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家庭)

一夫一妻制(婚姻制度)

一夫一妻制家庭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一夫一妻制(monogamy)亦稱“單偶婚”、“個體婚”是文明世界的體現。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形式。與之相對是polygamist (一夫多妻,一妻多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一夫一妻制
  • 外文名:monogamy
  • 別稱:“單偶婚”、“個體婚”
  • 含義:一男一女結為夫妻的婚姻形式
  • 反義詞:多配偶制度,一夫多妻,一妻多夫
定義,特點,來源,一夫一妻,人類進化,研究報導,

定義

1.基礎定義

“一夫一妻制度”是單配偶制。
如果已經結婚的男人,進行嫖妓,這也是違反“一夫一妻制度”的行為。
女人進行婚外情,也是違反“一夫一妻制度”的行為。

特點

單配偶制包含一夫一妻制,是指一種兩兩配對,每個個體只擁有單一配偶的關係,關係中兩者一生中,或在生命中任何一個時間,只會與對方維持關係。單配偶制有別於多配偶制。單配偶制在動物學指某種動物不會在同一個時間,與多於一名配偶交配。
不同學科的科學家在研究不同動物關係時所指的單配偶制的定義各有所不同,所以有必要先明白該詞在不同情況下所涉的不同定義。生物學家、生物人類學家和行為生態學家所指的單配偶制是指“性關係單配偶制”,而不“基因單配偶制”。現代生物研究員多利用進化論來研究人類和非人類動物界中的單配偶制,並提出以下四種分別:
  • 婚姻單配偶制:指兩人之間的婚姻制度;
  • 社交單配偶制:在動物界指伴侶一同生活,在如棲息環境、食物等基本生活資源運用上互相扶持(關係不涉合兩者有否發展性行為或繁殖配偶),在人類能比喻為單配偶婚姻關係;
  • 性關係單配偶制:指兩人只會互相,並不會與第三者發生性行為;
  • 基因單配偶制:指兩者經DNA研究發現只會與對方進行繁殖。
文化人類學家、社會人類學家和其他社會學家所指的單配偶制是指“社交單配偶制”和“婚姻單配偶制”。 婚姻單配偶制可再細分為:
  1. 一生人只會結婚一次;
  2. 在生時的任何一個時候只會與一人結婚,有別於重婚(已有配偶的人而又與第三者結婚,或同時與超過一人結婚)或多配偶制;和
  3. 接力單配偶制,如:配偶過身或離婚後再婚。

