-20萬尾,再由烏仔養至1.5寸夏花(12-16天)一般放養密度每畝為2-3萬尾。放養密度隨著池塘條件、飼、肥料的數量和質量,放養日期早晚、水溫、飼養技術等有所變動。同時可搭配花、白鰱2000-3000尾,丁鱥魚種出塘規格達到40-80克(用顆粒飼料餵養)。
5、餵養、管理可參照家魚、鯉魚、鯽魚的模式,基本相同。
丁鱥在夏花養成魚種,可同花、白鰱混養,決不能同鯉、鯽魚混養,因為他們食性基本相同,而丁鱥的搶食能力比不上鯉魚、鯽魚。因而達不到預期出塘規格。
池塘養殖
主養丁鱥的池塘以水面3~5畝、水深1.5~1.8米為宜。池塘的水過深,不利於其生長;水源方便,要求無工農業、生活廢水的污染;水質要清新,溶氧含量高。另外,最好配備一台自動投餌機和一台功率3千瓦的增氧機;淤泥深最好不要超過20厘米。丁鱥喜在泥層中掘食,過深的淤泥容易造成水質渾濁和丁鱥發病。
池塘條件:凡可養青、草、鰱、鱅、鯪、鯉的標準化魚塘均可利用。
1、魚苗魚種培育:
(1)仔魚生產:可採用水泥池培育及池塘養殖法。水泥池每立方米可放水花2000-3000尾,池塘每畝可放3-5萬尾水花。要注意餌料的供應補充,開口能吃到極細小的浮遊動物及植物很重要,每天可撥撒豆漿,有條件的可投餵豐年蟲。水泥池上要加設遮蔭布,防止水溫上升過快;池塘養殖時可採用傳統的肥水下塘法,但應注意浮游生物密度及大小,適時調節水質。魚苗經30天培育,規格可達3-5cm。
(2)魚種培育:魚種可用水泥池、池塘培育。水泥池培育每立方米可放2-3cm苗1000-2000尾,每天要撈入幼蟲,商品飼料以顆粒料最好,要定期充水,改善水質;池塘養殖每畝可放5000-8000尾2-3cm魚苗,可採用大草培育法,無機肥料培育法。培育後期可投餵餅類及配合飼料進行補充。魚種經2個月培育,規格可達8-15cm,產量可達300-600公斤/畝。
2、成魚養殖:
池塘面積3-5畝,也可有水草。每畝放養1000-1500尾丁鱥種(規格8-15cm)。投餵含粗蛋白32-34%的配合飼料;施肥主養時,有機肥與無機肥可結合使用,無機肥可解決快速育蟲的問題,而有機肥,能豐富浮游生物種類,提供穩定營養源,但要注意水質調節,適當加注新水。經8-10個月養殖,畝淨產丁鱥可達500-1000公斤。
網箱養殖
1、網箱尺寸:
養殖丁鱥的網箱選用尺寸建議為:小者:2×2×1.5m,中者:4×4×4m, 大者:8×8×5m。 低產設計者(10-40kg /m3)每立方米放養10-50尾,中產設計者(60-160kg /m3)每立方米放養50-150尾,高產設計者(180-350kg /m3)每立方米放養150-250尾。
2、投飼:
養殖丁鱥飼料粗蛋白質含量,魚種階段建議選用含粗蛋白38-44%的飼料,成魚階段選用含粗蛋白34-36%的飼料。日投餌次數主要隨著水溫的變化而增減。水溫低時,丁鱥吃食量少,消化吸收也慢,每天的投餵次數要少;反之,丁鱥的吃食量大,投餵次數也應多。冬季視天氣情況可少量不定期投餵。13℃左右時根據魚活動情況開始投食,一至二天投餵一次。水溫15℃時,日投餌2次;20左右日投餌4次;25以上日投餌6次。日常投喂,每次都要一把一把地小量投喂,一把吃完再撒第二把。開始投餵時,要少投、慢投,當網箱中大部分丁鱥都上浮爭食時,可大把多投些。當絕大部分魚不再上浮搶食時,又應小把少投、慢投,使魚吃到八成飽即可。
3、日常管理:
定期清除網箱上的清泥苔等附著物。檢查網箱有無破損,防止跑魚。高溫季節箱內掛漂白粉消毒。
丁鱥在網箱中經10-13個月養殖,規格可達0.5-0.7公斤。每立方米產魚低產設計者約為5-35公斤,中產設計者50-105公斤,高產設計者120-17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