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寧武府志
- 作者:魏元樞、周景柱
清代乾隆版《寧武府志》(以下均簡稱《府志》),是寧武自有建制以來的第一部地方志,雖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其編纂之艱、歷時之久、精力投入之大、考辨之嚴《寧武府志》書影密,可謂蔚然大觀。《府志》由兩任知府先後編纂而定稿,即前任...
《寧武府志》《寧武府志》是寧武自有建制以來的第一部地方志,修訂後的《寧武府志》記述簡潔、體例嚴明、評議恰當,充分體現出著書者的才、學、識、德。全書分十二卷,十九類。卷首:例略、緣起、編纂姓氏、府縣諸圖;卷一:星野、地紀;卷二:山川;卷三:城池、官署;卷四:學校、田賦;卷五:武備;卷六...
《寧武舊志集成》是2010年01月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山西省寧武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 寧武舊志集成 內容簡介 《寧武舊志集成(精裝)》按其成書時間編排,包括《三關志·寧武地理總考》、《山西寧武守御所志》、《寧武府志》、《續寧武府志》和《山西省寧武府忠義孝弟祠觀法錄》等五部分。其中,寧...
寧武最早和最有影響的書院為明代寧文書院和清代鶴鳴書院,還有東寨孫致昌辦的養源書院等。歷史淵源 據明代廖希顏所著《三關志》和清乾隆《寧武府志》記載,明正得9年(1514),右都御史文登叢奉命總制邊務,駐乾寧武關,為了加強寧武關的固守功能,命三關兵備張鳳翊修築了寧文堡(位於現朔黃鐵路寧武西站東南角...
曾任山西寧武府知府、蒲州府知府,官至甘肅按察使、河南按察使。他公廉勤敏,政績卓著,且學問宏深,以書法聞名。周景柱重視修志,任寧武知府時纂修了《寧武府志》。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調任蒲州府知府後,有感於蒲州設府三十年來沒有修志,而州志也止於康熙五年(一六六六),中斷近九十年,“記載久佚,...
八角鎮是一座明代堡城,現在城牆四方合圍,基本完好,南門尚存。據《寧武府志》載,明弘治二年(1484)兵使王璇築八角堡。嘉靖四年(1525)建八角倉,六年擴建。萬曆十五年(1587)砌磚堡圈周長4里,高3丈5尺,有東、西、南三門。歷史前身 八角堡當時地處寧武關與偏頭關防務聯線,東南接神池堡保衛寧武,西連西...
寧武府志 據《寧武府志》記載:李從心南樂進士萬曆間岢嵐兵備道,嚴禁州縣饋遺,重懲刁惡,待軍民以恩,收羅才勇以備時用,人人奮敵愾之思,吏治民情無一不悉。有善政民為立祠,據《岢嵐道右方伯李公生祠碑記》記載:李公諱從心、號介石、大名南樂人壬辰進士。李公始任偏關兵事也,簡將材、飭吏治、繕障增...
清代《寧武府志》記載:"隋汾陽宮,在縣西南六十里,世傳隋煬帝避暑處。"《山西通志》稱隋汾陽宮城六里四十一步。《寧化志》稱舊城六里二百九十七步。煬帝奢靡無度好大喜功,因起官而設郡。其與大業四年(608)隋煬帝在寧武"天池"所建的"汾陽宮"(俗稱"天池汾陽宮")並稱"上下行宮"。從唐代以後,因寧化...
寧武公認為三晉的門戶,是北疆內長城的三關之一,介於左邊偏關,右邊雁門關之間,三關之間一旦有事,呈馳高度,左右呼應,隨處堵截,在三關中有重要的區位優勢和戰略地位。乾隆版《寧武府志》在事考卷中記載,總督侍郎翁萬達在《邊關總圖說》中寫道:“……全晉以大同為藩籬,以三關為門戶,而寧武為中路,尤三關之...
據清《寧武府志》“城池篇——八角堡城”記載,其由明兵使王睿所築。嘉靖四年(1525)又建有八角倉。六年(1527)巡撫江潮又進行拓修。明萬曆十五年(1587)秋,這一帶常有敵人的騎兵前來擾襲,成為當時的軍事要地。八角堡 在山西省神池縣西北六十里,明弘治中築,有城樓八座,故名。為據險扼塞之地。嘉...
