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棗(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棗,中藥材名。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揀淨雜質,曬乾。或烘至皮軟,再行曬乾。或先用水煮一滾,使果肉柔軟而皮未皺縮時即撈起,曬乾。功能主治為: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治胃虛食少,脾弱便溏,氣血津液不足,營衛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贓躁。①《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②《本草經集注》:煞烏頭毒。③《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僻蕁④《藥對》:殺附子、天雄毒。⑤孟詵:主補津液,洗心腹邪氣,和百藥毒,通九竅,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小兒患秋痢,與蟲棗食,良。⑥《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勞損,除腸胃癬氣。⑦《珍珠囊》:溫胃。⑧李杲:溫以補脾經不足,甘以緩陰血,和陰陽,調營衛,生津液。⑨《藥品化義》:養血補肝。⑩《本草再新》:補中益氣,滋腎暖胃,治陰虛。⑾《中國藥植圖鑑》:治過敏性紫斑病、貧血及高血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棗
  • 漢語名稱:Da Zao
  • 別名:乾棗、美棗,良棗(《別錄》),紅棗(《醫學入門》)。
來源,性味歸經,功能主治,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環境,生長習性,繁殖方式,栽培技術,病蟲防治,藥材性狀,用法用量,藥理作用,相關配伍,臨床套用,毒理作用,注意事項,化學成份,相關論述<br/>,

來源

本品為鼠李科植物棗的成熟果實。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揀淨雜質,曬乾。或烘至皮軟,再行曬乾。或先用水煮一滾,使果肉柔軟而皮未皺縮時即撈起,曬乾。

性味歸經

甘,溫。
①《本經》:味甘,平。
②《千金食治》:味甘辛,熱,無毒。
③孟詵:溫。
入脾、胃經。
①《綱目》:脾經血分。
②《本草經疏》:入足太陰,陽明經。

功能主治

補脾和胃,益氣生津,調營衛,解藥毒。治胃虛食少,脾弱便溏,氣血津液不足,營衛不和,心悸怔忡。婦人贓躁。
①《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②《本草經集注》:煞烏頭毒。
③《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僻蕁
④《藥對》:殺附子、天雄毒。
⑤孟詵:主補津液,洗心腹邪氣,和百藥毒,通九竅,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小兒患秋痢,與蟲棗食,良。
⑥《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勞損,除腸胃癬氣。
⑦《珍珠囊》:溫胃。
⑧李杲:溫以補脾經不足,甘以緩陰血,和陰陽,調營衛,生津液。
⑨《藥品化義》:養血補肝。
⑩《本草再新》:補中益氣,滋腎暖胃,治陰虛。
⑾《中國藥植圖鑑》:治過敏性紫斑病、貧血及高血壓。

形態特徵

棗(《詩經》),又名:刺棗。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10米。枝平滑無毛,具成對的針刺,直伸或鉤曲,幼枝纖弱而簇生,頗似羽狀複葉。成之字形曲折。單葉互生;卵圓形至卵狀披針形,少有卵形,長2~6厘米,先端短尖而鈍,基部歪斜,邊緣具細鋸齒,3主脈自基部發出,側脈明顯。花小形,成短聚傘花序,叢生於葉腋,黃綠色;萼5裂,上部呈花瓣狀,下部連成筒狀,綠色;花瓣5;雄蕊5,與花瓣對生;子房2室,花柱突出於花盤中央,先端2裂,核果卵形至長圓形,長1.5~5厘米,熟時深紅色,果肉味甜,核兩端銳尖。花期4~5月。果期7~9月。

分布區域

分布全國各地。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於河北、河南、山東、四川、貴州等地。

生長環境

一般多為栽培。

生長習性

喜乾燥冷涼氣候,喜光、耐寒、耐旱、耐鹽鹼,能耐-31.3℃的低溫,也能耐39.3℃的高溫。向陽乾燥的山坡、丘陵、荒地、平原及路旁均可種植,以破土或砂壤土最宜栽培,不適於低洼水澇地。

