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歌(王安憶創作長篇小說)

長恨歌(王安憶創作長篇小說)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長恨歌》是中國當代作家王安憶創作的長篇小說,最初連載於《鐘山》雜誌1995年第2、3、4期,首次出版於1996年。

《長恨歌》寫了一個女人長達40年的感情經歷。中學生王琦瑤,是一個普通的上海弄堂女,但她又是不普通的,因為她美麗無比,幾乎達到沉魚落雁、閉月羞花的境界。自從被選上“上海小姐”後,命運就發生了轉變,她做了某大員的女人。後來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又成了普通弄堂女孩,但是表面的平靜掩飾不了她內心的波瀾起伏。她與幾個男人糾纏在一起,關係複雜,後來天命之年的王琦瑤與一位年紀與自己女兒相仿的男人發生畸形戀,最終因為金錢被女兒同學的男朋友殺害。小說筆調冷峻幽默,細膩動人。

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長恨歌
  • 作者王安憶
  • 創作年代:當代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字數:266,000
  • 主角:王琦瑤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影響,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小說以王琦瑤“錦繡煙塵”式的傳奇一生作為主要的表現內容,將時代的滄桑變幻同個人命運乖蹇相聯繫。
20世紀40年代末期,風雨飄搖中的上海並不知道時代的巨輪即將碾碎繁華舊夢。出身上海弄堂的女中學生王琦瑤非常偶然地被選為“上海小姐”,由此展開了她充滿傳奇和無限變數的人生。
作為頗有姿色又可人的“上海小姐”,被選中就意味著將被拋進喧囂駁雜的男人世界。王琦瑤被國民黨大員李主任看中,養為外室。憐香惜玉的李主任給予了她物質上的極大滿足,王琦瑤盡享了人間的浮華,但同時她也飽嘗了獨守空房的寂寞滋味。兩人進行的是一場“苦多樂少的恩愛”和“得過且過的恩愛”,彼此對未來都沒有長久的打算。
李主任死於空難後,她陷入極大的恐懼之中,不得不逃到鄉下避難。風平浪靜後,她回到了平安里,按下心頭的浮華,開始平淡素樸的生活。與嚴家師母的交往,不禁重新勾起她隱藏在內心深處昔日的繁華夢影。在嚴家的牌桌上,王琦瑤結識了沒落的舊式大戶人家的子弟康明遜,經過反覆的試探之後,兩人終於接納了彼此。但康明遜卻不能將王琦瑤所盼望的東西交付給她,他們同樣生活在沒有將來的絕望之中。
兩人有了愛情的結晶,但康明遜卻擔當不起做父親的責任,王琦瑤只好讓看似懵懂的混血兒薩沙代人受過。本打算在薩沙的幫助下做掉孩子,可是在去醫院的路上她忽然決定生下這個愛情的紀念。當她大腹便便即將生產之際邂逅程先生,宅心仁厚的程先生擔負起了照顧王琦瑤母女生活的重擔。但“文革”之初,程先生便自殺了,他很難接受莫須有的罪名。王琦瑤僥倖度過了令人膽顫心悸的十年歲月,“文革”結束後,隨著女兒薇薇的長大和出嫁、出國,她開始走入屬於自己的懷舊時代。
王琦瑤榮膺“上海小姐”的陳年舊事和過眼繁華又重新被人們提起,女兒薇薇的同學張永紅將王琦瑤介紹到各類年輕人的“派推”中去。在這些場合她似乎重新找到了生命的喜悅和自豪,但並不張揚,“她穿著那么得體,態度且優雅,一點不掃人興的,一點不礙人事情的。她就像一個擺設,一幅壁上的畫,裝點了客廳。聚會中,對20世紀40年代充滿懷舊之心情的“老克臘”被她的儀態和風韻所吸引,並逐漸與王琦瑤熟悉起來。“老克臘”愛上了王琦瑤,王琦瑤恍如隔世感慨萬端,仿佛又回到了舊夢前塵,兩人陷入了畸戀。王琦瑤提醒自己要處理好二人之間的關係,“走鋼絲般的遊戲,是有些刺激的。可也不能多,多了就要失足了”。但隨著交往的加深,王琦瑤終於向他展開了自己幾十年的“錦繡繁華悲劇”,“老克臘”完全被她往昔的魅蹤麗影所迷惑。兩人的感情熱度亦達到了極致。
出乎意料的是王琦瑤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當“老克臘”遊歷40年代的“太虛幻境”之後,欲重新回歸現實,要別她而去。王琦瑤為了挽留住他。不惜以黃金相誘。她的真心告白非但未能留住“老克臘”,反而加速了他逃逸的速度。最後王琦瑤被張永紅的男朋友“長腳”所害,魂歸離恨天。