《寧武府志》中記載:“樓子山,管涔諸峰之一也,其西山間有神祠,祠下汾水源所出,有古碑刻雲‘汾源靈沼’,歲月不可考。”文中所記載的“汾源靈沼”古碑已作為重點文物保存起來,而祭祀水母的神祠則被我們眼前這座1995年修建的“汾源閣”所代替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想知道靈沼的水...
《說郛》卷五七引隋杜寶《大業雜記》:“﹝大業二年﹞七月,﹝ 煬帝 ﹞自江都還洛陽 ,敕於汾州西北四十里臨汾水起汾陽宮,即管涔山河源所出之處。當盛暑日,臨河盥漱,即涼風凜然如八九月。”《舊唐書·狄仁傑傳》:“高宗將幸汾陽宮,以仁傑為知頓使。”清版《寧武府志》記載:“隋煬帝大業三年(公元607...
俾予記其興修之始末,辭不獲已,因紀其實雲。(以上廟社)(修訂)清代乾隆版《寧武府志》護國顯應王廟 神姓崔氏,祁州鼓城人。唐貞觀中,舉孝廉,為長子令。開元間,封顯聖護國嘉應侯。歷化加封。廟在州市東。金皇統九年,郡人張順元建。元大德甲辰,李廷顯重修。有碑記。久廢。崔判官的具體情況,《...
九牛口是指恢河在流經陽方口後,為了聯結陽方口堡和寧武軍口托蓮台而在恢河上建立的九孔大橋,橋下走水、橋上承托著長城建築,十分壯觀,為中國古隘口上的一大奇觀。凝聚著先人們傑出的建築技術和高超的智慧。因此寧武關也就成為全國唯一的水旱關。(《朔州志》)記載:托蓮台在“陽方口西山上。”《寧武府志...
乾隆《寧武府志》卷十事考載:東魏天平3年,以蘭陵公主許蠕蠕阿那環,高歡送公主於樓煩之北,六月至天池,得“六王三川”瑞石。由此,北齊文宣帝高洋六年夏六月為親討蠕蠕,與緒軍大合於祁連池;九年六月,自晉陽北巡,己已至祁連池。齊後主高緯七年十月大狩於祁連池。抗日戰爭 1941年6月,八路軍八團進入...
關於天池的記載,散見於《山海經》、《水經注》、《資治通鑑》、《隋書》、《唐書》、《三關志》、《晉問》等典籍。天池最早成為遊覽勝地,可追溯到戰國時期,距今大約2300多年。《寧武府志》記載:“趙武靈王出代西,遇樓煩王,致其兵”,說的就是趙武靈王用遊覽的方式實現了其政治目的。北魏時期,天池正式闢為...
長城雁門關段,又名西陘關,是明代長城的重要關隘之一。與寧武關、偏頭關合稱內三關。據清乾隆《寧武府志》載,舊關在雁門山上,明洪武七年(1374年)移至現址。明萬曆二十五年(1579年)、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現存雁門關為明代所築。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簡介 長城雁門關段,...
乾隆〕榆次縣誌十四卷首一卷1215 〔同治〕榆次縣誌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 更多 忻州地區、呂梁地區1294 寧武存征錄二卷1295 〔康熙〕寧武守御所志不分卷1296 〔乾隆〕寧武府志十二卷首一卷1297 〔鹹豐〕續寧武府志一卷1298 忻州志1299 〔萬曆〕忻州志四卷1300 〔乾隆〕忻州志六卷1301 〔光緒〕忻州直隸州志...
渾源州志[順治]渾源州志[乾隆]七、朔州市 朔平府志[雍正]朔州志[順治](膠捲)朔州志[雍正]應州志[萬曆](膠捲)應州志[雍正](抄本)懷仁縣誌[萬曆](抄本)懷仁縣新志[光緒]馬邑縣誌[萬曆](抄本)馬邑縣誌[康熙]山陰縣誌[崇禎]八、忻州地區 忻州志[萬曆]忻州志[乾隆]忻州志[光緒]寧武府志[乾隆]定襄縣誌[康熙]...
今長之次子蔣天錦,字宗玉支字繡章,以侄壇岐蒞任東昌府冠縣教諭恭遇覃恩貤贈修職郎(正八品),夫人李氏貤贈孺人系長山縣歷任山西汾州府同知(正五品)寧武府知府(從四品)署雁平兵備道(正二品)李維梓(李氏系李化熙家族)之女 ,今長之三子蔣天鉁,字錫廷,號硯友,邑增生,清嘉慶大理寺評事(正七品)加四級,誥封...
