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樂善堂全集》
- 別名:《樂善堂文鈔》
- 作者:弘曆
- 類別:詩文集
- 出版時間:清朝乾隆二年(1737年)
名稱來源,出版背景,歷史沿革,作品規模,版本沿革,
名稱來源
《樂善堂全集》書名來源於乾隆當皇子時居住在大內時的書房——“樂善堂”。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二月雍正帝即位,作為皇子的弘曆隨父皇遷居紫禁城內的西二所。乾隆即位後將西二所大加修繕,改名為重華宮。進入重華宮第一重宮殿名為崇敬殿,殿內正中間就是弘曆讀書寫作之處——樂善堂,其父雍正皇帝御筆書寫的“樂善堂”三字的匾就懸掛在迎面牆上。
弘曆以“樂善”顏其堂,又以“樂善”名其集的原因,他在《樂善堂全集》中的《樂善堂記》和《樂善堂銘》中都作了詳細的解釋。他說:“樂善堂者,蓋取大舜樂取於人以為善之意也。夫孝弟仁義乃所謂善也,人能孝以養親,弟以敬長,仁以恤下,義以事上,樂而行之,時時無忌,則能因物付物,以事處事而完所性之本體矣。”簡單地說,“善”就是孝悌仁義,而“樂”則是以實踐這些美德為樂。
出版背景
清朝重視皇子教育,而皇子教育之成為制度,應該說是在雍正時期。雍正最看重的是對皇子的儒家文化的灌輸,似乎忽略了培養他們本民族的精神和對自身歷史文化的尊重。在這一背景下,已被秘立為儲君的皇四子弘曆可以在讀聖賢書、詩歌酬唱和縱情山水中度過了一生最為愜意的十三年時光。因此若單從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這個角度上講,弘曆在即位之初可以說是一個儒生。
弘曆與他的同窗們學習的多是儒家經史子集之類的東西,他們的老師幾乎是清一色的儒學醇厚的學者或學者兼官僚。在弘曆前後十三年的皇子時代,老師們不僅塑造了弘曆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而且對乾隆早期以寬緩為特徵的施政方針有很深刻的影響。
乾隆初政,總的政策走向是以儒家理念為指導,用寬緩代替父皇雍正的嚴苛。對百姓實行仁政。對大臣官員寬容開明。緩和滿漢民族關係。但隨著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矛盾越來越激化,寬仁之政難以實行。乾隆以《為君難,為臣不易》為題,於乾清宮親試滿漢各翰林。對貪官污吏及違犯軍令的將官也加大了懲治的力度。乾隆決定刪訂《樂善堂全集》初刻本,從某種意義上講,不僅可以看作是其執政思想轉變的一個信號,也可以看作是其政治上關注的熱點轉向的一個信號。
歷史沿革
早在雍正八年(1730年),皇子弘曆就已經開始預備遴選自己平日習作結集了。雍正八年(1730年),弘曆整理自己的習作舊稿,精心挑選出其中十分之三四,輯為《樂善堂文鈔》(也稱《庚戌文鈔》)十四卷,為此,自己作了一篇序。除了自己作序外,弘曆還先後請弟弟弘晝,表兄弟和同窗福彭,老師鄂爾泰、張廷玉、蔣廷錫、福敏、顧成天、朱軾、蔡世遠、邵基和胡煦,以及三位叔叔——和碩莊親王允祿、和碩果親王允禮和允禧閱讀並作序。乾隆二年(1737年)正式刊行《樂善堂全集》時,乾隆又作了一篇《樂善堂全集序》,敘述了成書的原委,而把雍正八年自己寫的序稱為《庚戌年原序》,其他人原來為《樂善堂文鈔》所作的序也都收錄在《樂善堂全集》中。
《樂善堂全集》是乾隆二年(1737年)弘曆即位後奉諭旨由武英殿雕梓發行的,它集中反映了涉世未深的年輕皇子弘曆的政治理想、生活情趣以及閒適恬淡的心境,其中浸透著正統儒家的教條和理念。全書凡四十四卷,是刊行於世的《樂善堂全集》的第一個正式版本。
乾隆二十三年(1758),乾隆帝以《樂善堂全集》初刻本“體例未周,卷帙頗繁,其中多有不愜心之句”,親加刪定,令儒臣蔣溥重新編次,厘為定本三十卷。乾隆“復親加裁定”,於當年刊行。據主持校閱厘定工作的東閣大學士蔣溥說,定本“較之《全集》,存者十之五六雲”。
乾隆修改《樂善堂全集》初刻本是經過長期醞釀深思熟慮的,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從乾隆十六年(1751)的孫嘉淦偽稿案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彭家屏私藏明末野史案及段昌諸私藏吳三桂反清檄文案的被揭露,促使乾隆對意識形態領域內鬥爭的嚴重性有了新的認識,對文字作品的政治影響力做了重新估量,在決定對漢族知識分子實行嚴厲的思想文化控制的同時,也開始清理自己年輕時寫下的存在或多或少問題的習作。
作品規模
《樂善堂全集》從卷數上看,初刻本四十卷,定本三十卷。從所收文體看,定本在體例上基本上沒有作多大的改動,只是遵照乾隆帝“制義不必刊刻”的旨意刪掉了制義。另外除初刻本的卷之十一、十二制義兩卷是全刪外,其餘的只是在篇幅上有所刪減而最後壓縮成的定本三十卷。
《樂善堂全集》定本共刪了8篇論,5篇序,1篇記、1篇跋,2篇書,3篇雜著,1篇頌,1篇贊,18篇制義,19篇賦,87首古體詩,136首今體詩,總共刪了282篇,內容大大少於初刻本。經刪定,定本有6卷論,1卷序,1卷記,1卷雜著,1卷表、頌、贊、箴、銘,3卷賦,9卷古體詩,8卷今體詩,共刪掉了十卷,故全書減為三十卷。從篇幅上看,《樂善堂全集定本》大致相當於初刻本的十分之七。
版本沿革
《樂善堂全集》現存版本有:
(一)手抄本。雍正八年(1730年)抄本,名《樂善堂文鈔》,十四卷,故宮博物院圖書館善本室藏。
(二)初刻本。初刻本的前身是雍正八年十四卷本的《樂善堂文鈔》,到乾隆帝登基時,利用“敕幾餘暇,取前後諸編,親加刪定,合為一集”命邵基、梁詩正、顧成天進行校對。乾隆元年(1736年)十一月,四十卷本《樂善堂全集》編成付梓,第二年竣事頒行。初刻本現存有雍正年殘本、武英殿刻本、江蘇省刻本等。
(三)定本。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現存有乾隆二十三年內府精寫袖珍本,名《樂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乾隆二十三年武英殿刻本,名《樂善堂全集定本》,三十卷、《四庫全書》本,名《御製樂善堂全集定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