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節約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部署之一。指通過對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循環利用、有效保護和替代,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使污染物產生量最小化並使廢棄物得到無害化處理,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社會。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和促進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也是實現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中共中央明確提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在社會生產、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儘可能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是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興衰,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決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資源節約型社會
  • 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 提出:中共中央明確提出
  •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介紹,發展歷程,指導思想,組成,建立途徑,重大意義,

介紹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在生產、流通、消費等領域,通過採取法律、經濟和行政等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和社會收益,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社會。
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第一,要確立節約資源的重要戰略地位,將節約資源提升到基本國策的高度,將“控制人口,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作為我國新時期的基本國策。並以此為依據建立綜合反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等因素和體現科學發展觀的指標體系,徹底改變片面追求GDP增長的行為。第二,要儘快扭轉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經濟成長方式,逐步建立資源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要通過技術進步改造傳統產業和推動結構升級,儘快淘汰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落後生產工藝。逐步形成有利於資源持續利用和環境保護的、合理的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升級。第三,要倡導資源節約型的消費方式,以資源節約型的產品滿足人民民眾的需要。在滿足民眾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倡導適度、節儉、公平和綠色的可持續消費模式,儘可能減少對資源的依賴和生態的破壞。

發展歷程

對於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生產活動中存在的巨大浪費現象,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早在1995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上,就提出了實現“經濟成長方式”和“經濟體制”兩個根本性轉變的戰略要求。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這次全會明確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此後,針對中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系列關係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促進中國經濟成長方式改變、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消耗的改革措施相繼出台。以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頒布實施為契機,政府各個部門清理了一大批行政許可事項,把本來應該由市場決定的行為,交還給市場。
2005年6月27日下午,胡錦濤指出,“節約能源資源,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路子,是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也是關係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此後,國務院頒發了《國務院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重點工作通知》,對建設節約型社會工作進行了部署
2018年12月18日,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堅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主體功能區制度逐步健全,節能減排取得重大進展,重大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進展順利,生態環境治理明顯加強,積極參與和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中國人民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更加美麗宜人!
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

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緊緊圍繞實現經濟成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加強法制建設,完善政策措施,強化節約意識,儘快建立健全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體制和機制,逐步形成節約型的增長方式和消費模式,以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組成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它包括資源節約觀念、資源節約型主體、資源節約型制度、資源節約型體制、資源節約型機制、資源節約型體系等。  資源節約觀念。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資源節約觀念是指人們從節省原則出發,克服浪費,合理使用資源的意識。
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
節約意識(觀念)作為客觀存在的反映,是建立在對資源嚴重稀缺的認識基礎上的。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在全社會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氣,養成人人都樂於節約一張紙、一度電、一滴水、一粒米、一塊煤的良好習慣。
資源節約型主體。資源節約型主體主要包括:資源節約型政府、資源節約型社會團體、資源節約型軍隊、資源節約型企業、資源節約型事業單位、資源節約型家庭等。其中,資源節約型企業是指既追求企業生產成本節約又兼顧企業生產的社會成本節約,既考慮企業自身效益又兼顧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既考慮當前利益又兼顧長遠利益,能使企業自身效益與社會效益之和達到最大值,使企業生產成本和社會因企業生產而必須支付的社會成本之和達到最小值的企業。
資源節約型制度。資源節約型制度是約束人們浪費資源,規範人們合理使用資源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有關道德規範等相互聯繫、互為補充的各種制度的總稱。
資源節約型體制。資源節約型體制是資源節約型制度的實現形式和組織方式,包括資源節約型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法律體制等。
資源節約型機制。它是資源節約型制度、體制在經濟運行過程中形成的互為關聯、相互作用、彼此約束、協調運轉的各種機能的總和。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資源節約型機制是一個大系統,它通過資源節約型管理系統來具體運作。
它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子系統:資源探測管理系統、資源開採管理系統、資源加工管理系統、資源運輸管理系統、資源消耗預警系統、資源使用監測管理系統和資源節約調控系統。其中,資源探測管理系統是對我國現存資源總量進行科學摸底,探明實有存量,為資源長遠開採制訂科學合理規劃提供依據的系統;資源開採管理系統是對資源開採制訂科學的中長期規劃,並依據規劃,以最低成本、最大效益進行資源開採的系統;
資源加工管理系統是採用先進加工技術,以最低加工成本、最高綜合利用率加工資源的系統;資源運輸管理系統是以最低的運輸成本、最低的運輸損耗、最快捷的運輸方式運送貨物的運輸組織和管理網路的系統;資源消耗預警系統是由資源探測信號、價格信號、供給信號、需求信號、運輸信號和環境污染信號等形成的,能全方位、多層次、全天候預警資源消耗程度的系統;
資源使用監測管理系統是依據事先制定的標準對國民經濟各部門、各單位使用資源的數量進行日常監督、測算和反饋的系統;資源節約調控系統是由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組成的,能調節和減少資源使用的相互聯繫、相互補充、相互制約的有機調控系統。  資源節約型體系。資源節約型體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產業為標準劃分的資源節約型產業體系,主要包括:重效益、節時、節能、節約原材料的工業體系,規劃科學、設計優良、節地省材、質量過硬的基本建設體系,節水、節地、節時、節能的“二高一優”節約型農業體系,節時、節能、重效益的節約型運輸體系,
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
適度消費、勤儉節約的節約型生活服務體系;另一類是戰略資源節約型體系,即有關戰略資源從生產、流通、分配到消費的各個環節形成的相互關聯、相互制約的有機節約整體。

