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丁鈞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30年1月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綏寧師範學校
- 主要成就:中國版畫家協會授予魯迅版畫獎
- 代表作品:《夏妝》;《河邊晚霞》;《思親曲》;《田野》
簡介,出生地,工作經歷,繪畫造詣,水彩畫,版畫,成就,藝術風格,
簡介
出生地
丁鈞(1930年1月--),寧夏銀川人。1949年畢業於綏寧師範學校,先後在石嘴山完小、寧師附小、寧夏民族公學任教。
工作經歷
1953年入西北師範學院藝術系美術專修科學習,畢業後 曾在武威中學,銀川二中任教。1962年調銀川市文化館工作。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第二屆理事、中國群文學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曾任銀川市美協主席、名譽主席、銀川市文聯副主席、藝術顧問,銀川市政協第五、六、七屆常委,寧夏文聯委員,寧夏美協第一、二屆副主席、第三屆名譽主席,寧夏美術教育研究會名譽理事長、寧夏老年書畫協會副主席,銀川市群藝館館長、研究館員。中共黨員。1993年9月聘為館員。作品參加國內外展覽並被美術館、博物館等收藏。榮獲“魯迅版畫獎”。作品有《夏收》、《河邊晚霞》、《思親曲》等。
繪畫造詣
水彩畫
丁鈞的水彩畫,也許是因為自幼雅好丹青,啟蒙於中國畫的緣故,其用筆設色,極具中國畫的特點。他筆下的山石、雲水、林木、花卉極富中國水墨畫的神韻。擅用水在紙上的流動,控制出布紋紙的機理效果和光影感覺,又巧取水色的滲化作用,揉中國水墨畫的皺、擦、點、剁及渲染為一體,產生出類似在宣紙上作畫的藝術效果。使水彩畫造型的虛實、色彩的轉換、筆觸的銜接、氣氛的渲染別開生面,造成一種不同於一般水彩技法的具有中國畫風的藝術風格。丁鈞的美術創作領域不僅僅局限在水彩畫上。
版畫
1961年,丁鈞在著名版畫家力群的影響下,以刀代筆,開始了版畫的創作和研究工作。經過二十多年持之以恆的勤奮探索,丁鈞在發揚版畫藝術傳統的基礎上,以粗獷有力且疏朗有致的刀法和淡雅清新的色彩相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套色版畫,創作出許多佳品。丁鈞創作過為數眾多的寫生作品,無論是鋼筆寫生、鉛筆寫生,或者是硬筆淡彩寫生,總是流淌著一種清新俊雅、細膩別致的情趣。線與點的結合、塊與面的鋪陳、往往會涌動出情致雋永的靈秀,洋溢著氣脈高逸的神韻。多年來,丁鈞創作了大量歌頌寧夏山川的優秀作品。有120多幅版畫、水彩畫、鋼筆寫生在寧夏及全國報刊雜誌上發表。
成就
其中版畫《夏妝》、《河邊晚霞》、《思親曲》及水彩畫《田野》等曾參加全國美展及全國版畫展,其作品多次在區內外獲獎。並分別被天津藝術博物館、廣州美術館和江蘇徐悲鴻紀念館收藏。部分作品曾赴法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台灣等地區展出。
藝術風格
丁鈞是寧夏土生土長的美術家,對塞上江南的山山水水充滿了熾熱的愛。他的這種感情,不僅含蓄地表現在自己的繪畫作品中,而且還表現在他所傾注畢生精力從事的美術教育工作中。他的每一幅作品都飽含著對寧夏山川的深情,傾注著對寧夏人民的摯愛。他筆下的六盤雄姿、賀蘭雲海、黃河激流、平原麥浪,以及名勝古蹟,都洋溢著畫家對家鄉自然之美的熱愛。
丁鈞先生曾任銀川市民眾藝術館館長、研究館員、銀川市美協主席、銀川市文聯副主席、寧夏美協副主席、名譽主席等職。現為寧夏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他雖已年逾古稀,但作為寧夏畫壇宿將,丁鈞先生仍然充滿著藝術的激情、創作的活力和執著的追求精神,為寧夏美術事業的發展勞力操心,筆耕不輟。藝無止境而寶刀不老,我們衷心祝賀《丁鈞寫生畫選集》出版發行,衷心祝願丁鈞先生繼續煥發藝術青春,創作出更多更好的藝術珍品。
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