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境域
丁字灣位於即墨, 萊陽,海陽三市的交界處,北緯36度32'40”,東經120度44'58”,在構造上屬魯東隆起中膠萊坳陷的一部分,海灣形態愛東西向構造和新華夏構造體系的控制, 海灣主體呈北西-南東走向,灣頂部在麻姑島附近折而向西,繼五龍河口向延伸,灣口則轉向東偏南方向,整個形態大致呈”丁”字形,故名丁字灣,亦稱丁字灣,海呈狹長的半封閉的狀深入陸地,從灣口到灣頂長22公里,最寬處(底坊灘至魯島附近)約12.3公里,最窄處(香島附近)約2.5公里,口門寬(栲栳島至宅南嘴) 約2.8公里,灣內岸線蜿蜒曲折,岬灣相間,又被分成幾個海灣(或稱灘地) ,計有栲栳灘,芝坊灘,魯島灘,力島灘,灣頂灘及五龍河三角洲等,岬角處多為基岩裸露,形成海蝕崖,但多數因泥沙淤積已為潮水所不及。
水文
丁字灣周圍被山丘環抱,南,北方向為剝蝕山丘,高程為70米上,下為切割山坡地,表面被殘積-坡積物覆蓋,西北方向為沖積平原。 流入丁字灣流有五龍河,白沙可,蓬險河,店集河,賢友河,黃塘河,鰲子河,朱埠河,羊郡河等。
氣候
屬海洋性氣候,但因受五龍河谷地及萊陽盆地影響,季節性變較大,年氣左一般為48攝氏度,年平均降水量801.6毫米,其中6~9月全年降水量的75.5%,4~8月多生大霧,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冰凍季節,30年代曾出現年封冰40餘天。
潮汐
屬不正規半日潮,一般高潮位為2.5米,低潮位為~2.5米,歷史上最大高潮位為4.04米。 海浪:丁字嘴附近出現過多次波高大於1.5米的大浪,其中最高約為3。5米。
海灣地形
丁字灣為一淺水海灣, 水深大於0米的淺灘約占海灣總面積的2/3。2米等深線由灣口沿海灣中部向西北方向延伸,在麻姑島附近折而向西,伸向五龍河口,其中沿海灣走向分布一系列長條形沙洲,較大的計黑沙,高沙,白馬沙等,沙洲將灣底分隔成左右兩條水道,其中斷結有5米等深線構成的深槽,呈北東-南西方向向灣頂延伸,海灣最大水深23米,靠近灣口的栲栳島,水深由灣口向灣頂逐漸變淺,灣內最大水深為12米(黑沙南部的深水槽) 。此外在麻姑島南面尚有兩處水深大於5米的小型水槽呈北西-南東走向,長數百米。
丁字灣內沉積物可劃分為兩在沉在型:沙(包括中沙,細沙)和泥質粉沙。
中沙,細沙主要分布在灣口和灣中部的沙洲上,灣口區由於局部的泥沙運動潮流沖積, 形成沙嘴及北西-南東走向的沙脊,灣內因為沙洲的存在而成條塊狀分布,中沙,細沙一般呈黃褐色,分選良好。
泥質粉沙是灣內主要的沉積類型,主要分海灣兩側的海灘,中部深槽及深槽靠岸邊坡的一側,海灘靠岸一側,泥質含量增加顆粒變細,形成粉沙質軟泥,粉沙質軟泥多呈黃灰色,分選軟並,但一般不含礫石。 此外,煙臺山附近淺灘出現局部分選差的沙-粉沙-軟泥,灣口局部地區出現粗沙。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丁字灣位於
即墨,萊陽,海陽三市的交界處,北緯36°32'40”,東經120°44'58”,海灣主體呈北西-南東走向,灣頂部在麻姑島附近折而向西,繼
五龍河口向延伸,灣口則轉向東偏南方向,整個形態大致呈“丁”字形,故名丁字灣,海呈狹長的半封閉的狀深入陸地,從灣口到灣頂長22公里,最寬處(底坊灘至魯島附近)約12.3公里,最窄處(香島附近)約2.5公里,口門寬(栲栳島至宅南嘴)約2.8公里,灣內岸線蜿蜒曲折,岬灣相間,又被分成幾個海灣(或稱灘地),有栲栳灘,芝坊灘,魯島灘,力島灘,灣頂灘及五龍河
三角洲等,
岬角處多為基岩裸露,形成海蝕崖,但多數因泥沙淤積已為潮水所不及。 丁字灣周圍被山丘環抱,南北方向為剝蝕山丘,西北方向為沖積平原。流入丁字灣流有
五龍河、白沙河、
蓮陰河、店集河、賢友河、黃塘河、鰲子河、朱埠河、羊郡河等。
氣候
丁字灣屬海洋性氣候,但因受五龍河谷地及萊陽盆地影響,季節性變較大,年平均降水量801.6毫米,其中6~9月全年降水量的75.5%,4~8月多生大霧,每年12月至次年2月冰凍季節,30年代曾出現年封冰40餘天。
潮汐
屬不正規半日潮,一般高潮位為2.5米,低潮位為~2.5米,歷史上最大高潮位為4.04米。
海浪
丁字嘴附近出現過多次波高大於1.5米的大浪,其中最高約為3.5米。
丁字灣為一淺水海灣,水深大於0米的
淺灘約占海灣總面積的2/3。2米等深線由灣口沿海灣中部向西北方向延伸,在麻姑島附近折而向西,伸向五龍河口,其中沿海灣走向分布一系列長條形
沙洲,較大的計黑沙,高沙,白馬沙等,沙洲將灣底分隔成左右兩條水道,其中斷結有5米等深線構成的深槽,呈北東-南西方向向灣頂延伸,海灣最大水深23米,靠近灣口的栲栳島,水深由灣口向灣頂逐漸變淺,灣內最大水深為12米(黑沙南部的深水槽)。此外在麻姑島南面尚有兩處水深大於5米的小型水槽呈北西-南東走向,長數百米。
歷史沿革
