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陳情表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獨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倖,保卒餘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陳情表:南朝梁
蕭統《文選》卷三十七題作《陳情事表》。陳情,陳述情況,解釋原因。表,古代章奏的一種,是臣子上呈給皇帝的書信。
2.臣密言:意即“臣李密奏道”。這是舊時作表章的開頭格式。臣,李密自稱。言,上言,稟告。
3.以:因為,由於。
險釁(xìn):惡兆,厄運。釁,徵兆。
4.夙(sù):早。指幼年。閔(mǐn):同“憫”,憂患。凶:不幸。
6.見背:背離我,拋棄我,是去世的委婉說法。
7.行年:經歷的年歲。
8.舅奪母志:舅父強迫改變母親守節的意志,指改嫁。奪,逼迫改變。志,指守節不嫁之志。
9.愍(mǐn):憐憫。
11.少:幼小。
12.不行:不會走路。
15.終:副詞,也。鮮(xiǎn):少,指沒有。
16.門:家門。衰:衰微。祚(zuò):福分。薄:淺薄。
17.兒息:兒子。
18.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親族。期(jī)功強(qiǎng)近之親:指血緣關係較近的親屬。期功,指近親。古代服喪要根據親屬與死者關係的遠近而定時間的長短。期,服喪一年;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強近,勉強算得接近的。
19.應門:照應門戶。
五尺之僮(tóng):指未成年的僕人。五尺,漢制五尺約相當於今三尺多。僮,童僕。
20.
煢煢(qióng qióng):孤立無援的樣子。獨立:孤立,無依無靠。一作“孑(jié)立”。
21.形影相弔:只有身體和影子互相慰問,即形影相伴,比喻孤獨。吊,慰問。
22.嬰:糾纏,纏繞。
23.蓐(rù):同“褥”,床墊,被褥。
24.侍:服侍。
25.廢:停止,中斷。離:離開。
26.逮:及至,到了。奉:敬詞。聖朝:指晉朝,敬詞。
27.沐浴:本指洗頭洗澡,比喻親身承受。清化:清明的教化。
28.前:以前。
太守:郡的地方長官。逵(kuí):太守的名字,姓氏未詳。察:考察,舉薦。
孝廉:當時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指孝事父母,品行清廉的人。
漢武帝時,令各郡國每年向中央推舉孝廉一名,此制度到晉代仍沿襲。
29.後:後來。
刺史:州的地方長官,此指益州刺史。榮:刺史的名字,姓氏未詳。舉:推舉,推薦。
秀才:選舉人才的科目之一,指才學優秀的人。漢代察舉科目中有此一項,由各州推舉,魏晉沿襲了這種制度,與後世科舉中的秀才科不同。
30.供養無主:供養祖母無人料理。
31.辭不赴命:辭謝沒有接受恩命。
32.詔書:皇帝的命令。
33.拜:任命,指授官或封爵。郎中:官名,晉時為尚書曹司的長官。
34.尋:不久。蒙:受到。
35.除:除去舊職授予新職。洗(xiǎn)馬:秦代起設定的官名,謁見太子須通過洗馬,太子出門,洗馬為前導,晉以後洗馬只掌管宮中圖籍。
36.猥(wěi):辱,自謙之詞。微賤:亦為自謙之詞。
37.當:充當,擔任。侍:侍奉。東宮:指太子,因太子居東宮。
38.隕(yǔn)首:掉頭,指殺身。上報:向上報答,指報答皇上恩典。
39.具:全,都。表:奏章。聞:告知。
40.切峻:急切嚴厲。
41.逋(bū)慢:迴避怠慢。
42.郡縣:指地方官。逼迫:催逼。
43.上道:指動身。
45.急於星火:像流星和失火一樣緊急。
46.奉詔:接受命令。賓士:奔走效勞。
47.則:可是。日篤(dǔ):一天天沉重。
48.欲:想。苟順:姑且遷就。私情:指個人心意。
49.告訴:申訴,指請求。不許:得不到許可。
50.進退:指做官或不做官。
51.狼狽:困頓窘迫、左右為難的樣子。狼前足短後足長,狽前足長後足短,狼狽相互依靠才能站立行走,比喻進退兩難。
52.
伏惟:舊時書奏中下級對上常用的敬詞。伏,俯伏,表示恭敬用語。惟,想。
54.猶:尚且。矜(jīn):憐憫。育:撫養。
55.特:特別。尤:更加。甚:厲害,嚴重。
56.少:年輕時。仕:供職。偽朝:指已滅亡的
蜀漢。
57.
