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宙斯盾”作戰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英文:Aegis Combat System,簡稱:宙斯盾系統),是美國研製裝備的一種自動化指揮作戰系統,既可防禦作戰也可反擊進攻,是世界上裝備的先進艦載防空和反飛彈系統。

宙斯盾系統的研製始於20世紀70年代初,時值海軍戰艦走嚮導彈化和遠洋化的初期,美軍迫切需要一種能夠抗擊各類空中威脅飽和攻擊的防空系統裝備艦艇。該系統從1969年12月起開始正式研製,1973年完成樣機,於1981年正式裝艦服役。

“宙斯盾”作戰系統體現了美國20世紀80年代的科技水平。隨後,一直與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步發展。“宙斯盾”作戰系統(不含飛彈)每套造價約2億美元。

2024年4月,美國飛彈防禦局對外發布訊息稱,該機構首次成功驗證與“宙斯盾”武器系統集成的AN/SPY-7(V)1雷達的太空目標跟蹤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宙斯盾”作戰系統
  • 外文名:Aegis Combat System 
  • 研製時間:1969~1981年 
  • 服役時間:1981年 
  • 國家:美國
  • 系統功能:自動化指揮決策與武器系統控制
  • 系統組成:相控陣雷達探測系統、作戰指揮控制系統等
  • 系統裝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發展沿革,歷史背景,研製歷程,技術特點,系統組成,雷達系統,指揮系統,顯示系統,火控系統,作戰組成,工作模式,衍生系統,基線-1,基線-2,基線-3,基線-4,基線-5,基線-6,基線-7,服役動態,裝艦服役,競標航母,發展規劃,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歷史背景

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的冷戰時期,為了對抗美國海上力量,蘇聯海軍在司令員戈爾什科夫海軍元帥的率領下,按照爭霸大洋的海軍戰略和裝備發展規劃快速發展,終極目標之一是有效攻擊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編隊,研製著能夠突破美國防空網路的反艦飛彈。在蘇聯軍方高速突防、重型大威力戰鬥部設計思想指導下,蘇軍多種準彈道式或者低空超音速突防式、不同射程、不同飛行高度和速度的反艦飛彈在短時期內迅速問世,不僅裝載於水面艦艇之上,而且也配備在潛艇和飛機等多種平台。
“宙斯盾”作戰系統
“宙斯盾”基線-7作戰系統示意圖
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蘇聯海軍提出反艦作戰原則是先敵齊射、密集性飛彈進攻。因此在對美國海軍進行反航母作戰時,蘇聯海軍必將在預定海域調集巡航飛彈潛艇、常規或核動力魚雷潛艇等水下力量為第一梯隊,以多個水面反艦突擊群在莫斯科級航空母艦(實為直升機航母,艦載直升機用於反艦飛彈中繼制導和反潛)的配合下提前埋伏到預設戰場海域。由第二梯隊和主力,協同潛艇多路、多域、多批次、全方位地發起密集飛彈突擊。在情報網的支援下,以陸基遠程轟炸航空兵和強擊航空兵為左右翼,協以護航、清掃航路的殲擊航空兵,配合水面艦艇、潛艇進行空中突擊。
美國海軍大艦隊的核心航空母艦編隊面臨來自空中、水面、水下等多維空間的打擊。面對蘇聯攻勢戰略,美國的艦載防空飛彈系統也有長足發展,但按照1950年代發展模式下研製的雷達、飛彈系統已經無法應付大量反艦飛彈在同時或在以秒計的極短時間內進行的攻擊。美國海軍艦船原來的主力防空飛彈小獵犬、韃靼人、黃銅騎士甚至最新標準SM-1型防空飛彈均不具備快速反應能力,對於少數、單一方位上來襲的反艦飛彈還能招架,但來襲飛彈數量和方位稍多,便因照射雷達數目有限而顧此失彼、防不勝防。一旦有突破的飛彈飛入末端防禦區內,哪怕只有1枚反艦飛彈突防成功也勢必會使艦隊遭到致命的打擊。美國海軍艦載防空飛彈系統無法抗拒蘇聯海軍反艦飛彈的主要原因是警戒、照射雷達系統的搜尋、測定和跟蹤速度太慢;防空飛彈的制導方式和發射系統還不夠先進;作戰系統自動化程度低。

