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

《中國製造2025》是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批,由國務院於2015年5月印發的部署全面推進實施製造強國的戰略檔案,是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製造2025
  • 外文名:Made in China 2025
  • 發布時間:2015年5月19日
  • 發布機構國務院
  • 發文字號:國發〔2015〕28號
背景及意義,時間年表,方針和目標,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基本原則,主要內容,戰略任務,五大工程,十大領域,實施進展,領導小組,示範城市,廣州,寧波,蘇南城市群,珠江西岸城市群,成都,長株潭衡城市群,武漢,泉州,長春,瀋陽,青島,吳忠,湖州,鄭洛新,合肥,贛州,指標解讀,國際評價,

背景及意義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十八世紀中葉開啟工業文明以來,世界強國的興衰史和中華民族的奮鬥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製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製造業,是我國提升綜合國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
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製造業持續快速發展,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有力推動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顯著增強綜合國力,支撐世界大國地位。然而,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中國製造業仍然大而不強,在自主創新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質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顯,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巨。
《中國製造2025》由百餘名院士專家著手制定,為中國製造業未來10年設計頂層規劃和路線圖,通過努力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三大轉變,推動中國到2025年基本實現工業化,邁入製造強國行列。

時間年表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首次提出“中國製造2025”的宏大計畫。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強組織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實現製造業升級。也正是這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製造2025》。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製造2025》。
2015年6月15日,李克強先後考察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在考察中,李克強說,中國製造在國家綜合國力提升中功不可沒,但要看到,我們在國際產業分工中總體還處於中低端水平。新形勢下,實施“中國製造2025”,推動製造業由大變強,不僅在一般消費品領域,更要在技術含量高的重大裝備等先進制造領域勇於爭先。
2015年4月、7月和11月,李克強總理先後就經濟形勢召開了三次專家和企業負責人座談會。在這三次座談會上,鋼鐵、裝備製造、物流等諸多傳統製造業領域的企業負責人參會,“中國製造2025”成為李克強在每次座談會上必提的話題。他反覆強調,中國經濟升級發展根本靠改革創新。企業是市場主體,也是創新主體,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抓住國家推出“中國製造2025”等,面向市場,貼近需求,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
2016年8月24日,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部署促進消費品標準和質量提升,增加“中國製造”有效供給滿足消費升級需求。

方針和目標

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促進制造業創新發展為主題,以提質增效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推進智慧型製造為主攻方向,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防建設對重大技術裝備的需求為目標,強化工業基礎能力,提高綜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有中國特色的製造文化,實現製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

基本方針

——創新驅動。堅持把創新擺在製造業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於創新的制度環境,推動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突破一批重點領域關鍵共性技術,促進制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質量為先。堅持把質量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生命線,強化企業質量主體責任,加強質量技術攻關、自主品牌培育。建設法規標準體系、質量監管體系、先進質量文化,營造誠信經營的市場環境,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
——綠色發展。堅持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重要著力點,加強節能環保技術、T藝、裝備推廣套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回收利用效率,構建綠色製造體系,走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
——結構最佳化。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關鍵環節,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最佳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企業群體,走提質增效的發展道路。
——人才為本。堅持把人才作為建設製造強國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選人、用人、育人機制,加快培養製造業發展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技能人才。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建設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製造業人才隊伍,走人才引領的發展道路。

基本原則

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全面深化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激發企業活力和創造力。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戰略研究和規劃引導,完善相關支持政策,為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針對制約製造業發展的瓶頸和薄弱環節,加快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切實提高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準確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加強戰略謀劃和前瞻部署,扎紮實實打基礎,在未來競爭中占據制高點。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堅持製造業發展全國一盤棋和分類指導相結合,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明確創新發展方向,促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快推動製造業整體水平提升。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重大需求,整合資源,突出重點,實施若干重大工程,實現率先突破。
自主發展,開放合作。在關係國計民生和產業安全的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領域,著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完善產業鏈條,形成自主發展能力。繼續擴大開放,積極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強產業全球布局和國際交流合作,形成新的比較優勢,提升製造業開放發展水平。