繁殖方式

用種子、分株及嫁接繁殖。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春季播種的種子須經沙藏處理,在解凍後播種,秋播在10月中下旬進行。按行距33cm開溝,深7-10cm。每隔7-10cm播種1粒,覆土2-3cm,澆水保濕。分株繁殖:將老株根部發出的新枝連根劈下栽種。嫁接的棗樹生長較快,刺較少,結果較早。多以酸棗為砧木,採用芽接、切接、皮下接、根接等方法。育苗1-2年即可定植,可在春季發芽前和秋季落葉後進行,在山坡地種植,應修魚鱗坑、小台田、水平梯田,行株距為3m×3m;緩坡地行株距5m×4m或6m×5m。定植穴的直徑為80-100cm,每穴施土糞肥25-50kg,定植後立即灌水。田間管理在萌動期,展葉後及現蕾期均應灌水,一般冬、春季施基肥(如堆肥、廄肥、骨粉等),在開花前每株施硫酸銨、過磷酸鈣0.5-1kg,適當進行中耕除草。幼年棗園可與矮生作物如花生、豆類、紅薯間作。蟲害有步曲蟲(棗尺蠖)、桃小食心蟲、棗粘蟲、刺蛾(洋辣子)、棗葉壁虱等。除選育抗病蟲新品種外,還可採用刮樹皮、堵樹洞、篩蟲繭、清除棗園雜草和有病蟲的落枝葉、落果等方法。對棗葉壁虱在發芽前噴3-5波美度石硫合劑。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棗瘋病,對初感病勢較輕的植株,增施有機肥料,發現病株隨即拔除,病情嚴重的大樹也應連根挖除,並全部燒掉。

