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與政策研究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與政策研究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與政策研究》是2012年8月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祥榮

基本介紹

  • 書名: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與政策研究
  • 作者:王祥榮
  • ISBN:9787309089677
  • 頁數:351
  • 定價:40.00元
  •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與政策研究》依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與政策研究”(06&ZD024),對我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過程進行了評估、監測和預警;針對我國地理區位、區域差異以及社會發展的時空特徵,初步建立了一套科學、完整、適用的資源利用和環境建設的理論與方法技術體系。全書邏輯體系包括: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定性與定量兩種屬性,巨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次,結構、功能和類型三項內容,調查與分析、理論與技術、模擬與評價、對策與機制、實踐與套用五大模組。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與政策研究》對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政策支持和豐富的案例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適於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決策人員以及一般讀者參考。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義
(一)符合世界發展的趨勢與潮流
(二)堅持科學發展觀、實現國家戰略任務的重大需求
(三)我國資源環境基本國情的現實要求
二、研究架構
三、研究技術路線及架構
四、研究創新點
(一)全書創新點
(二)各子篇章主要創新點
第二章 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概念、科學內涵
一、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概念
二、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內涵
三、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提出
四、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概念
五、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內涵
六、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係
七、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概念
八、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含義
第三章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體系研究
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LCA—EF—ES評價理論
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AHP—PCA閾值理論
三、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PREED系統耦合理論
(一)PREED系統耦合理論框架
(二)PREED系統耦合理論概念界定
(三)PREED系統耦合理論內涵
(四)PREED系統耦合理論特徵
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共軛規劃理論
五、城市代謝理論
(一)城市水環境代謝的概念
(二)城市水環境代謝的內涵
(三)城市水環境代謝的功能
六、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生態控制理論
(一)生態控制的理論支撐
(二)生態控制理論特徵
七、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模式
(一)生態島建設中“生態”的定義
(二)生態島的概念
(三)生態島建設的科學內涵
(四)建設生態島的主要目標
(五)生態島建設基本原則
第四章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國內案例
一、長三角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評價
(一)研究意義
(二)區域概況
(三)研究方法
(四)結果與分析
二、上海浦東新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區的研究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背景
(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區的概念和內涵
(四)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區的特徵
(五)SEA(戰略環評)指標體系的構建和評價方法
(六)浦東新區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SEA指標體系構建
(七)浦東新區SEA指標體系綜合評價
(八)浦東新區環境管理能力建設研究
(九)浦東新區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城區的模式研究
三、福州東部新城的案例研究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背景
(三)區域概況
(四)研究方法
(五)結果與分析
四、杭州市生態帶概念規劃的研究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背景
(三)區域概況
(四)研究方法
(五)結果與分析
五、中國東部城市水環境代謝研究
(一)研究意義
(二)項目背景
(三)區域概況
(四)研究方法
(五)結果與分析
六、上海寶山區環境友好型城市複合生態系統耦合關係評價研究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背景
(三)區域概況
(四)研究方法
(五)結果與分析
七、上海崇明生態島建設研究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背景
(三)區域概況
(四)研究方法
(五)崇明生態島建設指標體系
(六)結果與分析
八、河南漯河市資源環境評價和生態功能區劃研究
(一)研究意義
(二)區域概況
