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兩型

“四化”是指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

“兩型”是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四化兩型
  • “兩型”是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 收入達到:20000億元
  • 糧食總產:600億
戰略提出,內容詳解,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

戰略提出

湖南省委九屆十中全會提出,全面推進“四化兩型”建設,以建設“兩型社會”作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和著力點,以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為基本途徑,以結構調整、自主創新、節能環保、民生改善和制度建設為著力點,加快經濟轉變由不合理不協調向協調發展轉變,經濟成長由外延擴張向內涵提升轉變,資源利用由粗放向節約集約轉變,城鄉發展由二元結構向一體化發展。
四化兩型
四化兩型

內容詳解

新型工業化

推進新型工業化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調整最佳化產業結構的首要任務。
1、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和節能環保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標準體系建設。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合市場資源,搭建創新平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到2015年,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20000億元,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20%。
2、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用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大企業、大產業、大集群、大園區、大品牌,推動傳統優勢產業高端化、集群化和品牌化發展。認真實施“9+3”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積極推進產業整合併購重組,重點實施“四千工程”,培育壯大機械、有色等10個千億產業;形成華菱集團、五礦有色等10個千億企業或企業集團;發展長沙汽車及零部件、岳陽石油化工等10個千億產業集群;建設長沙高新區、長沙經開區等10個千億產業園區。加快發展資本、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構建多元化、多層次的產業結構。在發展環境、財政支持、融資等方面採取扶持措施,大力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引導鼓勵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路子,為大企業集團協作配套。
3、加快推進自主創新。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和支持各種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大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大力培育自主智慧財產權和自主品牌,加快建設各類科技企業孵化器,培育一批集研發、設計、製造於一體的科技骨幹企業。力爭到2015年,全省大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達到3%,高新技術企業達到5%以上。選擇具有一定優勢和基礎的關鍵領域,實施省部戰略合作,鼓勵和支持各級政府、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產學研基地。建立軍民結合的新的科技管理體制,實現軍用產品與民用產品研製生產的協調,促進軍民科技各環節的有機融合。突出核心技術原始創新,集中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工程,著力突破一批產業共性關鍵技術和配套技術。加快建設一批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和企業技術中心等科技創新平台。重點建立一批技術創新基地、科研成果轉化基地和產業孵化基地。創建國家創新科技園區。

新型城鎮化

把推進新型城鎮化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戰略重點和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根本途徑。切實轉變城市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1、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按照“布局集中、功能緊湊、發展集約、生態友好、合理分工”的要求,加強城鎮發展的科學規劃,加速形成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體系。著力打造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長極,提高經濟首位度和輻射帶動能力。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提質擴容。做大做強區域中心城市,扶持發展省際邊界地區中心城市和邊貿城鎮,突出支持一批發展潛力大、區位條件優越的縣(市)發展成為中等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全國“百強縣”,建設一批高品質、功能型、特色型的精品小城鎮。
2、全面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進入市政公用設施建設領域,加快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城市公共產品供給,提升城市公共服務功能;完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優先發展城市公共運輸;加強城市綠地保護和建設,推廣綠色建築和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城市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加快城鎮住宅建設,建立住房市場供應與政府保障房供應相結合的供應體系,加大普通商品房供給力度,加快中小城市房地產市場發展,促進房地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力度,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條件。
3、統籌城鄉發展。以加快新型城鎮化帶動城鄉協調發展。協調推進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加快轉變城鄉“二元”結構,形成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大力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的一體化。加強城鄉規劃的管理和協調,加快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形成比較完善的城鄉規劃編制體系和城鄉一體的空間規劃管制體系。統籌城鄉產業發展,引導城市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等生產要素向農村合理流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市道路、供水、污水垃圾處理、園林綠化等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逐步使城鄉居民均等享有醫療、教育、文化、衛生等基本公共服務。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城鎮戶籍限制,使在城鎮穩定就業和居住的農民有序轉變為城鎮居民。有計畫有步驟地解決好農民工在城鎮的就業和生活問題,逐步實現農民工在勞動報酬、子女就學、公共衛生、住房租購以及社會保障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農業現代化