主要內容

一二三四五五十”的總體結構:
“一”,就是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最終實現製造業強國的一個目標。
“二”,就是通過兩化融合發展來實現這一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用信息化和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來引領和帶動整個製造業的發展,這也是我國製造業所要占據的一個制高點。
“三”,就是要通過“三步走”的一個戰略,大體上每一步用十年左右的時間來實現我國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標。
“四”,就是確定了四項原則。第一項原則是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第二項原則是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第三項原則是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第四項原則是自主發展和合作共贏。
“五五”,就是有兩個“五”。第一就是有五條方針,即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最佳化和人才為本。還有一個“五”就是實行五大工程,包括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的工程、強化基礎的工程、智慧型製造工程、綠色製造工程和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十”,就是十大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機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個重點領域。

戰略任務

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統籌謀劃,突出重點;必須凝聚全社會共識,加快製造業轉型升級,全面提高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
1.提高國家製造業創新能力
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製造業創新體系。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配置資源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提高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能力。
2.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
加快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融合發展,把智慧型製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著力發展智慧型裝備和智慧型產品,推進生產過程智慧型化,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的智慧型化水平。
3.強化工業基礎能力
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基礎能力薄弱,是制約我國製造業創新發展和質量提升的癥結所在。要堅持問題導向、產需結合、協同創新、重點突破的原則,著力破解制約重點產業發展的瓶頸。
4.加強質量品牌建設
提升質量控制技術,完善質量管理機制,夯實質量發展基礎,最佳化質量發展環境,努力實現製造業質量大幅提升。鼓勵企業追求卓越品質,形成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名牌產品,不斷提升企業品牌價值和中國製造整體形象。
5.全面推行綠色製造
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加快製造業綠色改造升級;積極推行低碳化、循環化和集約化,提高製造業資源利用效率;強化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努力構建高效、清潔、低碳、循環的綠色製造體系。
6.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
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重點,引導社會各類資源集聚,推動優勢和戰略產業快速發展。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十大領域。
7.深入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
推動傳統產業向中高端邁進,逐步化解過剩產能,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進一步最佳化製造業布局。
8.積極發展服務型製造和生產性服務業
加快製造與服務的協同發展,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業態創新,促進生產型製造向服務型製造轉變。大力發展與製造業緊密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推動服務功能區和服務平台建設。
9.提高製造業國際化發展水平
統籌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行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將引進來與走出去更好結合,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提升國際合作的水平和層次,推動重點產業國際化布局,引導企業提高國際競爭力。

