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裁沿革
清平樂,原為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牌。《宋史·樂志》入“
大石調”,《
金奩集》《
樂章集》併入“
越調”。通常以
李煜詞為準。雙調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韻,後片三平韻。一說李白曾作《清平月》,《
尊前集》載有李白詞四首,恐為後人偽托。
此調異名有四:《花菴詞選》名《清平樂令》;張輯有“憶著故山蘿月”句,故又名《憶蘿月》;張翥詞中有“明朝來醉東風”句,名《醉東風》;另亦有《破子清平樂》。
“清平樂”調名之來源歷來說法不一。通常認為,此調取用
漢樂府“清樂”“平樂”這兩個樂調而命名。因李白有應制《
清平調》三首傳世,故後世之人易將《清平調》與《清平樂》混為一談。
王灼《
碧雞漫志》卷五云:《松窗雜錄》云:“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繁開。上乘照夜白,太真妃以步輦從。李龜年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上曰:‘焉用舊詞為。’命龜年宣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章。白承詔賦詞,龜年以進,上命梨園弟子約格調,撫絲竹,促龜年歌,太真妃笑領歌意甚厚。”
張君房《
脞說》指此為《清平樂》曲。按明皇宣白進清平調詞,乃是令白於清平調中制詞。蓋古樂取聲律高下合為三,曰清調、平調、側調,此之謂三調。明皇止令就擇上兩調,偶不樂側調故也。況白詞七字絕句,與今曲不類。而《尊前集》亦載此三絕句,止目曰《清平詞》。然唐人不深考,妄指此三絕句耳。此曲在越調,唐至今盛行。今世又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者。
歐陽炯稱,白有應制《清平樂》四首,往往是也¨。這段材料中,所謂“今曲”者,即《清平樂》曲。王灼引《松窗雜錄》中李白應詔作七絕《清平調》之事,言其與今曲不類,而張君房《脞說》指此為《清平樂》曲,這就發生《清平調》與《清平樂》混而為一的現象。宋代
計有功《
唐詩紀事》記載此事,亦言帝“命李龜年持金花箋賜白,為《清平樂》詞三章”。宋代
樂史《
楊太真外傳》、明代王路《花史左編》皆因之。實際上,復考
李浚《
松窗雜錄》乃知正如王灼所言,李白所進《清平調》曲確為三章七言絕句,為“雲想衣裳花想容”云云。然而,《清平樂》詞則是四十六字的雙調小令,兩者差別甚大,體制自是不同。清代
萬樹《
詞律》載李白《清平樂》一首,明確說其“與清平調無涉”。另外,王灼此段記載指出了《清平調》得名之由來,即擇漢樂府三調之中前兩調作詞。
民國
楊憲益《
零墨新箋》認為《清平樂》為南詔樂調:“當時南詔有清平官司朝廷禮樂等事,相當於唐朝的宰相。《清平樂》當然源出於清平官。此外更無其他合理的解釋。”張璋、黃畲《全唐五代詞·箋評》因之。今考唐代
樊綽《蠻書》、佚名《大唐傳載》、五代劉晌《舊唐書》,以及北宋
宋祁、
歐陽修等所撰《新唐書》等史書典籍,發現確有關於唐時西南方南詔國設清平官一事的記載:“南蠻清平官,猶國家之宰相也。”“清平官六人,每日與南詔參議境內大事。其中推量一人為內算官,凡有文書。便代南詔判押處置,有副兩員同勾當。又外算官兩人,或清平官或大軍將兼領之。六曹公事文書成,合行下者一切是外算官,與本曹出文牒行下,亦無商量裁製。”由此可知,清平官的主要職責是管理境內大事,並非專職樂官,兩者之間無確切聯繫,所以“清平樂”這一調名不可能由清平官之名得來。
何光遠《
鑒誡錄》載陳裕秀詠《渾家樂》“阿家解舞清平樂,新婦能拋白木球”二句,任二北《
教坊記箋訂》中據此認為《清平樂》“乃舞曲,《清平調》則未雲有舞”。宋代
仲殊和東坡詞“解舞清平樂,如今向誰說”,亦可證之。任又云:“