建立途徑

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必須從國情出發,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巨觀調控體系,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這是節約資源、提高效益的根本所在。其中要著重考慮建設合理的資源價格體系,用價格槓桿調節資源的利用。
如目前不合理的水價是阻礙水資源基礎產業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水價導致了水資源的大量浪費,使與水相關產業的經營發展面臨嚴重困難;同時,水價體系的不合理也是造成水污染嚴重的原因之一。
資源節約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
完善產權制度
只有明晰了資源的產權,才能最大程度地發揮資源的效益,做到物盡其用,使資源的損失浪費降到最低限度。既應明晰自然資源的產權,最佳化自然資源配置,節約自然資源,使自然資源利用率達到最高;又應保護智慧財產權,提高人們研究、開發和推廣套用資源節約型技術的積極性。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大力發展套用技術,促進全社會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加快節能技術開發和推廣,目前應重點支持一批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技術開發、技術改造項目,加快成熟技術的推廣套用,重點推廣節油代油、潔淨煤和節電、節水技術。大力研究和開發利用太陽能、地熱能、風能、海洋能、核能以及生物能等“綠色能源”的新技術和新工藝。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促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相協調,在全社會提倡綠色生產方式和文明消費,倡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生產模式,大力開展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為此,應通過各種形式,廣泛宣傳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鼓勵和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可持續發展。
制訂開發和利用規劃
重點編制節電、節水、節油、資源綜合利用等專項中長期規劃,為工業節水、能源節約、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化發展、牆體材料革新、散裝水泥和環保產業發展提出明確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發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發展循環經濟
加快制定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戰略,明確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思路、目標、步驟和政策措施,用以指導全國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強化政策導向,堅持鼓勵與限制相結合;加快建立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和相關技術體系,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技術支撐。
加強法制建設
加強環境資源、糧食資源、水資源及各種主要礦產資源保護法的制定和完善;制定反對浪費的法律法規,為懲罰嚴重破壞環境資源者和嚴重浪費資源者提供法律依據;完善產權法律制度,規範和理順產權關係,保護各種產權權益,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完善產品質量和市場交易法律法規,嚴厲打擊坑蒙拐騙以及制假售假行為,規範市場交易,減少資源損失。

重大意義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由中國基本國情決定的。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較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今後一個時期,人口還要增長,人均資源占有量少的矛盾將更加突出。能源短缺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軟肋”,淡水和耕地緊缺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這種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路子。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中國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發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的關係。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前提下實現經濟較快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環境保護和治理,讓人民民眾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障。中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經濟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工業化不斷推進,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城市化步伐加快,資源需求持續增加,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將越來越大。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節約資源。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既是當前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重要保障。
水資源告急造成土地乾旱水資源告急造成土地乾旱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解決中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資源問題,著眼點和立足點必須放在國內。近年來,中國石油、礦產等重要資源進口越來越多,對國外市場依賴程度越來越大。過多地進口資源,不僅耗費大量資金,而且會加劇國際市場供求矛盾,帶來一系列經濟、政治、外交方面的問題。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控制和降低對國外資源的依賴程度,對於確保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總之,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事業,事關人民民眾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一定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增強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增強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對國家和人民高度負責、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把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工作擺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切實用大力氣抓緊抓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