作品目錄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一、弄堂
一、鄔橋
一、薇薇
二、流言
二、外婆
二、薇薇的時代
三、閨閣
三、阿二
三、薇薇的女朋友
四、鴿子
四、阿二的心
四、薇薇的男朋友
五、王琦瑤
五、上海
五、舞會
六、片廠
六、平安里
六、旅遊
七、開麥拉
七、熟客
七、聖誕節
八、照片
八、牌友
八、婚禮
九、“滬上淑媛”
九、下午茶
九、去美國
十、上海小姐
十、圍爐在話
十、老克臘
十一、三小姐
十一、康明遜
十一、長腳
十二、程先生
十二、薩沙
十二、禍起蕭牆
十三、李主任
十三、還有一個程先生
十三、碧落黃泉
十四、愛麗絲公寓
十四、分娩

十五、愛麗絲的告別
十五、“昔人已乘黃鶴去”


十六、“此處空餘黃鶴樓”

創作背景

《長恨歌》的原型是王安憶無意中看到的一則新聞。新聞講述的是“美麗”牌香菸封面上的女郎被男青年騷擾,男青年做賊心虛殺害了封面女郎的事件。上文材料只是相對粗糙的信息,作者需要通過在心靈深處的篩選,抽出曾風靡一時的封面女郎、男青年兩個現實人物和女主人公悲慘命運的結局作為小說的真實元素。比如“上海小姐”是上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摩登”的代名詞,競選“上海小姐”的比賽,獲得前三位的“名花”都有各自名號,像這樣名妓文化在現代轉換成新的公眾形象依然存在。因此,真實的材料更能把人們迅速帶回到四五十年代,去感受當時的上海風情。王安憶運用現實的人物和情節表現上海,更會讓讀者產生認同感。隨後作者在確定了小說結局的基礎上對故事情節進行虛構。
1995年,《長恨歌》正式在《鐘山》上連載,並於1996年由首度出版。

