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磨湯(藥品)

四磨湯(藥品)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四磨湯,屬中醫的理氣劑,功能破滯降逆,補氣扶正。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胸膈滿悶,不思飲食。四磨湯行氣而不耗氣,有邪正兼顧之妙。用法採取濃磨溫服,則力專效速,故方以四磨湯命名。現代常用於支氣管哮喘肺氣腫等屬氣滯兼有氣逆者。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四磨湯
  • 主要適用症:情傷感,上氣喘息,胸膈滿悶,不思飲食
  • 用法用量:濃磨煎三、四沸,溫服。
  • 組成烏藥、人參、沉香、檳榔
方義,來源,藥理作用,由來,說明書,

方義

(1)氣上宜降之,故用檳榔、沉香。
(2)氣逆宜順之,故用烏藥。
(3)加人參者,降中有升,瀉中帶補,恐傷其氣也。
四磨湯
(4)大實者,仍宜枳殼。
又附方:
[1]一方人參易枳殼。
[2]一方去人參,加枳實、木香、白酒磨服,名五磨飲子。治暴怒卒死,
名曰氣厥。

來源

嚴氏
四磨湯
【來源】《重訂嚴氏濟生方》卷二。
【組成】人參 檳榔 沉香天台烏藥
【用法】上四味,各濃磨水,取300毫升,煎三五沸,放溫服,或下養正丹尤佳。
【功用】破滯降逆,補氣扶正。
【主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胸膈滿悶,不思飲食。
【各家論述】
1.《醫方集解》:此手太陰藥也,氣上宜降之,故用檳榔、沉香,檳榔性如針石,沉香入水獨沉,故皆能下氣;氣逆宜順之,故用烏藥;加人參者,降中有升,瀉中帶補,恐傷其氣也。
2.《金鑒》:七情隨所感皆能為病,然壯者氣行而愈,弱者氣著為病。愚者不察,一遇上氣喘息,滿悶不食,謂是實者宜瀉,輒投破耗等藥,得藥非不暫快,初投之而應,投之久而不應矣。若正氣既衰,即欲消堅破滯,則邪氣難伏,法當用人參先補正氣,沉香納之於腎,而後以檳榔、烏藥從而導之,所謂實必顧虛,瀉必先補也。四品氣味俱厚,磨則取其氣味俱足,煎則取其氣味純和,氣味齊到,效如桴鼓也。
3.《成方便讀》:以檳榔、沉香之破氣快膈峻利之品,可升可降者,以之為君;而以烏藥之宣行十二經氣分者助之;其所以致氣之逆者,虛也。若元氣充足,經脈流行,何有前證?故以人參輔其不逮,否則氣暫降而郁暫開,不久又閉矣,是以古人每相需而行也。若純實無虛者;即可去參加枳殼。
4.《歷代名醫良方注釋》:此方乃醒氣、散氣、降氣、納氣,而又維護正氣之方也。氣喘分兩大綱,一在上為實,乃肺氣不通調;一在下為虛,乃腎氣不歸根。本方證治,兼而有之,蓋七情感傷,郁滯菀結,氣喘而急,上而不下,留滯膈間空膜之地,形成氣膈。方制檳榔以開之,烏藥以異之,沉香以降之納之。又用人參之大有力者,主持其間,俾氣有統攝,不致散漫耗蝕,上下循環,營周不休,以歸復於生理正常。尤妙在四藥皆磨,既取其氣味之全,又取其緩緩斡旋,不過攻過補,致令轉變氣損氣滯反應之嫌。一本磨上三藥,倍人參煎湯,入鹽調下,對於虛甚不能運藥,義求人參補力之早達,未為不可。然煎則補住氣痰,恐諸氣藥反難以奏功。觀喻嘉言《寓意草》,治痰喘夾虛,用人參切則效,人參用煎則不效,其意殊耐深思。要之須恰符病竅病機,斯可耳。
四磨湯
【來源】《症因脈治》卷二。
【組成】人參 檳榔 沉香烏藥
【用法】用水磨取濃汁,煎服。
【功用】理氣降逆。
【主治】傷損喘逆,張口抬肩,呼吸氣急,不能接續,或胸脅作痛。
「四磨」,指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的方法。由於方中諸藥均較堅實、非久煎不能出其性,但煎煮過久又恐芳香氣味散逸,而影響治療效果,故用此法,取其「磨則味全」之意,故稱「四磨湯」。本方用於治療因七情失調所致氣逆不降之證,服之行氣導滯、止痛降逆,又因方中用人參一味,可防三藥之副作用,俾行氣而不傷氣,破滯而不傷正,扶正袪邪而獲效。
《證治準繩》六磨湯,為本方加木香、枳殼,主治氣滯腹急便秘。《醫方集解》五磨飲子,為本方去人參,加木香、枳實,主治氣厥或氣鬱之實證。