病蟲防治

病害有棗瘋病,對初感病勢較輕的植株,增施有機肥料,發現病株隨即拔除,病情嚴重的大樹也應連根挖除,並全部燒掉。

藥材性狀

果實略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約2~3.5厘米,直徑約1.5~2.5厘米。表面暗紅色,帶光澤,有不規則皺紋,果實一端有深凹窩,中具一短麗細的果柄,另一端有一小突點。外果皮薄,中果皮肉質鬆軟,如海綿狀,黃棕色。果核紡錘形,堅硬,兩端尖銳,表面暗紅色。氣微弱,味香甜。以色紅、肉厚、飽滿、核小、味甜者為佳。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錢;或搗爛作丸。外用:煎水洗或燒存性研末調敷。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1.1對N-甲基-N-硝基-N-亞硝基胍(MNNg)誘發大鼠腺胃癌的抑制作用純化的Wistrar系大鼠,體重80-120g,雄雌兼用。隨機分組I組(對照組),18隻,僅給自來水及普通乾塊飼料。Ⅱ組(MNNg組),18隻,自由攝取MNNg100ug/ml連續10mo,其後改餵自來水。給普通乾塊飼料。Ⅲ組(MNNg同時加棗組),16隻,給MNNg100ug/ml的同時給大棗(乾果),每鼠每日約1g,mo15停藥。其它同Ⅱ組。組(MNNg7mo後加棗組)125隻,給MNNg100ug/m17mo月後加大棗至第15個月止。其它同Ⅲ組。將自行死亡或處死者,留胃、十二指腸、小腸、大腸、肝、淋巴結及肺等臟器。胃一般沿大彎切開,取0・3-0・4cm三塊組織,固定於酒精、福馬林溶液,作組織切片,H.E染色。以肉眼和鏡下觀察形態學改變及胃腸癌的發生率。用MNNg100ug/ml處理大鼠的同時連櫝15mo餵給大棗Ⅱ組腺胃腺癌的發生率為15.4(2/13),胃腸道惡性腫瘤總的發生率為38.4%(5/13);MNNg100ug/ml處理大鼠7mo後,連續8mo投給大棗的Ⅳ組腺胃腺癌的發生率為21.7%(5/23),胃腸道癌瘤總的發生率為34.8%(8/23),與Ⅱ組(MNNg)胃腸道癌瘤的發生率71.14%(10/14)相比,(P<0.05)有顯著性差異。說明用MNNg處理大鼠後,長期餵給中藥大棗似有降低胃腸道惡性腫瘤發生率的作用。1.2對肉瘤一180增殖的抑制作用從大棗分離得到的三萜類化合物中進一步分離出遊離型、酯活性的樺木酸、山楂酸,連續給藥7d(25mg/日),對5-35%肉瘤一180增殖有抑制效果,特別是山楂酸,連續給藥14日,有61%的抑制效果,比5一Fu抑制率更強。
2.抗Ⅰ型變態反應的作用:2.1對抗IgE刺激所致人外周血嗜鹼性白細胞釋放白三烯(LTD4)的抑制作用大棗10g,加熱水100ml提取,得到大棗提取液。用Hubscher法自血液中分離出嗜鹼性白細胞。體外培養用Lichteinstein和Osler兩步法,以2X10-2抗體氮/ml的抗IgE刺激時,在第二步加入1:10稀釋的大棗提取液。LTD4的測定按Samuelsson法進行。結果可見致敏者外周嗜鹼性白細胞在未加任何刺激時,LTD4的產生極少(自發性釋放),而用2X10-2抗體氮/ml的抗IgE刺激時可見LTD4釋放。在第二步加入1:10稀釋的大棗提取液時,LTD4的釋放與自發性釋放大致相同。其機理與大棗所含的cAMP易透過白細胞膜而作用於化學介質釋放的第二期,抑制LTD4的釋放,因與而抑制變態反應有關。2.2對IgE抗體產生有特異性抑制作用大棗乙醇提取物中的乙基-a-果糖甙(ethyl?-D-fructofuranoside)100mg/kg腹腔注射,對大鼠被動皮膚過敏反應有抑制作用。該化合物是在乙醇提取中與大棗所含的果糖在有機媒介作用下生成,具有對IgE抗體的產生有特異性抑制作用。對5-羥色胺和組胺有拮抗作用。抗過敏作用與大棗中含有的cAMP樣物質也有關。另外,有報導大棗中的酯型三萜系化合物中香豆酸能提高佐劑的活性。
3.其它作用:3.1對中樞神經的抑制作用採用延長硫噴妥鈉作用作為指標,發現大棗內苯甲醇糖甙、柚配質(糖甙等多種化合物)具有顯著降壓作用,並確認柚配質(糖甙類)能降低自發運動,刺激反射作用,強直性木僵作用,並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3.2對體重、肌力的作用雄性小白鼠,體重10-20g,分大棗組,對照組各18隻。大棗組每天上午用30%大棗煎劑按體重0.3ml/kg,對照組給水0.3ml/kgip,實驗中對小鼠分別以吞米混合飼料及蔬菜飼養3wk,上午空腹時稱重,大棗組平均增加體重3.0g,對照組則平均增加1.6g。同時,兩組動物進行空腹游泳試驗,結果大棗組為3分鐘50s,而對照組為2分鐘30s。證明有增加體重、增強肌力作用。3.3對實驗性肝病變家兔血清白蛋白的影響雄性家兔2隻,體重2kg,用四氯化碳0・25ml/kgip,1周后以耳靜脈內注射1%硫噴妥鈉1ml/kg,結果麻醉時間比正常延長一倍以上。說明肝臟機能降低對硫噴妥鈉的解毒作用,肝臟發生輕度病變。然後再用30%大棗煎劑,每天上午餵食前ipl周。實驗性家兔進行自身對照血清白蛋白,結果表明,總蛋白正常值5・14g%,治療前4.6g%,治療後1wk4.90g%,白蛋白正常組3.10%,治療前2.46g%,治療1周后3.00g%;球蛋白2.04g%(正常值)治療前2.23g%,治療後周1.90g%。

