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與“人”——中國歷史上的天人關係》是現代馮禹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與“人”——中國歷史上的天人關係
- 作者:馮禹
-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 類別:哲學
- 創作年代:現代
《“天”與“人”——中國歷史上的天人關係》是現代馮禹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
《“天”與“人”——中國歷史上的天人關係》是現代馮禹編著的一部哲學著作。內容簡介該書系統地淪述了中國歷史上天人關係的學說,對天命與人力、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為、天理與人慾、天人孰勝等都詳細地進行了分析和闡述。在論及天人孰...
對於天人關係,中國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而主張天人協調,天人合一。在他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可以達到統一。荀子簡介 現存的《荀子》一書,共三十二篇,對先秦諸子都作了批判,因而也都有吸收,可謂諸子之學,無所不包。學術界普遍認為荀子是戰國末年...
這種情況說明,當時在處理天人關係時,天人合一的思想傾向占了主流地位。儒家的天人觀是直接繼承西周以至春秋時期的天人觀發展而來的。由於受歷史條件與時代思潮的影響,他們的觀點不同,傾向互異,但就總體而論,歷代儒家都是以“究天人之際”作為自己的哲學探討的主題,並且根據對二者相互關係的理解來展開他們的體系,...
天人交相勝是中國唐代劉禹錫關於“天人關係”的問題觀點。他在《天論》中作了闡述,起含義是:自然界(“天”)和人類社會具有各自的規律。它們的職能各不相同,有時人勝天,有時天勝人。這種觀點指出社會和自然的區別與聯繫,主張對二者的關係進行具體分析,並強調人對自然的能動精神。比起古代片面宣揚天人合一是...
天與人互相不干涉。唐代柳宗元提出的關於天人關係的命題。出自《答劉禹錫天論書》:“生植與災荒,皆天也;法制與悖亂,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預,而凶豐理亂出焉,究之矣。”柳宗元是針對董仲舒、韓愈等人關於天人相預的觀點而提出這一命題的。他認為天由元氣生成,像果蓏、癰痔、草木一樣是自然之...
天人感應,指天意與人事的交感相應。是中國古代哲學術語,是中國哲學中關於天人關係的一種唯心主義學說。古人認為天能影響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應上天。 漢儒董仲舒在答漢武帝策問中作了具體闡述。明宋濂《序》:“凡存心養性之理,窮神知化之方,天人感應之機,治忽存亡之候,莫不畢書之。”釋義 感應...
天人論 關於人和天的關係的學說。人和天的關係的問題是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所關心並論述過的問題。中國古代思想家對天人關係的看法有對立的兩種。一種看法是唯心論的天人論,把天看作人化的天,認為它也像人一樣有意志,有思想感情,能禍福人,能主宰人的生死和國家的存亡。這種思想可以用作愚民的工具,封建帝王所...
它在宇宙背景下系統考察人類生活,確立了人類學的基本範疇,把那些爭論不休難以進展的主要人學問題追溯到天人關係而解決於物理學水平。本書在廣泛的思想史和正規的科學史基礎上,從更高水平展開直接面對人和人類生活的原創性系統研究,以嶄新的神經機能結構和系統活動理論革新了笛卡爾以來的心理人學基礎,在系統神經學...
作者認為,“天”範疇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思想範疇,而且,更重要的是,自提出起,天一直是思想家們集中探討的對象。進一步說,有關“天”與“天人關係”的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從宗教學上說,祭天是中國古代各種祭祀儀式中最重要者之一,舉世聞名的天壇,便是這種觀念的生動反映;從自然...
唐代韓愈解釋天以及天人關係的學說。此說不載於《韓昌黎集》,而見於柳宗元的《天說》轉引。韓愈針對柳宗元“言天之說”,認為人類的生存和繁殖,對“元氣陰陽”會起破壞作用。如“墾原田,伐山林”,“築為牆垣、城郭”,“疏為川瀆、溝洫、陂池”,以至采煉礦物,燒制陶器等等,即從事生產開發的各種活動,“其...
清楚地認識天職和人職的區別。荀子對天人關係的根本觀點。語出《天論》:“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聖人矣。”荀子針對當時存在的天人感應思想指出,人間的治亂與天象的變化無關。天地之變、陰陽之化,是自然的,地震山崩,日月之蝕,流星殞落,慧星出現等,雖然怪異,卻不必驚恐。人間的治亂取決於人,危險不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