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介紹,相關作品,出版圖書,人物生平,雙向譯介之貢獻,備受爭議,
人物介紹
丁韙良,基督教新教教會長老派傳教士。丁韙良是清末在華外國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國通”,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丁韙良在長老派神學校畢業後,派來中國,在寧波傳教。隨後為美國政府提供太平天國情報。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一度回國,不久又來華,在北京建立教會。1865年為同文館教習,1869-1894年為該館總教習,並曾擔任清政府國際法方面的顧問。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得三品官銜。1898年又得二品官銜。1898-1900年,任京師大學堂總教習。丁韙良憎惡義和團的暴行,主張推翻腐朽的清王朝,罷黜慈禧太后。繼返美國,尋復來華,協助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籌建大學堂,未成,隨又去北京。創立北京崇實中學,(現北京二十一中學)崇實中學第一任校長。
相關作品
翻譯有關基督教、自然科學、國際法方面書外,還著有《花甲憶記》、《北京之圍》、《中國人對抗世界》、《中國人之覺醒》等書,並曾第一次正式地、全面地將國際法著作介紹到中國。
丁韙良與中國近代教育
丁韙良在中國生活了62個年頭(1850-1916,中間有4年時間不在中國),其使命本是傳播基督教,但他多年從事翻譯、教育的實際工作,並曾長期擔任中國著名教育機構北京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的負責人,這使他無意之中在中國近代教育的醞釀和形成過程中,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丁韙良創辦北京崇實中學(即當今的北京21中學),並在1865-1885年任該校校長。
出版圖書
- 沒有更多了
作者類型:
作者時間:2010年4月
《漢學菁華》是2010年4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韙良。
人物生平
1827年,出生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個牧師家庭,父及兄弟皆為牧師。
1850年,丁韙良志願參加美國北長老會的海外傳教使團,並被派往中國的寧波。作為美方的漢語翻譯,他親自參與了1858年《中美天津條約》的簽訂。此後他從寧波轉到了北京,在那兒傳教並開辦學校。
1902年,清廷頒令恢復京師大學堂,丁韙良又被重新任命為總教習。但西教習們因向清廷要求補償薪金引起糾紛,新任管學大臣張百熙借經費緊張為由,集體辭退了丁韙良等西教習。
1916年12月17日,丁韙良下廚房時在北京去世,與妻子同葬於西直門外的一塊墓地。
雙向譯介之貢獻
丁韙良的學術貢獻還表現在“雙向譯介”上,一方面他向中國輸入西方知識,一方面也把中國介紹給西方。前者主要有《天道溯原》、《萬國公法》、《格物入門》、《星軺指掌》、《公法便覽》、《富國策》、《西學考略》、 《性學舉隅》、《天道合校》等;後者主要有《翰林集》、《中國的傳說與詩歌》、《北京被圍目擊記》、《漢學菁華》、《中國覺醒》。丁的這種雙向譯介,涉及語言學、國際法、政治經濟學、自然科學、宗教心理學、歷史、文學、哲學等諸多領域。若把丁韙良一生的譯作、著作、論文、書信匯總,出一個全集,恐怕數量會相當可觀。據不完全的統計,他一生出版了中文的著譯42部、英文著述8部,並且在各種報紙雜誌上至少發表了153篇文章。
丁韙良早年在寧波期間,常在城內長老教會舉行晚間聚會並講道。後來他把這一系列的講道匯集成書,名為《天道溯原》。該書努力嘗試將儒家道德倫理與基督教思想相融合,辯說兩者並行不悖,勸人相信耶穌;又抨擊佛教教義和修行方法,特別對偶像、菩薩崇拜,大加撻伐。這本書是丁韙良藉儒教思想傳達基督教信息,其目標以高層人士為對象,然後再由他們影響民眾接受福音。丁韙良在擔任美國代表團譯員,以及後來在北京工作時,都儘量把此書贈送給清政府高級官員。《天道溯原》出版後廣受歡迎,自1854年至1912年間,再版達三、四十次之多,並譯成日文和朝鮮文。該書也成為新到中國的宣教士語言教材的一部份,不但為長老會,也為其他教會所使用。在1907年“廣學會”紀念基督教來華100周年所舉辦的投票評選中,《天道溯源》被選為最佳中文著作。
丁韙良的英文著作中有三部主要作品已經被譯成中文,可被視為系列三部曲:1896年出版的《花甲憶記》(The Cycle of Cathay),主要記述他在華45年所經歷的各種事件和所結識的各類人 物,以及親身感受中國社會生活,包括他執掌京師同文館的回憶;1901年出版的《漢學菁華》(The Lore of Cathay)是他對於中國人的內在精神生活、中華文化的核心與內涵,以及中國教育定位,如科舉考試、國子監、翰林院和京師大學堂等問題的進一步觀察和分析;而1907年出版的《中國的覺醒》(The Awakening of China)則是對前兩部書的補充,它在回顧中華文明幾千年發展的歷史進程時,著重描述了作者所親身經歷的 1902至1907年間清朝所推行的新政和改革,並試圖解釋推動中國社會變革的潛在力量,以及表達了對於中國光明未來的極大期盼。丁韙良認為,只要憲政和改革的勢頭繼續保持下去,中國社會注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中國的強盛和融入國際社會的那一天也就必將能夠到來。
備受爭議
丁韙良在中國生活了66載(1850-1916,期間大約有4年時間不在中國),期間歷經太平天國、第二次鴉片戰爭、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民國建政等重大歷史變遷。他曾在寧波宣教十年,先後擔任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30多年,是當年在華外國人中首屈一指的“中國通”,他不僅會說流利的中國官話,更熟諳中國的經史子集,能用中文寫流暢的文章供中國士大夫閱讀。他集宣教士、教育家、翻譯家、著作家和外交家於一身,是中國近代教育的先驅,中西文化的橋樑。作為一個宣教士,其使命本是傳播基督教信仰,但因他多年從事教育、翻譯等實際工作,並長期擔任北京同文館和京師大學堂的總教習,使他有意無意之中在中國近代政治、教育和外交等方面,扮演了一個重要角色。
丁韙良同時也是一位飽受非議的宣教士,他究竟是中國人民的朋友,還是敵人,這個問題迄今還存在著很多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