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序一般指本詞條

《新修本草》,本草著作,一名《唐本草》《英公本草》,54卷。唐·蘇敬等23人奉敕撰於顯慶四年(公元659年)。計有正文20卷,目錄1卷;《藥圖》25卷,目錄1卷;《圖經》7卷。正文實際載藥850種,較《本草經集注》新增114種。此書以《本草經集注》為基礎,增補註文與新藥。又將原草木、蟲獸2類,析為草、木、禽獸、蟲魚4類,序例亦一分為二。新增注文冠以“謹案”二字,小字書於陶弘景注文之後。新增用藥用黑大字書寫,末注“新附”。補註內容中,以記載藥物形態、產地為多,兼述藥效、別名等。書中糾正陶氏謬誤處甚多,為後世辨正藥物基原提供依據。《新修本草》是中國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原書已佚,主要內容保存於後世諸家本草著作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修本草》
  • 書名(異名):《新修本草》《唐本草》
  • 作者:蘇敬等
  • 成書年代:唐
  • 歸屬類別:中醫典籍
成書背景,流傳版本,校注、整理,作者簡介,書評、序言,章節目錄,內容簡介,影響評價,

成書背景

7世紀中葉,由於國家的統一,唐朝的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更由於在這以前西北少數民族的內遷,初唐交通和貿易的發達,西域和印度文化不斷輸入,使唐代的藥品數目和種類不斷增加,豐富了我國藥物學的內容。而當時醫家奉為治病指南的《本草經集注》由於陶氏編著時存在的種種不足以及梁後一百多年來傳抄改移所出現的錯誤,己不適應當時形勢的需要。因此有必要把藥物知識加以總結和整理,唐朝政府遂下令修撰新的本草著作。

流傳版本

原書在宋以後漸次亡佚,現《藥圖》和《圖經》兩部分已無法考見,唯正經20卷尚有部分殘存。查近人著錄的五種傳本中,以法國巴黎圖書館所藏敦煌殘卷較為可靠。此卷猶存朱墨雜書的古態。考其文,起於桔梗的注語,迄於白斂的正文,乃為原書第十卷的殘卷。由於後世本草書和方劑書的轉引,它的內容基本上被保留,現有各種輯佚本刊行。

校注、整理

清末李夢瑩曾補輯《新修本草》,今存稿本。日本小島寶素、中尾萬三均致力補輯,未竟全功;岡西為人《重輯新修本草》(1964年)載藥850種,仿原書朱墨分書體例,考校精當。國內尚志鈞有輯本(1981年)。

作者簡介

參與編修者凡23人,他們是:英國公李勣,太尉長孫無忌,兼侍中辛茂將,太子賓客弘文館學士許敬宗,禮部郎中兼太子洗馬弘文館大學士孔志約,尚藥奉御許孝崇、鬍子彖、蔣季璋,尚藥局直長藺復珪、許弘直,侍御醫巢孝儉,太子藥藏監蔣季瑜、吳嗣宗,承蔣義方,太醫令蔣季琬、許弘,丞蔣茂昌,太常丞呂才、賈文通,太史令李淳風,潞王府參軍吳師哲,禮部主事顏仁楚,右監門府長史蘇敬(《新唐書·藝文志》)。
蘇敬,唐代醫家,曾任右監門長史,與李世勣,孔志約等共同編著新修本草,另與徐恩恭,唐臨等編《三家腳氣論》一書。

