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蜀道難1
噫吁嚱
2,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蠶叢及魚鳧3,開國何茫然4!爾來四萬八千歲5,不與秦塞通人煙6。西當太白有鳥道7,可以橫絕峨眉巔8。地崩山摧壯士死9,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岩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
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噫(yī)吁(xū)嚱(xī):驚嘆聲,蜀方言,表示驚訝的聲音。
宋庠《
宋景文公筆記》卷上:“蜀人見物驚異,輒曰‘噫吁嚱’。”
蠶叢、魚鳧(fú):傳說中古蜀國兩位國王的名字;難以考證。
何茫然:何:多么。茫然:完全不知道的樣子。指古史傳說悠遠難詳,不知道。據西漢揚雄《蜀本王紀》記載:“蜀王之先,名蠶叢、柏灌、魚鳧,蒲澤、開明。……從開明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爾來:從那時以來。四萬八千歲:極言時間之漫長,誇張而大約言之。
秦塞(sài):秦的關塞,指秦地。秦地四周有山川險阻,故稱"四塞之地"。通人煙:人員往來。
西當:在西邊的。當:在。太白:
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長安西(今陝西眉縣、太白縣一帶)。鳥道:指連綿高山間的低缺處,只有鳥能飛過,人跡所不能至。
橫絕:橫越。峨眉巔(diān):峨眉頂峰。蘇教版語文課本為 “峨眉顛”。
地崩山摧壯士死:《
華陽國志·蜀志》:相傳秦惠王想征服蜀國,知道蜀王好色,答應送給他五個美女。蜀王派五位壯士去接人。回到梓潼(今四川劍閣之南)的時候,看見一條大蛇進入穴中,一位壯士抓住了它的尾巴,其餘四人也來相助,用力往外拽。不多時,山崩地裂,壯士和美女都被壓死。山分為五嶺,入蜀之路遂通。這便是有名的“五丁開山”的故事。摧,倒塌。
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棧(zhàn):棧道。
六龍回日:《
淮南子》注云:“日乘車,駕以六龍。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於虞淵,羲和至此而回六螭。”,意思就是傳說中的羲和駕駛著六龍之車(即太陽)到此處便迫近虞淵(傳說中的日落處)。高標: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標識的最高峰。
衝波:水流衝擊騰起的波浪,這裡指激流。逆折:水流迴旋。回川:有漩渦的河流。
黃鶴:即黃鵠(hú),善飛的大鳥。尚:尚且。得:能。
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類。
青泥:
青泥嶺,在今甘肅徽縣南,陝西略陽縣北。《
元和郡縣誌》卷二十二:“青泥嶺,在縣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東,即今通路也。懸崖萬仞,山多雲雨,行者屢逢泥淖,故號青泥嶺。”盤盤:曲折迴旋的樣子。
百步九折:百步之內拐九道彎。縈(yíng):盤繞。岩巒:山峰。
捫(mén)參(shēn)歷井:參、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叫做“分野”,以便通過觀察天象來占卜地上所配州國的吉凶。參星為蜀之分野,井星為秦之分野。捫,用手摸。歷,經過。脅息:屏氣不敢呼吸。
膺(yīng):胸。坐:徒,空。
君:入蜀的友人。
畏途:可怕的路途。巉(chán)岩:險惡陡峭的山壁。
但見:只聽見。號(háo)古木:在古樹木中大聲啼鳴。
從:跟隨。
“又聞”二句:一本斷為“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子規,即杜鵑鳥,蜀地最多,鳴聲悲哀,若雲“不如歸去”。《
蜀記》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號曰望帝。宇死,俗說杜宇化為子規。子規,鳥名也。蜀人聞子規鳴,皆曰望帝也。”
凋朱顏:紅顏帶憂色,如花凋謝。凋,
使動用法,使……凋謝,這裡指臉色由紅潤變成鐵青。
去:距離。盈:滿。
飛湍(tuān):飛奔而下的急流。喧豗(huī):喧鬧聲,這裡指急流和瀑布發出的巨大響聲。
砯(pīng)崖:水撞石之聲。砯,水衝擊石壁發出的響聲,這裡作動詞用,衝擊的意思。轉:使滾動。 壑(hè):山谷。
嗟(jiē):感嘆聲。爾:你。胡為:為什麼。來:指入蜀。
劍閣:又名劍門關,在四川劍閣縣北,是大、小劍山之間的一條棧道,長約三十餘里。崢嶸、崔(cuī wéi)嵬:都是形容山勢高大雄峻的樣子。
“一夫”兩句:《
文選》卷四
左思《
蜀都賦》:“一人守隘,萬夫莫向”。《文選》卷五十六
張載《
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夫趦趄。形勝之地,匪親勿居。”一夫,一人。當關,守關。莫開,不能打開。
所守:指把守關口的人。或匪(fěi)親:倘若不是可信賴的人。匪,同“非”。
朝(zhāo):早上。
吮(shǔn)血(xuè):吸血。
錦城:成都古代以產棉聞名,朝廷曾經設官於此,專收棉織品,故稱錦城或錦官城。《元和郡縣誌》卷三十一劍南道成都府成都縣:“錦城在縣南十里,故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咨(zī)嗟:嘆息。
白話譯文
哎呀呀,真是太高了。攀越蜀道真比登天還難!