五大工程

1.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建設工程
圍繞重點行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智慧型製造、增材製造、新材料、生物醫藥等領域創新發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重點開展行業基礎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成果產業化、人才培訓等工作。制定完善製造業創新中心遴選、考核、管理的標準和程式。
到2020年,重點形成15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力爭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製造業創新中心(工業技術研究基地)。
2.智慧型製造工程
 緊密圍繞重點製造領域關鍵環節,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裝備融合的集成創新和工程套用。支持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開發智慧型產品和自主可控的智慧型裝置並實現產業化。依託優勢企業,緊扣關鍵工序智慧型化、關鍵崗位機器人替代、生產過程智慧型最佳化控制、供應鏈最佳化,建設重點領域智慧型工廠/數位化車間。在基礎條件好、需求迫切的重點地區、行業和企業中,分類實施流程製造、離散製造、智慧型裝備和產品、新業態新模式、智慧型化管理、智慧型化服務等試點示範及套用推廣。建立智慧型製造標準體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統,搭建智慧型製造網路系統平台。
到2020年,製造業重點領域智慧型化水平顯著提升,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3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製造業重點領域全面實現智慧型化,試點示範項目運營成本降低50%,產品生產周期縮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業強基工程
開展示範套用,建立獎勵和風險補償機制,支持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領域套用。組織重點突破,針對重大工程和重點裝備的關鍵技術和產品急需,支持優勢企業開展政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的工程化、產業化瓶頸。強化平台支撐,布局和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創建一批公共服務平台,完善重點產業技術基礎體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受制於人的局面逐步緩解,航天裝備、通信裝備、發電與輸變電設備、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家用電器等產業急需的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和關鍵基礎材料的先進制造工藝得到推廣套用。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實現自主保障,80種標誌性先進工藝得到推廣套用,部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建成較為完善的產業技術基礎服務體系,逐步形成整機牽引和基礎支撐協調互動的產業創新發展格局。
4.綠色製造工程
 組織實施傳統製造業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節水治污、循環利用等專項技術改造。開展重大節能環保、資源綜合利用、再製造、低碳技術產業化示範。實施重點區域、流域、行業清潔生產水平提升計畫,紮實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源頭防治專項。制定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企業標準體系,開展綠色評價。
到2020年,建成千家綠色示範工廠和百家綠色示範園區,部分重化工行業能源資源消耗出現拐點,重點行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下降20%。到2025年,製造業綠色發展和主要產品單耗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綠色製造體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裝備創新工程
 組織實施大型飛機、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民用航天、智慧型綠色列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智慧型電網成套裝備、高檔數控工具機、核電裝備、高端診療設備等一批創新和產業化專項、重大工程。開發一批標誌性、帶動性強的重點產品和重大裝備,提升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突破共性關鍵技術與工程化、產業化瓶頸,組織開展套用試點和示範,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搶占競爭制高點。
到2020年,上述領域實現自主研製及套用。到2025年,自主智慧財產權高端裝備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明顯下降,基礎配套能力顯著增強,重要領域裝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十大領域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
積體電路及專用裝備。著力提升積體電路設計水平,不斷豐富智慧財產權(IP)和設計工具,突破關係國家信息與網路安全及電子整機產業發展的核心通用晶片,提升國產晶片的套用適配能力。掌握高密度封裝及三維(3D)微組裝技術,提升封裝產業和測試的自主發展能力。形成關鍵製造裝備供貨能力。
信息通信設備。掌握新型計算、高速互聯、先進存儲、體系化安全保障等核心技術,全面突破第五代移動通信(5G)技術、核心路由交換技術、超高速大容量智慧型光傳輸技術、“未來網路”核心技術和體系架構,積極推動量子計算、神經網路等發展。研發高端伺服器、大容量存儲、新型路由交換、新型智慧型終端、新一代基站、網路安全等設備,推動核心信息通信設備體系化發展與規模化套用。
作業系統及工業軟體。開發安全領域作業系統等工業基礎軟體。突破智慧型設計與仿真及其工具、製造物聯與服務、工業大數據處理等高端工業軟體核心技術,開發自主可控的高端工業平台軟體和重點領域套用軟體,建立完善工業軟體集成標準與安全測評體系。推進自主工業軟體體系化發展和產業化套用。
2.高檔數控工具機和機器人。
   高檔數控工具機。開發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及集成製造系統。加快高檔數控工具機、增材製造等前沿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以提升可靠性、精度保持性為重點,開發高檔數控系統、伺服電機、軸承、光柵等主要功能部件及關鍵套用軟體,加快實現產業化。加強用戶工藝驗證能力建設。
機器人。圍繞汽車、機械、電子、危險品製造、國防軍工、化工、輕工等工業機器人、特種機器人,以及醫療健康、家庭服務、教育娛樂等服務機器人套用需求,積極研發新產品,促進機器人標準化、模組化發展,擴大市場套用。突破機器人本體、減速器、伺服電機、控制器、感測器與驅動器等關鍵零部件及系統集成設計製造等技術瓶頸。
3.航空航天裝備。
航空裝備。加快大型飛機研製,適時啟動寬體客機研製,鼓勵國際合作研製重型直升機;推進乾支線飛機、直升機、無人機和通用飛機產業化。突破高推重比、先進渦槳(軸)發動機及大涵道比渦扇發動機技術,建立發動機自主發展工業體系。開發先進機載設備及系統,形成自主完整的航空產業鏈。
  