來源

在早期的古代中國(即夏商周),貴族實行多妻制,此時的“妾”是配偶的一種,等級低於“妻”,然而也通過正式婚禮迎娶。
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婚姻制度中,為避免封建制度繼承關係混亂,“一夫一妻制”和“嫡長子繼承制”成為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在很多朝代的法律中都給以明確的規定。但在實際生活中“一妻”的原則卻未必被普遍遵守,有時會平妻的狀況。譬如晉朝的賈充,獲皇帝允許有李婉郭槐兩個正妻。敦煌出土唐天寶年間的戶籍冊中,可以發現許多二妻、三妻之家。在此後諸多金石雕刻和文學作品中也多有一夫多妻的記載。
貴族男子和特定情況下的平民男子可以納妾,“妾”的身份比正妻為低。所以中國古代的“一夫一妻制”,實際上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形式。三者之中,妻是正式配偶,須明媒正娶,稱為“正妻”(或稱正房、嫡妻、正室)所生子嗣稱為“嫡出”,具有正統法理的繼承權利。極少數情況中,男子可以有一名與正妻地位接近的妻子,稱為平妻。除正妻以外,男子可以擁有數量不等的,俗稱“偏房”、“側室”、“庶妻”,比妾地位更低的則是姬侍。妾和姬侍(以出身婢女常見)所生子嗣稱為“庶出”,地位較低,妾以較為簡單的儀式所納,所生的子嗣仍可能有資格繼承家族遺產。姬侍所生子嗣,稱婢生子,在法律可以歸於私生子,甚至有時不被視為家庭成員。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古代妻與妾有嚴格區別,而且在大多數朝代,一般情況男子在只能有一個妻,一般稱正室元配(如是皇帝的妻則稱皇后,皇帝的妾室為嬪妃),妻以外的其他配偶都是。妻的家族是丈夫的親族,如發生誅三族、誅九族等情況時,會相互受到牽連。而妾由於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其家族與丈夫的家族基本無關。妻與妾生育的子女待遇也有顯著區別,前者稱“嫡出”,後者稱“庶出”,一般只有嫡子才有繼承父親職位爵位的資格。對於納妾也有一些規定,比如明代朝廷明確規定:官員不可納為妾,否則革去官職,永不敘用。
清兵入關前的滿洲社會奉行一夫多妻多妾制,諸位妻子之間並無一夫一妻多妾制下的嫡庶之分。滿語貴族之妻則稱福晉,貴族可能有多位福晉。眾福晉之下,是小福晉、小妻(buya sargan)、婢妾(gucihi)。入關後,嫡庶之分日漸分明。乾隆時,兼祧具有合法性後。民間通常將以兼祧名義再娶,並將再娶之妻認為是另一房的嫡妻,或直接認作平妻。清朝政府後來對此採取了變通的作法,不承認二次或多次娶妻構成的重婚,而視後娶之妻為妾。
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建立,雖男女平等思想興起,但社會風氣未變,民間納妾之風盛行。北洋政府時期,在法律中,男性與妾不是婚姻關係,而是合法的契約關係。法律中,稱男性為“家長”,妾即家屬之一。妾室享有私產持有權、被贍養權與一定的遺產繼承權等。同時有對男性保持貞操的義務。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民法·親屬編》,採行男女地位平等的一夫一妻制。此法律中,雖未提及“妾”,但此後的司法解釋和司法實踐中,妾的家屬身份仍被認可。1935年,修訂刑法後,未得到妻子認可的納妾行為被視為通姦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大陸從法律上和社會生活中嚴格禁止了“納妾制”,其後香港台灣陸續在法律上確立嚴格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並且明確禁止“納妾”。於法禁之前形成的“妾室”,仍然具有合法性,其法律地位受到保護。今天,在中國大陸台灣,納妾都是非法的。