蜀國有蠶叢和魚鳧兩個君主,他們開國的時間距今十分遙遠,從那時起大概有四萬八千歲了吧,蜀國就不曾與秦地有什麼來往。往西去有座太白山,其山高峻無路可司行,唯有飛鳥可以飛過此山,直到蜀國的峨眉之巔。秦惠王之時,才有蜀王派五丁開山,傳說這五位壯士因開山導致地崩山摧而壯烈犧牲,才使得蜀道的天梯石棧連結了起來。
蜀中上有日神的六龍所駕之車所不能逾越的高山,下有迴旋倒流的曲折而波濤洶湧的河流。善高飛的黃鵠想飛越而不敢過,善攀援的猿猴想攀登而發愁無處攀緣,其山之險就可想而知了。青泥嶺的泥路曲曲彎彎,百步九折縈繞著山巒。行人攀至高山之頂,伸手可以摸得著天上的參星和井星,緊張得透不過氣來,只得坐下來撫著胸口長吁短嘆。
老兄西遊打算幾時回來?這蜀道的峭岩險道,實在是不可登攀。山野之間,只能看到在古木中悲號的山鳥,雄飛雌從地在林間飛旋。月夜裡,還可以聽到子規淒涼的悲啼,在空山中傳響迴蕩。攀越蜀道,真是比登天還難啊,此情此境,使聽到的人面色為之改變。
離天不滿一尺的險峻高峰,枯松倒掛的懸崖峭壁,飛流瀑布撞擊著巨石在山谷中滾動,發出雷鳴般的轟響。這樣危險的地方,你這位遠道之人為什麼還非要來這裡不可呀?
更不消說那崢嶸而崔嵬的劍閣了,在這裡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果在這裡把守關隘的人不是朝廷的親臣忠士,他們就會據險作亂,化為豺狼一般的匪徒。他們磨牙吮血,殺人如麻。人們就得像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那樣地躲避他們的侵害。錦城那個地方雖然是個使人快樂的城市,但是依我看來,你還是趕快回家的好。攀越蜀道之難,真是比登天還難啊,我側身西望,只好發出長長的慨嘆囉。
創作背景
對《蜀道難》的創作背景,從唐代開始人們就多有猜測,主要有四種說法:甲、此詩係為房琯、杜甫二人擔憂,希望他們早日離開四川,免遭劍南節度使嚴武的毒手;乙、此詩是為躲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勸喻他歸返長安,以免受四川地方軍閥挾制;丙、此詩旨在諷刺當時蜀地長官章仇兼瓊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丁,此詩純粹歌詠山水風光,並無寓意。
這首詩最早見錄於唐人
殷璠所編的《河嶽英靈集》,該書編成於唐玄宗天寶十二年(753年),由此可知李白這首詩的寫作年代最遲也應該在《河嶽英靈集》編成之前。而那時,安史之亂尚未發生,唐玄宗安居長安,房(琯)、杜甫也都還未入川,所以,甲、乙兩說顯然錯誤。至於諷刺章仇兼瓊的說法,從一些史書的有關記載來看,也缺乏依據。章仇兼瓊鎮蜀時一直理想去長安做官。相對而言,還是最後一種說法比較客觀,接近於作品實際。
有學者認為這首詩可能是天寶元年至三年(742至744年)李白在長安時為送友人
王炎入蜀而寫的,目的是規勸王炎不要羈留蜀地,早日回歸長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測之手;也有學者認為此詩是開元年間李白初入長安無成而歸時,送友人寄意之作。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蜀道難》是李白襲用樂府古題,展開豐富的想像,著力描繪了秦蜀道路上奇麗驚險的山川,並從中透露了對社會的某些憂慮與關切。
詩人大體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線索,抓住各處山水特點來描寫,以展示蜀道之難。
從“噫吁嚱”到“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為一個段落。一開篇就極言蜀道之難,以感情強烈的詠嘆點出主題,為全詩奠定了雄放的基調。以下隨著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場景的變化,“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的詠嘆反覆出現,像一首樂曲的主旋律一樣激盪著讀者的心弦。