歷職:指擔任過各級官職。
郎署(shǔ):郎官衙署。
59.矜(jīn):顧惜,愛惜。名:名譽。節:節操。
60.亡國賤俘:指蜀漢舊臣。
61.至:極為。微、陋:均為低賤的意思。
62.過:過分。蒙:受到。拔擢(zhuó):提拔。
63.寵命:特別恩惠的任命。優渥(wò):優厚。
64.豈:怎么,哪裡。
盤桓(huán):徘徊觀望,遲疑不決。指辭不赴命。
66.但:只。以:因。日薄西山:太陽快要落山,比喻接近死亡。薄(bó),迫近。
67.氣息:呼吸。
奄奄:呼吸微弱,斷而難續的樣子。
69.朝不慮夕:朝不保夕。慮,預料。
70.無以:沒有什麼辦法。
72.更相為命:互相依靠著活命。
73.是以:因此。
區區:拳拳,形容感情懇切。
廢遠:放棄奉養而遠離。
74.盡節:效忠。陛下:對皇帝的尊稱。
75.報:報答。
76.烏鳥私情:比喻奉養長輩的孝心。相傳烏鴉能反哺,即幼鳥長成後轉而哺養老鳥。
77.願乞終養:想請求養老送終。
78.辛苦:辛酸苦楚,指艱難處境。
79.
非獨:不僅是,不但是。二州:指梁州(今陝西漢中)、益州(今四川成都)。二州轄地相當於蜀漢統治的範圍。
牧伯:古代稱州長官為牧或方伯,此代指刺史。
80.
皇天后土:即天地神明。皇天,天神。后土,地神。
81.實:確實。鑒:看得清楚明白。
82.
矜愍(jīn mǐn):憐憫,憐惜。
愚誠:愚拙的誠心。
83.聽:允許,同意。微志:即上文所說之誠。
85.保:保全。卒:過完。
86.生:活著。隕首:不惜犧牲生命。
87.
結草:《
左傳·宣公十五年》載,晉大夫
魏武子臨終時,囑咐其子
魏顆將其愛妾殺死殉葬,魏顆沒有照辦,而是把她嫁了出去。後來魏顆與秦將
杜回作戰,見一老人用草打結將杜回絆倒,因而擒獲杜回。晚上魏顆夢見老人,老人自稱是那名愛妾的父親。後來“結草”便用來表示死後也要報恩的意思。
88.不勝:說不出的,難以窮盡的。犬馬:古時臣對君的自稱,表示卑謙。
怖懼:惴惴不安,誠惶誠恐。
89.拜表:上奏章。拜,敬詞。聞,使……知道。
白話譯文
臣子李密陳言:我因為命運不好,很早就遭遇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去世了。長到四歲,舅舅就逼迫母親改嫁。祖母劉氏可憐我孤苦弱小,便親自加以撫養。臣小的時候經常生病,九歲時還不會行走,始終孤獨無依,直到長大成人。既沒有叔叔伯伯,也沒有哥哥弟弟,門庭衰微福分又淺,很晚才有了兒子。外面沒有關係比較親近的親戚,家裡也沒有照應門戶的童僕。一人孤單地獨自生活,只有影子作伴。而祖母劉氏很久前就疾病纏身,經常躺在床上不能起身。臣早晚服侍飲食藥物,從來就沒有停止侍奉而離開她。
到了聖明的朝代,臣身受清明的教化。起初有太守逵推選臣為孝廉,後來刺史榮又舉薦臣為秀才。臣因沒有人供養祖母,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臣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恩,任命臣為太子洗馬。像我這樣出身微賤地位卑下的人,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臣殺身捐軀所能報答的。臣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厲,責怪臣迴避怠慢;郡縣長官催促逼迫,命令臣即刻啟程;州的長官也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臣想手捧詔書馬上趕路,但因祖母劉氏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就想姑且遷就自己的私情,但被告知不被允許。臣的處境進退兩難,實在狼狽不堪。
我俯伏思量聖明的朝代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養育,何況臣的孤苦又特別嚴重呢。況且臣年輕時曾經做過蜀漢的官,歷任郎官衙署之職,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並不顧惜名聲節操。現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已像迫近西山的落日,氣息微弱,生命垂危,到了早晨不知傍晚的境地。臣如果沒有祖母,就不會活到現在;祖母如果沒有臣的照料,也就不能安度餘生。我們祖孫二人,此時更是相依為命,正是出於這種內心的懇切之情才無法離去遠行。
