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但丁的渡舟
- 外文名:The Barque of Dante
- 別名:《但丁之舟》、《但丁和維吉爾共渡冥河》
- 創作年代:1822 年
- 類別:畫布油畫
- 創作者:歐仁·德拉克羅瓦
- 風格:浪漫主義
- 題材:神話
- 規格:189 x 246cm
- 材質:油彩 畫布
- 存藏處:巴黎 羅浮宮藏
創作背景,畫面渲染,作品賞析,作品軼事,作品意義,作者介紹,人物生平,藝術成就,代表作品,
創作背景
作品取材於但丁的《神曲》,畫面上,頭戴月桂花環的詩人維吉爾正引導他的夥伴但丁乘小舟穿越地獄。船頭,一圍裹著長條藍布的赤身男子為其搖櫓。浪花翻卷的河水中,幾個被罰入地獄者緊緊抓住小船不放。其中還有一個女子,水珠在她身上閃光。近看,那些飛濺的水花其實就是紅綠互補色中黃色和白色的塗點。如此精練的手法,如此真實的效果,不能不令觀者驚嘆。這幅畫中展示了新穎的審美觀和表現手法,與大衛及其後繼者安格爾的古典畫風截然不同。歐仁·德拉克羅瓦的作品充滿活力的布局、富於動感的畫面、奔放的線條和帶有鮮明色彩的筆觸,動搖了一切視覺的習慣。
畫面渲染
歐仁·德拉克羅瓦1822年創作的、取材於但丁名著《神曲》的油畫《但丁的渡舟》(又譯《但丁和維吉爾共渡冥河》),畫面上,頭戴月桂花環的詩人維吉爾正引導他的夥伴但丁乘小舟穿越地獄。船頭,一圍裹著長條藍布的赤身男子為其搖櫓。浪花翻卷的河水中,幾個被罰入地獄者緊緊抓住小船不放。其中還有一個女子,水珠在她身上閃光。近看,那些飛濺的水花其實就是紅綠互補色中黃色和白色的塗點。如此精練的手法,如此真實的效果,不能不令觀者驚嘆。藝術史家認為,《但丁的渡舟》的悲劇性感受是對米開朗琪羅和魯本斯的緬懷,其所表現出來的畫家的執拗個性則奠定了德拉克洛瓦在法國浪漫主義畫派中的先行者地位。
德拉克洛瓦以《但丁和維吉爾共渡冥河》及《巧斯島的屠殺》這兩幅作品闖入巴黎藝術界,它們分別於 1822 年和 1824 年在沙龍展出,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他在這兩幅畫中展示了新穎的審美觀和表現手法,與大衛及其後繼者安格爾的古典畫風截然不同。德拉克洛瓦的作品充滿活力的布局、富於動感的畫面、奔放的線條和帶有鮮明色彩的筆觸,動搖了一切視覺的習慣。
這幅畫根據《神曲》的故事,表現站在船中央的但丁被維吉爾引導乘著卡隆的渡船,穿過地獄湖的情景。畫中在風浪里顛籐的小船,象徵著人們被激情所折磨的情景,和被死亡威脅的悲劇,這樣的主題在德拉克洛瓦的畫中時常出現。在這幅畫裡,他運用了對比色調,以突出主題,兩個站立的、裹著大衣的人物的衣著色彩,為互補的綠色和紅色;這和慘烈的旋風以及一群撲向渡船的冥界裸身人物,形成鮮明的對照。
作品賞析
歐仁·德拉克羅瓦在這幅畫中展示了新穎的審美觀和表現手法,與大衛及其後繼者安格爾的古典畫風截然不同。歐仁·德拉克羅瓦的作品充滿活力的布局、富於動感的畫面、奔放的線條和帶有鮮明色彩的筆觸,動搖了一切視覺的習慣。
畫中在風浪里顛簸的小船,象徵著人們被激情所折磨的情景,和被死亡威脅的悲劇,這樣的主題在德拉克洛瓦的畫中時常出現。在這幅畫裡,他運用了對比色調,以突出主題,兩個站立的、裹著大衣的人物的衣著色彩,為互補的綠色和紅色;這和慘烈的旋風以及一群撲向渡船的冥界裸身人物,形成鮮明的對照。
作品軼事
法國浪漫派畫家歐仁·德拉克羅瓦的油畫《但丁的渡舟》於1822年在沙龍展出,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大波。據說當時畫家沒有錢買畫框,把牆板拆下作畫框,塗上黃色顏料,湊合使用。
作品意義
24歲的德拉克洛瓦,以但丁的《神曲》為題材創作了《但丁之舟》,直接向學院派挑戰。在這幅畫中,畫家以浪漫主義手法描繪了但丁在維吉爾的引導下游地獄。在地獄裡的斯諦吉河中浸透著一群曾經在人世間犯下罪行的人的靈魂,他們被罰在污泥濁水中無休止地互相咆哮、互相鬥毆,看到但丁的小舟,他們個個競相爭著求生,踩著別人往船上爬,在這群罪惡的靈魂中有個但丁的仇人,想請但丁搭救他免受黑暗之苦,被維吉爾又推到河中,並說:“滾開些,到你的狗群那裡去。”這些靈魂在人間時妄自尊大、罪行累累,無善可錄,所以死後他們的靈魂還在這裡咆哮如雷,他們中有許多自命不凡的大人物,將同樣像蠢豬一樣躺在這陰暗的地獄裡受苦受難,遺臭萬年。