人物介紹

王琦瑤
上海女孩。從出生就注定被安排,每天陪母親走街串訪,聽母親們唏噓男人的秉性,王琦瑤不願甘於平庸,她認識了富家小姐蔣麗莉和對她始終如一的程先生。並在蔣麗莉和程先生的設計下,榮獲“三小姐”稱號。可以說她命運的起點就是從這裡開始發生改變,有了這個稱號,她就不再是巷子裡那個無人關注的小丫頭了,“三小姐”是都市潮流的一個代言詞,而她也承認夜色燈光變幻的代言人。
王琦瑤第二個階段的人生可以用“沉潛”來形容,從愛麗絲公寓到水鄉鄔橋。在這遠離喧囂的“世外桃源”,王琦瑤仍無法按捺內心對上海的夢的憧憬,在鄔橋“沉潛”了三年後,她重拾心情回到了上海的弄堂——平安里。在這幾次地點的改變之後,王琦瑤已經把她滲入到骨子裡的上海人的氣質完全展露出來。世俗,精明,但又敢於追求屬於自己的東西。
20世紀80年代的王琦瑤已經是個母親,女兒薇薇是新時代的代表,穿著打扮,都是那個時代的風采,但她不喜歡女兒的品味,同樣女兒也不願意跟王琦瑤交流。王琦瑤是老上海的見證者,面對這樣的時代變化,她緬懷舊上海的風雅的同時,已經儼然成為一位旁觀者,這就是為什麼王琦瑤和薇薇之間永遠都有爭吵和間隙,王琦瑤不理解薇薇這代人,而薇薇也對母親心生怨懟。
李主任
李主任是權威的代表,是權力規則的決策者,正如在文中他與王琦瑤的第一次見面是作為評審,而王琦瑤也就是在以李主任為代表的權力掌控下被異化的。王琦瑤競選“上海小姐”無疑是一個色相市場,而王琦瑤就是展品之一,最後被李主任看重,成為李主任在競選現場的獵物。李主任把“帶著孩童氣”的王琦瑤當作政治場外的溫柔鄉。
程先生
程先生是貫穿全文的一位男主人公。他和王琦瑤是郎有心、妾無意。在與王琦瑤有瓜葛的那些男人中,程先生算是最真心的一位了。在王琦瑤心裡,程先生是這樣的存在,“退上一步,最後還有個程先生;萬事無成,最後也還有個程先生”。當王琦瑤住進了愛麗絲公寓之後,程先生逃命似的離開了上海。等他十幾年後再回來,昔日的光彩奪目的王琦瑤成為了身懷六甲的單身母親,程先生仍未改初衷,悉心照料她們母女。直到他見到康明遜,才知道王琦瑤從來沒有給過他愛情。他帶著滿心的絕望,離開了愛戀了半個世紀的女人。
康明遜
豪門少爺。王琦瑤與康明遜之間是“角角落落的溫愛,一樣的孤獨,無聊沒前途,相互間不乏吸引,還有著真實的同情”。康明遜的細緻和善解深深吸引著王琦瑤,兩人為了暫時的歡愛,不顧門第之間,偷偷地過上了同居生活。他們像是在末日相愛,每日都是偷來的時光。但是王琦瑤的懷孕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把暫時的歡愉都碾為了泡沫。康明遜的軟弱、自私與寡情使得他選擇逃避現實。“他有多少沉醉就有多少清醒”。就像他所說的“心有餘而力不足”,他無法再為王琦瑤遮風擋雨。而正好是他的軟弱和無助喚起了王琦瑤的憐愛,為他找了薩沙這個替罪羊,他則繼續心安理得做他的豪門二少。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宿命觀念
《長恨歌》具有多重的主題意蘊,首先,是對浮華人生的參悟。“上海小姐”之名,對王琦瑤其實是她人生的一副無形枷鎖,憑藉“上海小姐”,先是身不由己而又心懷竊喜地與李主任交往,後來與康明遜、“老克臘”等人的戀情莫不因此而開始,但最終卻又因“上海小姐”之名而死於非命。一切都躲不掉“錦繡炯塵”的宿命。
女性悲劇
其次,對女性悲劇命運的揭示。“上海小姐”王琦瑤無疑是美麗的,但美麗並未給她帶來幸福人生。她與小說中幾個男性的或濃烈或平淡的愛情,在她的心田上劃下的均是深深的傷痕。對於王琦瑤來說“眼前的快樂其實是要以將來作抵押,將來又是要過去來抵,人生真是連成一串的鎖鏈,想獨取一環談何容易”。
王琦瑤的悲劇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這與她個人性格、成長環境、時代背景密不可分。
首先是她的性格因素,性格決定命運。王琦瑤之所以最後落得這個下場,我認為和她的愛慕虛榮有很大的關係。由於從小在弄堂里的耳濡目染,她對自己的前途有著非常不切實際的幻想,“想要的是一古腦兒,終身受益的安慰”,而這些是她的現實身份所接觸不到的。於是她為了“終身受益”而委身於一個自己不愛的男人。
其次是成長環境對她的影響。程先生曾說王琦瑤的母親是市儈的,他去家裡找王琦瑤的時候,母親從未給過他什麼好臉色。在王琦瑤懷薇薇的時候,母親曾出言訓斥她誤入了歧路。父母在王琦瑤的生命中一直都是可有可無的形象,甚至王琦瑤一年至多回家一次。家庭里的不如意讓她幾乎把所有感情都投放在愛情上。一次又一次戀愛的失敗並沒有使她氣餒,反而更加出格,她甚至找了一個比自己小二十歲的老克臘。另外,她周圍家境富裕的好友蔣麗莉之類的,有意無意間讓她見識到了上流社會的奢華,這正是她所嚮往的世界。蔣麗莉等朋友向她打開了一扇通向上流社會的大門。她終究是走了她想走的路。
最後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在物慾橫流的大上海,又正值於社會動盪不安之際,在人們的普遍意識里,唯有金錢和權勢才是王道。不只是王琦瑤,所有的人都是利益至上。而在這種利益至上的大背景下,人們難免不會沾染上這種習氣。無論是男女關係也好,還是親情、友情,都統統置於這種利益之下。社會上普遍的男女不平等意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自我解放,她們往往都是以依附男人為人生目標。在這種大背景下,王琦瑤只不過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個。