臣李密今年四十四歲,祖母劉氏今年已九十六歲,因此臣為陛下效勞盡節的日子還長著,而報答祖母的日子已經不多了。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臣完成對祖母養老送終的心愿。臣的辛酸苦楚,不單是蜀地的百姓及益、梁二州的長官所耳聞目睹,就連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憐憫臣愚拙的誠心,請允許臣完成一點小小的心愿,祖母劉氏或許能因此有幸安度餘生。臣活著願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草來報答陛下的恩情。臣懷著牛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創作背景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
司馬昭滅蜀漢。
鹹熙二年(265),司馬昭之子
司馬炎逼曹奐禪位,當了皇帝,定國號晉,改元
泰始。泰始三年(267),晉武帝採取
懷柔政策,徵召蜀漢舊臣李密為太子洗馬,請他出來做官。此舉一來是當時政局未穩,東吳尚據江左,為了減少滅吳的阻力,晉武帝籠絡西蜀賢達,以顯示新朝的寬容和仁慈。二來是司馬氏集團取代曹魏是通過一系列陰謀權術實現的,先以武力,後以禪讓,提出忠君沒有社會基礎,便推出“以孝治天下”的綱領。李密當時以孝聞名於世,順應了統治者孝治的策略,才屢被徵召。
李密原是蜀漢後主
劉禪的郎官,蜀漢滅亡後失去了仕途,便在家供養祖母劉氏。晉朝剛剛建立,李密對晉武帝還不甚了解,出於歷史的教訓,盲目在新朝做官禍福難料,不可能沒有後顧之憂。作為亡國之臣,李密深恐晉武帝懷疑自己懷念舊朝以矜名節,招致大逆不道的罪名,引來殺身之禍。於是,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奉養,辭不赴命,並飽含血淚地向晉武帝呈上了這篇《陳情表》。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李密在西蜀做過多年的官,並且升遷過,晉武帝召他做官,他卻說為了奉養祖母幾次三番“辭不就職”。作為一個降臣,在激怒了的新主面前如果固執不變,難免有殺身之虞。但是,作者用婉轉曲折、收放自如的文字,直陳不能應召、懇請暫緩就職的實情,結果“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
晉書·李密傳》);“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下郡縣供養其祖母奉膳”(《
華陽國志》)。說動了武帝又得到賞賜,這是很了不起的。除了有事可陳,實情可感以外,善於分析語言環境、捕捉對方心理,穩紮穩打,逐步前進,知道什麼情況下說什麼話,怎么說話,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要想使晉武帝真正相信並諒解自己不奉詔的苦衷,必須動之以深情,方能喻之以大義。故第一段先從幼年坎坷不幸的遭遇說起,以及作者與祖母相依為命的特殊關係,一下子把對方帶進一種悲愴酸楚的環境氛圍中,以激起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臣以險釁,夙遭閔凶”八字總起,不僅高度概括,而且聳人聽聞,是全文陳述苦情的開始。往下即分兩層具體描述如何“險釁”“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嬰孩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撫養,卻“慈父見背”,是一大不幸。作者不用第一人稱“臣”,而用第三人稱“孩”,旨在強調客觀陳述苦情以使武帝動心。父親去世固然痛苦,竟然又“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是又一個大不幸。四歲的孩子,既經失怙,又已失恃,其本能地求居覓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狀可想而之。但這是託詞,也是作者對母親寬解的孝行。通常來看,似乎長者特別喜歡第三代,再加上作者是一個失怙失恃的孩子,那么,祖母劉氏對作者當然特別喜歡又特別同情,也就“躬親撫養”了。“九歲不行”,也許是軟骨病之類。如果孩子身體健康,祖母操心費力可能少些,而作者“九歲不行”,特異的體弱又是一種不幸,也是祖母格外操心費力的又一個因素。