一夫一妻

當今的社會是一夫一妻制社會,而不是過去的多妻制,在過去能擁有多妻的群體------社會的上層階級主動放棄擁有多妻的權利,即使一個社會優勢群體的成員對不是自己妻子的女人產生興趣,他也不會和這個女人發生關係,因為這樣可以使社會穩定,在穩定的社會下社會更發達,每個人將比以前生活得更好,最好的例子就是封建社會的人平均壽命35歲,改革開放後是75歲,一夫一妻的制度是重要的貢獻之一。一夫一妻不是人類的本能,但是卻是人類必須堅持的制度與黑猩猩一樣,人類的祖先不會和異性伴侶廝守終生。在漫長的人類社會演化史中,一夫一妻制度也從來不是主流。
相愛——為了白頭偕老?
人們為什麼受情慾支配並因此常常為愛痴狂?進化論學者、神經學家和遺傳學專家正努力解答這些自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以來就一直困擾著人類的問題。通過對遺傳物質、大腦和血液的分析研究,他們逐漸揭開了愛和性神秘的面紗。在人體內的遺傳物質的作用下,人們產生了愛。繁殖後代的欲望也影響到了我們的思維舉止。人類的目的只有一個:改進下一代的基因。
科學家們也思考過傳統的婚姻問題:人們相愛真的只是為了與伴侶白頭偕老嗎?日益增加的離婚率是否反倒表明了人類的本性呢?
德國總理施洛德和外長菲舍爾在這方面堪稱典型。施洛德至今已經結婚四次了,而菲舍爾則即將同他的第五任妻子步入婚姻的殿堂。按照個別人文學家和社會學家的理解,這兩人正“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當今許多前衛的人文學者都認為一夫一妻制是人類原始的同居方式。如今,婦女們更加頻繁地更換伴侶,因為她們在經濟上已不再依附於人了。一對伴侶其實只願意生活到共同的孩子出世為止。
性追求數量女性追求質量
行為學家們認為,雜交也是人類的本性,但人類同猴子有著本質的區別。人類可以廝守一生,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女性需要一位可靠的伴侶來協助她們養育後代。心理學家認為,人類優於其它物種的原因,不在於人類能夠直立行走、或製造和使用工具,而在於他們懂得對後代“投資”。這也使得人一離開母親肚子的時候,就擁有了發達的大腦。
學者們曾經對6個大洲上分屬於37種不同文化的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婦女們並非在尋覓最帥最酷的男性,她們需要的是強壯、有作為而且給人良好感覺的伴侶。
性行為對男人而言不存在太多的付出,然而對婦女而言,則意味著沉重的九個月的孕期。九個月後,負擔並未就此終結。婦女們還要承擔養育孩子的重任,因此她們需要別人的支持和幫助,一位能幹的男性對母親和孩子而言都至關重要的。
但這時婦女們又面臨著一個古老的問題:男人們通常都很花心。一夜情似乎成了男性的一個保留節目。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他們讓一位漂亮性感的女子在大學校園裡向男人們發出誘人的邀請:“你願意今晚去我那裡同我做愛嗎?”75%的男性當即表示願意;另外25%的人雖然有些猶豫,但卻希望能換個合適的時間再聚。
同樣的實驗換到女性身上,結果就大大不同。只有6%的女性願意跟隨酷男去他的住處,但對於做愛,她們沒有給出明確的答覆。實驗揭示出男女在繁殖後代問題上的分歧:男性追求數量,而女性講求質量。
荷爾蒙和戀愛
是什麼力量促使男男女女下決心長相廝守、共同養育後代呢?生物學家認為,這是荷爾蒙的力量。人們的性愛行為正是受到荷爾蒙的作用。人體內的睪丸酮腎上腺素使各組織運轉加快,讓人產生“性”趣。這時,人們便開始談情說愛。
性愛時人體內產生的一系列生物和化學變化很容易讓人失去理智。戀愛時人血液中的複合胺含量明顯減少,而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患上強迫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身上,難怪常言道:戀愛最瘋狂!