研製歷程

鑒於新的艦對空防禦需求,美國海軍在1963年11月提出“艦用飛彈系統”研究項目,即後來“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前期項目。系統研製要求是具有探測、跟蹤和摧毀飛機、飛彈和海上目標的能力。但是隨著蘇聯海軍潛艇力量的不斷增強,新一代蘇聯核潛艇的航速快、噪音低、作戰範圍大,且數量眾多,來自水下的威脅也在與日俱增。為此美國海軍認為必須對“艦用飛彈系統”進行進一步的提升。1969年12月美國軍方與美國無線電公司(簡稱:RCA)政府系統部門簽定了研究發展契約,並更名為“空中預警-地面綜合系統”(Airborne Earlywarning Ground Integrated System),英文縮寫為AEGIS,恰與希臘神話中宙斯(Zeus)等諸神使用的盔甲、盾牌是同一個單詞,因此便簡稱為“宙斯盾”系統(AEGIS system)。
“宙斯盾”作戰系統
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宙斯盾系統主承包商為美國RCA公司的政府系統分部,MK-99照射控制系統、SPG-62照射雷達和SPY-1A型大功率雷達發射機由雷錫恩公司生產。AN/UYK-7計算機為斯佩里公司的尤尼瓦克分部生產。AN/UYK-4標準顯示控制台由休斯公司生產。計算機軟體由計算機科學公司編制。技術顧問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物理實驗室。此外,還有數百家廠商參加了這項工程。
1972年3月末,RCA公司在霍普金斯大學的協助下,完成了AN/SPY-1相控陣雷達樣機的研製。
1972年4月,RCA公司與美國海軍聯合發表聲明,宣布“宙斯盾”作戰系統的設計工作已告結束。
1973年初,完成了AN/SPY-l相控陣雷達天線的試驗。同年10月,完成了AN/SPY-1雷達的陸上試驗,測量和分析了相控陣雷達的各種參數,並對顯控台、電腦程式、系統間的接口以及數據鏈等進行了鑑定。
1974年起,對工程樣機EDM-l宙斯盾基本武器系統進行了陸上試驗,繼地面測試之後,發展完成僅能於單通道、單象限運行操作的宙斯盾系統測試模型,然後在諾頓海峽號試驗艦(USS Norton Sound,AVM-1)上進行長達3年的海上試驗。
1975年末,又研製出了EDM-3C工程樣機,此樣機裝有與其它武器系統的接口,從而可形成完整的“宙斯盾”作戰系統。同時在RCA公司建立了作戰系統工程發展站(CSEDS),用來對以“宙斯盾”作戰系統為中心而組成的艦載作戰系統進行合成和試驗,並負責訓練首裝艦艦員。“宙斯盾”作戰系統在測試初期系採用標準SM-1型飛彈,成功地攔截了護島神飛彈及其它目標。
1977年中期,標準SM-2型飛彈的原型開始生產,在後來的測試中SM-1與SM-2兩種飛彈並用,並最終將“宙斯盾”作戰系統使用的飛彈推進到標準SM-2型。
2024年4月,美國飛彈防禦局對外發布訊息稱,該機構首次成功驗證與“宙斯盾”武器系統集成的AN/SPY-7(V)1雷達的太空目標跟蹤能力。未來,該雷達將安裝在日本正在建造的兩艘“宙斯盾系統裝備艦”上。此次測試被認為是日本“宙斯盾系統裝備艦”項目發展的重要節點。

技術特點

系統組成

“宙斯盾”作戰系統是美國海軍成功運用系統工程原則,在電子工業、信息技術、自動控制技術等諸多領域協同發展。全系統具有840部以上獨立設備,其中包括19台UYK-7計算機和20台UYK-20計算機,以及22個戰術顯示器(包括編隊指揮官使用的)。系統主要由採用分散式結構的5個子系統組成:
側重於作戰指揮功能的Mk-1指揮決策系統;
MK-1宙斯盾顯示系統;
兼有作戰指揮和武器控制功能的Mk-1武器控制系統;
負責全艦的主要探測功能的AN/SPY-1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分系統;
MK-1操作準備和檢測系統。