書評、序言

蓋聞天地之大德曰生,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蟄穴棲巢,感物慾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昧甘辛之節;六氣斯,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戰。
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幾纏膚腠,莫知救止;漸固膏盲,期於夭折。暨炎暉紀物,識藥之功;雲瑞名官,窮診候術。草木鹹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刳麝犀,驅泄邪惡;飛丹鍊石,引納清和。大庇蒼生普濟黔邁財成,日用不知,於今是賴。歧、和、彭、緩,騰絕軌於前;李、華、張、吳,振英聲後。昔秦政煨燔,茲經不預永嘉喪亂,斯道尚存。梁陶弘景雅好攝生,研藥術。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惜其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眾記,頗或駁。興言撰緝,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然而時鐘鼎峙,見於殊方;事非僉議,詮釋拘於獨學。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秋采榆人,冬收實。謬粱、米之黃白,混荊子之牡、蔓。異繁蔞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野狼毒,妄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蓋亦多矣。自時厥,以迄於今,雖方技分鑣,名醫繼軌,更相祖述,罕能釐正。乃復采杜蘅於及己,求忍冬絡石。舍陟厘而取藤,退飛廉而用馬薊。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嘆。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都尉臣蘇敬,摭陶氏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紊。遂表請修定,深聖懷。乃詔太尉楊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十二人,與蘇敬詳撰。竊以動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離其本土,則質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時非。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逆莫大焉。於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根、莖、花、實,有名鹹萃。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綺煥,備庶物形容。撰本草並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庶以網羅今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傳萬祀而無昧,懸百王而不朽。