以確保糧食安全、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生態化為重點,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1、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運用現代科技和先進生產方式改造提升傳統農業。加強產糧大縣、商品糧基地建設,主要依靠複種擴面、技術推廣、改良土壤、機械作業、良種良法、防災保產等手段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600億斤以上。重點改造提升水稻、畜禽、水果、茶葉、油料、蔬菜、水產、棉麻、竹木、中藥材等10大支柱產業。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技術裝備水平。深化農村經營制度改革,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積極推進農業基地化標準化生產,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推行“公司+基地+農戶”、“期貨+訂單”的經營模式。加快完善農業生產、經營、流通等服務體系,積極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發展農村信用擔保和農村小額貸款,加快建立農村保險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生態農業,推廣農業清潔生產技術,擴大綠色、有機、無公害等生態農產品生產。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休閒農業、城市農業和外向型農業。
2、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堅持用新型工業化帶動農業現代化,圍繞產業鏈建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重點培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龍頭企業與合作社、農戶有效對接。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園區,推動農產品加工走園區化、集群化發展路子。加強品牌建設,打造一批在全國有競爭力的知名品牌和馳名商標。力爭到2015年全省農產品加工銷售收入達到7000億元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
3、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堅持把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作為增加農民收入和富裕農民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大力承接產業轉移,加快發展城鄉服務業,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加強就業指導和服務,擴大勞務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合理引導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就業。實施農民創業促進工程,建設一批農民創業基地和創業園,在信貸、稅收、用地等方面實行優惠措施,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就業。加強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健全農民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體系,繼續實施“百萬農民培訓計畫”和“陽光工程”,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和就業能力。
4、全面提高鄉村規劃建設水平。以規劃為龍頭,以村莊整治建設為重點,以農民集中居住為導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加強鄉村布局規劃,按照“適度集聚、節約土地、有利生產、方便生活”的原則,科學合理確定鄉村居民點的布局和數量,到2012年底全面完成全省鄉村布局規劃編制工作。以鄉村布局規劃為依據,採取鼓勵政策措施,推動農村新建改建住房按鄉村布局規划進行。抓好村容村貌治理和鄉鎮集市的環境整治,建設一批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探索“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垃圾集中處理辦法,逐步實行城鄉垃圾集中處理。引導鄉村工業合理布局、規模發展、集中治污。著力解決鄉村飲水困難,讓農村居民喝上乾淨的水。推廣使用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村沼氣,建立農村清潔能源體系。

信息化

推進信息化,建設“數字湖南”,是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抓手,是提升我省綜合實力、經濟競爭力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支撐。
1、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按照產業化發展、市場化推動、國際化運作的思路,扶持信息產業龍頭企業和重點產業園區。重點發展軟體和信息服務業、信息網路經濟、消費類終端、新型顯示器件等信息產業集群,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突出加強與IT大企業的交流合作,推動國際知名電子企業來湘合作發展信息產業。加快發展電子商務、信息服務外包、三網融合增值服務、數字內容、物流信息服務等新型信息服務業,構建現代信息服務業體系。打造全國一流的移動電子商務核心平台,建設移動電子商務產業園和中國移動電子商務產品創新基地兩大園區,努力實現技術、商業模式、社會協作機制三大創新。
2、提升信息化支撐能力。大力發展寬頻傳輸網,提高寬頻接入網的覆蓋率。加快推進村村通寬頻工程,努力提高鄉(鎮)村網際網路接入能力。積極發展下一代網路技術。推進軟體產業基地國際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湖南超算中心建設,大力發展雲計算。加快建設下一代網際網路技術試驗與套用創新基地、物聯網研發和成果轉化基地、下一代網際網路設備與軟體研發試驗基地,加快建設智慧型電網,推進物聯網產業發展布局。
3、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加強長株潭和11個省級“兩化融合”試驗區建設,推動裝備製造等11個傳統行業信息化改造。大力實施企業信息化“登高計畫”,推進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過程智慧型化、生產裝備數位化、經營管理網路化。加強節能減排的信息產品研發。到2015年全省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綜合指數”由目前的0.4提高到0.7。
4、提高全社會信息化水平。加快人口、法人單位、地理空間等國家基礎信息庫建設,拓展相關套用服務。加快推進“呼叫中心”、“數據中心”和“災備中心”等信息服務中心建設,完善服務平台。推進三網融合,加強網路統籌規劃和共建共享。積極推進農村信息化,加強涉農信息資源整合,以村綜合信息服務站建設為內容,打造服務“三農”的綜合信息平台,實施農村信息化管理“零公里”基礎建設等10大農村農業信息化重點工程。加快建立電子政務公共服務體系,逐步實現政府網上辦公、無紙化會議和行政許可項目線上辦理。整合資源,形成全面覆蓋、高效靈敏的社會管理信息網路和社區信息化網路服務平台。