說蜀道的難行比上天還難,這是因為自古以來秦、蜀之間被高山峻岭阻擋,由秦入蜀,太白峰首當其衝,只有高飛的鳥兒能從低缺處飛過。太白峰在秦都鹹陽西南,是關中一帶的最高峰。民諺云:“武公太白,去天三百。”詩人以誇張的筆墨寫出了歷史上不可逾越的險阻,並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點染了神奇色彩,猶如一部樂章的前奏,具有引人入勝的妙用。下面即著力刻畫蜀道的高危難行了。
從“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至“使人聽此凋朱顏”為又一段落。這一段極寫山勢的高危,山高寫得愈充分,愈可見路之難行。你看那突兀而立的高山,高標接天,擋住了太陽神的運行;山下則是衝波激浪、曲折迴旋的河川。詩人不但把誇張和神話融為一體,直寫山高,而且襯以“回川”之險。唯其水險,更見山勢的高危。詩人意猶未足,又借黃鶴與猿猱來反襯。山高得連千里翱翔的黃鶴也不得飛度,輕疾敏捷的猿猴也愁於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就難上加難了。以上用虛寫手法層層映襯,下面再具體描寫青泥嶺的難行。
青泥嶺,“懸崖萬仞,山多雲雨”(《元和郡縣誌》),為唐代入蜀要道。詩人著重就其峰路的縈迴和山勢的峻危來表現人行其上的艱難情狀和畏懼心理,捕捉了在嶺上曲折盤桓、手捫星辰、呼吸緊張、撫胸長嘆等細節動作加以摹寫,寥寥數語,便把行人艱難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繪聲繪色地刻畫出來,困危之狀如在目前。
至此蜀道的難行似乎寫到了極處。但詩人筆鋒一轉,借“問君”引出旅愁,以憂切低昂的旋律,把讀者帶進一個古木荒涼、鳥聲悲悽的境界。杜鵑鳥空谷傳響,充滿哀愁,使人聞聲失色,更覺蜀道之難。詩人借景抒情,用“悲鳥號古木”、“子規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蒼涼的環境氣氛,有力地烘託了蜀道之難。
然而,逶迤千里的蜀道,還有更為奇險的風光。自“連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結束,主要從山川之險來揭示蜀道之難,著力渲染驚險的氣氛。如果說“連峰去天不盈尺”是誇飾山峰之高,“枯松倒掛倚絕壁”則是襯托絕壁之險。
詩人先托出山勢的高險,然後由靜而動,寫出水石激盪、山谷轟鳴的驚險場景。好像一串電影鏡頭:開始是山巒起伏、連峰接天的遠景畫面;接著平緩地推成枯松倒掛絕壁的特寫;而後,跟蹤而來的是一組快鏡頭,飛湍、瀑流、懸崖、轉石,配合著萬壑雷鳴的音響,飛快地從眼前閃過,驚險萬狀,目不暇接,從而造成一種勢若排山倒海的強烈藝術效果,使蜀道之難的描寫,簡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如果說上面山勢的高危已使人望而生畏,那此處山川的險要更令人驚心動魄了。
風光變幻,險象叢生。在十分驚險的氣氛中,最後寫到蜀中要塞劍閣,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群峰如劍,連山聳立,削壁中斷如門,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在此割據稱王者不乏其人。詩人從劍閣的險要引出對政治形勢的描寫。他化用西晉張載《劍閣銘》中“形勝之地,匪親勿居”的語句,勸人引為鑑戒,警惕戰亂的發生,並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殺人如麻”,從而表達了對國事的憂慮與關切。唐天寶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後正潛伏著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詩人的憂慮是有現實意義的。