這幅畫表達了悲劇性的主題和畫家的民主思想,說明行惡者必然受到懲罰,罪惡深重的魔鬼們如果有求生的欲望,也必然遭到拒絕。這幅畫在人們面前展現另一個世界可怖的景象,令人不寒而慄。但丁的小舟四周波濤洶湧,氣氛恐怖、鬱悶而緊張,色調沉鬱深重,受著苦難煎熬的靈魂有的憤怒,有的因痛苦而氣喘,有的咬牙切齒,有的因激動而狂吼,畫面極其恐怖而且有強烈的感染力。當這幅畫展出時受到進步藝術家和思想進步人士的讚揚,年邁的格羅叫自己的木工為他訂做一隻精緻的新畫框。但這幅畫同時也受到學院派畫家的譏諷、嘲弄和攻擊,官方甚至不給展出。可是人們終於發現沉悶的法國畫壇出現了一位巨大的天才,希望又恢復了,古典主義更顯得暗淡無光。
附帶說一下,以前古典主義畫家多半取材於希臘、羅馬的神話;但從德拉克洛瓦開始,浪漫派畫家卻多半從但丁、莎士比亞、司各特、拜倫等人的作品選取畫材。 《但丁的渡舟》不僅博得浪漫派年輕畫家們的好評,也獲得古典派畫家的好評。特別是格羅男爵大加讚賞,說是“超過了魯本斯”,竟給買了漂亮的畫框送去。
作者介紹
人物生平
1798年4月26日歐仁·德拉克羅瓦生於沙朗通-聖莫里斯,1863年8月13日卒於巴黎。1816年進入美術學院,在P.蓋蘭畫室學習,崇尚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並且繼承和發展了威尼斯畫派、荷蘭畫派和P.P.魯本斯、J.康斯特布爾等藝術家的成就和傳統。 歐仁·德拉克羅瓦的作品充滿浪漫主義風格,善於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變成藝術形象,其表達感情的深度與力量以及在描繪運動的激烈和氣勢方面,很少有人能與之相比。成名作《但丁的渡舟》在1822年沙龍展出後,立即轟動巴黎藝術界。這幅取材於但丁《神曲》表現善與惡矛盾的作品,以其情感洋溢的形象、悲劇性的力量、對人類災難的真實描繪和大膽的構圖,使他成為浪漫主義的中心人物 。 1821~1828年希臘人民舉行的爭取民族獨立起義遭到血腥鎮壓,他以極大的同情創作了《希阿島的屠殺》和《邁索隆其翁廢墟上的希臘》,表現了希臘人所受災難和不屈以及土耳其人的殘暴。這兩幅使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鬥爭進一步尖銳化的作品,雖遭到學院派的非難,卻受到進步人士的愛戴,並使德拉克洛瓦一躍而成為當時的第一流畫家。 1825年歐仁·德拉克羅瓦訪問英國,英國繪畫的鮮明色彩,使他對法國學院派線條的艱澀和色彩的貧瘠更為不滿,在其後的作品中他著意強調光和色的微妙關係,取材於莎士比亞、歌德、拜倫等文學作品的一批畫作,均以繽紛的色彩、宏大的構圖、強烈的明暗對比和深刻的心理刻畫,被後人稱之為浪漫主義的典範之作。 1830年完成的《自由引導人民》,是一首歌頌人民爭取自由和權利的頌歌,畫面上描繪了工人、小資產階級和知識分子的形象,繪製手法上把比喻和現實結合起來,高舉三色旗的自由女神突出地體現了浪漫主義的特徵,主題明確,光色融合強烈,感情奔放,是其最具特色的代表作。 1832 年以後,由於對當局的不滿,他開始迴避現實 ,1832年他去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旅行,此後許多作品表現出唯美主義的傾向。這期間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創作歷史畫上,《塔耶堡之戰》、《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等都以悲壯的氣氛、戲劇性的情節和熱情洋溢的人物造型,而有別於古典主義的歷史畫。他的大量肖像畫,都能準確地抓住對象的精神面貌。1847年前後他繪製的波旁宮眾議院壁畫、盧森堡圖書館壁畫和羅浮宮阿波羅天頂畫等,雖有豐富的想像力,但由於脫離生活,形象塑造顯得異常貧乏和空虛。逝世之後,人們在他的畫室找到各種作品9000多件,其中油畫853件,水彩和素描近8000件。
藝術成就