以上寫“弱”,以下集中寫“孤”。雖然有三種大不幸,如果家裡人丁較多,外面親戚也不少,那么還可以有圓通的餘地,但作者“零丁孤苦,至於成立”。從父輩看,沒有叔叔伯伯;從平輩看,沒有哥哥弟弟。“鮮”並不作“少”講而作“無”講,而是在特殊的語言環境下跟“既無叔伯”的“無”避免重複的特殊詞義。從外親看,既沒有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親眷,也沒有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單枝獨芽寡人一個。從自家看,門庭衰敗,連個使喚的童僕也沒有。最後以“煢煢獨立,形影相弔”來簡括,形象而有力地刻畫了作者幼年時經歷的那種寂寞清貧、孤獨悲愴、悽厲無告的慘境。作者的成長傾注了祖母的矜憫之情,耗費了祖母的操勞之力。行文至此,讀者不免浸透在悽慘的氛圍之中而對作者產生深切的同情。如果祖母身體康泰,那還可以有些周旋。然而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發生了——祖母經受不了家庭變故的摧殘,經受不了對孤弱孫兒的哀憫和擔心,餵養和抱持,事必躬親,因而“夙嬰疾病,常在床蓐”,失去了獨立生活的能力。由此自然轉到了侍親問題上。祖母的唯一依靠就是作者,“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概括地寫出了作者對祖母的孝謹備至,可見作者對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緊密。寥寥幾句,卻勾勒出陳情不仕的重要因素,以下論列都以此為事實根據。這一段無論是寫自己幼年孤弱,還是寫祖母“夙嬰疾病”,都是為後文“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這一不奉詔的原因預作鋪墊的。
有了第一段悲惻感人的遭遇作基礎,故第二段接敘朝廷屢次徵召催逼、自己辭不赴命,進退兩難的處境,旨在消除晉武帝的疑慮,為下文請求“終養”埋下伏筆。這一段先分別以“逮”“尋”兩個時間副詞領起,連敘兩次徵召,一次“辭不赴命”,一次“辭不就職”,原因皆是供養祖母之事無人主持,與首段呼應。“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對晉武帝的頌詞,更有對自己深受其恩的感激。武帝擔心作者以侍奉祖母為藉口,實是對新朝持反對或觀望的態度,作者更擔心如果措詞失當會引起武帝疑慮,將有殺身之虞。“奉聖朝”,臣僕稱君之詞,“沐浴清化”,臣僕無比感激新朝的話,這種誠惶誠恐之情,恰好滿足了武帝的權威欲和虛榮心。“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又作為過渡引導到“陳情”上來。以下具體陳述“沐浴清化”的事實:一是太守推舉作者為孝廉,這是褒德;二是刺史薦拔作者為秀才,這是稱才。但是“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乍一看並非“沐浴清化”,其實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為晉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承認並且表彰了作者的孝順、有原則和有才幹,而且體諒了作者的慘苦處境,通情達理。由於是地方官吏,又是以前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供養無主,辭不赴命”簡單地一筆帶過。
“沐浴清化”更重要的事實是“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武帝“特下”詔書,要讓作者做宮廷侍衛之長,又授予輔佐太子的官職。面對武帝的一再提拔,作為降臣的李密越發不能簡單從事了,於是“具以表聞”。在武帝看來,李密對這種厚愛竟然“辭不就職”,難免懷疑他身在曹營心在漢。但是作者巧妙地寫道:“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作者主動說出武帝心中想要說的,而且是這樣委婉誠懇。但這話畢竟是作者所說,從以前的情況看,並沒有獲得武帝的諒解,而是遭到強迫:“詔書切峻,責臣逋慢。”“切峻”“責”“逋慢”都鮮明地刻畫了武帝當時的惱怒情態。郡縣風馳電掣地執行王命,是“逼迫”,是“催”作者上道;州司具體貫徹王命,是“臨門”,是“急於星火”。六個四字句,形象地描繪了一幅雷厲風行的催命圖,與上文所寫“煢煢獨立,形影相弔”成為鮮明的對照。“臣欲奉詔賓士”的“賓士”用得絕妙,顯示了作者急切地希望赴京為朝廷奔走效勞的心情。“劉病日篤”的“日”字又準確地顯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為時不久,與下文“苟順私情”的“苟”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套用了
