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士剛

丁士剛

丁士剛,醫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現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臨床流行病與循證醫學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海淀院區副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丁士剛
  • 畢業院校:華西醫科大學
  • 臨床職稱:主任醫師
  • 專業:消化科
  • 學歷:博士
  • 教學職稱:教授
  • 執業地點: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 職務: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消化科主任、海淀院區副院長。
研究方向,教育經歷,工作經歷,教學任職,科研成果,學術兼職,學術雜誌審稿人,學術著作編委,獲獎及榮譽稱號,主要學術成就,主要承擔科研項目,主要論文,著作譯作,

研究方向

消化系統疾病診斷及治療,尤其是在幽門螺桿菌、胃腸道癌前病變、早期癌、消化道出血等領域有較多研究。熟練掌握消化系統各種疾病的內鏡(包括超聲內鏡等)下診斷;胃腸道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的內鏡下切除術(EMR、ESD)等治療。臨床流行病及循證醫學。
胃癌致病及轉移機制的研究、幽門螺桿菌相關疾病的研究 、國產新型內鏡的研製和臨床驗證
早期胃腸道癌內鏡下治療

教育經歷

1980.9-1985.6 山東醫科大學醫學系 學士學位
1996.9-1999.6 華西醫科大學內科學 碩士學位
1996.9-1997.6 華西醫科大學 臨床流行病學(臨床科研方法)
國際流行病學網(INCLIN) 理學碩士學位
1997.1-1997 3 日本東京早期消化道癌診治研修班 學員
2001.9-2003.6 北京大學臨床醫學 博士學位
2004.5-2004.11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 榮譽訪問教授

工作經歷

1985.7-1990.12 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 消化科 住院醫師
1991.1-1996.8 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 消化科 主治醫師
1996.9-2001.7 北京醫科大學第三醫院 消化科 副主任醫師
2001.8-今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消化科 主任醫師
2000.8-2008.7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消化科 副教授
2008.8-今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消化科 教授
2003.1-今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消化科 副主任
2000.5-今 北京大學 內科學 碩士研究生導師
2008.8-今 北京大學 內科學 博士研究生導師
2010.8-今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消化科 二級教授

教學任職

2000/8-2008/7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副教授
2008/8-至今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 教授
2000/5-至今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科學 碩士研究生導師
2008/8-至今 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內科學 博士研究生導師

科研成果

1994年起開始進行胃癌早期診斷及評價的研究,最早將胃液固有螢光套用到胃癌診斷中。在兩項國自然基金資助下對幽門螺桿菌與胃癌關係、Hp致病機制尤其是Hp硫氧還蛋白與其致病作用等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期望在致病性幽門螺桿菌標記物方面獲得突破。2002年開始與英國著名病理學家曼徹斯特大學教授Kumar S.合作開展胃癌生成及轉移機制的研究,探討了VEGF-A、VEGF-C與胃癌血管生成、淋巴管轉移的關係,對早期胃癌淋巴結轉移標誌物等有較深入研究,並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國家自然基金資助。主持完成國際臨床流行病學網課題1項,主持完成及在研國家自然基金3項,主持在研北京大學985科研項目等。主持及參加衛生部衛生行業專項基金子課題、科技部支撐計畫等多項國家省部級課題。發表 “胃液固有螢光光譜分析對胃癌的診斷價值”等論文100餘篇。是中華醫學雜誌、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中國微創醫學雜誌、臨床薈萃、Histology and Histopathology及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等中外雜誌編委及審稿專家。

學術兼職

北京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常務委員
中國醫促會消化病學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華醫學會消化分會腫瘤學組委員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分會早癌學組委員
北京醫師協會內科專科醫師分會理事
北京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與循證醫學分會副主委
中華醫學會臨床流行病學分會副主委
中華醫學會消化分會臨床流行病協作組組長
歐美同學會醫師協會中西醫整合消化病分會副主任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中西醫和結合學會消化病分會常務委員
中國中西醫和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中西醫和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委員會HP專家委員會主委
中國中藥協會藥物臨床評價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委

學術雜誌審稿人

中華醫學雜誌、北京大學學報醫學版、中國微創醫學雜誌、 臨床薈萃 、Histology and Histopathology及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等中外雜誌編委及審稿專家。

學術著作編委

消化內科學高級教程(林三仁主編)、臨床流行病學(王家良主編)等

獲獎及榮譽稱號

1. 1990年 北京醫科大學教學優秀個人獎
2. 2014年 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胃癌診療體系的創新及其關鍵技術的套用”、第三完成人
3. 2014年 北京大學醫學部優秀教師獎
4. 2015年 省部級、“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胃癌早期診斷的新方法及致病因子Hp的流行病學和 診治新策略”、第四完成人
5. 2016年 華夏醫學獎二等獎