相關配伍

①治脾胃濕寒,飲食減少,長作泄瀉,完谷不化:白朮四兩,乾薑二兩。雞內金二兩,熟棗肉半斤。上藥四味,白朮、雞內金皆用生者,每味各自軋細、焙熟,再將乾薑軋細,共和棗肉,同搗如泥,作小餅,木炭火上炙乾,空心時,當點心,細嚼咽之。(《醫學衷中參西錄》益脾餅)
②治反胃吐食:大棗一枚(去核),班蝥一枚(去頭翅)入內餵熱,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綱目》)
③補氣:大南棗十枚,蒸軟去核,配人參一錢,布包,藏飯鍋內蒸爛,搗勻為丸,如彈子大,收貯用之。(《醒園錄》棗參丸)
④治中風驚恐虛悸,四肢沉重:大棗七枚(去核),青粱粟米二合。上二味以水三升半,先煮棗取一升半,去滓,投米煮粥食之。(《聖濟總錄》補益大棗粥)
⑤治婦人髒躁,喜悲傷,欲哭,數欠伸:大棗十枚,甘草三兩,小麥一升。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
⑥治咳:杏仁一百二十枚(去皮尖,熬),豉一百枚(熬令乾),乾棗四十枚(去核)。上三味台搗如泥,丸如杏核,含咽令盡。日七、八度,盡,更作。(盂詵《必效方》)
⑦治懸飲: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渣,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匕,平日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利之後,糜粥自養。(《金匱要略》十棗湯)
⑧治虛勞煩悶不得眠:大棗二十枚,蔥白七莖。上二味,以水三升,煮一升,去滓頓服。(《千金方》)
⑨治肺疽吐血並妄行:紅棗(和核燒存性)、百藥煎(煅)各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三因方》二灰散)
⑩治卒急心痛:烏梅一個,棗二個,杏仁七個。一處搗,男用酒、女用醋送下。(《海上方》)
⑾治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瘢:紅棗,每天吃三次,每次10隻,至紫瘢全部消退為止。一般每人約需紅棗一至二斤。(《上海中醫藥》(4):22,1962)
⑿治走馬牙疳:棗(去核、包信石,燒)、黃柏。同為末,布患處。(《海上方》)
⒀治諸瘡久不瘥:棗膏三升,水三斗,煮取一斗半,數洗取愈。(《千金方》》
⒁治風沿爛眼:大黑棗二十個(去核),明礬末五分,和棗肉搗成膏,濕紙包,火內煨二刻,取出,去紙,水二碗,將棗膏煎湯,去渣,將湯洗眼。(《本草匯言》眼科方)

臨床套用

①預防輸血反應輸血前15~30分鐘服紅棗湯(紅棗20枚,地膚子、炒荊芥各3錢)。據46人次觀察,無反應者占2/3左右,且很少出現Ⅲ°;反應。但對激素未能防止反應的病例,紅棗湯似亦無效。
②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水平對於急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轉氨酶活力較高的病人,每晚睡前服紅棗花生湯(紅棗、花生、冰糖各1兩,先煎花生,後加紅棗冰糖)1劑,30天為一療程,觀察12例均有效。但對合併膽道感染、風濕活動合併心肌炎的病人,應再配合清熱利膽或祛風濕的藥物。

毒理作用

台灣大棗中的SpinosaA和B作為催眠藥作用時,發現毒性反應。除了大棗種子的這兩種成分有毒性外,其他尚未見毒性方面的報導。

注意事項

凡有濕痰、積滯,齒病、蟲病者,均不相宜。①《醫學入門》:心下痞,中滿嘔吐者忌之。多食動風,脾反受病。②《本草經巰》:小兒疳病不宜食,患痰熱者不宜食。③《本草匯言》:胃痛氣閉者,蛔結腹痛及一切諸蟲為病者,鹹忌之。④《髓息居飲食譜》:多食患脹泄熱渴,最不益人。凡小兒、產後及溫熱、暑濕諸病前後,黃疸、腫脹並忌之。

化學成份

含大棗皂甙Ⅰ、Ⅱ、Ⅲ(ziziphussaponinⅠ,Ⅱ,Ⅲ)、酸棗仁皂甙B(jujubosideB)、光千金藤鹼(stepharine)、葡萄糖、果糖、蔗糖、環磷腺苷(cAMP)、環磷烏苷(cgMP)等。