明代以前,這裡是一片荒僻的海灘。傳說明中葉,有金姓父女二人逃難至此,結草為廬,捕魚為生,周圍海上的漁人偶爾至此,漸漸有了一個地方概念:金姓家那邊海口,久而則演變為“金家海口”——“金家口”——“金口”。又過了許多年,
金口成了村落。一天,一艘南方商船為避風暴駛進丁字灣,大風數日不停,船中所載糧食、淡水已盡,為解燃眉之急,他們便把船上所載的棉花、糖類、木料、竹料等貨物卸下,想換點糧食、油、鹽之類的東西。不意當地民眾爭相購買其貨,船商意外發財,接著又就地購鹽,運回南方,高價銷售,又發大財。於是客商聞之紛來,金口日益繁華起來。
1621~1627年(明
天啟年間)金口開埠,此後日臻昌盛。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至清乾隆年間,金口港出現了通四海、達三江的繁榮景象,蟻舟盈港,南客北旅,往來不暇,最興旺時,每天進出港的船隻達百艘,港航貿易極為繁盛,在
膠州灣諸港中地位十分顯要。據《中華新形勢一覽圖》載:金口“市街寬敞,店肆櫛比,為沿海城市之冠;當煙臺未開埠以前,南北貿易,此為樞紐。”據《
郭嵩燾日記》載:金口港“惟駁船數十百號,鱗次布列。”“赴崗上,見小車運載豆餅、花生上船,以數百輛計,填塞行道。沿海遍歷,初見此景。”據統計,當時金口商業區積聚著360家店鋪,360盤油碾坊,360家
妓院。大宗進口以棉花為主,紙、布、大米次之;出口則主要是豆餅、豆油。
1861年(清
鹹豐十一年),在
煙臺設立東海關,金口屬於所轄口岸之一。
1865年(
同治四年),在金口設立東海分關。當時,金口港內可同時停泊150噸沙船30餘艘,往返上海、大連、天津等地。光緒末年,金口港的吞吐量成為膠東半島沿海港口之最。與通商業務相適應,郵電機構相繼建立。
1878年(清
光緒四年)三月,東海關試辦郵政,隨後金口開辦了海關郵政。
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金口於際泰商號設郵務代辦。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設立
鏢局,為商號往來他埠護送銀兩,至1910年(
宣統二年)由軍隊接替。其商埠防務,清末青州部分駐軍調防金口;
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金口設郵政代辦所,
1915年,煙臺鎮守使由萊陽縣派軍駐守,以後有騎兵團、警備隊等駐守;
1917年,金口建立三等郵政局,
1920年,金口設電報局。由於這裡是商業區,稅收機關設定較早。
1912年,
膠州石河鹽場署移駐金口,設鹽稅徵收局。
1926年,膠州貨物稅局金口分卡改為金口貨物稅局,同年設航船徵收局。在工商業和海運業發展的過程中,廠店的自衛與地方的警備,逐步引起當局重視。
1925年,設水上警察署,維持沿海治安。
自煙臺開埠、
青島港興起之後,各方客商大都到
青島、
煙臺交易,金口港逐漸被取而代之。金口港碼頭日漸淤淺,
民國初年載重300噸的船隻只能停泊口外,
20世紀30年代,五六十噸的船隻也不能進港,全靠舢舨駁運。
2009年4月,
胡錦濤總書記視察山東時從戰略全局的高度指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科學開發海洋資源,培育海洋優勢產業,打造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10月,胡錦濤總書記再次視察山東時強調要建設好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為深入貫徹胡錦濤總書記的重要指示和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探索海洋經濟科學發展之路,推動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又好又快發展,特制定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丁字灣海洋新城項目是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瀕臨青島的即墨和煙臺的海陽、萊陽這兩市三縣。“
丁字灣海上新城”規劃發展重點是海岸整治、濕地修復、遊艇產業、房地產產業和海洋高新科技產業,功能定位是海濱國際旅遊目的地、宜居城市群和海洋生態文明示範區。其中,海陽市轄區內面積180平方公里,具體為陸上面積8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100平方公里。
歷史遺蹟
北阡遺址
北阡遺址
北辛文化距今約7000年。北阡遺址位於即墨金口
北阡村北約50米的坡地上,南北最長處為27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4萬餘平方米。遺址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北靠玉皇山,與萊陽相望,南依鳳凰山,東面不遠處即為
