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長恨歌(vocal score),
黃自作曲,韋翰章作詞,
林聲翕補遺
我國現代著名音樂家
黃自創作的清唱劇《長恨歌》,是他唯一的一部大型聲樂套曲,也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第一部這種體裁的作品。
《長恨歌》創作於1932年夏秋,這部抒情、戲劇性的清唱劇,內容取材於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同名長詩,並選用其中的詩句作為各樂章的標題,在劇情結構於段落布局方面,還參照了清代洪升創作的傳奇劇本《長生殿》。我國音樂家黃自便同詩人韋瀚章運用歌曲這一鬥爭的武器,以唐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歌》為題材,寫下了我國第一部清唱劇《長恨歌》,借唐明皇不理朝政對國民黨反動政府進行了有力的諷刺。歌中唱道:“只愛美人醇酒,不愛江山……”它向人們宣告,腐敗的政治必然會導致民族的災難,它有力地配合了我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
黃自原計畫要寫十個樂章,但屬於獨唱部分的第四、第七、第九樂章因故未及完成。作者創作這郎清唱劇,一方面是為了填補合唱教材中缺乏中國作品的空白,另一方面也有針砭時弊的積極意向。
作品反映了在日寇加緊侵華、亡國之禍迫在眉睫,“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日益猖獗。他們不斷深入內地,並在上海挑釁,當時駐淞滬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英勇反擊,而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卻採取不抵抗政策,在這民族生死存忙嚴重局勢下,廣大人民民眾的愛國熱情和日益覺醒的民族意識。
《長恨歌》是黃自從歐美留學回國後,創作的第一部大型作品,也是他短暫一生中留下的規模最大的一部聲樂作品。雖屬末完成之作,但已包括了自居易原作的主要內容和場面,不失其情節的連貫性與結構的完整性。這部清唱劇的音樂形象鮮明生動,音樂和歌詞的配合緊密無間,個別樂章在民族風格的旋律、和聲與配器的嘗試,是很有創見的。
1933年,在一次音樂會上,上海音專首次演出了這部未完成的清唱劇——其中“七月七日長生殿”和“山在虛無縹緲間”,是幾十年來在音樂會上演出最多的兩個樂章。
這部大型聲樂套曲共分十個樂章,但黃自只完成了其中的七個樂章的譜曲工作;這七個樂章分別是:
一、仙樂風飄處處聞(混聲四聲部合唱)
二、七月七日長生殿(女聲三聲部合唱及女高音和男低音的獨唱、二重唱)
三、漁陽鼙鼓動地來(男生四聲部合唱)
五、六軍不發無奈何(男生四聲部合唱)
六、宛轉蛾眉馬前死(女高音獨唱)
八、山在虛無飄渺間(女聲三聲部合唱)
十、此恨綿綿無絕期(混聲四聲部合唱及男低音獨唱)
一九七二年,林聲翕補寫了《長恨歌》的第四、第七、第九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