章節目錄

卷第一
孔志約序
梁·陶隱居序
合藥分劑料理法
卷第二
諸病通用藥
卷第二諸病通用藥
療風通用
風眩
頭面風
中風腳弱
久風濕痹
賊風攣痛
暴風瘙癢
傷寒
大熱
勞復
溫瘧
中惡
霍亂
轉筋
大腹水腫
腸下痢
大便不通
小便淋
小便利
溺血
消渴
黃膽
上氣咳嗽
嘔吐
痰飲
宿食
腹脹滿
心腹冷痛
腸鳴
心下滿急
心煩
積聚症瘕
鬼疰屍疰
驚邪
癲癇
喉痹痛
噎病
齒痛
口瘡
吐唾血
鼻衄血
耳聾
鼻息肉
目赤熱痛
目膚翳
聲音啞
發禿落
滅瘢
金瘡
瘀血
火灼
痛疽
惡瘡
漆瘡
癭瘤
五痔
脫肛
KT
蛔蟲
寸白
虛勞
陰痿
囊濕
泄精
好眠
不得眠
腰痛
婦人崩中
月閉
無子
安胎
墮胎
難產
產後病
下乳汁
中蠱
卷第二
解毒
服藥食忌例
凡藥不宜入湯酒者
畏惡七情表
玉石上部
玉石中部
玉石下部
草藥上部
草藥中部
草藥下部
木藥上部
木藥中部
木藥下部
獸上部
獸中部
獸下部
蟲魚上部
蟲魚中部
蟲魚下部
果上部
果下部
菜上部
菜中部
米上部
米中部
藥對歲物藥品
卷第三
玉泉
玉屑
丹砂
空青
綠青
曾青
白青
扁青
石膽
雲母
石鐘乳
朴硝
硝石
芒硝
礬石
滑石
紫石英
白石英
青石、赤石、黃石、白石、黑石脂等
黃石脂
黑石脂
太一禹餘糧
石中黃子
禹餘糧
卷第四
金屑
銀屑
水銀
雄黃
雌黃
殷孽
孔公孽
石腦
石硫黃
陽起石
凝水石
石膏
磁石
玄石
理石
長石
膚青
鐵落
生鐵
鋼鐵
鐵精
光明鹽
綠鹽
密陀僧
紫礦麒麟竭
桃花石
珊瑚
石花
石床
卷第五
青琅
特生石
握雪石
方解石
蒼石
土殷孽
代赭
鹵鹹
大鹽
戎鹽
白堊
鉛丹
粉錫
錫銅鏡鼻
銅弩牙
金牙
鍛石
冬灰
鍛灶灰
伏龍肝
東壁土
胡桐淚
姜石
赤銅屑
銅礦石
白瓷屑
烏古瓦
石燕
樑上塵
卷第六
青芝
赤芝
黃芝
白芝
黑芝
紫芝
赤箭
天門冬
麥門冬
女萎萎蕤
黃精
乾地黃
菖蒲
遠志
澤瀉
薯蕷
菊花
甘草
人參
石斛
牛膝
卷柏
細辛
獨活
升麻
柴胡
防葵
蓍實
薏苡仁
車前子
菥子
茺蔚子
木香
龍膽
菟絲子
巴戟天
白英
白蒿
卷第七
肉蓯蓉
地膚子
忍冬
蒺藜子
防風
石龍芻
絡石
千歲汁
黃連
沙參
丹參
王不留行
藍實
景天
天名精
蒲黃
香蒲
蘭草
決明子
蘼蕪
續斷
雲實
徐長卿
杜若
蛇床子
茵陳蒿
漏蘆
茜根
飛廉
營實
薇銜
五味子
旋花
白兔藿
鬼督郵
白花藤
卷第八
當歸
秦艽
黃芩
芍藥
乾薑
麻黃
葛根
前胡
知母
大青
貝母
栝蔞根
玄參
苦參
石龍芮
石葦
狗脊
通草
瞿麥
敗醬
白芷
杜衡
紫草
紫菀
白蘚
白薇
耳實
茅根
百合
酸漿
紫參
女萎
淫羊藿
蠡實
卷第九
款冬
牡丹
防己
女菀
澤蘭
地榆
王孫
爵床
白前
百部根
王瓜
高良姜
馬先蒿
蜀羊泉
積雪草
惡實
莎草根
大、小薊根
垣衣
艾葉
水萍
海藻
昆布
葒草
陟厘
井中苔及萍
鳧葵
菟葵
鱧腸
百脈根
蘿摩子
白藥
懷香子
鬱金
薑黃
阿魏
卷第十
大黃
桔梗
甘遂
葶藶
芫華
澤漆
大戟
蕘華
旋復花
鉤吻
藜蘆
赭魁
及己
烏頭
天雄
附子
側子
羊躑躅
茵芋
射干
鳶尾
貫眾
半夏
由跋根
虎掌
莨菪子
蜀漆
恆山
青葙子
牙子
白蘞
白芨
蛇全
草蒿
卷第十一
連翹
白頭翁
羊桃
羊蹄
鹿藿
牛扁
陸英
藎草
夏枯草
烏韭
蚤休
虎杖根
石長生
鼠尾草
馬鞭草
馬勃
雞腸草
蛇莓汁
薴根
菰根
野狼跋子
弓弩弦
舂杵頭細糠
敗蒲蓆
敗船茹
敗鼓皮
敗天公
半天河
地漿
屋游
赤地利
赤車使者
劉寄奴草
三白草
牽牛子
豬膏莓
蓖麻子
格注草
獨行根
狗舌草
烏斂莓
卷第十一
卷第十一
卷第十一
野狼毒
鬼臼
蘆根
甘蕉根
酢漿草
蒲公草
商陸
女青
水蓼
角蒿
昨葉何草
鶴虱
甑帶灰
屐鼻繩灰
故麻鞋底
雀麥
筆頭灰
卷第十二
茯苓
琥珀
松脂
柏實
菌桂
牡桂
杜仲
楓香脂
乾漆
蔓荊實
牡荊實
女貞實
桑上寄生
蕤核
五加
沉香、薰陸香、雞舌香、藿香、詹糖香、楓香並
柏木
辛荑
木蘭
榆皮
酸棗
槐實
楮實
枸杞
蘇合
橘柚
卷第十三
龍眼
濃朴
豬苓
竹葉
枳實
山茱萸