資源節約型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它包括資源節約觀念、資源節約型主體、資源節約型制度、資源節約型體制、資源節約型機制、資源節約型體系等。
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節約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資源節約觀念是指人們從節省原則出發,克服浪費,合理使用資源的意識。節約意識(觀念)作為客觀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對資源嚴重稀缺的認識基礎上的。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在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氣。
資源節約型主體。資源節約型主體主要包括:資源節約型政府、資源節約型社會團體、資源節約型軍隊、資源節約型企業、資源節約型事業單位、資源節約型家庭等。其中,資源節約型企業是指既追求企業生產成本節約又兼顧企業生產的社會成本節約,既考慮企業自身效益又兼顧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既考慮當前利益又兼顧長遠利益,能使企業自身效益與社會效益之和達到最大值,使企業生產成本和社會因企業生產而必須支付的社會成本之和達到最小值的企業。
資源節約型制度。資源節約型制度是約束人們浪費資源,規範人們合理使用資源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關道德規範等相互聯繫、互為補充的各種制度的總稱。
資源節約型體制。資源節約型體制是資源節約型制度的實現形式和組織方式,包括資源節約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法律體制等。
資源節約型機制。它是資源節約型制度、體制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的互為關聯、相互作用、彼此約束、協調運轉的各種機能的總和。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資源節約型機制是一個大系統,它通過資源節約型管理系統來具體運作。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子系統:資源探測管理系統、資源開採管理系統、資源加工管理系統、資源運輸管理系統、資源消耗預警系統、資源使用監測管理系統和資源節約調控系統。其中,資源探測管理系統是對我國現存資源總量進行科學摸底,探明實有存量,為資源長遠開採制訂科學合理規劃提供依據的系統;資源開採管理系統是對資源開採制訂科學的中長期規劃,並依據規劃,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進行資源開採的系統;資源加工管理系統是採用先進加工技術,以最低加工成本、最高綜合利用率加工資源的系統;資源運輸管理系統是以最低的運輸成本、最低的運輸損耗、最快捷的運輸方式運送貨物的運輸組織和管理網路的系統;資源消耗預警系統是由資源探測信號、價格信號、供給信號、需求信號、運輸信號和環境污染信號等形成的,能全方位、多層次、全天候預警資源消耗程度的系統;資源使用監測管理系統是依據事先制定的標準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單位使用資源的數量進行日常監督、測算和反饋的系統;資源節約調控系統是由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組成的,能調節和減少資源使用的相互聯繫、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的有機調控系統。
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節約型體系。資源節約型體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產業為標準劃分的資源節約型產業體系,主要包括:重效益、節時、節能、節約原材料的工業體系,規劃科學、設計優良、節地省材、質量過硬的基本建設體系,節水、節地、節時、節能的“二高一優”節約型農業體系,節時、節能、重效益的節約型運輸體系,適度消費、勤儉節約的節約型生活服務體系;另一類是戰略資源節約型體系,即有關戰略資源從生產、流通、分配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形成的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有機節約整體。

環境友好型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以環境友好為特徵的新的人類社會發展形態,是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也必然是人與人基本和諧的社會。
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生產力水平和生產活動的組織方式決定了經濟基礎,進一步決定了上層建築。所以,經濟發展模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社會發展形態的性質和方向。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過度索取和以犧牲環境容量為代價來獲得財富數量的增長,表現出典型的高消耗、低效益和高污染排放特徵。因此,環境友好型經濟發展模式的首要任務是實現低資源能源消耗、高經濟效益、低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也就是說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綠色的政治制度保障。這裡的綠色政治制度內容至少應包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全面的政績觀和環境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等三個方面。它們是保證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最高制度保障。只有這些基本制度建立和落實好了,政府才可能進一步制定和切實實施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政績考核制度、綠色貿易政策和綠色財稅金融政策等環境友好型的管理制度和政策。綠色政治制度既要依靠綠色的政治家及其政府,更要憑藉公眾的綠色力量,實行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
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價值基礎。要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先建立超越傳統工業文明的生態文明,使人類在經濟、科技、法律、倫理以及政治等領域建立起一種追求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和諧的對環境友好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並以生態規律來改革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綠色科技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技術支撐。人類科技發展史充滿了對抗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思維,已有的科技極大地延伸和豐富了人類占有和掠奪自然的能力,加劇了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導致了自然界對人類報復性的反應。換句話說,環境危機具有一定的技術內涵,即人類誤用技術或無節制的利用技術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和惡化。環境友好型社會需要突破傳統的科技進步的邏輯思維方式,科技進步的新思維應著眼和立足於人與自然的共生和共存,而不是對抗和征服。傳統工業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續的資源範圍,而綠色科技應該是指向豐裕、清潔、可持續利用的資源範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