二難推理:“臣欲奉詔賓士,則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因此,“臣之進退,實為狼狽”。這個結論含蘊精警,表面看來它有對武帝的忠敬之心,又有對祖母的孝順之情,使武帝意識到作者的真情實感句句有理,處處合情,部分消除了對作者的疑慮。其實,這裡的根本觀點是先徇私情,後報國恩。如果直接提出“願乞終養”,很可能激怒武帝,形式上提出兩難,正是作者為文的妙處所在。這一段連用“察臣”“舉臣”“拜臣”“除臣”到“責臣”“催臣”,不僅文法錯落,顯出由弛而張的逐步緊迫情勢,同時也體現出先恭維皇恩浩蕩,後申訴委屈矛盾的心理層次。
如果說前兩段重在敘事中動之以深情,那么後兩段則重在陳情中喻之以大義了。第三段提出晉朝“以孝治天下”這個治國綱領,陳述作者孤苦的處境和從政經歷、人生態度以及政治思想,以便進一步打消晉武帝的疑慮。作者緊扣治國綱領大做文章,聖朝“以孝治天下”,並且“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是熱切稱頌朝廷褒揚孝行態度堅決,措置得當,為“願乞終養”設定根據。司馬氏集團標榜綱常名教本屬虛偽,但李密恭敬地擺出其施行綱領來為自己“辭不赴命”辯護,卻不失為有力的武器。“況臣孤苦,特為尤甚”,副詞“特”和兩個形容“尤”“甚”有力地寫出了作者的情況非常特殊,那就更應“蒙矜育”了。由於“以孝治天下”是講法,“凡在故老”是說理,都只是一般的論辯藝術,還不足以提出“願乞終養”。於是作者宕開一筆,把情節推向高潮。他坦率而又機警地把自己的歷史問題、人生態度以及從政思想進行了徹底交代:“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少仕”“歷職”說明了仕宦之久,供職之勤,但其不是為了盡忠守節於西蜀,而是為了“圖宦達”。既然“圖宦達”,就說不上“矜名節”,這是作者怕武帝疑其不事二主,不肯真心歸服所用的曲筆。作者再進一步說明自己不過是“亡國賤俘”,卻受到皇帝過分的提拔,恩命如此優厚,已經是受寵若驚了,怎敢徘徊不進,另有所圖呢?這就再次滿足了武帝希望看到降臣誠惶誠恐、感激涕零的虛榮心。
然後,作者以“但”字一轉,正式說明自己不能奉詔的原因,既然不是守節蜀漢,也不是拒官新朝,那么只能是為了奉養祖母。在前文的基礎上,作者又勾勒了祖母病重的景象:“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日薄西山,氣息奄奄”這個隱喻形象地表明了祖母大限即將臨頭,作者只是竭力捕捉一剎那的時機、享受一剎那的幸福而已,這已為下文“報劉之日短也”張本。文章至此,完全可以提出“願乞終養”了,但作者還怕武帝認為以孝敬長上為藉口實為消極抗拒皇命,又一次綜述了自己跟祖母血肉相連、不可分離的緊密關係:“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這與“母孫二人,更相為命”其實是同一個意思,不過是換了一種說法,強調中具有錯綜變化,又自然地得出了“區區不能廢遠”的結論。以上兩句出自肺腑,動人神魄,從悉心說服武帝體恤下情看,“區區不能廢遠”明確表示不能分離,比上文“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的兩可之說又前進了一大步。這一段融情於理,情深理透,連用“凡在”“況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詞語,曲折而層次條貫,圓轉而情理皆宜。
作者意猶未盡,在第四段又提出解決忠孝矛盾的辦法,明確提出“願乞終養”,表示要先盡孝後盡忠,以期感動武帝從而達到陳情目的。雖然作者從法、從理、從情寫得娓娓動人,但他仍然審慎地料到武帝不能滿足於“區區不能廢遠”的說法,還會採取一些相應的高壓手段。作者又估計到雖然上文已經有種種祖母大限不遠的表述,但武帝還會認為徇私情跟報國恩的牴觸,作者仍舊不能提出“願乞終養”的請求,而是亮出具體的時限:“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四十四歲是中年人,風華正茂,報國多日;九十六歲,古來稀有,風燭殘年,很自然地得出“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的結論。這結論清楚地陳述報國恩跟徇私情的矛盾只是暫時的,從長遠著眼就根本不存在,也是合情合理地提出解決忠孝不能兩全方案的有力依據。從武帝構想,可以把成全李密作為“以孝治天下”的範例,更可以達到讓李密出仕新朝的目的。作者這才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的請求。“烏鳥私情”是比擬,它是“願乞終養”的根據,回溯到動物本性所在,治天下的本性所在,完全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綱領;又是懇切、謙抑的天真流露,措詞委婉得體,曲折有致。
