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集解》是清代醫家汪昂編寫的中國漢醫方書類著作,全書共二十一卷。書成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書按方劑的功用分為二十一門,載正方三百二十則,附方更多。摘錄前人對方劑配伍的解釋,並敘述每一方劑的適應證、用藥配伍及加減法。末附有救急良方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方集解
- 作者:汪昂
- 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1月
- 定價:42 元
- 開本:16 開
- ISBN:9721202317598
- 創作年代:清代
- 注釋:方向明
《醫方集解》是清代醫家汪昂編寫的中國漢醫方書類著作,全書共二十一卷。書成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書按方劑的功用分為二十一門,載正方三百二十則,附方更多。摘錄前人對方劑配伍的解釋,並敘述每一方劑的適應證、用藥配伍及加減法。末附有救急良方等。
《醫方集解》是清代醫家汪昂編寫的中國漢醫方書類著作,全書共二十一卷。書成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書按方劑的功用分為二十一門,載正方三百二十則,附方更多。摘錄前人對方劑配伍的解釋,並敘述每一方劑的適應證、用藥配伍及...
《醫方集解》是2006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本書系我國清代著名醫家汪昂搜羅古今名方,精心整理編撰而成,書成於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全書共分3卷,以正方及附方的形式選錄古今臨床常用方劑700餘首,其中正方388首。全書按方劑的功用性質分為補養、涌吐、發表、攻里、表里、和解、理氣、...
《醫方集解》是2018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醫方集解》為清代醫家汪昂所著,共三卷。書中蒐集切合實用方劑800餘首,分列21門。每方論述包括適應症、藥物組成、方義、服法及加減等。《醫方集解》內容豐富,釋義詳明,流傳甚廣,是一部非常有影響的方劑專著。此次整理是以中國中醫研究院圖書館...
人參益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方集解》。具有益氣補中,補氣昇陽,清利頭目,清熱燥濕,養血斂陰之功效。主治勞役飲食不節,內障眼病。組成 蔓荊子二錢五分,黃柏(酒拌炒四遍)、白芍藥各三錢,黃耆、人參各一兩,炙甘草八錢。用法用量 上?咀。每服三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臨臥溫服。功用 益氣...
清肺飲,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方集解》。主治痰濕氣逆而咳嗽。組成 杏仁(去皮尖)、貝母、茯苓各一錢,桔梗、甘草、五味子、橘紅各五分。用法用量 上加生薑,水煎,食遠服。主治 痰濕氣逆而咳嗽。方義 此手太陰之藥,治肺之通劑也。杏仁解肌散寒,降氣潤燥;貝母清火散結,潤肺化痰;五味斂肺而寧嗽;茯苓除濕...
《湯頭歌訣醫方集解/中醫經典必讀·醫方卷》包括《湯頭歌訣》《醫方集解》,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圖書目錄 《湯頭歌訣》補益之劑 四君子湯 昇陽益胃湯 黃芪鱉甲散 秦艽鱉甲散 秦艽扶贏湯 紫菀湯 百合固金湯 補肺阿膠散 小建中湯 益氣聰明湯 發表之劑 ...
《本草醫方合編》是一套刻本醫藥書,印刷於清朝乾隆年間,共5本,全套書所用的字型均是宋體楷書,內容不僅包括了《醫方集解》及《本草備要》卷,還包括了其他一些卷集,共 6卷,是由清代名醫汪昴著輯,汪昴的弟弟汪桓參訂的。這套書的價值要比《醫方集解本草備要合編》還高,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內容...
盛麗先兒科臨證醫方集解 《盛麗先兒科臨證醫方集解》是2019年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痘疹良方》、《醫碥》。作者長期行醫粵東,大多根據南方地勢、環境,結合患者體質、病症的特點處方用藥,其中《追癆仙方》系據所謂宋刻本輯錄,對癆瘵病因與治法包含一些臆測的內容。現存1918年石印本。②清·黃花館輯。計有《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瀕湖脈學》、《本草備要》、《醫方集解》五種。
健脾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方集解》。具有健脾消食之功效。主治脾虛食積證。症見食少難消,脘腹痞悶,體倦少氣,舌淡苔白,脈虛弱。歌訣 健脾參術與陳皮,枳實山楂麥櫱隨;曲糊作丸米飲下,消補兼行胃弱宜;枳術丸亦消兼補,荷葉燒飯上升奇。組成 人參、白朮(土炒)各二兩,陳皮、麥芽(炒)各二兩...