雷達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設計之初美國海軍就提出:研製新系統的關鍵是要設計一部核心雷達,能以足夠的精度搜尋、探測和跟蹤空中多個目標,並可在嚴重干擾條件下正常工作。在雷西恩公司的努力下,經過近7年研製,終於製造出了世界海軍雷達史上第一部四面陣艦載相控陣雷達——AN/SPY-1。它是宙斯盾系統的心臟,是其主要對空/對海探測工具。該雷達是一部多功能雷達,可對空中和海面目標進行自動搜尋、檢測、跟蹤並完成對標準SM-2飛彈的中段制導。該雷達的工作頻段為E/F波段(波長100毫米),選擇這一頻段是為了減輕海面鏡像反射雜波的干擾,同時提高探測能力和掃描速度。雷達的4面陣天線可提供方位360度、仰角90度的覆蓋。SPY-1雷達對高空典型目標(高度3000米以上,雷達截面積為3平方米)的最大探測距離是320千米。但受地球曲率影響,對低空掠海飛行目標只有40千米。
AN/SPY-1截至2004年10月共有四種型號:AN/SPY-1A、AN/SPY-1B、AN/SPY-1C和AN/SPY-1D。
AN/SPY-1A裝備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CG47至58號艦。
AN/SPY-1B裝備提級艦的CG-59-73號艦。
AN/SPY-1C是以飛機作載體的超大型預警機項目,因難於實現被取消。
AN/SPY-1D和D(V)裝備阿利·伯克級驅逐艦(DDG-51)。

指揮系統

AN/SPY-1雷達是宙斯盾系統的探測感知部分,MK-1指揮決策系統是整個宙斯盾系統的核心。自從20世紀60年代出現海軍戰術數據系統以來,情報的傳遞、處理和顯示等都已逐步自動化,但指揮中的判斷和決策仍然要由人來承擔。美國海軍研製宙斯盾系統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人工干預可能出現的不確定因素減到最小。
“宙斯盾”作戰系統
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美國阿利·伯克驅逐艦垂直發射系統
指揮決策系統具有高度自動化能力,可同時接收AN/SPY-1A相控陣雷達、AN/SPS-49對空雷達、AN/SPS-55對海雷達、AN/SPQ-9火控雷達、聲納、電子支援系統、衛星導航、數據鏈以及其它設備送來的目標信息和其他有關信息,並將這些信息分類、識別並進行威脅判斷,再根據單艦或協同作戰艦艇、飛機的情況,由AN/UYA-4型顯控台向武器控制系統傳遞指令信息,也可以根據指揮決策程式自動傳遞指令信息。
指揮決策系統的中樞是4台AN/UYK-7計算機和8個AN/UYA-4顯控台,另外有變換裝置、RD-281存儲器和數據變換輔助控制台等輔助設備。作戰原則管理功能是宙斯盾系統的核心,該分系統同時也決定全艦作戰戰術原則,並作出火力分配以協調、控制整個作戰系統運行。由於決策系統採用計算機完成監視、識別和威脅判斷,使系統反應時間很短,充分發揮了AN/SPY-1A相控陣雷達全方位探測的優勢。該系統可指揮對空、對海和反潛作戰,還能指揮協調與友鄰艦艇的協同作戰。

