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中藥)

細辛(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細辛,中藥名。又名:華細辛、小辛、少辛、盆草細辛等,屬馬兜鈴目,馬兜鈴科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直立或橫走,有多條鬚根;葉通常2枚,葉片心形或卵狀心形,花紫黑色;花梗長2~100px;花被裂片三角狀卵形,果近球狀,直徑約37.5px,棕黃色。花期4~5月。有祛風,散寒,行水,開竅等功效。常用於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等。細辛既能外散風寒,又能內祛陰寒,同時止痛、鎮咳功效較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細辛
  • 別稱:小辛、少辛、盆草細辛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馬兜鈴目
  • :馬兜鈴科
  • :細辛屬
  • :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
  • 分布區域:東北、華中、山西、陝西、山東、浙江、河南、湖北、四川等
  • 用量:1~3g
  • 毒性:小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炮製方法,生理特性,產地,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馬兜鈴科植物北細辛、漢城細辛或華細辛的乾燥根和根莖。

性味

辛,溫,有小毒。

歸經

歸心、肺、腎經。

功效

解表散寒,祛風止痛,通竅,溫肺化飲。

主治

風寒感冒,頭痛,牙痛,風濕痹痛,鼻淵,肺寒咳嗽。

相關配伍

1、《本草經集注》:曾青、棗根為使。惡狼毒、山茱萸、黃芪。畏滑石、消石。反藜蘆。
2、《藥性淪》:忌生菜。《內經》雲,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乾薑、細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氣而潤腎。
3、《本草匯言》:細辛,佐姜、桂能驅髒府之寒,佐附子能散諸疾之冷,佐獨活能除少陰頭痛,佐荊、防能散諸經之風, 佐芩、連、菊、薄,又能治風火齒痛而散解諸鬱熱最驗也。

用法用量

1~3g。散劑每次服0.5~1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

陰虛陽亢頭痛、肺燥傷陰乾咳者忌用。不宜與藜蘆同用。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噴淋清水,稍潤,切段,陰乾。本品呈不規則的段。根莖呈不規則圓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時可見環形的節。根細,表面灰黃色,平滑或具縱皺紋。切面黃白色或白色。氣辛香,味辛辣、麻舌。

生理特性

細辛喜冷涼氣候和陰濕環境,多生於林下蔭濕處山溝腐殖質厚的濕潤土壤中,喜土質疏鬆、肥沃的壤土或砂質壤土。在無遮陰、乾燥、黏重的土壤和低洼積水的地塊不宜種植細辛。該植細辛花期5月,果期6月,地下部根莖於9月後形成越冬芽。細辛是早春植物,頂凌出土,花期和果期都較早,6~9月上中旬為果後地上植株生長期和地下更新芽分化期,秋後地上部枯萎,進入休眠期。細辛冬季能耐-40℃以下低溫物耐寒怕高溫,畏強光,在遮陰條件下生長良好,氣溫高於35℃時,葉片枯萎。

產地

1、北細辛分布於東北及山西、陝西及山東、河南等地。
2、漢城細辛分布於陝西、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3、華細辛分布於遼寧。

相關論述

1、細辛作為藥用植物,始載秦漢《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
2、《名醫別錄》云:“生華陰山谷,二月、八月采根陰乾。”
3、《本草經集注》云:“今用東陽臨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華陰、高麗者。”
4、《本草圖經》云:“今處處有之,皆不及華陰者為真,其根細而極辛。今人多以杜衡為之。”
5、《本草綱目》云:“大抵能亂細辛者,不止杜衡,皆當以根苗色味細辨之。”當今仍以遼寧、吉林、和黑龍江所產為道地。
6、《藥品化義》:“細辛,若寒邪入里,而在陰經者,以此從內托出。佐九味羌活湯,發散寒邪快捷,因其氣味辛香,故能上升。入芎辛湯,療目痛後羞明畏日,隱澀難開。合通竅湯,散肺氣而通鼻竅。佐清胃湯,祛胃熱而止牙疼。此熱藥入寒劑,蓋取反以佐之之義也。”
7、 《本草新編》:“細辛,止可少用,而不可多用,亦止可共用,而不能獨用。多用則氣耗而痛增,獨用則氣盡而命喪。細辛陽藥也,升而不沉,雖下而溫腎中之火,而非溫腎中之水也。火性炎上,細辛溫火而即引火上升,此所以不可多用耳。或問:細辛散人真氣,何以頭痛反能取效?蓋頭為六陽之首,清氣升而濁氣降,則頭目清爽;惟濁氣升而清氣降,頭 目沉沉欲痛矣。細辛氣清而不濁,故善降濁氣而升清氣,所以治頭痛如神也。但味辛而性散,必須佐之以補血之藥,使氣得血而不散也。”
8、《本草經百種錄》:“細辛,以氣為治也。凡藥香者,皆能疏散風邪,細辛氣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風必挾寒 以來,而又本熱而標寒,細辛性溫,又能驅逐寒氣,故其疏散上下之風邪,能無微不入,無處不到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