航天裝備。發展新一代運載火箭、重型運載器,提升進入空間能力。加快推進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型衛星等空間平台與有效載荷、空天地寬頻網際網路系統,形成長期持續穩定的衛星遙感、通信、導航等空間信息服務能力。推動載人航天、月球探測工程,適度發展深空探測。推進航天技術轉化與空間技術套用。
4.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大力發展深海探測、資源開發利用、海上作業保障裝備及其關鍵系統和專用設備。推動深海空間站、大型浮式結構物的開發和工程化。形成海洋工程裝備綜合試驗、檢測與鑑定能力,提高海洋開發利用水平。突破豪華郵輪設計建造技術,全面提升液化天然氣船等高技術船舶國際競爭力,掌握重點配套設備集成化、智慧型化、模組化設計製造核心技術。
5.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加快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套用,重點突破體系化安全保障、節能環保、數位化智慧型化網路化技術,研製先進可靠適用的產品和輕量化、模組化、譜系化產品。研發新一代綠色智慧型、高速重載軌道交通裝備系統,圍繞系統全壽命周期,向用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建立世界領先的現代軌道交通產業體系。
6.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繼續支持電動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掌握汽車低碳化、信息化、智慧型化核心技術,提升動力電池、驅動電機、高效內燃機、先進變速器、輕量化材料、智慧型控制等核心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形成從關鍵零部件到整車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創新體系,推動自主品牌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同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7.電力裝備。推動大型高效超淨排放煤電機組產業化和示範套用,進一步提高超大容量水電機組、核電機組、重型燃氣輪機製造水平。推進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備、先進儲能裝置、智慧型電網用輸變電及用戶端設備發展。突破大功率電力電子器件、高溫超導材料等關鍵元器件和材料的製造及套用技術,形成產業化能力。
8.農機裝備。重點發展糧、棉、油、糖等大宗糧食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耕、種、管、收、運、貯等主要生產過程使用的先進農機裝備,加快發展大型拖拉機及其複式作業機具、大型高效聯合收割機等高端農業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提高農機裝備信息收集、智慧型決策和精準作業能力,推進形成面向農業生產的信息化整體解決方案。
9.新材料。以特種金屬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種無機非金屬材料和先進複合材料為發展重點,加快研發先進熔煉、凝固成型、氣相沉積、型材加工、高效合成等新材料製備關鍵技術和裝備,加強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突破產業化製備瓶頸。積極發展軍民共用特種新材料,加快技術雙向轉移轉化,促進新材料產業軍民融合發展。高度關注顛覆性新材料對傳統材料的影響,做好超導材料、納米材料、石墨烯、生物基材料等戰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製。加快基礎材料升級換代。
10.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發展針對重大疾病的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新產品,重點包括新機制和新靶點化學藥、抗體藥物、抗體偶聯藥物、全新結構蛋白及多肽藥物、新型疫苗、臨床優勢突出的創新中藥及個性化治療藥物。提高醫療器械的創新能力和產業化水平,重點發展影像設備、醫用機器人等高性能診療設備,全降解血管支架等高值醫用耗材,可穿戴、遠程診療等移動醫療產品。實現生物3D列印、誘導多能幹細胞等新技術的突破和套用。

實施進展

2016年,《中國製造2025》由檔案編制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5大工程實施指南以及服務型製造、裝備製造業質量品牌提升、醫藥產業發展等3個行動或規劃指南發布實施,信息產業、新材料、製造業人才等3個規劃指南即將發布,“1+X”規劃體系編制完成。出台中國製造2025分省市指南,批覆5個城市和3個城市群開展城市(群)試點示範,因地制宜、特色突出、區域聯動、錯位競爭的製造業發展新格局初步形成。一批重大標誌性項目推進實施,高端裝備發展取得系列重大突破,一連串“卡脖子”問題得到解決。
中國製造2025

