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統目的
建造此系統的目的有以下幾點:
為用戶提供更準確的數據
減低對全球定位系統的依賴,尤其是在發生戰爭時。
歷史
2003年5月26日,
歐盟及
歐洲航天局通過了伽利略計畫的第一部分,包括於1999年從
法國、
德國、
義大利及
英國四國各自提出的不同概念中,經四國的工程師將之整合而成的共同概念設計。該系統主要是供民用,與設計作軍事用途的全球定位系統系統不同,因美國保留可限制GPS的信號強度、準確度,以及把整組系統關閉的權力,因此當美國介入某場重大戰爭,民間有可能無法使用全球定位系統。還有,美國政府是於2000年才開始放寬民間使用全球定位系統系統的限制。理論上,歐洲的伽利略系統是不會把系統資源全部抽起作軍事用途,並會提供比全球定位系統更準確的結果,到系統完工開放時,將會開放予全球的軍民共同使用。
歐洲委員會在為系統的下一部分作安全注資時遇上了麻煩,當時一些歐洲國家出現經濟衰退,在注資時也格外小心。在九一一事件發生之後,美國政府大力反對歐盟的伽利略計畫,揚言當美國採取軍事行動時,歐盟的伽利略系統只會“令全球定位系統的開關形同虛設”。至2002年1月17日,伽利略計畫一名發言人表示在美國的壓力下,使伽利略計畫“接近死亡”。
幾個月後,事件出現戲劇性轉變,美國政府對“伽利略計畫”態度開始軟化,而歐盟成員國認為它們也應擁有自己的定位及計時系統,至2002年底,計畫獲得不少成員國的認同及支持,也因此出現了過度注資,成為了歐洲航天局要面對的新難題,就是如何去減低成員國的注資。
2003年3月20日,美國聯同另外3個國家開始進攻
伊拉克,使得歐盟加速去研發一組不受美國控制的定位系統。
歐盟及歐洲航天局於2002年3月接受了計畫的注資,並在2003年5月26日作總結報告,至2005年年底,其資金為11億歐元。該系統將使用30顆人造衛星,會於2006年至2010年間陸續發射升空,並將於2010年供民間使用。系統的總耗資將達30億歐元,包括在地球上的控制中心等內部架構,它們將會於2006年至2007年間建造。所需資金當中,將有近2/3是來自私營公司及投資者,其餘1/3將由歐盟及歐洲航天局撥出。在系統開放使用時,使用支援伽利略的接收裝置將可使用,另外系統將提供收費的增值服務,包括免費服務沒有的加密數據、準確度及頻寬更高。
2004年6月,歐盟通過系統使用頻率的標準,將採用美國的“二進制偏置載頻1.1”標準,使歐美雙方軍力均可互相攔截對方系統的信號,從而無需把整組系統關掉。
2011年的發射
2005年12月28日,格林尼治時間清晨5點19分,“伽利略”系統的首顆實驗衛星“GIOVE-A”由俄羅斯“聯盟-FG”火箭從哈薩克斯坦的
拜科努爾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2011年10月,伽利略定位系統其中兩枚衛星(Soyuz rocket)在
法屬蓋亞那太空中心由俄羅斯
聯盟號運載火箭搭載升空。
國際參與
中國於2003年9月加入“伽利略計畫”,並將在往後幾年間投資2.3億歐元。
2004年7月,
以色列與歐盟簽訂協定,成為“伽利略計畫”的合作夥伴。
2005年6月3日,歐盟與
烏克蘭草簽了一份協定,讓烏克蘭加入“伽利略計畫”。
2006年9月9日,
韓國同歐盟簽訂了有關韓國參與伽利略計畫的協定。[1]12月12日,歐盟與
摩洛哥簽署了伽利略計畫的合作協定。[2]
系統概述
衛星
服務
“伽利略系統”將提供以下四種導航服務:
開放服務 (Open Service):開放服務提供任何人自由使用,開放服務的信號將會廣播1164-1214MHz 及 1563-1591MHz 兩個頻帶上。同時接收兩個頻帶的信號水平誤差<4米,垂直誤差<8米,如果只接收單一頻帶仍然有 <15米的水平誤差 及 <35米的垂直誤差與GPS 的 C/A 碼相當。
商業服務 (Commercial Service)
公共規範服務 (Public Regulated Service)
生命安全服務 (Safety of Life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