李白以變化莫測的筆法,淋漓盡致地刻畫了蜀道之難,藝術地展現了古老蜀道逶迤、崢嶸、高峻、崎嶇的面貌,描繪出一幅色彩絢麗的山水畫卷。詩中那些動人的景象宛如歷歷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繪得如此動人,還在於融貫其間的浪漫主義激情。詩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對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觀賞,而是熱情地讚嘆,藉以抒發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飛流驚湍、奇峰險壑,賦予了詩人的情感氣質,因而才呈現出飛動的靈魂和瑰偉的姿態。詩人善於把想像、誇張和神話傳說融為一體進行寫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則曰“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狀道之險阻,則曰“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詩人“馳走風雲,鞭撻海岳”(
陸時雍《
詩鏡總論》評李白七古語),從蠶叢開國說到五丁開山,由六龍回日寫到子規夜啼,天馬行空般地馳騁想像,創造出博大浩渺的藝術境界,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透過奇麗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詩人那“落筆搖五嶽、笑傲凌滄洲”的高大形象。
唐以前的《蜀道難》作品,簡短單薄。李白對東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詩的用韻,也突破了梁陳時代舊作一韻到底的程式。後面描寫蜀中險要環境,一連三換韻腳,極盡變化之能事。所以殷璠編《河嶽英靈集》稱此詩“奇之又奇,自騷人以還,鮮有此體調”。
關於此篇,前人有種種寓意之說,斷定是專為某人某事而作的。明人
胡震亨、
顧炎武認為,李白“自為蜀詠”,“別無寓意”。今人有謂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仕途坎坷,反映了詩人在長期漫遊中屢逢躓礙的生活經歷和懷才不遇的憤懣,迄無定論。
歷史評論
《
本事詩》: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孕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足稱譽光赫。
《
木天禁語》:七言長古篇法……舊題乃篇末一、二句繳上起句,又謂之“顧首”、如《蜀道難》、《古別離》、《洗兵馬行》是也。
《
唐詩品匯》:劉須溪云:妙在起伏,其才思放肆,語次崛奇,自不在言。
《
四溟詩話》:九言體,無名氏擬之曰:“昨夜西風搖落千林梢,渡頭小舟捲入寒塘坳。”聲調散緩而無氣魄。惟太白上篇突出兩句,殊不可及,若“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衝波逆折之回川”是也。
《批選唐詩正聲》:辭旨深遠,雄渾飄逸,杜子美所不可到。歐陽子以《廬山高》方之,殊為哂。
《唐詩援》:太白創體,空前絕後。諸說紛紛不一,然細觀此詩,定為明皇幸蜀而作。蕭說是。
《批選唐詩》:太白長歌,森秀飛揚,疾於風雨,本其才性獨詣,非由人力。人所不及在此,詩教大壞亦在此。後生學步,奮猛亢厲之音作,而溫柔敦厚之意盡,露才揚己,長慠負氣、辭人所以多輕薄,由來遠已。嗟乎,西日東流,又豈人力哉!但可謂之唐體而已矣。
《
唐音癸簽》:《蜀道難》自是古曲,梁陳作者,止言其險,時不及其他。白則兼采張載《劍閣銘》“一人荷戟,萬夬趑趄,形勝之地,匪親弗居”等語用之,為恃險割據與羈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說事理,故苞括大,而有合樂府諷世立教本旨。若第取一時一人事實之,反失之細而不足味矣。
《唐詩鏡》:《蜀道難》近賦體,魁梧奇譎,知是偉大。