溫庭筠《清平樂》:‘新歲清平思同輦’,顯為《兩都賦》‘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之意,《敦煌雜錄》下《願文》云:‘社稷有應瑞之祥,國境有清平之樂’可知調名中二字並不指清調、平調。”這一說法指出《清平樂》為舞曲當是不錯,但說《清平樂》即“清平之樂”稍顯牽強。因為從現存唐五代的詞作來看,《清平調》的感情基調總體偏於低沉,並無海內清平之意,而就溫詞本身來說,也並不是歌詠太平之音,是一首閨怨詞,且《敦煌雜錄》中“國境有清平之樂”句中之“清平之樂”並非《清平樂》這一樂曲,所以將《清平樂》中“清平”等同於“清平之樂”中“清平”二字,也是欠妥的。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清平樂》之名既不是借用漢樂府《清樂》《平樂》樂調名稱為詞調名,也不可能是由南詔國清平官之名得來,應當同《雲韶法曲》和《
霓裳羽衣舞曲》一樣,是唐代教坊樂官創作的舞曲,而其中的“清平”二字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含義。
現存最早的《清平樂》詞是傳為李白所作的應制《清平樂》五首。自從李白以《清平樂》作詞之後,後世不斷有詞人進行創作,使其成為了較受歡迎、使用比較普遍的詞調。以此詞調作詞最多者是北宋詞人毛滂,共20首,其次大詞人中,晏幾道作了18首,
劉敏中作了317首,辛棄疾作了16首,
張炎、
元好問各作了14首,
納蘭性德、
吳藻各作了12首。另外,晏殊、
柳永、
蘇軾、
李清照、
賀鑄等著名詞人皆有《清平樂》詞傳世。據不完全統計,加上李白所作《清平樂》5首,現存唐五代《清平樂》詞共23首,約占全唐五代詞的0.92%,宋代《清平樂》詞共386首,約占全宋詞的1.38%,金代《清平樂》詞共8首,約占全金詞的0.224%,元代《清平樂》詞共120首,約占全元詞的3.225%,明代《清平樂》詞共46首,約占全明詞的0.23%。由於清代距現在時間很近,相關的詞學資料分散駁雜,編纂《全清詞》的難度非常大,這一工作尚未完成,所以清代《清平樂》詞創作量已知的有300首,但最終的具體數目仍有待進一步整理考證。
縱觀歷代《清平樂》作品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清平樂》詞創作伊始,內容多傷春惜別、男女戀情,感情比較低沉,詞風婉約。到了宋代,《清平樂》這一詞調在晏幾道、李清照等婉約派詞人的筆下,沿襲了它的原有面貌,而隨著蘇軾、辛棄疾等豪放派詞人的出現,受其詞風影響,使用範圍也不斷發生變化,不僅書寫內容有所擴大,感情基調也由低沉逐漸轉向高亢。後歷經金、元、明、清各代的發展,其描寫內容與聲情更加豐富。後世比較著名的如
毛澤東的3首《清平樂》,其聲情特點已與《清平樂》這一詞調創作伊始的面貌迥然不同。由此可見,《清平樂》這一詞調並不像《
水調歌頭》《
蘭陵王》等詞調那樣具有鮮明、固定的聲情特點,而是處於動態的發展演變中。
曲調特徵
宮調歸屬
關於“清平樂”的宮調歸屬問題,也是諸家記載不一,稍顯淆亂。前引王灼《碧雞漫志》記為越調,有黃鐘宮、黃鐘商兩音。《金奩集》、柳永《樂章集》亦入越調(無射商),《宋史·樂志》、
張先《張子野詞》入大石調(黃鐘商),
張孝祥《於湖詞》入正宮(黃鐘宮)。此外,《樂府詩集》錄此唐時曲為大石調,為太簇商,《唐會要》入林鐘商。其之所以如此混雜,是因為古今樂律本多異名,加上北宋時期樂律的多次改變,尤其是宋仁宗景祐年間的“景祐議樂”事件,使得宮調名多歧義,相涉致誤。
韻律聲情
“清平樂”作為較為流行的詞調,和其他流行詞調如“
菩薩蠻”“
望江南”等比較,體式相對較為固定。其正變體有以下三種。
正體,雙調四十六字,以五代馮延已詞《
清平樂·雨晴煙晚》為代表。此體平仄韻轉換格。上闋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韻;下闋四句二十四字,三平韻。但此調亦有填單遍者。宋
施岳詞,“水遙花暝,隔岸炊煙冷。十里垂楊搖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又元