顯示系統

MK-1宙斯盾顯示系統是面向指揮官的終端,布置在作戰指揮室內。通過用4個(在驅逐艦上裝2個)大螢幕顯示器、12個自動化戰鬥狀態板、2個雙人指揮顯控台和2個單人數據輸入控制台向本艦和編隊指揮官綜合顯示工作和戰術信息,以便於各級指揮官充分利用宙斯盾系統做出指揮決策。整個顯示系統分成兩個相似的顯示組,每組有2個大螢幕顯示器、一個雙人指揮顯示台、一個單人數據輸入台和5個自動化戰鬥狀態板。一組供艦上指揮官使用,另一組供艦上的編隊指揮官使用。還有2個自動化戰鬥狀態板設在艦橋上。大螢幕顯示器的尺寸是107x107厘米,各個大螢幕具有單獨的控制,能夠同時獨立地選定距離標尺、壓縮航跡、航跡標記和偏置。自動化戰鬥狀態板能列舉多種信息,包括單個航跡的數據、己艦狀態、武器清單、戰鬥力信息、環境數據、航跡一覽表、使用原則要點和雷達搜尋扇面。
“宙斯盾”作戰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操控室
在宙斯盾系統中,總的決策由MK-1指揮決策系統下達,指揮官的決定通過顯示系統進行人機互動,另外一部分作戰指揮功能和火控功能則交給了MK-1武器控制系統。其任務是:根據指揮決策系統傳來的指令信息和己艦武器狀態,實施目標指示、指令發射和飛彈制導等功能。為了減輕計算機運算量,系統只直接控制艦空飛彈的發射,對其它武器系統,則通過該武器自身的火控系統與本系統對接後再進行控制。比如對艦炮就只給予目標指示,而射擊計算和控制是由艦炮自身火控系統完成的。另外對水下目標的射擊控制也由專用的計算機配合外掛的MK-116反潛火控系統和電子戰系統進行。為了防止出現個別單位超越控制許可權射擊的情況,除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系統在緊急情況下可以獨立工作外,其餘武器的使用必須經過武器控制系統統一控制協調。操作人員藉助AN/UYA-4型顯控台監視武器控制系統的自動工作狀況,必要時進行人工干預。武器控制系統內裝有4台AN/UYK-7計算機,初期4台計算機共用一個256K的存貯器,而且運算速度達到了150萬次的速度,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屬於頂級性能。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核心是一套電腦化的指揮決策與武器管制系統,接收雷達聲吶等偵測系統的資料,經過自動化的訊號處理,目標識別,威脅分析之後,顯示在大型顯示幕上,將即時的情報資料提供給指揮人員。

火控系統

MK-1武器控制系統還下屬一個重要的分系統:MK-99火控分系統,它包括4台AN/UYK-20計算機控制下的4部AN/SPG-62目標照射雷達、MK-79導向器和數據轉換裝置。該分系統負責按照MK-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指令,隨同AN/SPY-1雷達一起工作;用AN/SPG-62雷達照射目標,4部照射雷達,通過時間分配開關,能同時為空中的12個以上攔截飛彈提供照射波束,以便對已發射的飛彈提供末制導。該系統的主要功能是控制AN/SPG-62照射雷達。它根據武器控制系統的指令,從相控陣雷達取得數據,為標準SM-2飛彈提供目標照射波束,在必要時還可以跟蹤目標。MK-99照射控制系統除控制標準飛彈外,還可控制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和魚叉飛彈。

作戰組成

“宙斯盾”作戰系統已經裝備美國多型艦艇,以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為例,宙斯盾系統在該艦上的作戰室由6大部分組成:編隊指揮、本艦指揮、戰術信息、對空作戰、對海作戰和反潛作戰。宙斯盾系統記憶體有100個以上使用原則,它們都裝在指揮決策系統的計算機內。每個使用原則都是一條使作戰系統對某種特定狀態做出反應的指令。使用原則可以由編隊指揮官或防空指揮官來選定控制。當從C3I系統的數據鏈或SPY-1相控陣雷達等信息源獲得目標信息後,系統通過數據接口自動輸入到檢測和決策系統。然後根據作戰方式決定對目標的射擊方式。宙斯盾系統有四種作戰方式:自動專用、自動、半自動和隨機。對於輸入指揮決策系統的目標信息,只有自動專用方式不需要人工控制,因為當目標速度超過2倍音速時(如以準彈道軌跡由高空突防的反艦飛彈或戰術彈道飛彈),在高低角、方位角上會大幅度變化。靠人工操作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威脅判斷、目標識別、跟蹤、飛彈截獲、制導等諸多任務。因此在此模式下,只要目標設定符合預定威脅類型,整個探測、攔截過程將全部自動地進行,這種模式用於探測和攔截特別危險的目標如高拋彈道的反艦飛彈等。其它三種作戰方式中,武器控制系統將目標插入到交戰佇列,調度發射裝置和照射雷達,並計算攔截和預先射擊的時間,計算的結果反饋給指揮決策系統,然後由人工干預開始射擊。其中,自動和半自動方式的區別在於人工介入的程度,而故障方式則是在系統出現1個或多個子系統,或者是計算機故障時,自動降低全系統性能,使系統能夠保持探測目標、發射飛彈等保證艦艇安全的功能。
“宙斯盾”作戰系統
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美國阿利·伯克驅逐艦發射飛彈