藝術特色

空間敘事
王安憶在《長恨歌》中不注重以時間為序,而以空間來體現時間,採用空間敘事手法來安排小說的情節發展。小說中以刻畫王琦瑤幾個生活空間的轉變來抒寫王琦瑤一生多舛的命運:弄堂——閨閣——片廠——愛麗絲公寓——鄔橋——平安里。王安憶運用獨特的散文筆法和排比手法來描寫小說中平凡無奇或者瑣碎的事物,賦予它們詩性和靈性,正是這種細碎的語言描述,為小說人物情節的發展作了很好的鋪墊,每一個空間場景都預示著故事發展的結果。
敘事視角
書中每個人物的視角都是有局限的,但鴿子卻沒有。通過鴿子的眼睛,讀者了解到程先生隱秘的心理活動,看到王琦瑤和老克臘在深夜裡待在一起,也目睹了王琦瑤生命盡頭的慘澹景象。鴿子的視角能使讀者看清諸多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導致最終結果的。讀者站在這樣的角度看待整個事件,看待王琦瑤的一生,會產生陰差陽錯之感。其中也蘊含著作家對於命運的思考——命運是“有常”的,認真經營,最後結局似乎總不會太差;命運亦是“無常”的,大到時局的變化,小到某個人無心的一句話,都可能產生蝴蝶效應,讓某個人的人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譬如王琦瑤回到鄔橋遇到阿二,阿二的言行舉止間接促使王琦瑤認清自己心中對上海的嚮往,她回到了平安里;王琦瑤無意間問長腳換不換黃貨,讓長腳起了歹心,導致自己被長腳殺死。
《長恨歌》中的“講述者”是以一種極其冷靜克制的語氣來講王琦瑤的故事的。講述者按照時間順序將王琦瑤的一生展現在讀者面前,語言中並未夾雜過多的感情色彩。王琦瑤一生中做過不少令讀者扼腕嘆息的事,如放棄學業進入名利場,做別人的外室等。但作者敘述王琦瑤成為李主任外室的來龍去脈時,語氣是冷靜和平淡的,並未夾雜個人的感情色彩,只是客觀地講述了李主任如何約她出來吃飯,她如何搬進了愛麗絲公寓,如何一天天等待李主任。讀者在閱讀時只是單純地了解了事實,可以獨立思考事件的來龍去脈,進行自己的價值評判。這種冷靜客觀、洞察全貌的敘述視角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思考空間,讀者在解讀時不易受作者個人看法的影響。
蒙太奇手法
《長恨歌》有三個部分,幾乎每一個部分都用到了平行蒙太奇中的依次分敘各個角色這樣電影中常有的剪輯方式。以第二部分為例,這部分分別從王琦瑤、康明遜和程老師的角度進行敘述,最後通過吃飯相聚。首先,關於王琦瑤,她愛上了康明遜,甚至懷上了他的孩子。因為康明遜是“家庭的正宗代表”,王琦瑤想把養育孩子的重擔推給薩沙,而薩沙卻要求王琦瑤打掉孩子。“她這顆心算是灰到底了”,王琦瑤最終還是沒能決定墮胎。之後,鏡頭切換到康明遜的情節線。康明遜深愛著王琦瑤,但是由於自己的家庭原因,不得不放棄這個孩子。最後,正如章節題目一樣“還有一個程先生”,即便他已經兩鬢斑白,但因為愛,他義無反顧地接過了照顧王琦瑤生和撫養孩子的重任。王琦瑤分娩後,多條平行情節歸於一處。在作品中,體現在一起吃飯。程先生在飯桌上遇到了孩子的父親康明遜,並且發現王琦瑤的話始終不提“情”字。這次吃飯的結局是程先生離開了王琦瑤,此外王琦瑤見不到康明遜和薩沙了。通過多條情節線的平行蒙太奇對每一個角色依次分敘並最終合併,作者可以輕易展現每個角色的性格和想法,增加信息傳遞的廣度和厚度。同時平行蒙太奇的剪輯方式可以讓人們更加多角度地看待同一段情節,在更加客觀的同時也增加了讀者與書中情節發展的距離感,使讀者成為對這段歷史無可奈何的旁觀者。
弄堂文化