藥理作用

四磨湯對小鼠胃腸運動的影響 並與胃腸道促動力劑莫沙比利進行比較。以胃腸內標記物葡聚糖藍22000 在胃內色素相對殘留量及小腸推進比為指標, 觀察各實驗組對正常小鼠胃排空及腸推進的影響。結果四磨湯對正常小鼠的胃排空及腸推進運動均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 但其促胃排空作用較莫沙比利弱, 而對腸推進運動的促進作用與莫沙比利相比則無顯著性差異。結論顯示四磨湯具有加快胃排空及促進腸蠕動作用。

由來

相傳在北宋乾德年間(公元 968 年),晉王趙匡義(即後來的宋太宗),喜添三兒子趙德昌(後來的宋禎宗)。小五子生得乖巧伶俐,招人喜愛,唯有一樣讓晉王爺不安:小德昌的肚子一直不好,經常腹瀉、腹脹、胃口也差。
一時間,附近“名醫”聞訊紛紛前來獻方治病,但小德昌的病情仍無起色。一天,一銀須老翁一言不發撥開人群,揭榜直奔王府而去。經過一番望、聞、問、切,只見老翁從他那葫蘆中取出四包藥,交御醫戶用缽水磨後煎煮半個時辰,讓小德昌喝下。約莫兩個時辰,小德昌放了一個長屁,又拉了一泡尿。過了一會兒就叫著要吃點東西。連服三日後,小王子飲食正常,身體逐漸恢復,晉王大悅。
原來,老翁姓游名連俊,字長卿,湖南衡山人。此藥名叫四磨湯,因由木香、枳殼、檳榔、烏藥等四味藥用水磨服而得名。系游翁祖傳秘方。嬰幼兒行氣導滯、調和腸胃十分靈驗,久服無礙。晉王見游翁精通醫道,就勸期留在王府潛心研究醫道。“四磨湯”自此成為王府常用御藥,後此方載入宋代醫學名著《濟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鏡錄》之中。
游翁告老還鄉,回到湖南衡山(今衡陽)開了一間藥鋪濟世救民,傳授醫道。由於“四磨湯”的療效顯著,當地老百姓紛紛前來購買,給嬰幼兒服用,以調和腸胃,治療乳食內滯,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
四磨湯的美名很快由城鎮傳至農村,沿湘江流域傳遍湖南、湖北……久而久之,漸漸就形成了這樣一個傳統習慣,嬰兒出生一周后,不論是男是女,有病無病,都給服用四磨湯,這樣,孩子成長過程中,一般不會再鬧肚子,腸胃特別好。這個習慣從民間到現在已沿襲 1000 多年。
“四磨”是指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的方法。由於方中諸藥均較堅實、非久煎不能出其性,但煎煮過久又恐芳香氣味散逸,而影響治療效果,故用此法,取其“磨則味全”之意,故稱“四磨湯”。

說明書

[藥品名稱]
通用名稱:四磨湯口服液
漢語拼音:
[成份]
木香、枳殼、檳榔、烏藥
[性狀]
本品為棕黃色至棕色的澄清液體;氣芳香,味甜、微苦。
[功能主治] 順氣降逆,消積止痛。用於嬰幼兒乳食內滯症,症見腹脹、腹痛、啼哭不安、厭食納差、腹瀉或便秘;中老年氣滯、食積證,症見脘腹脹滿、腹痛、便秘;以及腹部手術後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
[規格] 每支裝10毫升
[用法用量] 口服,成人一次20毫升,一日3次,療程一周;新生兒一次3~5毫升,一日3次,療程2天;幼兒一次10毫升,一日3次,療程3~5天。
[不良反應]
[禁忌]孕婦、腸梗阻、腸道腫瘤、消化道術後禁用。
[注意事項]
1.飲食宜清淡,忌煙、酒及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冬天服用時,可將藥瓶放置溫水中加溫5~8分鐘後服用。
3.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4.嬰兒及年老體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5.患兒如腹脹腹痛或哭鬧不安較重者應及時去醫院就診。
6.服藥3天症狀無緩解,應去醫院就診。
7.對本品過敏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
8.本品性狀發生改變時禁止使用。
9.兒童必須在成人的監護下使用。
10.請將本品放在兒童不能接觸的地方。
11.如正在使用其他藥品,使用本品前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藥物相互作用]如與其他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發生藥物相互作用,詳情請諮詢醫師或藥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