主要學術成就

1994年起開始進行胃癌早期診斷及評價的研究,最早將胃液固有螢光套用到胃癌診斷中。在三項國自然基金一項北自然基金資助下對幽門螺桿菌與胃癌關係、Hp致病機制尤其是Hp硫氧還蛋白與其致病作用等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期望在致病性幽門螺桿菌標記物方面獲得突破。2002年開始與英國著名病理學家曼徹斯特大學教授Kumar S.合作開展胃癌生成及轉移機制的研究,探討了VEGF-A、VEGF-C與胃癌血管生成、淋巴管轉移的關係,對早期胃癌淋巴結轉移標誌物等有較深入研究,並作為項目負責人獲國家自然基金資助。在國產新型內鏡研發驗證等領域積極開展工作,獲得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及北京自然重點項目支持。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SCI 30多篇。

主要承擔科研項目

主持4項國自然基金和1項北京自然基金。主持國家科技研發重大計畫子課題1項、參與一項;主持在研新型國產內鏡研發北京市自然基金重點項目1項。

主要論文

共發表論文100餘篇。近五年發表的主要論文包括:
1. Shi YY, Zhang J, Zhang T, et al. Cellular stress and redox activity proteins are involved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 associated with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expressing high levels of thioredoxin-1. J Zhejiang Univ Sci B, 2018, 19(10):750-763.(通訊作者)
2. Yanyan S, Yanlei G, Ting Z, et al. Hydrotalcite can prevent the damaging effec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on Gastric Epithelial Cells. Microsc Microanal, 2018, 24(3): 277-283. (通訊作者)
3. Liu LN, Ding SG, Shi YY, et al. Helicobacter pylori with high thioredoxin-1 expression promotes stomach carcinogenesis in Mongolian. Clin Res Hepatol Gastroenterol, 2016, 40(4): 480-486. (通訊作者)
4. Shi Y, Wei Y, Zhang T, et al. Deoxycholic Acid Could Induce Apoptosis and Trigger Gastric Carcinogenesis on Gastric Epithelial Cel. Gatroenterol Res Pract, 2016. doi: 10.1155/2016/9638963. (通訊作者)
5. Zhang J, Huang K, Ding S, et al. Clinical Applicability of Various Treatment Approaches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ubmucosal Tumors. Gastroenterol Res Pract. 2016. doi: 10.1155/2016/9430652. (通訊作者)
6. Zhang H, Jin Z, Ding S. Gastric Calcifying Fibrous Tumor: A Case of Suspected Immunoglobulin G4-related Gastric Disease. Saudi J Gastroenterol, 2015, 21(6): 423-426. (通訊作者)
7. Yanyan Shi, Mo Chen, Yuexia Zhang, et al. Expression of three essential antioxidan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clinical isolate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 2014, 15(5):500-506. (通訊作者)
8. Shi Y, Liu L, Zhang T, et al. The involve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hioredoxin-1 in gastric carcinogenesis. J Med Microbiol, 2013, 62: 1226-1234. (通訊作者)
9. Zhang YN, Ding SG, Huang LH, et al. Comparative proteome analysi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clinical strains by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J ZHEJIANG UNIV-SC B, 2011, 12(10): 820-827.(通訊作者)
10. Ding shigang, Li chenggang, Lin sanren, et al. Distinct roles of VEGF-A and VEGF-C in tumor metastasis of gastric carcinoma. Oncology Reports, 2007, 17(2): 369-375.
11. Shigang Ding, Chenggang Li, Sanren Lin, et al. Comparative evaluation of microvessel density determined by CD34 or CD105 in benign and malignant gastric lesions. Human Pathology, 2006, 37: 861-866.
12. Shigang Ding, Sanren Lin, Xiuyun Dong, et al. Potential prognostic value of circulating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In vivo, 2005, 19(4): 793-795.
13. 丁士剛,王麗. 應重視胃癌發病機制的規範研究(專家述評). 中華醫學雜誌,2013,93(16):1201-1202. (通訊作者)
14. 石岩岩,丁士剛. 幽門螺桿菌抗氧化氮化應激相關蛋白的研究進展. 中華醫學雜誌, 2013, 93(4): 311-313. (通訊作者)
15. 丁士剛,趙梅莘.如何確定胃癌淋巴結轉移標記物(專家論壇).中華醫學雜誌,2012, 92(6),361-362. (通訊作者)
16. 石岩岩,丁士剛,魯鳳民,張靜,陳香梅,劉琳娜,王曄. 幽門螺桿菌硫氧還蛋白兩種不同亞型基因序列的測定及分析. 中華醫學雜誌, 2010, 90: 2830-2833. (通訊作者)
17. 石岩岩,丁士剛. 幽門螺桿菌毒力因子及其致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中華醫學雜誌, 2009, 89(32): 2301-2303. (通訊作者)

著作譯作

參加《現代胃腸病學》、鄭芝田主編《胃腸病學》第三版等20餘部消化專著的編譯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