">相關論述

1.《註解傷寒論》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大棗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腎氣。十棗湯,益土而勝水。
2.《綱目》:《素問》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謂治病和藥,棗為脾經血分藥也。若無故頻食,則損齒,貽害多矣。
3.《本草匯言》:沈氏曰,此藥甘潤膏凝,善補陰陽、氣血、津液、脈絡、筋俞、骨髓,一切虛損,無不宜之。如龍譚方治驚悸怔忡,健忘恍惚,志意昏迷,精神不守,或中氣不和,飲食無味,百體懶重,肌肉瘦,此屬心、脾二藏元神虧損之證,必用大棗治之。佐用陳皮,調暢中脘虛滯之痰。
4.《藥品化義》:大黑棗,助陰補血,入肝走腎,主治虛勞,善滋二便,凡補肝腎藥中,如滋陰降火湯、茯苓補心湯、產後芎歸調血飲、保胎丸、養榮丸、四神丸,俱宜為佐使,因性味甘溫,尤能扶脾養胃耳。
5.《本經逢原》古方中用大棗,皆是紅棗,取生能散表也。入補脾藥,宜用南棗,取甘能益津也。
6.《長沙藥解》大棗,補太陰之精,化陽明之氣,生津潤肺而除燥,養血滋肝而熄風,療脾胃衰損,調經脈虛芤。其味濃而質厚,則長於補血,而短於補氣。人參之補土,補氣似生血也;大棗之補土,補血以化氣也,是以偏補脾精而養肝血。凡內傷肝脾之病,土虛木燥,風動血耗者,非此不可。而尤宜於外感發表之際,蓋汗血一也,桂枝湯開經絡而泄榮郁,不以大棗補其榮陰,則汗出血亡,外感去而內傷來矣。故仲景於中風桂枝諸方皆用之,補瀉並行之法也。十棗湯、葶藶大棗數方悉是此意。惟傷寒榮閉衛郁,義在泄衛,不在泄榮,故麻黃湯不用也。
7.《本經疏證》:《傷寒論》、《金匱要略》兩書,用棗者五十八方,其不與姜同用者,十一方而已,大率姜與棗聯,為和營衛之主劑,姜以主衛,棗以主營,故四十七方中其受桂枝湯節制者二十四,受小柴胡湯節制者六,不受桂柴節制者十七,此蓋有二焉,皆有涉於營衛,一者營衛之氣為邪阻於外,欲開而出之,又恐其散之猛也,則麻黃劑中加用之以防其太過;一者營衛之氣為邪阻於內,欲補而達之,又恐其補之壅也,則人參劑中加用之,以助其不及。防之於外者,欲其力勻稱,故分數仍桂枝、柴胡之法;助之於內者,欲其和里之力優,而後外達能銳,故棗重於姜,此實用姜棗之權輿,棗之功能,尤於是足見者也。《金匱要略》曰,病有賁豚,有吐膿,有驚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據《本經》大棗主大驚,宜無不可用矣,而不必悉用,何哉?夫《本經》固言之矣,曰身中不足大驚。不可截去'身中不足,,僅以'大驚'二字概之也。其有非身中本不足而用棗者,必緣誤治。其義只在《傷寒論》曰,少陽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是故柴胡加尤骨牡蠣湯,下後證也;桂枝加桂湯,發汗及燒針後證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發汗後證也;賁豚湯證,則未經誤治,故獨不用棗,若夫《千金》風虛驚悸二十三方,用棗十一方,其方有用獨後、細辛、羌活、白蘚皮、銀屑、大黃、石膏、蜀椒、菖蒲、防己、鐵精、麻黃者,即不用棗,子此見棗之治驚,但治實中之虛、虛中之虛,而虛中有實者,則其所不能任,若實中之實,又所不待言矣。
8.《本經》:主心腹邪氣,安中養脾,助十二經。平胃氣,通九竅,補少氣、少津液,身中不足,大驚,四肢重,和百藥。
9.《本草經集注》:煞烏頭毒。
10.《別錄》:補中益氣,強力,除煩悶,療心下懸,腸僻。
11.《藥對》:殺附子、天雄毒。1
2.孟詵:主補津液,洗心腹邪氣,和百藥毒,通九竅,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小兒患秋痢,與蟲棗食,良。1
3.《日華子本草》:潤心肺,止嗽。補五臟,治虛勞損,除腸胃癖氣。1
4.《珍珠囊》:溫胃。1
5.李杲:溫以補脾經不足,甘以緩陰血,和陰陽,調營衛,生津液。1
6.《藥品化義》:養血補肝。1
7.《本草再新》:補中益氣,滋腎暖胃,治陰虛。1
8.《中國藥植圖鑑》:治過敏性紫斑病、貧血及高血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