戀愛時人體內的睪丸酮含量也發生了變化。一般情況下,男性血液中的睪丸酮含量要比女性多。一旦墜入了愛河以後,男性的睪丸酮含量驟減而女性的則明顯增加,因此,男性在一定程度上女性化,而女性則男性化。這時的男人表現得友好並善解人意,而女人則容易衝動。這樣,男女之間的差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彌補,這更有利於雙方建立一種持久的關係。愛的力量可以持續數月乃至幾十年。人類學家猜測,荷爾蒙的作用讓男女廝守,一直到共同的孩子出世。
女性的“基因交易”
那么這之後呢?在第一個孩子降生後,激情逐漸平息下來,感情危機也出現了。
人體內有一些特殊的荷爾蒙,如腦下垂體激素和抗利尿激素等,這些激素幫助人“忠貞不渝”。
一些人天真地認為,人類像天鵝一樣,很容易白頭偕老。但事實證明,我們並不具備這樣的本性。
生物學家將男性的侵略性視作不忠的主要原因。這種現象在動物中很普遍,雄性總是為了爭奪雌性而爭鬥。結果是,雄性努力地將更多雌性占為己有,並採取種種預防措施來排斥其他雄性的染指。這種行為也可以稱作嫉妒。按科學家的解釋,人類女性的孕期不定,而且她們可以自由地選擇交配對象,這就讓男人產生了莫名的恐怖:他無法確定妻子生下的孩子究竟是不是自己的骨肉。
據說在歐洲和美國,10%的孩子是偷情的產物。這樣,男人對孩子和家庭的投入也就沒有了保證。男人一旦將對女人的控制放鬆,他辛苦的付出可能就浪費在別人的孩子身上。然而這對婦女而言卻是有益的,她可以為自己的孩子選擇最優秀的基因。她可能同一個忠實可靠的“氣管炎”生活在一起,卻同野漢生下孩子。科學家們將這種行為稱作“基因交易”。自古以來,婦女們就通過這種交易來獲取優良的基因。
20世紀的狀況
上世紀40年代,人文學者喬治·馬爾多奇曾對238個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社會類型進行了考證。在它們中只有43個接受了一夫一妻制,大部分社會盛行著一夫多妻制。
在北美的印第安文明、南美的印加文明、亞洲和非洲的土著文明中,社會普遍接受一一夫多妻制。當然,妻室的大小是有限制的,比如古蘭經里就明確規定穆斯林最多只能擁有四個妻子。在西非的阿斯汗提,國王可以擁有3333個妻子。在印加,家室的大小嚴格按照男人的權利和財富來界定,印加村寨中最年長者可以擁有7個妻子;一般的諸侯能擁有15個妻子;國王則擁有後宮上千佳麗;王侯有權“讓自己的神廟中充滿女人”,而貧窮者只能“挑剩下的”。這種制度在生物史上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比如,婦女能將自己的基因同最成功最顯赫的男人基因相結合。
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家庭)
一夫多妻制相當普遍,但其相反的模式——一妻多夫制就極為少見了。巴西某地的婚配方式十分靈活:一夫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和一妻多夫制並存。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男人可以同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女人結婚。
事實上,即使是那些一夫一妻制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大多數在以前很長一段時間裡並不像西方那樣有著規範的一夫一妻制。在印度的一些地區,通姦被視作文化的組成部分。如果一個男人不能容忍他的妻子同別人勾搭,反倒被視為不道德的行為。在玻利維亞東部某地,儘管當地居民也有著固定的婚配關係,但男人可以同妻子的妹妹或自己的嫂子睡覺;女人同樣適用於這套規則,她們可以同丈夫的兄弟或自己姐妹的男人上床。
男人之間的妥協
一夫一妻制並非自然形成的。我們,無論男女,我們的天性是不受任何限制的。那為什麼一夫一妻制會最終成為西方社會的主導體系呢?一夫一妻制是文化的產物,它因宗教而生,旨在維護社會穩定。如果少數男人掌握了大量女人而其他男人不得不瓜分剩下的,那會是怎樣的狀況?還有就是如果和其他男性分享自己的伴侶,男人們會怎么想呢?很簡單,這將引發憤怒、爭鬥、不安全感甚至是屠殺。