精妙的是,作者明確提出請求以後,為了印證所說句句屬實,了無欺詐,進一步說:“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所見明知”“共鑒”,異詞同義,有力地顯示了作者的辛酸苦楚。不僅使武帝深信其事,還可以使武帝感到,即使不從作者的處境考慮,而從“以孝治天下”出發,成全作者為時短暫的請求,可以慰作者,收民心,服官吏,動神靈,一舉四得。至此,作者還覺得言猶未盡,情猶未達,再一次請求“矜愍愚誠,聽臣微志”,以便祖母免除不幸,自己獲得成功。“愚誠”“微志”“僥倖”“保卒”,一連串的詞語,表示作者以最謙恭、最虔誠的口吻含淚哀求,促使武帝徹底動情。為了再一次使武帝放心,作者提出“生當隕首,死當結草”的保證,這比“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又大大前進了幾步。儘管實質是為了作者對祖母的高誼隆情,但仍可見作者對武帝的忠誠、尊崇,使武帝越發深信作者陳情的誠摯和急切。作者最後又以一個降臣的口吻概括地表達了格外恭謹的想法:“不勝犬馬怖懼之情”,這是武帝希望聽到的降臣的心聲,因此使武帝嘆為觀止、予以懷柔。
這篇文章之所以千古傳誦,首先在於直抒真情至性,不假雕飾,以陳情統攝敘事、說理,一一從肺腑流出,故能情深理切,動人心弦,催人淚下。其次是造語平實而生動,少有典故和藻飾。雖多四言排句,而少有對仗,偶用對仗,如“既無叔伯”二句、“外無期功強近之親”二句,也都自然渾樸,絕無斧鑿痕跡;且每段均間用一些散文奇句,形成駢散結合,整齊而錯綜,流暢而婉轉之勢。所以它是介於散文與駢文之間的過渡文體,由於緣情揮灑,故具有行雲流水、天真自然之妙。
名家點評
北宋
釋惠洪《
冷齋夜話》:
李格非善論文章,嘗曰:諸葛孔明《出師表》、劉伶《
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李令伯《陳情表》,皆沛然從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斧鑿痕。
南宋
趙與時《
賓退錄》: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青城山隱士安子順世通雲。
南宋
真德秀《文章正宗》:按令伯之表,反覆諄篤,出於真誠。至今讀之,猶足使人感動,況當時之君乎!
清代
吳楚材、
吳調侯《
古文觀止》:歷敘情事,俱從天真寫出,無一字虛言駕飾。晉武覽表,嘉其誠款,賜奴婢二人,使郡縣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
清代余誠《
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層次說來,無一語不委婉動人,固是至情至性之文,而通體局勢渾成,步驟安雅,更極結構之妙。讀者須細玩其詞旨,及其轉落承接,方不辜負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通體俱是陳情,而前兩段是陳其已往之情,乃題前文字;中三段是陳其現今之情,乃題中文字;末段是陳其日後之情也,乃題後文字。
清代過珙《詳訂古文評註全集》:直攄真情,聲淚俱下。讀《十二郎文》而為之嗚咽,讀《出師表》而為之感悟。嗚咽,其動乎情者也;感悟,其發乎性者也。斯文歷敘生平辛苦,亦嗚咽,亦感悟,其入人之性情者深歟!
清代唐介軒《
古文翼》:情真語摯,絕無粉飾之跡,讀之令人感動。蓋《出師》,一忠心所注;《陳情》,一孝思所迫,文章根忠孝中來,自足不朽千古。
近代
黃侃《
文選平點》:出處之際宜慎固也,然諸夏廢興,臣僚改隸,素非顯厚,何得責以守忠,楊雄、李密並蒙詬誚,此後人奴於一姓之鄙見也。唯置身虜廷,若李陵衛律之輩,乃真罪通於天耳。“且臣少事偽朝”句,“偽朝”猶士衡之言出敵國耳,不足以為病。楊慎妄造“荒”朝之說,豈知“荒”之與“偽”,初無輕重哉!
後世影響
作者簡介
李密(224—287),西晉文學家。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人。父早亡,母改嫁,與祖母劉氏相依為命。曾仕蜀為郎官。晉武帝時征為太子洗馬,他以劉氏年老無人奉養,上《陳情表》,辭不就職。劉氏死後出任洗馬、溫令、漢中太守等。被讒免官,卒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