主治外感表證未解,熱邪入里,身熱,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心下痞,胸脘煩熱,喘而汗出,口乾而渴,苔黃,脈數。異名 葛根黃連湯(《醫方類聚》卷五十四引《通真子傷寒括要》)、葛根黃連黃芩湯(《醫方集解》)、乾葛黃芩黃連湯(《傷寒大白》)、葛根芩連湯(《中國醫學大辭典》)。組成 葛根15克 ...
茯苓白朮湯用於冒雨濕著於肌膚,或因汗出浸漬,或因澡浴得病,腰重腳弱,身體煩痛,頭眩。名稱 茯苓白朮湯 醫方集解 處方 茯苓、白朮各等分。功能主治 心下支飲,常苦眩冒。摘錄 《醫方集解》易簡方 處方 白朮1兩,附子1兩,甘草半兩,茯苓半兩,官桂半兩。功能主治 冒雨濕著於肌膚,或因汗出浸漬,或...
六味香薷飲,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方集解》。具有祛暑利濕的功效。主治中暑濕盛,嘔吐泄瀉。組成 香薷6g,厚朴6g,炒扁豆6g,茯苓9g,甘草3g,木瓜6g。功用 祛暑利濕。主治 中暑濕盛,嘔吐泄瀉。重要文獻摘要 《湯頭歌訣新解》:“本方若加茯苔、甘草,名叫‘五物香蒲飲’,有膈暑和中的作用。若瀑邪太盛,...
黃柏滋腎丸,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方集解》。主治上熱下冷,水衰心煩。組成 滋腎丸去桂加黃連。主治 上熱下冷,水衰心煩。重要文獻摘要 《成方切用》:“黃柏滋腎丸。去桂,名療腎滋本丸,治腎虛目昏;去桂,加黃連,名黃柏滋腎丸,冶上熱下冷陽極似陰,水衰心煩;單黃柏一味,名大補丸,治腎虛膀胱...
方 義:(1)二陳治其痰滯。(2)參、術補其氣虛。(3)芎、歸活其經血。煎服法:加姜煎。芎歸六君子湯 【來源】《醫方集解》。【組成】當歸 芎藭 人參 白朮 茯苓 甘草 橘皮 半夏 【用法】上藥加生薑少許,水煎服。【主治】婦人形體肥盛,痰滯經絡,經水後期,經量澀少,色多淡白。【各家論述】此足...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傷寒論》。具有溫陽健脾,利水降沖之功效(①《註解傷寒論》:和經益陽;②《醫方集解》:昇陽化氣。;③《中醫方劑學》:健脾滲濕,溫化痰飲)。主治①《傷寒論》: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②《金匱...
①《醫方集解》:此足厥陰、少陽藥也。龍膽瀉厥陰之熱,柴胡平少陽之熱,黃芩、梔子清肺與三焦之熱以佐之,澤瀉瀉腎經之濕,木通、車前瀉小腸、膀胱之濕以佐之,然皆苦寒下瀉之藥,故用歸,地以養血而補肝,用甘草以緩中而不傷腸胃,為臣使也。②《重訂通俗傷寒論》:肝為風木之髒,內寄膽府相火,凡...
《李氏醫鑒》,方書,10卷。清代李文來(昌期)編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初,休寧汪昂著《醫方集解》、《本草備要》兩書,李氏撮合以上兩書,分類編纂,以成是書。共收方四百餘首,附方甚多。又以雜證及傷寒有未備者,更輯有續補,末附汪昂所撰“三焦命門辨”一篇。成書背景 李氏將汪昂著《醫方集解...