王安憶《長恨歌》第一部的第一章以標誌性的建築弄堂為開篇,“流言”“閨閣”“上海小姐”等都在訴說著上海的歷史。例如“站一個至高點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壯觀的景象。當天黑下來,燈亮起來的時分,這些點和線都是有光的,在那光後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晨曦一點一點亮起,燈光一點一點熄滅:先是有薄薄的霧,光是平直的光,勾出輪廓,細工筆似的。”在上海,弄堂是典型標誌性建築,最能體現上海的歷史和特色。王安憶獨具匠心地從時間和空間描寫刻畫出弄堂的特點。在常人眼中弄堂不過是居住的地方,在王安憶筆下弄堂是有韻味的,是令人感動的,是各形各異,是有溫度的,代表著城市的文化。經過作家一番入戲的描繪後,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真真切切的上海。“這城市的弄堂有多少,流言就有多少,是數也數不清,誰也說不完的。”在小說中王琦瑤就是流言的驅動者,流言的主線一直跟隨著王琦瑤,王琦瑤在哪裡,流言就在哪裡。“閨閣通常是做在偏廂房或亭子間裡,總是被陰著窗,拉著花窗簾。”她將上海的歷史文化一層層剝開,細緻入微地展現在看似散漫的生活細節里。領略到繁華未盡美麗如舊的城市,如同日落之前的夕陽,惆悵中依然有無盡的燦爛霞光,短暫而記憶深刻久遠。小說中體現城市文化特色的還有上海人的服飾,特色美食,社交活動等。在上海飲食文化上,“桂花糖粥”“烏梅湯”“蟹粉小籠”“咖啡茗茶”“花赤豆粥芝麻糖金橘餅”等等盡收眼底。穿著家常素碎花旗袍的王琦瑤自身就帶著憂鬱的氣質和獨特的味道,潛藏著中國女人無限的魅力。昔日的上海小姐王琦瑤和副廠長太太嚴家師母、大家庭里沒落公子康明遜以及“革命的混血兒”薩沙湊成一餐下午茶或是一桌麻將。這無不滲透著上海的文化是中西結合的產物,反映了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以及上海的文化風情。
語言
王安憶逐漸地淡化了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觀的影響,她潛心於以小說語言創造一個自己的獨特的心靈世界……她的小說走過了天真單純的語言階段,發展到了語言意識的充分自覺階段,並形成自己的獨特的語言風格:一種敘述性的抽象化語言,這種語言表現出繁複纏繞、細緻綿密、曲折幽深的特點。
這種語言風格首先就體現在對弄堂等意象的書寫中,她使用了多重的比喻,而且這比喻是用多種東西來比喻一個事物,是一種博喻。同時也用抽象的來比喻具體的事物,出乎意料地賦予了弄堂、流言等生命力和感染力。
弄堂里的綠苔是“傷口上結的疤”,是“痛處”;爬牆虎是“帷幕”,太陽光是“巨大的力”。流言的陰沉之氣是“薰衣草香味”和“樟腦丸氣味”;流言是“草籽”,是“一線光”,是“一雙繡花拖鞋”;閨閣里的夢是“一片浮雲”,閨閣里的心事是“一點活躍”,閨閣里的等待是“束手待斃”,閨閣里的熱望是“無果的花”,閨閣里的夕陽是“最後關頭的述說”,是“一點無可奈何”。鴿群是“雲雨”,是“太陽里的斑點”;王琦瑤是“綽綽月影”等等,使比喻具有了更多的力量和含義,描述了一個細膩而深邃的理性世界。郜元寶先生曾說《長恨歌》的比喻性語言是“語言之霧”,“樸素而富有蘊藏”,具有了繁複纏繞、細緻綿密、曲折幽深的特點。
其次王安憶比喻句的句式,都是“……是……的”,以一種預設式的誘惑,使讀者接受了作者的觀念,“這種句式是城市圖像意義解讀的某種誘導,甚至是強制性的鎖定。”王安憶正是通過這鎖定了讀者理解王琦瑤的背景,鎖定了讀者對於上海這個城市意象——弄堂、流言、閨閣、鴿子的理解。告訴人們,這是上海獨特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這就是上海,這才是上海。