丁字灣。遺址中心部分為一高台地,地勢明顯高出四周,最高處海拔近10米,地表形態為北高南低,中部高四周低,形成一個平緩的土丘隆起形狀。1979年文物部門普查時發現,這一地域地表
新石器時代遺物豐富,村民經常在此處發現陶片、鼎、鬹支腳、紅燒土塊及石磨棒、石斧等物品,表明該處地下為豐富的古遺址,因此被確定為新石器時代
大汶口文化典型的貝丘遺址,並公布為
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金口古港
金口港也叫金家口港,它位於即墨東北的丁字灣畔,曾經是名揚一時的北方著名港口。
如今的金口離海岸線已經有十數里之遠了。但
明朝和清代時的金口正好處在一個小半島的頂端位置,它背靠一個十分寬闊的海灣,正是一個天然的避風良港。再加上丁字灣比較優越的港灣條件和金口緊連內陸的廣大腹地的獨特優勢,當時的金口港自然具有發展成為一個大港所必須的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金口經歷了一段興起、發展、輝煌到衰落的完整歷史。一般認為金口港正式開埠的時間,至遲是在明代的天啟年間(1621-1627)。由於金口地處青島即墨的東北端,東臨海陽,北接萊陽,南臨青島,具備“雞鳴三縣”的地理優勢,輻射的市場十分廣闊,加上鄰近的萊陽、海陽等地的一些港口已經嚴重地淤積與衰落,從金口開埠的初期開始,大批來自南方的商船就頻繁地來往於此,使得金口港迅速地呈現興旺的景象。
到清代的乾隆時期,金口更發展成為膠東城區乃至整個山東的第一大海港,呈現出一派“商賈雲集、商船林立”的繁榮景象。當時的金口港內可以停泊一百五十噸的沙船三十餘艘,往返上海、大連、天津等港。清政府也設立了稅關加以管理。
直至清朝的光緒末年,金口的吞吐量仍然是膠東半島沿海港口之最。到了近代,隨著港口的淤積以及青島、煙臺兩大港口的先後崛起,金口港就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但仍不失為一個比較重要的港口,到1945年前後才最終被徹底廢棄,重新成為了人煙稀少的小村落。
雄崖所故城
雄崖所位於
豐城鎮,東臨大海,西扼群峰。因其東北之白馬島上有一赭色雄偉斷崖而得名“雄崖”。所城建於1402年(明建文四年),是鰲山衛統轄的守御千戶所。古城為正方形,城牆外表磚砌,中間用黃土夯實,周長2公里。城有4門,各門均有門樓。城內外有城隍廟、關帝廟、菩薩廟、玉皇廟、九神廟、天齊廟、先農壇等建築。清朝初年裁減衛所兵員,廢除世襲千戶,改設千總一員統轄駐軍。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雄崖所隨同鰲山衛並於即墨縣,但因地處海防要衝,仍設巡檢、把總統兵駐防。乾隆年間,雄崖所巡檢移駐福山縣海口,所城即成為一個村落。雄崖所城牆已全部頹塌,僅於城東南尚存一段城牆殘基。現在村中的東西、南北兩條大街即當年所城的主要街道。所城的東、北兩門已無存。南門經多次修葺,門洞和城樓尚為完好。城門外題額為“奉恩”,內題額為“迎薰”。西門現存的拱券形門洞系明代建築,長12.5米,外口高2.5米,內口高3.5米,底寬2.5米,門洞上方鑲一石額,題為“鎮威”。為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雄崖所東瞰大海,與迎面的白馬島咫尺對峙;西扼群峰,同背後的玉皇山唇齒相依。地勢險要,選位得當,實為古代海防要塞。因其對面白馬島上有一雄偉的赭色大斷崖,故名為“雄崖守御千戶所”,簡稱“雄崖所”。
元末明初,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屢遭倭寇入侵,沿海居民深受其害。據清同治版《即墨縣誌》載:“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倭夷入寇,即墨、諸城、萊陽沿海居民多被害。”於是,明政府便在東南沿海擇要設戌,廣建衛所,以抵禦倭寇之入侵,保境安民。即墨境內的鰲山衛,雄崖、浮山二守御千戶所就是於明初設定的。
現今雄崖所村西首的南、北顏武二村,也是由當年所城的演武場演變而得名。雄崖所的居民,大多為當年守衛所城官兵的後裔,如李、王、趙、韓、陸、陳等氏族之祖先,都曾任過雄崖所千戶之職。據雄崖所《李氏族譜》記載:“李氏世居河南開封府陽武縣。一世祖李老保曾任元代山東平章政事,於吳元年歸附明軍,並於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招降元軍賀宗哲部,被監禁身死獄中,後被追贈為榮祿大夫、左柱國(一品)。二世祖李顏為武德將軍(正五品),三世祖李斌因靖難之役有功,世襲武德將軍,並於永樂二年被封為雄崖所千戶司,陣亡。四世祖李榮以下至九世祖李茂新均為世襲千戶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