工作模式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工作是從AN/SPY-1多功能相控陣雷達開始的。通常,美軍航母編隊中的E-2C預警機最先發現來襲的飛機或飛彈,並通過海軍數據分發系統傳輸給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使其AN/SPY-1A/B雷達波束提前對準飛彈來襲方向。
在由SPY-1雷達獨自搜尋目標時,4個陣面各自負責110度的扇區,同時向4個象限360度空間內發射幾百個很窄的筆狀波束,對以本艦為中心的半球空域進行連續掃描。如果其中有一個波束髮現目標,雷達計算機便分配更多的波束照射該目標並自動轉入跟蹤,同時將該目標的諸元送給指揮和決策分系統對目標進行敵我識別和威脅評估,分配攔截武器,把判斷結果和分配武器反擊的指令送到武器控制系統。然後,武器控制系統根據從SPY-l雷達獲得的跟蹤數據計算火控參數,自動指定飛彈發射裝置和準備要發射的標準2飛彈。飛彈發射後,武器控制系統自動指定下一枚飛彈準備再次發射。在飛彈飛行前段,採用慣性導航,飛彈按照武器控制分系統控制AN/SPY-1A雷達嚮導彈傳送中段修正指令,並向指揮決策系統報告。進入末段彈上半主動雷達尋的導引頭工作最佳範圍後,通過MK-99照射控制系統控制SPG-62照射雷達在恰當的時候隨動於SPY-1雷達對目標的跟蹤波束,然後計算機按照程式計算由相控陣雷達交班給照射雷達的時機,在恰當的時候交給它照射目標,為飛彈提供照射波。飛彈尋的頭根據火控分系統照射器提供的目標反射波束自動尋的。由於宙斯盾系統的相控陣雷達能同時跟蹤多個目標和飛彈,減少了照射雷達對每個目標的照射時間。通過計算機調度照射時間,可使1部照射雷達先後引導幾枚飛彈攻擊不同的目標,照射制導雷達只需在距離目標的最後25-30公里對飛彈制導。大大減輕了制導雷達的壓力,提高了系統抗飽和攻擊的能力。引炸後,AN/SPY-1A雷達進行殺傷效果判斷,決定是否需要再次攔截。該雷達採用邊跟蹤邊掃描方式工作,始終對全空域掃描以發現新目標。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戰備狀態測試分系統不斷監視著全系統的運轉情況,一旦發現故障,立即採取措施,以確保作戰系統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衍生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已是當前世界上領先的防空系統,但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美國海軍一直在對其進行改進。
“宙斯盾”作戰系統系列形成過程就是美國海軍宙斯盾作戰系統基本結構不斷改進或升級,使之一直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過程。系統的升級首先體現在相控陣雷達上,最早的SPY-1A雷達裝備了首批12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CG47)。從“普林斯頓”號(CG58)開始裝艦的SPY-1B雷達進行了多處升級。其次是武器系統的升級,還有計算機和作戰程式等軟體方面的改進。從首批沒有裝備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4艘(CG47至CG51)到最末1艘,27艘提級巡洋艦的配置從基線0/1一直升級到“休斯敦”號(CG66)和“維克斯堡”號(CG69)採用的基線6.1(這2艘巡洋艦正在用來試驗美國海軍的協同作戰能力CEC)。

基線-1

“宙斯盾”作戰系統最初裝備的是基線-0型和基線-1型。0型基本結構是宙斯盾的原始基本結構,包括AN/SPY-1A雷達、傾斜式MK-26飛彈發射系統、拉姆普斯MK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和AN/SQS-53A聲納等設備。該型系統配置於1983年服役的提康德羅加級CG47和CG48兩艦。在對0型基本結構略加改進後基線-1型問世,其主要改進了拉姆普斯MKII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該基型已配置在CG49至CG51等3艘提級艦。CG47和CG48兩艦的0型後來也改進到基線-1型。

基線-2

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問世後,美國海軍又研製了“宙斯盾”作戰系統基線-2型。2型配屬CG52至CG58的7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最重要的改進是將原來傾斜發射的MK-26裝置升級為垂直發射的MK-41系統,並配置戰斧巡航飛彈。另外一項大的改進是將加裝新的AN/SQQ-89反潛戰系統,該系統可以進行數據融合,將改進後的SQS-53B聲納獲得的數據與拉姆普斯MKIII及C3I系統獲取的信息進行比較,得出最精確的目標屬性、諸元等,使反潛能力有大幅度提高。