作品影響

1998年,《長恨歌》獲選第四屆上海文學藝術獎。1999年獲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2000年成功獲選第五屆茅盾文學獎,並被評為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作品。
2000年前後,該作品有了話劇、舞劇。話劇《長恨歌》有過張露朱傑沈佳妮三任王琦瑤,楊紹林呂涼周野芒朱茵徐幸宋憶寧馮紹峰張鐸等曾參演過。
2005年,《長恨歌》被改編成同名電影,由上海電影製片廠、英皇影業有限公司等聯合攝製。
2006年,《長恨歌》被改編成同名電視劇,由丁黑執導。
截至2014年,法文版小說《長恨歌》,已發行了近3萬冊。
2018年,粵語版舞台劇《長恨歌》上演。2018年9月27日,由中國作協《小說選刊》雜誌社、中國小說學會人民日報海外網主辦,青島市作家協會承辦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最有影響力小說評選在青島揭曉。《長恨歌》入選改革開放四十年最具影響力小說。

作品評價

文學評論家汪政曉華:《長恨歌》里的王琦瑤是上海弄堂里走出來的典型的上海小姐,她似乎被動地被上海所塑造,所接納,自然而然地、按部就班地走著上海女性走過的或期望走過的路,而在這漫長的路上,她領略並保存著這城市的精華。她的存在是一個城市的存在,她時時提醒人們回望日益闌珊的舊時燈火,即使當王琦瑤飄零為一個街道護士時,她依然能復活人們的城市記憶。

作者簡介

王安憶,1954年出生於南京,1955年隨母到滬。1970年赴安徽插隊落戶,1972年考入徐州地區文工團,1978年調回上海,任《兒童時代》小說編輯,1987年進上海作家協會專業創作至今。自1976年發表第一篇散文,至今出版發表有小說《雨,沙沙沙》《本次列車終點站》《流逝》《小鮑莊》《叔叔的故事》《69屆國中生》《長恨歌》等短、中、長篇,約有400萬字,以及若干散文、文學理論。其中一度獲全國短篇小說獎,二度獲全國中篇小說獎。翻譯為外國語的有英、法、荷、德、日、捷、韓等文字。
長恨歌(王安憶創作長篇小說)
《長恨歌》作者王安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