《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一夫當關”四句,設意外之憂;“朝避猛虎”四句,指階見之恐,見變生肘腋,地終不可居。總言蜀道之難也。劈空落想,竅鑿幽發,應使筆墨生而混沌死。
《詩源辨體》:屈原《離騷》本千古辭賦之宗,而後人摹仿盜襲,不勝厭飫……至《遠別離》、《蜀道難》、《天姥吟》,則變幻恍惚,盡脫蹊徑,實與屈子互相照映。
《唐風定》:變幻神奇,仙而不鬼,長吉魔語視之何如?亘古代無能仿象,才涉意即入長吉魔中矣。通篇奇險,不涉旁意,不參平調,其勝《天姥》、《鳴皋》以此。
《王文簡古詩平仄論》:(七言古)又有長短句者,唐惟李太白多有之,然不必學。如《蜀道難》……效之而無其才,洵難免滄溟“英雄欺人”之誚。
《增訂唐詩摘鈔》:倏起倏落,忽虛忽實。真如煙水杳渺,絕世奇文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蜀道難》一篇,真與河嶽並垂不朽。即起句“噫吁戲,危滬高哉”七字,如累棋架卵,誰敢並於一處?至其造句之妙:“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扯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砅虛轉石萬壑雷。”每讀之。劍閣、陰平、如在目前。又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不惟劉璋、李勢恨事如見,即孟知祥一輩亦逆揭其肺肝。此真詩之有關係者,豈特文詞之雄!
《唐音審體》:篇中三言蜀道之難,所謂一唱三嘆也。突然以嗟嘆起,嗟嘆結,創格也。
《放膽詩》:太白《蜀道難》、《遠別離》等篇出鬼入沖,惝恍莫測。
《此木軒論詩彙編》:《蜀道難》、舊題也,太白為之,加奇肆耳。此千古絕調也,後人妄意學步,何其不知量也!“噫吁嚱,危乎高哉”,七字五句。 “連峰去天不盈尺”無理之極,俗本作“連峰入煙幾千尺”,有理之極。無理之妙,妙不可言。有理之不妙,其不妙亦不可勝言。舉此一隅,即是學詩家萬金良藥也。
《而庵說唐詩》:“爾來四萬八千歲”,此雲總非實據也。人言文人無實語,而不知文章家妙在跌宕;每說到已甚,太白用此,正跌宕法也。“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再一提,此句妙有關鎖,上來筆氣縱橫,逸宕不如此,則散無統束矣。“錦城雖雲樂”:上面說到蜀如此可驚、可畏,而忽下一“樂”字,妙極。“不如早還家”:此雖是樂,不可久居,“不如早還家”之句尤樂也。文勢至此甚緊,必須一放,方得寬轉,所謂“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復提此句為結束,妙。篇中凡三見,與《莊子·逍遙遊》敘鯤鵬同。吾嘗謂作長篇古詩,須讀《莊子》、《史記》。子美歌行純學《史記》,太白歌行純學《莊子》。故兩先生為歌行之雙絕,不誣也。
《
唐詩別裁》:筆陣縱撗,如虬飛蠖動,起雷霆於指顧之間。任華,盧仝輩仿之,適得其怪耳,太白所以為仙才也。
《劍溪說詩》:太白詩“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句,凡三疊。管子曰:“使海於有蔽,渠彌於有渚,綱山於有牢。”穀梁氏曰:“梁山崩,壅遏河三日不流。”一篇之中,三番敘述,愈見其妙。所謂“閉戶造車,出門合轍”者也。
《
網師園唐詩箋》:造語奇險(“地崩山摧”二句下)。玩此,為明皇幸蜀作無疑(“問君西遊”句下)。兜來何等力量。(“其險”句下)!高文險語,動魄驚心(“磨牙”二句下)。主意在此(“不如”句下)。
《李太白詩醇》:嚴云:提“蜀道難”,篇中三致意;用“噫吁戲”三字起,非無謂。後人學襲,便成惡道。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
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
詩仙”之美譽,與
杜甫並稱“
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
李太白集》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