基線-3

自1989年2月開始服役的CG59至CG64的6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基線-3型。它的最大改進是換裝AN/SPY-1B相控陣雷達、AN/UYQ-21顯示器和CDR作戰通信機等裝備。AN/SPY-1B雷達在A型基礎上進行了大改,採用了新的天線配置方式,使天線旁瓣更低,相應的抗阻塞式干擾能力得到增強。改進了信號處理器,並換用新的發射管,提高了功率,使探測距離和跟蹤干擾環境下低飛的小雷達截面飛彈的能力大為提高。3型改進期間正是美國微電子產業和存儲晶片技術發生飛躍性發展的時期,在B型上首次採用了超大規模積體電路技術,在機櫃、組合的體積不變情況下增加了系統存儲晶片數量和運算存儲器的數量,可以有更充足的空間來存放指令、提高運算速度,因此其電腦程式由0型的82萬行增加到120萬行以上。

基線-4

“宙斯盾”作戰系統基線-4型在CG65至CG73等9艘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和DDG51至DDG56等6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配屬。主要將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上的AN/SPY-1A雷達升級到B(V)型。另外為了在排水量稍小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安裝該雷達,又設計將4個陣面均安裝在一個甲板室上的D型。為了代替早期的AN/UYK-7計算機,設計了將程式增加到400萬行的AN/UYK-43/44計算機。為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加裝了C&DMK2通信和數據設備,為阿利·伯克級加裝了ADSMK2高級數據系統。另外,將AN/SQS-53聲納升級到C型,將發射/接收系統的模擬設備全部換成數字式的,增強了主動探測模式的性能、多目標跟蹤能力,並首次具備了主/被動模式同時工作能力。從0型發展到4型後,宙斯盾系統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作戰系統865個部件中,更換了429個,部件數從865個增加到924個。基線-4型比基線-1型作戰能力大大增強。

基線-5

“宙斯盾”作戰系統基線-5型主要配置DDG57至DDG78等22艘伯克級驅逐艦。5型最主要改進是飛彈,標準SM-2BlockIV增程艦空飛彈於1995年定型,射程增加到150公里,且提高了對掠海飛行目標的攔截能力,基型5首次採用該系統。此外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美國海軍C3I系統得到長足發展,聯合戰術信息分布系統16號數據鏈(Link16)投入運用,為了提高宙斯盾艦的綜合通信、導航和敵我識別能力,美國海軍在6型中將16號數據鏈嵌入系統的同時,也迅速將16號數據鏈加裝到DDG72以後的伯克級驅逐艦上,成為5型的另一個重要改進。由於美國商用電腦產業的快速發展,彩色液晶顯示器變得不再昂貴,5型也順應潮流地用具有很強戰術圖示能力的彩色圖形顯示器取代了以往各型的陰極射線管顯示器

基線-6

“宙斯盾”作戰系統不斷發展的同時,其艦載平台也在進行改進。2000年8月19日,美國海軍採用了多功能直升機機庫、新的作戰系統軟體和其它改進設計的第1艘阿利·伯克Flight2A級驅逐艦“奧斯卡·奧斯汀”號服役。這使得美國海軍大幅度擴充宙斯盾艦隊數量和戰鬥力的計畫向前邁出了決定性一步。為了配合阿利·伯克IIA驅逐艦的改進,“宙斯盾”作戰系統也同時升級到基線-6。為了配合美國海軍“從海上來”作戰理論,伯克I級上的AN/SPY-1D雷達進行了“適應近海作戰”改進,定型為D(V)雷達,加強了對沿海具有複雜背景雜波掩護下目標的探測能力。在伯克IIA上還裝備了改進型海麻雀飛彈(ESSM),該系統的海麻雀RIM-7P型的飛彈尺寸縮小,MK41垂直發射系統可以在一個發射單元內裝載4枚,大大增加了裝載數量和近程反導火力。因此它也成為基線-6型的一個主要改進之處。此外基線-6型還利用商用區域網路互連技術的成果,在艦內廣泛設定區域網路系統,並對武器、電子、水聲、雷達等不同類型的局基線-域網進行最佳化綜合,提高網內通信能力和處理能力。經過上述改進後,自DDG79以後的伯克IIA級艦的作戰系統反高速、低空機動目標的總體性能大大增強。