在許多科學家看來,一夫一妻制是男人間達成的一項協定。他們以此來保證自己的利益和防止因為女人而彼此爭鬥帶來損失。這一協定要求社會上所有男人或多或少地享有平等的權利,好讓最無能的傢伙也有理由討個老婆。
一夫一妻制是男人間平等的產物。即使是權貴們也要遵守這一規則。他們放棄了一夫多妻制來換取社會的穩定和團結,對男性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妥協和犧牲。
婦女們則不能對此說“不”。因為她們在經濟上依附於男性,因此婚姻對她們而言,意味著一生的生活保障。長期以來,在西方文明里,婦女一直被視作男性的財產。她們的首要任務是生育小孩以延續家族的香火。在古羅馬,法官們在遺產案件的審理中根據婚配情況來判定死者後人是否有繼承權。日耳曼人則將婚姻視作兩個族群間的協約,婚姻同其他法律協定沒有質的區別。男人只要支付一定金額,就能娶到一位女子,而她便成為了他的財產。對於婦女而言,她們因婚姻獲得了家庭地位、法律保障以及穩定的社會地位。
離婚不再值得抱怨
幾百年來,婦女們為了獲得生存資料和安全保障而守節。21世紀初,這種狀況發生了改觀。婦女們不再完全依附於男人們的“救濟”,她們自己也能工作。古老的“性協定”失效了,在教堂里許諾的“至死不分離”便成了空話。今天,許多夫婦在新婚後沒幾年就勞燕分飛。
如今,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正在發生著變化。孩子們已經開始習慣於監護人的不斷變化。許多社會學家已放棄了傳統意義上的家庭的概念:“家庭,只要有生活在一起至少兩個人認為它是,那么它就是了。”
性學家施密特對這些現象一直持批評態度。他解釋說,性文化應經歷了夠多的變革,如今的人們已“不堪重負”。對上世紀60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他們遵循著戀愛和婚姻的規則;而70年代的人則將第一次性愛的年齡往前推了約四年;80年代出生的人則已因為“縱慾過度”而心力交瘁了。
施密特也不否認,如今的婚姻正步入一個嶄新的時代。一些社會學家將其視作“革命”:人們同居的唯一理由是彼此之間有感覺。人們因為彼此受益而生活在一起,一些人也從中體會到了肉慾的快感。總之,性、婚姻和家庭正如一種資源一樣,要被人們充分利用。
然而,一旦共處的感覺不再,分手就成了最佳的選擇。但幾十年來,很少有人再為此抱怨,人們已經平靜地接受了這個事實。一旦對婚姻生活感到沒有希望,人們就會去尋找一些合適的理由來了斷。
然而,在漢堡大學新近進行的一次問卷調查中,在30歲以上的受訪這中,有83%以上表達了他們希望同伴侶相伴終生的心聲。看來,美滿持久的婚姻終究是人們所期望的,儘管一小部分人因為各種原因完成不了,但大多數人是期盼並為之努力的,並且成功了。
是人類進化的關鍵
美國科學家發現早期人類兩性體形差異很小,不可能實行多妻制。
一夫一妻促進人類進化
在法律面前男人和女人是平等的,但是誰都知道男人和女人存在諸多差別,身材大小就是其中之一。男人的體積平均比女人大20%。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這一差別並不算什麼。最新研究顯示,男人和女人身材的相似性(而非差異)促進早期人類進化,演變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物種。
美國俄亥俄肯特州立大學的人類學家歐文·洛弗喬伊日前提出,男女身材大小差距很小表明人類祖先多實行一夫一妻制。歐文認為一夫一妻制正是保證早期人類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他的研究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歐文說:“一夫一妻制消除了雄性之間為爭奪配偶而進行的無休止競爭,留下了更多合作空間,和養育子女的時間和精力。”