生於官宦之家的楊映權,曾任山西絳州知州、寧武府知府等,為政多有佳績且樂善好施。1818年,57歲的楊映權丁憂返籍後不復為官。平生嗜好書畫,乾隆嘉慶年間,收集有明代晉王府所藏而易世後散存民間的岳飛書《出師表》,以及唐代歐陽詢、虞世南所書《陰符經》、《道德經》等墨本。又有曾為南宋內府所藏蘇軾《楚頌帖...
晉商研究專家黃鑒暉在《明清山西商人研究》一書中,從各種歷史資料中收集到的明代到全國各地經商的山西商人姓名、籍貫以及活動範圍,總計30人。按籍貫劃分,屬平陽府(蒲州、絳州、解州、永樂、太平、臨汾、襄陵)的17人,占56.67%;屬潞安府的4人,占23.33%;其餘屬於大同府(雲中、右玉)的2人,寧武府(五寨)1...
張化樞 張化樞,生卒年不詳,字徳敦,寧武府偏關人。儒士。不屈殉節。人物生平 張化樞,生卒年不詳,字徳敦,山西寧武府偏關縣人。胚胎前光,掉鞅文壇,為一時雋秀。順治三年,以明經訓導左衛。姜逆煽亂,守土吏率聞風遁,化樞北向再拜而死。可謂從容就義,不負所學矣。
明代設忻、代、保德、岢嵐、寧武府4州1府,清代襲明。民國廢州府,14縣直屬省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設忻縣專區、忻縣地區、忻州地區,2001年撤地設市,轄忻府區、原平、定襄、五台、代縣、繁峙、寧武、靜樂、神池、五寨、岢嵐、河曲、保德、偏關14縣(市、區)。忻州文化底蘊厚重,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蒲州二府任官數年。在寧武府,周景柱行善默惡,興利除弊,百姓擁戴,敬如父母;在蒲州府,興建書院及考院、府署,興修水利,疏浚姚、諫二水並五姓湖。 1765 年(乾隆三十年),周景柱再升河流糧儲道,右遷河南、後又升至甘肅按察使,直至告老還鄉。文學 《 太原晉祠記 》,參與纂修《蒲州府志》
楊泰 楊泰,生卒年不詳,字春和,寧武府偏關人。知江西靖安知縣。寇亂殉職。人物生平 楊泰,生卒年不詳,字春和,山西寧武府偏關縣人。博聞強識,文學有名於時。順治元年選貢,授江西靖安知縣。金逆之變,守土抗敵。以身殉城,聞者壯之。
楊光祖,生卒年不詳,寧武府寧武人。以南昌游擊駐防南豐。平定叛亂,力戰陣亡。人物生平 楊光祖,生卒年不詳,山西寧武府寧武縣人。性樸直,臨難不避。康熙十四年,以南昌游擊駐防南豐縣。冦率數萬人來犯,統所部徑前,搏戰甚力,冦披靡。已知無繼者,糾其眾復集,光祖因歿於陣。後其子提督鯤、總兵鵬疏稱...
現在的關城是明洪武年間改築的,清改置縣,屬寧武府,轄邊牆四道。《說文》曰:“關,‘以木橫持門戶’,俗謂之‘閉也’。”長城的建造不但使農耕民族精神上有了安全感,而且有效地遏制了遊牧騎兵靈活快速的作戰長處,使他們不得不棄馬步戰。同時占據關內的統治者為了擴張領土和防禦,在長城險要地段建築關城...
支鍋石是三晉第一奇石,傳說為汾河神台駘治水時留下的遺蹟。支鍋三石,上為一高3米,寬2米的球形巨石,下以兩小石為支腳,傲立於約40度的斜坡上,看似搖搖欲墜,實則穩如泰山。來源 由於奇石狀似加蓋的鍋,支撐它的兩小石形若鍋腳,故而人稱“支鍋奇石”,成為古寧武府和寧武縣八大奇景之一。鍋奇石向人們訴述...
冀州∶順天府、保定府、正定府、大名府、順德府、廣平府、天津府、河間府、承德府、朝陽府、宣化府、永平府、太原府、潞安府、汾州府、澤州府、遼州、沁州、平定州、平陽府、蒲州府、解州、絳州、隰州、霍州、大同府、朔平府、寧武府、忻州、代州、保德州。九州之首 在九州的排列次序中,冀州位列首位。相傳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