基線-7

在發展“宙斯盾”作戰系統基線-6的時候,美國海軍提出了“協同交戰”(也稱“感測器聯網”,CEC)概念,該系統旨在允許各作戰單位間共享基本感測器、決策和作戰數據,使多個裝備CEC的水面艦艇和飛機成為一個分散式的防空系統。該系統能把某一艘艦或飛機獲得的目標諸元實時傳送給整個部隊。由於“宙斯盾”作戰系統在美國海軍中的地位甚高,作用甚大,因此CEC計畫提出後馬上就有人提出了這樣的構想:用宙斯盾系統根據CEC系統提供的信息,在己艦感測器尚沒有獲得任何目標信息的情況下靠CEC系統的目標綜合航跡指示,先行發射防空飛彈,然後再等待新的目標諸元到來,此後再進行修正。或者,宙斯盾系統可以通過CEC系統在遠距離上控制另一艘艦艇上的標準SM-2飛彈發射,然後對其進行中繼制導、末端引導,或者在末引導時交班給發射艦的照射雷達。這種協同方式具有很強的作戰靈活性,使老舊艦艇也能夠分享宙斯盾系統的功能,尤其有利於在儘可能遠的距離上攔截高速掠海反艦飛彈、準彈道式軌跡的反艦飛彈這兩類高度危險的目標,另外對於提高反戰術彈道飛彈的殺傷區遠界也有相當幫助。
“宙斯盾”作戰系統
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巡洋艦
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美國海軍首次在地中海進行了試驗。隨後1996年9月裝備CEC系統的宙斯盾巡洋艦安齊奧號和聖哈辛托號進行了第2次試驗。為了取得進一步驗證,休城號和維克斯堡號進行了CEC改進,將原來的基線-4提升到基線-6.1。
雖然基線-6已經具有了相當高的性能,但是美國海軍還是不滿足,他們繼續開發出“宙斯盾”作戰系統基線-7型以配屬後繼生產的伯克IIA級驅逐艦。該型主要改進包括加裝改進型戰斧飛彈、用更換升級迅速、便捷的商用流行計算機來取代按照美國海軍標準設計的AN/UYK-43計算機,這樣既可以快速換代,還能夠節省大量定製、維護早已停產的元器件所費的資金。
另外“宙斯盾”作戰系統基線-7型提高了攔截戰區彈道飛彈的能力,並將進一步融合CEC系統。上述改進保證“宙斯盾”作戰系統在21世紀裡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服役動態

裝艦服役

“宙斯盾”作戰系統最初計畫首裝加利福尼亞級巡洋艦,並裝備專門為之研製的改進型維吉尼亞級巡洋艦。但由於加利福尼亞級僅2艘,巨資改裝投入與戰鬥效果提高不匹配,而新建核動力的維吉尼亞Ⅱ級更是耗資不斐,在越戰後限制軍費的呼聲中,以“宙斯盾”作戰系統裝備核動力巡洋艦的計畫破產。
“宙斯盾”作戰系統
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美國阿利·伯克驅逐艦
經過一番爭論後,最後決定在已經成型的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基礎上興建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並於1983年首裝該艦,並全部裝備了27艘該級艦。

競標航母

2001年1月,諾斯羅普·格魯門紐波特紐斯分公司獲得了設計並製造第10艘,也是最後一艘尼米茲級航空母艦(CVN77)的契約,價值38億美元。它是向CVN(X)級過渡的最後一艘傳統布局航母。該艦計畫從2008年起替代“小鷹”號航母(CV63)服役,最初,該艦準備將新一代“宙斯盾”作戰系統的SPY-3雷達作為艦船一體化作戰系統(IWS)的一部分。
諾斯羅普·格魯門公司全面負責該航空母艦的雷達及電子設備的研發、採辦和集成工作,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海上電子監視系統公司作為子承包商負責作戰系統的一體化工作。按計畫CVN77要共享DD-21驅逐艦項目的研發成果,採用SPY-3多功能雷達(MFR)和相關的立體搜尋雷達(VSR),將平面天線嵌入全新設計的艦橋上層建築而不用旋轉天線。然而,DD-21項目的擱置耽擱了CVN77項目,使其不能按計畫獲得新的雷達。美國海軍在考慮是等待“宙斯盾”作戰系統最新型的SPY-3雷達問世,或繼續沿用SPS-49和SPS48E雷達,還是使用技術風險小的SPY-1E雷達。最可能的選擇是SPY-1E,將是“宙斯盾”作戰系統在航空母艦上的首次運用。