從男女身材尺寸近似何以推斷出一夫一妻制?在進化領域裡,異性之間誇張的體形差距意味著,雄性需要依靠巨大的體形贏得配偶爭奪戰的勝利。另一方面,較小的體形差異意味著雄性之間打架的時間較少,照料配偶和後代的時間較多。
在人類學研究領域,早期男性忠誠於一個老婆的觀念非常新鮮。之前30多年的研究一直認為,早期人類的家庭觀與大猩猩無異————體形巨大的雄性猩猩時時守衛著自己一群“妻妾”的貞操。這些較早的研究比較了從世界各地獲得的古代人類化石,得出結論認為非洲南猿(人類最古老的祖先之一,生活在約300萬至360萬年前)的雄性比他們的異性同伴要高大得多。
但是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人類學家克拉克·拉爾森認為,從前的結論存在漏洞。任何一種物種的體形在數千年的進化過程中可能發生巨大的變化,因此比較同一物種在兩個不同時期的兩性體形差距並不能說明問題,同樣的,比較不同地理環境下成長的同一物種體形也可能誤導研究結果。
洛弗喬伊避免了上述兩個常見的錯誤,他用做比較研究的個體來自同一地區,死於大約同一時期,他最後的結論認為,早期人類兩性的體形差異比科學家從前認為的要小。
推算人類祖先身高
為測量早期人類的體形大小,洛弗喬伊專注於一種早期人類,其代表就是在衣索比亞被稱為“第一個家庭遺址”(First Family Site)發現的獨特化石。研究者相信,大約在320萬年前的一次洪水或者其他災難造成居住在此的一群原始人集體死亡。洛弗喬伊分析了於1970年前後發現的9具成人化石的牙齒和骨骼,以著名的“露西”(Lucy)化石(這一群體中保存最完整的化石)為參照估算出他們的體形尺寸。他計算出露西所有的骨骼與大腿骨(身高的有力參照)的比例,利用這一比例計算出其他個體的身高。洛弗喬伊將相同的推算法用在黑猩猩、大猩猩和現代人類骨骼上,發現它確實能精確推算出兩性的體形尺寸。根據洛弗喬伊的這一新分析法,露西所屬的早期人類群體的兩性體形差異甚至比今天的現代人類還要小。
雖然部分科學家對洛弗喬伊的研究方法還有懷疑,但這一具有爭議的發現確實對一夫一妻制和高度合作關係誕生於人類進化晚期的傳統觀念發起了挑戰。
拉爾森說:“在為人類下定義的過程中,個體之間的合作被證明是關鍵標準之一,現在,對化石檔案的重新研究發現,即使是人類的遠古祖先也已經建立相當發達的合作水平。”
女人為什麼“偷偷”排卵
早在開始化石研究之前,洛弗喬伊已經提出,一夫一妻關係在進化歷程的開始階段就將人類祖先與其他物種區別開來。他還提出另外一個證據,即他所謂的現代女性“隱藏”的性特徵———不同於黑猩猩、大猩猩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人類女性的排卵是沒有徵兆的,就是說當她們進入關鍵的繁殖階段時她們的身體並不發生明顯變化。洛弗喬伊認為這一特性起源於人類祖先的一夫一妻行為。他說:“如果早期人類女性的生產是不露聲色的,這就使她們對男性的吸引力減少,她們的丈夫也比較有安全感。”洛弗喬伊指出,配偶的忠實非常重要,早期人類的男性需要幫助養育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他當然希望確保辛苦養大的孩子是自己的。
比較大猩猩和黑猩猩,人類的男性的睪丸較小,精子數量也較少,這說明從生理構造而言,人類就不是為多夫多妻制設計的。
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家庭)
為什麼男人還是較大個
即使早期人類的一夫一妻關係造成了現代男人和女人的體形差異微小,但是差距仍然存在,這又該如何解釋?對此科學家提出了許多理論,其中之一認為,雖然女人並不喜歡那些整天與其他男人打架的男性,體形比較壯碩的男人卻能保證家裡食物更充足,與此同時,男性也許喜歡選擇體形較小的女人,因為她們消費的食物相對較少。洛弗喬伊說:“如果男人是食物提供者,他可能希望自己的老婆不至於和孩子爭奪食物。”
自然演變
