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注》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創作的古代醫學著作,全本共七卷。
《本草經集注》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創作的古代醫學著作,全本共七卷。
《本草經集注》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創作的古代醫學著作,全本共七卷。作者簡介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謚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南朝齊、梁時道教學者、煉丹家、醫藥學家。創作經過南北朝梁代...
《本草經集注(輯複本)》,是2023年鳳凰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梁]陶弘景。內容簡介 陶弘景以附經為說的方式整理魏晉以來流傳的《本草經》傳本,編成載藥730種的《本草經集注》,該書採用朱墨分書合本子注的形式,使《本草經》原文與名醫添附的內容判然有別。唐代顯慶年間官修本草,即以陶弘景《本草經集注...
神農本草經集注 《神農本草經集注》外文名Shennong Bencao Jing Jizhu;Variorum of Shennongs Classic of Materia Medica,中藥著作,南北朝梁陶弘景撰。定 義 中藥著作,南北朝梁陶弘景撰。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仍是臨床常用藥;它...
《新修本草》是初唐人孔志約參與編輯,它以陶宏景的《本草經集注》為基礎,糾正某些錯誤,又增益一百二十種藥物,收藥連八百五十種。共五四卷,其中有彩色圖譜二十五卷。此書至北宋漸亡失,但其基本內容仍保存在《證類本草》中。1889年在敦煌發現部分殘卷,另外在日本也發現一部分相當於我國唐代的手抄卷子本。作...
《新修本草》是唐代蘇敬等編撰的中醫典籍。成書背景 7世紀中葉,由於國家的統一,唐朝的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更由於在這以前西北少數民族的內遷,初唐交通和貿易的發達,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斷輸入,使唐代的藥品數目和種類不斷增加,豐富了我國藥物學的內容。而當時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由於陶氏編著時存在...
《神農本草經、本草三家合注》是2017年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葉磊、高亞慧、周鴻飛。 內容簡介 《神農本草經》作為現存較早的中藥學著作,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分3卷,載藥365種,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將東漢之前零散的藥學知識進行了系統總結,其中闡述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
食性本草是食療專著。共10卷。五代南唐陳仕良(一作士良)撰於公元10世紀中(約937~957年)。食性 類集《本經》、《本草經集注》、《唐本草》、《食療本草》、《本草拾遺》 中關於飲食者,附以己說。又附載食醫諸方及五時調養臟腑之術,為本草、醫方合編之食療專著。此書以摘引資料為主,間或補記藥性、宜忌...
《本草經文獻信息篩選》是2017年11月1日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由楊紀青、何永斌、孫維權編寫。內容簡介 《本草經文獻信息篩選》藉助計算機漢字古文獻信息篩選技術,進行相空間聚類,發現中國歷代本草學文獻的聚類的核心是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明確了《本草經集注》在中國歷代本草學文獻集合中的核心基石地位。《...
1.《本草經集注》:人參為之使。惡龍骨、地黃、龍膽、蜚蠊。畏牛膝。2.《藥性論》:惡常山。畏乾漆。3.《品匯精要》:妊婦勿服。4.《本草經疏》:傷乳作瀉,脾胃虛寒者不當用。相關論述 1.《醫學發明》:中髒,痰涎昏冒,宜至寶之類鎮墜;若中血脈、中府之病,初不宜用龍、麝、牛黃,為麝香治脾入...
①《本草經集注》:治目膚翳。②《藥性論》:治眼中翳障白膜。亦能墜痰。③《海藥本草》:主明目,除面,止泄。合知母療煩熱消渴,以左纏根治小兒麩豆瘡入眼。④《日華子本草》:安心、明目。⑤《本草衍義》:小兒驚熱藥中多用。⑥《綱目》:安魂魄,止遺精、白濁,解痘疔毒。⑦《本草匯言》:鎮心,...
1、《本草經集注》:曾青、棗根為使。惡狼毒、山茱萸、黃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蘆。2、《藥性淪》:忌生菜。《內經》雲,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乾薑、細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氣而潤腎。3、《本草匯言》:細辛,佐姜、桂能驅髒府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佐獨活能除少陰頭痛,佐荊、防能散諸經之...
陰虛火旺者慎服。①《本草經集注》:惡蛇皮、元參。②《本草經疏》:腎虛火熾者不宜用。即用當與黃柏、知母同入。③《得配本草》:內熱。精血燥二者禁用。化學成份 樹皮含杜仲膠6~10%,根皮約含10~12%,為易溶於乙醇,難溶於水的硬性樹膠。此外,還含糖甙0.142毫克%、生物鹼0.066毫克%、果膠6.5毫克...
紫菜,中藥材名。本品主要為紅毛菜科植物甘紫菜的葉狀體。功能主治為:化痰軟堅,清熱利尿。治癭瘤,腳氣,水腫,淋病。①《本草經集注》:治癭瘤結氣。②《食療本草》:下熱氣,若熱氣塞咽者,汁飲之。③《綱目》:病癭瘤腳氣者宜食之。④《隨息居飲食譜》:和血養心,清煩滌熱,治不寐,利咽喉,除腳氣...