吳茱萸
秦皮
梔子
檳榔
合歡
秦椒
衛矛
紫葳
蕪荑
食茱萸
椋子木
每始王木
折傷木
茗、苦荼
桑根白皮
菘蘿
白棘
棘刺花
安息香
龍腦香及膏香
摩勒
毗梨勒
卷第十四
黃環
石南草
巴豆
蜀椒
莽草
鼠李
欒華
杉材
楠材
榧實
蔓椒
釣樟根皮
雷丸
溲疏
舉樹皮
白楊樹皮
水楊葉
欒荊
小柏
釣藤
藥實根
皂莢
楝實
柳華
桐葉
梓白皮
蘇方木
接骨木
木天蓼
烏臼木根皮
赤爪草
訶梨勒
楓柳皮
賣子木
大空
紫真檀木
椿木葉
胡椒
橡實
無食子
楊櫨木
槲若
卷第十五【獸上】
龍骨
牛黃
麝香
人乳汁
亂髮
頭垢
人屎
馬乳
牛乳
羊乳
酪酥
熊脂
白膠
阿膠
醍醐
底野迦
卷第十五【獸中】
犀角
羚羊角
羊角
牛角
白馬莖
牡狗陰莖
鹿茸
獐骨
虎骨
豹肉
狸骨
兔頭骨
卷第十五【獸下】
六畜毛蹄甲
麋脂
豚卵
鼴鼠
獺肝
狐陰莖
膏、肉、胞
野豬黃
豺皮
卷第十五【禽上】
丹雄雞
白鵝膏
雁肪
鷓鴣鳥
卷第十五【禽中】
雉肉
鷹屎白
雀卵
鸛骨
雄鵲肉
鴝鵒肉
卷第十五【禽下】
燕屎
孔雀屎
鸕屎
鴟頭
卷第十六【蟲魚上】
石蜜
蜜蠟
蜂子
牡蠣
桑螵蛸
海蛤
文蛤
魁蛤
石決明
秦龜
龜甲
鯉魚膽
蠡魚
鮑魚
鱔魚
鯽魚
卷第十六【蟲魚中】
伏翼
石龍子
露蜂房
樗雞
蚱蟬
白僵蠶
木虻
蜚虻
蜚蠊
蠐螬
蛞蝓
水蛭
鱉甲
魚甲
烏賊魚骨
天鼠屎
原蠶蛾
鰻鱺魚
鮫魚皮
紫貝
卷第十六【蟲魚下】
蝦蟆
牡鼠
蚺蛇膽
蝮蛇膽
鯪鯉甲
蜘蛛
蜻蛉
石蠶
蛇蛻
蛇黃
蜈蚣
馬陸
卷第十六
【蟲魚下】
卷第十六【蟲魚下】
雀瓮
彼子
鼠婦
螢火
衣魚
白頸蚯蚓
螻蛄
蜣螂
斑蝥
芫青
葛上亭長
地膽
馬刀
貝子
田中螺汁
蝸牛
甲香
卷第十七【果上】
豆蔻
葡萄
覆盆
大棗
藕實莖
雞頭實
芰實
櫻桃
卷第十七【果中】
梅實
枇杷葉
木瓜實
甘蔗
石蜜
沙糖
烏芋
卷第十七【果下】
杏核仁
桃核仁
李核仁
安石榴
卷第十八【菜上】
白瓜子
白冬瓜
瓜蒂
冬葵子
葵根
莧實
苦菜
蕪菁及蘆菔
萊菔根
龍葵
苜蓿
荏子
卷第十八【菜中】
蓼實
蔥實
白荷
水蘇
假蘇
香薷
薄荷
秦荻梨
卷第十八【菜下】
苦瓠
馬芹子
卷第十八
【菜下】
卷第十八【菜下】
落葵
蘩蔞
堇汁
芸台
卷第十九【米上】
胡麻
飴糖
卷第十九【米中】
大豆黃卷
赤小豆
大麥
小麥
青粱米
黃粱米
白粱米
粟米
米麥
丹黍米
秫米
陳廩米
卷第十九【米下】
腐婢
扁豆
黍米
粳米
稻米
稷米
食鹽
卷第二十
青玉
白玉髓
玉英
璧玉
合玉石
紫石華
白石華
黑石華
黃石華
厲石華
石肺
石肝
石碑
石腎
封石
陵石
碧石青
遂石
白肌石
龍石膏
五羽石
石流青
石流赤
石耆
紫加石
終石
玉伯
文石
曼諸石
山慈石
石濡
石芸
石劇
路石
曠石
敗石
越砥
金莖
夏台
柒紫
鬼目
鬼蓋
馬顛
馬唐
馬逢
牛舌實
羊乳
羊實
犀洛
鹿良
菟棗
雀梅
雀翹
雞涅
相烏
鼠耳
蛇舌
龍常草
離樓草
神護草
黃護草
吳唐草
天雄草
雀醫草
木甘草
益決草
九熟草
兌草
酸草
異草
癰草
莘草
勒草
英草華
吳葵華
封華
北荇華
節華
徐李
新雉木
合新木
俳蒲木
遂陽木
學木核
木核
荻皮
桑莖實
滿陰實
可聚實
讓實
蕙實
青雌
白背
白女腸
白扇根
白給
白並
白辛
白昌
赤舉
赤涅
黃秫
徐黃
黃白支
紫藍
紫給
天蓼
地聯
地芩
地筋
地耳
土齒
燕齒
酸惡
酸赭
巴棘
巴朱
蜀格
累根
苗根
參果根
黃辨
良達
對廬
糞藍
委蛇
麻伯
王明
類鼻
師系
逐折
並苦
領灰
父陛根
索乾
荊莖
鬼麗
竹付
秘惡
唐夷
知杖
葵松
河煎
區余
三葉
五母麻
疥柏
常更之生
救煞人者
丁公寄
城裡赤柱
城東腐木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
卷第二十
雄黃蟲
天社蟲
桑蠹蟲
石蠹蟲
行夜
蝸離
麋魚
丹戩
扁前
蜚厲
梗雞
益符
地防
黃蟲
薰草
姑活
牡蒿
石下長卿
麇舌
練石草
弋共
蕈草
五色符
翹根
鼠姑
船虹
屈草
赤赫
淮木
占斯
嬰桃
鴆鳥毛