人類從巢居到黃帝造宮室以後的屋居,逐步形成了家,在古代,由親親和尊尊及和此類似的關係組成的大的家族就是國的雛形,而近代社會的家卻是國的一個基本生活單位,家庭的功能和作用和古代的有了很大的區別,而這一切都是很神奇地自然形成的,有了家以後才有了夫婦,有了夫婦以後才有了婚姻,據古籍記載:燧人氏時期開始有世代和夫婦之道,伏羲才開始制嫁娶,至於婚姻的作用和意義,《禮記》上面說的很清楚:合兩姓之好,上以祀宗廟,下以繼後世。古代中國以祖先為神,拜祖活動類似宗教,是最重要的社會活動,所以婚姻的作用就是祭祀祖先和傳宗接代,現代社會有所不同,由於有了婚姻自由等因素,最起碼多了糅合愛情和教育子女的作用。
我們知道,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在世界許多國家(包括中國)是由法律確定的,這是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人類社會自古至今,絕大部分都自覺地遵守這個習慣,可以說,沒有法律的約束,這個制度依然能夠在大多數的人類中得到很好的貫徹,說明一夫一妻制度是自然形成的的習慣,法律是為了強調民主平等才滯後地制定了這個制度,那么為什麼人類能夠自然形成這個習慣呢?我將從下面幾個方面簡單地闡述這個問題:
一、人類和動物進化的方向不同,西方有個費雪定律,這個定律基本上被證實,意思就是一切哺乳動物(包括人類)在性別的比例皆為一比一,而雄性占有雌性而擁有交配權的比例是由雄雌兩者的體重的比例決定的,結果推算出人類的比例為一比三,也就是說,一個強壯的男人必須擁有三個女人才符合優良基因得以遺傳的物競天擇的規律,可事實上,人類卻例外地沒有遵循這個規律,其原因就是我們人類需要進化的方向和動物是有區別的,人類得以成為地球的主宰靠的是智慧和無與倫比的龐大的社會合作性,一夫一妻制使得人類有了極其多樣的不同結合,這些不同的結合產生各種有複雜差異的人,這將有利於我們的多方位的發展,人的身體上和智慧上的差異比其他哺乳動物不知道要大出多少,而正是這些差異使得我們每個人有了不同的智慧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同的技能,這些不同點的組合,使我們產生出各種不同的偉大而燦爛和豐富的文明,一比三的結合方式只能夠使我們的後代體質更強壯,這卻是沒有什麼意義的,野蠻人都很強壯,但他們改造世界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說,我們人類依然沒有逃脫天擇的規律,只是選擇了不同於其他動物的進化方向,我們人類在身體上的進化就表現在頭部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也許有人會反駁,說我們現代人類身體上的進化在身高上有所發展,我認為這是沒有矛盾的,說明人類想往高度上進化和發展,人類為了拓展生存空間,除了要做地球的主宰,同時也想做太空的主宰,擺脫地球的引力是我們潛意識中最大奢望。
二、一夫一妻制從遺傳角度上看,更有利於後代的健康,隨著基因密碼的破譯,我們知道下一代子女的基因中各占了父母的一半,如果實行一夫多妻制或一妻多夫制,這樣的家庭肯定比一夫一妻制會產生更多的後代,那么在經過若干世代以後的婚姻中,新的結合的夫妻雙方具有重複基因的可能性和幾率就會增大(也就是血系更親近的可能性增大),我們都知道顯性和隱性基因的遺傳規律,所以說,一夫一妻制更符合遺傳規律,對人類的健康更為有利。
三,更好地培育後代迫使人類實行一夫一妻制,人類是所有哺乳動物中在出生以後成長過程最緩慢的,和鳥類有點相似,鳥類有95%都實行一夫一妻制,原因就是小鳥成長到能夠獨立生活的時間很長,必須翅膀硬了、會飛了才可以,兩隻鳥同時培育小鳥,將更能提高其生存率,我們人類的成長過程更複雜,包括身體和大腦完全停止發育竟然要達到18年以上,同時人類絕大多數都擺脫了自然經濟狀態,如果需要完全適應社會經濟環境下的生存,父母要花的心血更大,所以一夫一妻制既順應人類的生物性特點,更順應了人類社會性這個特點,兩個人的精力同時都傾注在後代身上對其成長和教育皆有好處。
四、人類社會(或種群)穩定和平衡更需要實行一夫一妻制,這個道理很簡單,就拿一個部落族群來說,如果不實行一夫一妻制,沒有妻子或沒有丈夫的人數至少占了一半,這類人為了爭奪做夫婦的權利。無疑是最不安定的因素,這樣將會產生無休止的爭鬥,為了得以穩定以及符合平衡規律,一夫一妻制肯定是最好的最有效的辦法,否則流血事件時時發生,對部落的發展和生存都是個巨大的威脅,作為哪怕是最原始的部落首領應當都能夠清醒地看出這個問題,現代文明社會的人就更不用說了。