發展規劃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研製從1969年立項算起,前後共花了30年時間,已經耗費500億美元。每艘宙斯盾艦價格為7.5-10億美元。作為美國海軍在系統工程領域的典型案例,宙斯盾系統已經為各界認可,甚至連新一代的航空母艦都要裝備它。按照美國海軍作戰司令部辦公室(OPNAV)的水面戰需求計畫,在新一代“由海向陸”作戰思想指導下,美國海軍水面艦艇部隊將越來越多的面臨對陸攻擊和沿海作戰任務,包括反水雷、及區域和全戰區彈道飛彈防禦(TBMD)等。
美國海軍作為藍水海軍的遠洋防空任務已大為減弱,為適應各種沿海戰爭的需要,新開發的“宙斯盾”作戰系統必須集中力量對付掠海反艦巡航飛彈和戰術彈道飛彈,設法增強艦隊協同作戰能力並實施寬戰區彈道飛彈防禦。為了對付2000年以後來自外層空間的遠程戰略彈道的威脅,美國海軍已著手作進一步的開發和改進,其中包括研製新型攔截飛彈和對AN/SPY-1雷達作擴大防區的進一步改進,為此,當目標再入大氣層時應能識別再入彈頭與彈片。在CEC系統的幫助下,新型宙斯盾系統還將能向聯合部隊指揮部提供戰區級的可靠反導防禦能力,這一系統預計在2005年以後裝備部隊。
由於世界民用技術和軍用技術之間界限不斷模糊,先進的技術和設備尤其是商用流行產品對宙斯盾系統的發展起到越來越大的促進作用。嵌入式超級計算機、光纖設備、先進的控制系統、新型有源陣列雷達以及先進的信號處理設備等紛紛實用化,將使宙斯盾系統作戰能力不斷提高。加上宙斯盾系統計畫的國際化趨向日益加強,除美國外又有6個國家和地區將採購MK-41垂直發射分系統,這些國際市場上愈來愈多的採購需求都大大刺激了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發展。因此,宙斯盾系統在美國海軍中將繼續發展、不斷改進,在國際海軍界內將不斷擴散,裝備越來越多的型號的新型艦艇。

總體評價

“宙斯盾”作戰系統是一個以防空為主的全艦武器作戰系統,它把全艦的對空、對海和反潛作戰在探測、跟蹤、指揮和火控功能有機地綜合,使其成為世界上反應快、性能突出的自動化綜合武器系統。該系統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宙斯盾”作戰系統
裝備“宙斯盾”作戰系統的美國阿利·伯克驅逐艦
1、可組成遠、中、近相互銜接的防禦圈,以不同射程的武器有效攔截飛機和反艦飛彈;
2、系統反應時間短,主雷達從搜尋方式轉為跟蹤方式僅需50微秒;
3、能同時有效地自動或半自動定位、識別、跟蹤和攔截從不同方向和高度來襲的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密集目標,具有抗飽和攻擊能力;
4、系統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在氣象雜波、海浪雜波以及電子干擾環境下,能可靠地工作;
5、使用多種電子戰手段,能在嚴重的電子干擾、海面鏡像雜波和惡劣環境下正常工作;
6、設有專門檢測和監視系統,以提高可靠性和可維護性,在無後勤保障情況下在40~60天的海上使用期間,系統性能可靠;大修周期4年;
7、設有數據鏈,使系統擴大信息來源,並為所在的編隊提供信息。(《國際展望》評
“宙斯盾”作戰系統,是美國歷史上成功的海軍武器系統計畫之一,也是成功的艦載區域防禦武器系統。
“宙斯盾”作戰系統是美國海軍的利器,世界各國都仔細研究美國在整個宙斯盾系統研製、發展過程中的所作所為,以便為各自的海軍研製艦載區域武器系統。(《國際展望》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