2、抗炎作用。3、抗病毒作用。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接骨止痛。主治闌尾炎,痢疾,大便秘結,膀胱炎;外用治骨折,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燒、燙傷。”附註 《本草經集注》:“落葵,又名承露。人家多種之。葉惟可(飠+正)鮓,性冷滑。其子紫色,女人以漬粉傅面為假色,少入藥也。”
茅草根是白茅的根部,是一種藥材,由乾茅根揀淨雜質,洗淨、微潤、切段、曬乾、簸淨碎屑製作而成。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肺熱喘急,胃熱噦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腫,黃疸。茅根性寒,亦有消炎作用。形態特徵 白茅(《本草經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絲茅(《綱目》),萬根草(《鐵嶺縣誌》),...
共治10例,一般服藥2~3劑後盜汗消失;3例初期療效不顯,其中兩例經加龍骨、酸棗仁服數劑後亦收到較好效果。治程中未見不良副作用。注意事項 1.《本草經集注》:貝母為之使;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良。惡麻黃、茱萸、辛夷。2.《本草經疏》:凡病虛而多熱者宜用,虛而有寒者忌之,腎虛無火,精寒自...
西漢《范子計然》開始,古代絕大多數本草記載均記載細辛以“華陰”“華州”等地所出為佳,均屬今陝西華陰市一帶,為華細辛的分布地區,華細辛也由此得名。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又記載了其他幾處產區:“今用東陽臨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華陰、高麗者。”“高麗”為今遼東半島及朝鮮一帶,為遼細辛...
(《聖惠方》龍齒散)注意事項 《本草經集注》:得人參、牛黃良。畏石膏。相關論述 1.《本經》:主小兒大人驚癇,癲疾狂走,心下結氣,不能喘息,諸痙。2.《別錄》:小兒驚癇,身熱不可近,大人骨間寒熱。3.《藥性論》:鎮心,安魂魄。4.《日華子本草》:治煩悶,癲癇,熱狂。化學成份 主要成分均為...
《名醫別錄》載“去寒熱,養肌膚,益氣力”。《月華於本草》載“鎮心,潤五臟,益皮膚,悅顏色”。能使肌膚艷麗,保持青春活力。寒性病症及泄瀉忌用。藥源相關 考證 天門冬始載於《本經》。《別錄》云:“生奉高山谷。二月、三月、七月、八月采根,暴乾。”《本草經集注》引《桐君藥錄》云:“葉有刺,...
《本草綱目》載“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由此得名。【別名】 肉鬆蓉(《吳普本草》),縱蓉(《本草經集注》),地精(《石藥爾雅》),金筍(《現代實用中藥》),大芸(《青海藥材》)。形態特徵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40-160cm。莖肉質,單一或由基部分為2或3枝,下部寬5-15cm,上部漸變細,寬2...
⑧《綱目》:"吐下痰涎飲磷,燥濕解毒,追涎,止血定痛,蝕惡肉,生好肉,治癰疽疔腫,惡瘡,癲癇,疸疾,通大小便,口齒眼目諸病,虎犬蛇蠍百蟲傷。"⑨《醫林纂要》:"生用解毒,煅用生肌卻水。"用法 注意事項 陰虛胃弱,無濕熱者忌服。①《吳普本草》:"歧伯:久服傷人骨。"②《本草經集注》:"...
②《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經。功能主治 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治胃虛食少,脾弱便溏,氣血津液不足,營衛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贓躁。①《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②《本草經集注》:煞烏頭毒。...
古代本草學多採用此法。早在《周禮》中已有五藥(草、木、蟲、石、谷)的記載,為後世本草學分類方法提供了一種模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經集注》首先採用了自然屬性分類法,將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類,每類中再分上中下三品,這是中藥分類法的一大進步。唐代的《新修...
3、《綱目》:"(紫石英)凡入丸散,火煅醋淬七次,研末水飛過,曬乾入藥。"4、《本經逢原》:"(紫石英)經火則毒,生研極細,水飛三次用。"用藥禁忌 1、陰虛火旺者忌服。2、《本草經集注》:長石為之使。畏扁青、附子。不欲鮀甲、黃連、麥句姜。3、《本草經疏》:婦人絕孕由於陰虛火旺不能攝受精氣...
”《本草明覽》曰:“功專明目,故號決明。”《本草備要》日:“治一切目疾,故有決明之名。”《本草便讀》曰:“清肝火,水生火退,則目自明,故有此名也。”還瞳子《醫學正傳》、明目子等請名義同。因其形態得名“馬蹄決明”“草決明”“羊角等。《本草經集注》記載:“葉如茳芒,子形似馬蹄,呼為...
芒硝(Na₂SO₄·10H₂O)收入載於2010年版《中國藥典》一部。通過查考諸多本草得知芒硝的粗製品皮硝、朴硝皆始載於《神農本草經》,為上品。芒硝為硫酸鹽類礦物芒硝族芒硝,經加工精製而成的結晶體 ,苦鹹性寒,屬鹽類瀉下藥,首載於《名醫別錄》,後有《本草經集注》《新修本草》《證類本草》《本草...
1.《本草經集注》:畏鼠姑。2.《本草蒙簽》:勿犯銅鐵。3.《本草經疏》:病人雖見血症,若加泄瀉、飲食不進者,勿服。4.《本草正》:氣虛不攝血及脾寒者勿用。5.《本草匯言》:精虛血少者,脾虛胃弱者,陰虛火勝者,俱禁用之。6.《本草從新》:無瘀滯者忌投。7.《本草求真》:血虛發熱者忌用。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