歐仁·德拉克羅瓦不但尊重當代進步藝術家,而且極為推崇古代藝術大師。他之所以能進入藝術之門,得力於他的舅舅J.-H.里茲內爾的幫助。作為J.-L.大衛的學生的里茲內爾發現了他的藝術才能,鼓勵他於1816年進入美術學院P.蓋蘭畫室學習。在那裡他認識了浪漫主義的先驅T.熱里科,並深受其影響。 他與歷史畫家A.-J.格羅和保皇派畫家F.熱拉爾交往;他博覽群書,特別喜歡但丁、W.莎士比亞、G.G.拜倫和W.司各特的作品;他為J.W.von歌德的《浮士德》作的插圖深受老年歌德的讚頌;他盛讚米開朗琪羅、提香、倫勃朗、D.委拉斯貴支,特別崇拜魯本斯和康斯特布爾;他與詩人C.波德萊爾有著親密的友誼,對W.A.莫扎特的天才讚嘆不已。只要拿起畫筆,他的浪漫主義激情就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發出巨大的叫嘯,他畫畫就像獅子吞食獵物一樣,一氣呵成,所以人們把他叫做“浪漫主義的獅子”。 在表達感情的深度與力量方面,除去倫勃朗外,沒有人能與他相比;在表達運動的激烈和氣勢方面,除魯本斯外,很少人達到他那樣動人心弦的程度;在把抽象的冥想和寓意的東西變成藝術形象上,除米開朗琪羅外,沒有人具有他那樣的才能。 歐仁·德拉克羅瓦曾師從法國著名的古典主義畫派畫家雅克·路易·大衛學習繪畫,但卻非常欣賞尼德蘭畫家彼得·保羅·魯本斯的強烈色彩的繪畫,並受到同時代畫家熱里科的影響,熱心發展色彩的作用,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 他的畫作對後期崛起的印象派畫家和梵·高的畫風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著名畫作“自由領導人民”是對浪漫主義作家維克多·雨果的名作“悲慘世界”的呼應,這幅畫曾被印入法國政府發行的100法郎的鈔票和1980年的郵票上。據說印象派畫家從他的作品“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前景的女人背部色彩運用上得益不少。他初期的作品“希阿島的屠殺”曾被古典主義畫家讓-巴蒂斯-卡米爾·柯羅驚呼為是:色彩的屠殺!。他曾經為波蘭音樂家蕭邦畫了著名的畫像。他訪問過阿爾及利亞和非洲,創作了大量異國風情的作品,甚至潛入伊斯蘭教徒的後室畫出“阿爾及利亞女人”。
代表作品
歐仁·德拉克羅瓦自幼喜愛文學音樂和繪畫。早年受魯本斯和友人波寧頓的影響,後受籍里柯的影響較大。如他畫的《但丁與維琪爾》便是受籍里柯的名作《梅杜薩之筏》啟示下創造出的。他堅持浪漫主義,與法國官方學院法的古典主義相抗衡,由於他在藝術上的革新成就,加強了浪漫主義畫派的地位和影響。他的畫風特點是構圖重氣勢,強調對比關係,重視人物情感和動勢的描繪。巨作《希柯島的屠殺》,直接反映希臘人民反對土耳其壓迫的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事件,鮮明的思想傾向和浪漫主義手法,是對古典主義學院派更加有力的挑戰。1830年創作的《自由引導人民》是他的最優秀的作品,把浪漫主義運動推向頂峰。因對現實的失望,1832年去非洲旅行寫生。此後的作品轉向追求異國情調和在古代神話傳說題材中尋求寄託。他是一位多產畫家,創作了上千幅油畫,一千五百多幅水彩畫和色彩畫,七千幅素描,以及裝飾巴黎宮廷、教堂的壁畫和許多石版畫,總計約萬幅。他的日記多記述藝術生活和創作心得,也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自由引導人民》又名《1830年7月28日》。 1830年7月在法國巴黎爆發了法國人民推翻波旁王朝的革命運動,畫家被人民在洶湧澎湃的街壘戰中表現出來的英勇行為所感動。當年就創作了這幅有如戰鬥進行曲的名作,用浪漫主義手法,從而再現了巴黎巷戰的激烈景象。畫面的主題是一個象徵法西蘭西共和國的自由女神,高擎起三色國旗召喚著人民,從自由神那裡吸取力量,從而使全國上下舉刀持槍緊緊跟隨,踏著烈士的血跡奮勇前進,表現了全國人民同仇敵愾的戰鬥精神。這幅畫構圖奔放而生動,色彩鮮明而沉鬱,氣氛熱烈而激昂,具有深刻而巨大的感人力量,成為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