五、以上主要是從人類的生物性角度闡述了一夫一妻制的必要性,也就是說,生物的自然法則迫使人類需要實行一夫一妻制,那么從社會性的角度來看,一夫一妻制就更是最合理的了,首先從社會可能性來談,人類社會自步入農耕時代以後,農業文明和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使得一夫一妻完全有能力獨立地在家庭里撫養下一代,進入工業文明社會,這種能力就更加強了,而在亂婚制的原始社會,往往是幾個母親撫養一個孩子(註:其實這和第三點是沒有矛盾的,作為孩子同時得到父母雙方的親身撫育更為有利,),而進入文明社會以後,一夫一妻制的存在就有了成熟的條件。
六、從經濟角度來看,一夫一妻制符合最高經濟效率原則,這個道理很簡單,作為社會最基本的生活單位——家庭,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同一結構,這樣將更有效地發揮了家庭各個成員的優勢,對整個人類的經濟活動也提供了更方便的條件,就拿軍隊的後勤工作來比喻,所有的軍人從衣食住行上的後勤保障越是同一,其後勤工作就越簡單,就越有秩序,效率就越高,反之就越低,再好比家庭的住房,每個家庭的結構越是同一(比如都是四口之家),住房就越便於同一標準地建造,其效率當然就高了。
七、從人類的文明必然要進步來看,一夫一妻制是最能提前順應文明發展步伐的制度,這個道理同樣不複雜,民主和自由是人類所共同追求的目標,歷史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人人生而平等,如果不實行一夫一妻制,一半以上的人連婚姻的最基本權利都沒有了,還平等個什麼??所以真正步入文明社會的國家,真正順應了文明社會的潮流的國家,都在法律上確定了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
綜上所述,一夫一妻制是自然的產物,是文明的產物,可這種制度或習慣是在人和動物有聯繫和區別的矛盾中游離出來的,這就必然會激化出新的矛盾,比如婚外戀、妓女的產生等等,這都是人的本能使之,也說明了婚姻和愛情是有本質區別的,婚姻的功能具有社會性的多一些,而愛情卻是具有生物性和獨立性的方面多一些,這些新的矛盾是絕不能用取消一夫一妻制來解決,我們要承認這些新的矛盾的必然性,解決的方法同樣很簡單,就一句話,靠的是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克制。

人類進化

人類進化關鍵原因是人類有更複雜、更有效的社會關係,人類能過通過更複雜的社會關係來合作面對殘酷的自然環境,能夠比其他靈長類動物更有效的生產出更多的物質,使人類的生活不會僅僅是圍繞著吃和繁殖這兩件事。正是一夫一妻制的生育模式使人類有更多的精力進行社會活動,而不是雄性動物將全部精力放在爭奪配偶上和交配權上。一夫一妻的生育模式讓族群中的兩性不必為交配和生育這兩件事耗費所有精力,進而解放出來的精力可以去做其他靈長類動物不會做的冒險和嘗試。進而使人類的智力得到鍛鍊。所以人和畜生是有區別的。畜生只是生理衝動驅動的一堆肉,身為人會思考、會品味愛情、會去體驗生命的意義。

研究報導

美國媒體稱,最新研究顯示,害怕幼兒被沒有血緣關係的雄性殺死是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形成一夫一妻制的關鍵原因。
報導稱,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的研究認為,保護後代是一夫一妻制的最大好處。而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提出,讓伴侶保持忠貞提供了最大的進化優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