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武最早和最有影響的書院為明代寧文書院和清代鶴鳴書院,還有東寨孫致昌辦的養源書院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寧武書院
- 外文名:Ningwu Academy
- 記載書本:《三關志》
- 年代:明正得9年(1514)
歷史淵源,史書記載,感言,
歷史淵源
據明代廖希顏所著《三關志》和清乾隆《寧武府志》記載,明正得9年(1514),右都御史文登叢奉命總制邊務,駐乾寧武關,為了加強寧武關的固守功能,命三關兵備張鳳翊修築了寧文堡(位於現朔黃鐵路寧武西站東南角)。寧文堡建成後,文登叢高瞻遠矚,又倡議設立書院。正德10年,由張鳳翊具體實施,在寧文堡內設立了寧文書院。書院有正堂、東西配房各三間,又建師生屋若干,軍士屋若干。建院所需木石均取之于山,不增加朝廷和民間負擔,工匠來自守軍官兵,經費靠堡內平時積蓄。書院建成後為了紀念文登叢“施教之志”取其姓氏“文”,命名為寧文書院。書院先生聘請知名學者,學生多來自優秀的官、軍子弟。平時依據學習成績優劣分別獎懲。寧文書院建成後,結束了寧武地區“數百年不教之民”的荒蕪狀態,耳創了寧武教育事業的先河。
史書記載
《三關志》在敘述這一創舉時寫道:“學校不設,教化不明者,何居夫愛親敬兄之倫,尊君敬長之義,皆雲之良知良能。學校立,則教化明;風俗成,則政治美,豈可輕乎哉?君寓修文於武士之中,蓋上以人倫為教,下以人倫自修,上下相顧,恩義相恤,如孑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戰則勝,守則固,文教武衛,本不可歧二也。興學垂芳,移風易俗,育才圖治之美,固非常人所能居”。參於寧文書院建立的還有巡撫王公、戶部馬德關、藩參曹鳳鳴、僉憲孫引之等。
寧文書院的敗落乾嘉靖16年(1537年)開始,依次於嘉靖17年、萬曆7年(1579年)、天啟5年(1625年)在全國掀起的對書院大規模禁毀有關。萬曆42年(1614年)寧文書院雖改建於城北火神廟東。但是,中國的教育和文人歷來就多災多難,歷朝歷代的“焚書坑儒”都曾多次發生。特別是隨著明代社稷日落西山,江河日下,寧文書院走向了沒落。
到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對書院的發展採取了積極扶持的政策,其間雍正皇帝為控制思想輿論和強化君主專政,書院又首當其衝成為被禁錮的對象。乾隆4年(1739年),任過寧武知府的魏元樞倡議,在寧武建立了鶴鳴書院。該書院是乾隆皇帝登基後在山西新建57所書院的笫一所書院。據清代寧武知縣施作楫著《鶴鳴書院記》記載,乾隆3年秋,會郡守魏(元樞)公來視府事,提出設立書院,第二年4月,干城中選擇吉地,劃地4畝,在府署西南鳳凰街(今小教場街)建起了鶴鳴書院。書院為四進院落,30多間房屋,費銀360多兩。魏元樞笫一個捐出俸銀為榜樣,知縣施作楫苦心操持,2個月後書院竣工。參於建設的還有參曹餘姚,謝廷恕等。因寧武古名鳳凰城,鶴鳳同侶,所以取名“鶴鳴書院”由魏元樞題寫於書院門上,在其堂上又題寫了“修道士居”的匾額。企望“凡我四屬之士,慎勿以邊隅固陋自安,于于而來,入是門,登是堂,藏修游息於其舍,敬業樂群,尊師取友,將見道明德立,處則為經明行修之彥,出則為通方致遠之材,克副我郡憲廣廈求賢樂育苦心。”
鶴鳴書院成立後,聘請學有專長的當地名流名士漸擔任教師,聘請全國著名人士擔任山長,成為人文薈萃之場所。生童以學習成績之優劣分為超等、特等、上、中、下幾個等級,並分別給予獎勵或懲處。在收集到的該書院原始八股文試卷,可以看到超等笫一名的趙景福得到400文的獎勵,上等第四名的郝文蔚得到了100文的獎勵。
光緒27年(1901年)8月,窮途末路的清政府被迫宣布廢除科舉考試,並下令“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各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國小堂,並多設蒙養學堂。
鶴鳴書院在其存在的162年間(1739——1901),有過蓬勃發展的歡欣,也有過慘澹經營的辛酸;有過濟濟一堂的弦歌笑語,也有過遭受打擊禁錮後牆倒屋圯的頹敗荒蕪。作為古代寧武教育體制一個重要組成的書院,對寧武學術、文化、教育各方面的發展,都產生過巨大影響,做出歷史性的貢獻是不容置疑的。
至於東寨的養源書院,是由清代拔貢東寨孫致昌(號克齋)個人所辦的義學。他詩書傳家,教子有方,5個兒子都表現不俗,長子文斌、次子文蔚為清朝舉人,三兒文萃東寨高小畢業後立志實業,經商有道,富甲一方。四兒文郁1924年金陵大學畢業後,留學美國史丹福大學,獲碩士學位,回國後曾任金陵大學農學院代理院長、北京農業機械化學院副院長等職。五兒文明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獲博士學位,回國後任湖南師範學院教授。
孫致昌曾在太原廣源書院任教多年,回到東寨後慷慨解囊,一振千金,創辦了養源書院。挑選本縣優秀學子免費上學,本人親自授課,全身心的投入。學生雖然招收不多,但卻保證了個個出類,人人拔萃。其事跡和精神一直受到當地人們的崇拜和傳頌。
感言
一年樹禾,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立國之本、立縣之本。我們的先人雖處晉北邊陲,在戰事紛紛的三關荒蠻之地,不但武功赫赫,還能夠獻出俸銀,殫精竭慮建起了寧文書院、鶴鳴書院、養源書院等,為古代寧武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在明代的寧化潘家,兩代人中就產生四位進士,1904年就有寧武人劉肇文留學日本,1929年寧武五中孫文郁留學美國史丹福大學就獲得碩士學位,其弟孫文明赴法國巴黎大學獲博士學位,1936年寧武五中學生李宏順就戰成為全省中學會考第一名,同年五中高中南服周考入清華大學,宣兆鵬考入燕京大學,1961年寧武中學有46名考生被大學錄取,高考升學率達64%。我們不應當健忘,應當記住這些先人們的歷史功勞,他們文教武衛,興學助教,樂善好施,仗義疏財,為保衛邊陲,培養人才,發展寧武所做出的貢獻,讓當代寧武人不僅是自豪,更多的是汗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