1、治精滑不禁:沙苑蒺藜(炒)、芡實(蒸)、蓮須各二兩,龍骨(酥炙)、牡蠣(鹽水煮一日一夜,煅粉)各一兩。共為末,蓮子粉糊為丸,鹽湯下。(《醫方集解》金鎖固精丸)2、治濁病:芡實粉、白茯苓粉。黃蠟(化),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鹽湯下。(《摘玄方》分清丸)用法用量 9~15g。
《汪昂醫學全書》是1999年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項長生。內容介紹 內容提要 此次編寫校注出版《明清名醫全書大成・汪昂醫學全書》,所收編 汪氏醫學著作為:《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類纂約注》、《醫方集解》、《本 備要》、《湯頭歌訣》、《經絡歌訣》等。《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類纂約注》,書分上、中、...
《醫方集解》汪切庵:“此足少陰藥也。傷寒以陽為主,若陽邪傳里而成四逆,有陰進之象,又不敢以苦寒下之,恐傷其陽。經曰:諸四逆者,不可下也。故用枳實泄結熱,甘草調逆氣,柴胡散陽邪,芍藥收元陰,用辛苦酸寒之藥以和解之,則陽氣散布於四末矣。此與少陽之用小柴胡意同。有兼證者,視證加減...
兩方主要區別在於:白頭翁湯是清熱解毒兼涼血燥濕止痢,芍藥湯是清熱燥濕與調和氣血並用。重要文獻摘要 ①江昂《醫方集解·瀉火之劑》:“此足陽明、少陰、厥陰藥也。白頭翁苦寒能入陽明血分,而涼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澀,能涼肝益腎而固下焦;黃連涼心清肝,黃柏瀉火補水,並能燥濕止痢而厚腸,取寒能勝熱,苦...
【方書】 指專門記載或論述方劑的著作, 如清.汪昂的《醫方集解》(公元 1694 年),清.鮑相璈的《驗方新編》(公元 1846 年)等。方書簡介 指一般 有處方的醫書,如劉恕《通鑑外紀》:「遂作方書,以療民疾。」就是指 一般醫書,因醫書中多載有方劑。 又如《千金要方》(公元 652 年)、 《千金...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卷二。【組成】人參 檳榔 沉香天台烏藥 【用法】上四味,各濃磨水,取300毫升,煎三五沸,放溫服,或下養正丹尤佳。【功用】破滯降逆,補氣扶正。【主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胸膈滿悶,不思飲食。【各家論述】1.《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藥也,氣上宜降之,故用檳榔、沉香,...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泄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宜治之。”2、方論選錄 汪昂《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藿香辛溫...
鱉甲、地骨皮,是養陰清熱、與和解祛風並進,治療風勞病之骨蒸盜汗。重要文獻摘要 《醫方集解》:“此足少陽厥陰藥也,地骨皮、黃連、知母之苦寒,能除陰分之熱而平之於內,柴胡、青蒿、秦艽之辛寒,能除肝膽之熱而散之於表,鱉陰類而甲屬骨,能引諸藥入骨而補陰,甘草甘平,能和諸藥而退虛熱也。”
1.《寓意草》,傷寒病有宜用人參入藥者,其辨不可不明。若元氣素弱之人,藥雖外行,氣從中餒,輕者半出不出,留連為困;重者隨元氣縮入,發熱無休。所以虛弱之體,必用人參三、五、七分,入表藥中,少助元氣,以為驅邪之主,使邪氣得藥,一涌而出,全非補養虛弱之意也。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
各家論述:1.《醫方考》: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實,脾責之虛。脾虛肝實,故令痛瀉。是方也,炒術所以健脾,炒芍所以瀉肝,炒陳所以醒脾,防風所以散肝。或問痛瀉何以不責之傷食?余曰:傷食腹痛,得瀉便減,今瀉而痛不止,故責之土敗木賊也。2.《醫方集解》:此足太陰厥陰藥也,白朮苦燥濕...
【處方來源】《醫心方》卷二十六引《葛氏方》。【異名】孔子大聖知枕中方(《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四)、孔子枕中散(《千金翼方》卷十六)、孔聖枕中丹(《醫方集解》)。【方劑主治】思慮過多,陰虛火旺,健忘多夢,心悸怔忡,頭暈失眠,遺精盜汗。【製備方法】上為末。【用法用量】食後服方寸匕,1日3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