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利厄斯”號飛彈驅逐艦(英文:Milius Guided Missile Destroyer,編號:DDG69)是美國建造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第19號艦。
“米利厄斯”號飛彈驅逐艦長153.9米,寬18.3米,最大排水量9217噸。採用隱形設計,裝設核、生、化戰“三防”過濾通風系統和“宙斯盾”系統,其SPY-1相控陣雷達,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可以有效探測掠海飛行的超低空目標;為了應對反艦飛彈實施飽和攻擊,Mk-41垂直發射系統提高了發射率;艦體承受攻擊能力強,使用LM2500-30燃氣輪機作為主要動力系統,擁有30節以上的最高航速。
“米利厄斯”號飛彈驅逐艦於1994年8月8日開工建造,1995年8月1日下水,1996年11月23日正式入役美國海軍。
2023年4月17日,中國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表示,4月16日,美國“米利厄斯”號飛彈驅逐艦過航台灣海峽並公開炒作。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組織兵力對美艦過航行動全程跟監警戒。戰區部隊隨時保持高度戒備,堅決捍衛國家主權安全和地區和平穩定。
基本介紹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計畫重啟,規劃方案,建造歷程,技術特點,總體設計,艦電系統,武器系統,動力系統,隱身設計,損管系統,性能數據,服役動態,伊拉克戰爭,屢闖中國領海,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米利厄斯”號飛彈驅逐艦所屬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雛形可以追溯至20個世紀70年代初期,美國海軍基於20世紀60年代研製的宙斯盾水面戰鬥系統的基礎上計畫研製一型5000噸級驅逐艦,旨在作為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補充並替換1960~1964年完成退役的23艘查爾斯·亞當斯級驅逐艦,成為美國海軍航空母艦戰鬥群的新骨幹,該計畫被稱為DD-X;不過由於當時的卡特政府認為美國海軍的主要戰略任務是防禦來自北大西洋的蘇聯潛艇,對帶有攻勢思想且價格昂貴的航空母艦與兩棲攻擊艦,卡特政府持排斥態度。因此,卡特政府任內拒絕購買新航空母艦,也連帶使航母護航艦隊的規模受到影響,DD-X計畫發展緩慢。
計畫重啟
20世紀80年代後,形勢的變化使得美國海軍可以建造更大的水面艦艇。1981年裡根政府上台,美國開始擴大海軍建設投入,積極推行“海上計畫2000”攻勢理論(即前進戰略),加上國會對海軍以“經費導向”發展的佩里級護衛艦非常不滿,眾議院武裝部隊委員會更明確表示不支持經濟性重於性能的造艦設計。諸多有利因素,都使得DDGX能擁有更合理充裕的設計條件。1981年2月,新任海軍部長萊曼(John Lehman),制訂了“600艘艦艇”大海軍計畫,該計畫下美國海軍防空艦艇的缺口十分突出,如美國海軍不能在80年代中期開始推出新一代飛彈驅逐艦,則之後隨著現役老艦退役,艦隊護航兵力將出現空白期,DD-X計畫開始全速發展。
規劃方案
1982年2月,負責新型驅逐艦設計的美國海軍海上系統司令部(NAVSEA),審定提出設計概要明確:新驅逐艦排水量為8500噸,水線長度142米,水線寬18.89米,持續航速29.6節,最大航速30.7節,航速20節時續航力4900海里,進一步降低航速時可獲得5350海里的續航力;戰鬥系統、航速/續航力、生存性、居住性與未來發展充裕度都被提高為優先需求。該方案經過水麵戰副作戰部長、海軍軍備司令與NAVSEA司令審核後,上呈給海軍作戰部長海沃德;最後海沃德於1982年3月26日正式批准此方案,同時將DDGX更名為DDG-51,代表此計畫的概念已經確立。
正在載入展開全文
正在載入載入更多
查看更多
打開百度App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