(三)研究方法
(四)結果與分析
九、基於GIS和模糊綜合評價的主體功能區劃研究——以重慶市為例
(一)研究意義
(二)項目背景
(三)研究方法
(四)基礎理論分析
(五)區域概況
(六)評價模型構建
(七)重慶市主體功能區劃方案
(八)重慶市主體功能區建設探討
十、“低碳城市”理論研究
(一)“低碳城市”的理念及研究背景
(二)國內外研究進展綜述
第五章 中國資源利用狀況情景分析
一、中國的能源狀況
(一)中國能源產量、構成及未來發展情景預測
(二)中國能源消費量、構成及未來發展情景預測
(三)中國能源缺口分析
(四)中國能源長期需求總量控制目標分析
(五)中國能源消費者貢獻分析
(六)石油生產、消費和進出口情況
(七)煤炭生產、消費和進出口情況
(八)中國電力生產和消費情況
(九)能源加工轉換效率
(十)人均生活能源消費量
(十一)能耗利用效率評價
二、水資源狀況
(一)用水總量及構成
(二)全國城市水資源供應和消耗情況
(三)全國各地區城市水消耗總量
(四)全國各地區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
(五)全國及各地區水資源量
三、中國社會總物質資源投入分析
(一)基本物質投入總量及構成
(二)非能源性礦物資源投入量
(三)化石能源投入量
(四)生物質資源投入
(五)水資源投入量
第六章 工業系統各行業綜合污染度評價
一、評價方法
(一)評價指標體系
(二)指標的正規化
(三)權重值的確定
(四)綜合結果計算
二、評價結果
(一)產生污染度
(二)排放污染度
三、結論
第七章 中國省際間工業污染轉移量評估方法與案例研究
一、評估方法
(一)污染物排放指標的確定
(二)各工業行業部門污染轉移量計算
(三)數據來源
(四)各省工業污染轉移總量計算
二、案例研究
(一)北京
(二)上海
(三)浙江
(四)江蘇
(五)安徽
(六)廣東
(七)河北
(八)遼寧
三、結論與討論
第八章 “兩型社會”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一、評價指標的設定原則
(一)科學性與真實性原則
(二)完備性與覆蓋性原則
(三)獨立性與整體性原則
(四)動態性與持續性原則
(五)可控性與可獲得性原則
二、指標體系的設計思路
(一)經濟類指標設計思路
(二)社會類指標設計思路
(三)效率類指標設計思路
(四)社會類指標設計思路
(五)技術教育類指標設計思路
(六)環境類指標設計思路
三、指標體系的基本框架
第九章 “兩型社會”建設效果評估
一、指標體系——經濟系統
(一)地區經濟規模貢獻度
(二)經濟集約化貢獻度
(三)勞動生產率貢獻度
(四)貿易競爭力貢獻度
二、指標體系——資源系統
(一)耕地資源賦存豐度
(二)水資源賦存豐度
(三)礦產資源賦存豐度
三、指標體系——效率系統
(一)能源效率貢獻度
(二)用地效率貢獻度
(三)用水效率貢獻度
(四)農業資源效率貢獻度
四、指標體系——社會系統
(一)政府財政貢獻度
(二)基礎設施貢獻度
(三)居民生活質量高度
五、指標體系——教育技術系統
(一)教育系統貢獻度
(二)科技成果及質量體系貢獻度
六、指標體系——環境系統
(一)環境效率貢獻度
(二)生態建設效果貢獻度
(三)災害抗逆能力貢獻度
(四)環境抗逆能力貢獻度
七、2003~2007年各地區“兩型社會”建設效果綜合評估
八、2008~2009年度公眾節約指數報告
(一)2008~2009年度公眾節約指數
(二)公眾節約分類指數
(三)公眾節約橫向差異指數
(四)公眾節約縱向差異指數
第十章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預警體系
一、評價指標體系
(一)評價指標選取原則
(二)評價指標體系構成
(三)各項指標及其具體釋義
二、數據來源
三、評價方法
(一)數據標準化
(二)評價模型
(三)生態預警警度及警區分級
四、評價結果分析
第十一章 中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模式的國際比較
一、美國模式
(一)確立法律的基礎地位
(二)減排儘量成本節約
(三)極大地促進市場機制運用
(四)制衡機制
二、歐盟模式
三、日本模式
(一)巨觀層面
(二)微觀層面
四、拉美模式
五、印度模式
(一)為環保立法,建立環境管理體系
(二)加大扶貧力度,制定各項環境政策
(三)全球範圍內參與環境保護
(四)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
(五)加強環境教育,提倡公眾參與
六、各國模式對中國的啟示
(一)市場機制下的法律與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二)排污權等環境交易方面應建立全國性大市場
(三)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地區)的交易與合作
(四)廣泛地簽訂環境協定
(五)綠色GDP或可以成為中國借鑑之處
(六)開展全民節約意識教育
(七)日本環境保全型農業和循環型農村建設
(八)要協調經濟發展和資源與環境問題,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
(九)重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城市化問題
(十)將扶貧脫貧與兩型社會建設相聯繫
第十二章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運作模式、途徑和實證
一、基本模式
(一)循環型社會模式
(二)循環經濟模式
(三)結構調整模式
(四)科技投入模式
二、實施途徑
(一)發展生態工業園區
(二)發展生態農業
(三)改變生產組織方式
(四)改變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
(五)加大科技投入
(六)發展“靜脈產業”
(七)發展生態交通
(八)加強宣傳教育
三、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模式和途徑選擇
四、無錫市案例研究
(一)社會經濟與環境特徵
(二)主要問題
(三)建設模式和途徑研究
(四)無錫市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政策建議和保障體系
第十三章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政策工具分析
一、命令—控制型環境政策工具
(一)命令—控制型環境政策工具形態
(二)命令控制型環境政策工具實施中的問題
二、經濟刺激型環境政策工具
(一)經濟刺激型環境政策工具形態
(二)經濟刺激型政策工具實施中的問題
三、公眾參與型環境政策工具
(一)公眾參與型環境政策工具形態
(二)公眾參與型環境政策工具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第十四章 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政策架構及模式
一、在巨觀層次上,側重於國家和政府行為
二、在中觀層次上,側重於區域環境和產業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在微觀層次上,側重於企業和經濟主體行為
四、兩型社會的政策模式
(一)政策模式問題提出
(二)政策模式爭論: 協調與整合
(三)統籌治理模式
第十五章 建立適合“兩型社會”需要的社會與司法保障
一、公民環境權及公民參與政策工具
二、司法救助: 環境正義的維護
(一)環境正義司法救助的現狀
(二)環境公益訴訟現有法律規定
(三)地方政府環境公益訴訟實踐
(四)環境公益訴訟的中央政府態度
三、社會抗爭:公民環境權實現最後的選擇
主要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