張肯詞“孤村雖小,幾簇人家繞。菰葉纖纖波渺渺,摘得菰根多少”,即此前段也。 韋莊詞前段起句“何處游女”,“處”字仄聲。第二句“金線飄千縷”,“金”字平聲。第三句“門外馬嘶郎欲別”,“門”字平聲,“馬”字仄聲。第四句“惆悵香閨暗老”,“暗”字仄聲。又“燕拂畫簾金額”,“燕”字、“畫”字俱仄聲。換頭句“盡曰相望王孫”,“相”字平聲。第二句“塵滿衣上淚痕”,“塵”字平聲,“滿”字、“淚”字俱仄聲。又“含羞待月鞦韆”,“待”字仄聲。第四句“掃即郎去歸遲”,“即”字仄聲。譜內可平可仄據此,余參趙長卿詞。
變體一,雙調四十六字,以宋代
趙長卿詞《清平樂·鴻來燕去》為代表。此體雖然也屬於平仄韻轉換格,上闋四句四仄韻,下闋四句三平韻,但與正體的不同之處在於上結句法小異,此體上結句為六字折腰豆。柳永詞前段結句“那特地、柔腸斷”,“特”字仄聲。此調以此詞為正體,若趙詞之上結句法小異,李詞之或押仄韻,皆變體也。
變體二,雙調四十六字,以唐李白《
清平樂·畫堂晨起》為代表。此體為全仄韻格,上闋四句二十二字,四仄韻,下闋四句二十四字,三仄韻,與前兩體前仄後平者不同。且下闋中非押韻句亦與前詞不同,前詞下闋第三句為非押韻句,此詞下闋第一句為非押韻句。
由以上分析可知,四十六字雙調小令《清平樂》的上下闋基本句式為:四五七六,六六六六。正體上片用仄韻,加之長短句交替,顯得跌宕起伏;下片用平韻,再加上六言的雙音節奏,便感到舒緩纏綿。前起後落,疾緩分明,轉折有致,層次豐富,在內容及情緒表達上,便有較大適應性。這也是這一詞調為詞家所喜愛的重要原因。變體一與正體相較,用韻基本沒有變化,不同之處就在於變體一的上結句為六字折腰豆。該體式也有詞人創作,但並不常見,如柳永《清平樂·繁華錦爛》。至於最後一體,除上舉傳為李白之作外,後世詞人基本無人創作。另外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即只填單遍者,如宋代施岳詞“水遙花暝,隔岸炊煙冷。十里垂楊搖嫩影,宿酒和愁多醒”,實為長體之前段也。
格律對照
格一(正體)
例詞:馮延巳《清平樂·雨晴煙晚》
中中中仄(仄韻)中仄平平仄(韻)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
中仄中平平中仄(韻)中仄中平中仄(韻)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中仄中仄平平(平韻)中中中仄中平(韻)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
中仄中平中仄(句)中中中仄平平(韻)
砌下落花風起,羅衣特地春寒。
格二(變體一)
例詞:趙長卿《清平樂·鴻來燕去》
平平仄仄(仄韻)仄仄平平仄(韻)
鴻來燕去。又是秋光暮。
仄仄平平平仄仄(韻)仄中仄(逗)平平仄(韻)
冉冉流年嗟暗度。這心事、還無據。
平平仄仄平平(平韻)仄平平仄平平(韻)
寒窗露冷風清。旅魂幽夢頻驚。
平仄仄平平仄(句)仄平仄仄平平(韻)
何日利名俱賽,為予笑下愁城。
格三(變體二)
例詞:李白《清平樂·畫堂晨起》
仄平平仄(韻)平仄仄平仄(韻)
畫堂晨起,來報雪花墜。
平仄平平仄平仄(韻)仄仄仄平平仄(韻)
高捲簾櫳看佳瑞,皓色遠迷庭砌。
仄仄平仄平平(句)仄仄平平仄仄(韻)
盛氣光引爐煙,素草寒生玉佩。
平仄平平平仄(韻)仄仄仄平平仄(韻)
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雲揉碎。
(說明:詞牌格律與對照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平,表示填平聲字;仄,表示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表示可平可仄。)
典範詞作
歐陽修《清平樂·小庭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