內容簡介

《新修本草》共五十四卷,包括正經二十卷、藥圖二十五卷、圖經七卷,加上目錄二卷,全書共載藥844種(一說850種),分玉石、草木、獸禽、蟲、魚、果、菜、米谷、有名未用9類,在《本草經集注》的基礎上增加了山楂、蕓薹子、人中白、鮮魚、砂糖等114種新藥物。
《新修本草》的成書,標誌著我國藥物學向前推進了一步。這首先是因為本書的編修不是個人創作,而是集體勞動的結果,不但蘇敬等人參加了這一工作,而且令各產藥地區,送上藥物標本,再匯集起來繪圖編修。該書藥圖圖經超過正文,在我國歷史上僅此一部。
《新修本草》的內容十分豐富,除增加了作為鎮靜劑的阿魏、瀉下劑的蓖麻子及殺蟲劑的鶴虱等現代常用的確有療效的藥物外,更吸收了不少外來藥物,如安息香、龍腦香、胡椒、訶黎勒等,豐富了祖國的藥物學。
《新修本草》在編寫過程中,遵從實事求是的原則。首先它承襲了歷代本草的優點,對本經文字,悉留其原貌,不臆加竄改。其次,廣泛採納民眾意見,涉及藥物品類時則“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有名鹹萃”;涉及藥物套用時則“詳探秘要,博宗方書”,因而做到了“本經雖缺,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以上引文俱見孔志約《新修本草·序》),改變了過去輾轉抄錄的陋習,故而本書的學術價值是很高的。

影響評價

由於《新修本草》內容豐富,取材精要,在當時及以後長時期中,在國內外醫學領域中都起了很大作用。唐朝政府規定為醫學生的必修課之一,它流傳到全國,對我國藥物學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影響達300年之久,到宋《開寶本草》問世後,才逐漸被代替。我國歷代主要本草書籍如《蜀本草》、《開寶本草》、《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都貫穿著它的內容。本書在成書50多年後,來我國學習的日本學者把它帶到日本,後來也作為日本醫學生的必修課本。據日本律令《延喜式》記載:“凡醫生皆讀蘇敬新修本草。”又說:“凡讀醫經者,太素經限四百六十日,新修本草三百一十日",足見日本醫家對本書的重視,也說明本書對日本醫學影響之深遠。該書也同時傳到朝鮮等鄰邦,對這些國家的醫藥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新修本草》不僅是我國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它比紐倫堡政府於公元1542年頒布的《紐倫堡藥典》(歐洲最早的藥典)早833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