領導小組

國家製造強國領導小組”是“中國製造2025”戰略頂級領導機構,由國務院相關領導擔任組長,成員由國務院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組成。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工信部,承擔日常工作。
中國製造2025
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是統籌協調製造強國建設全局性工作,審議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專項、重大問題和重要工作安排,加強戰略謀劃,以及指導部門、地方開展工作。

示範城市

試點示範城市為落實“中國製造2025”的舉措之一。開展以城市(群)為載體的《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工作是創建有利於製造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的重要探索,是推動《中國製造2025》系統落地的重要抓手,有利於調動地方實施主動性和創造性,探索新常態下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模式、新路徑,共同推動《中國製造2025》系統落地,並通過示範推廣進而帶動全國其他地區實現製造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

廣州

日前,經工信部批覆,廣州成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未來3年,廣州將積極引進全球戰略投資者和500個優質項目,著力建設以10個以上世界級價值創新園區為龍頭、以30個以上專業化骨幹園區為支撐、以一批特色發展中小型衛星園區為基礎的產業載體新體系,重構全市產業發展空間。廣州正實施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慧、生物醫藥(IAB)和新能源、新材料(NEM)產業行動計畫,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無人駕駛和機器人等先進制造業,開展新一輪工業企業技術改造行動,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打造國際科技創新樞紐。截至2017年底,廣州市共有國家高新技術企業87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總量排全國第三。

寧波

首個“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為寧波。
2016年8月18日,工信部舉行“中國製造2025”城市試點示範新聞發布會,宣布全國首個“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花落寧波,意味著“中國製造2025”正從指導檔案轉入具體實施階段。
作為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寧波擁有較好的製造業基礎。寧波市政府代市長唐一軍表示,目前寧波已經成為“中國製造2025”首個示範城市,下一步將努力做好國家戰略,圍繞打造“一圈三中心”的戰略目標,以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為中心,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融合創新為主線,突出區域特色優勢,把建設“中國製造2025”示範城市作為推進寧波智慧型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從而打造、推動寧波製造業率先向高端、智慧型、綠色、服務轉型升級,真正成為全國一流的製造強市,並努力為《中國製造2025》在全國範圍內加快落實提供典型經驗和示範引領。

蘇南城市群

2016年,經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同意,批准蘇南5市(鎮江、南京、常州、無錫和蘇州)成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

珠江西岸城市群

珠江西岸的六市一區已獲國家工信部批覆開展“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作為廣東近年來的一大經濟發展戰略,珠江西岸的六市一區具體包括:佛山(順德)、中山、珠海、江門、陽江、肇慶。這是廣東省內先進制造業的集中地,也是其經濟腹地。

成都

工業和信息化部批覆同意《成都市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實施方案》,成都由此成為繼寧波市、蘇南城市群和珠江西岸城市群之後,全國第三批、西部第一批“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

長株潭衡城市群

國家工信部於2016年11月30日正式批覆同意長株潭開展“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創建,加快實現湖南省由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轉變,為實施製造強國戰略作出新貢獻。2017年4月17日,湖南省衡陽市納入長株潭“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獲工信部正式批覆。

武漢

2016年,經工信部批覆,武漢正式成為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工信部在批覆中表示,將在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機制下,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和支持武漢示範城市建設。《中國製造2025》相關政策資源、重大工程和試點示範項目,也將優先在武漢布局。

泉州

國家工信部正式批覆泉州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
批覆要求,將泉州打造為全國協同創新的標桿區、轉型升級的示範區、智慧型製造的先行區、特色發展的引領區,探索中國先進制造的泉州新模式,並為《中國製造2025》在全國範圍內加快落實提供典型經驗和示範引領。

長春

2016年,由工信部牽頭啟動“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申報工作。2016年11月30日,在製造業領域具有典型區域經濟特徵和發展優勢的長春,正式獲批成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為深入實施製造業強市戰略,長春市出台了《中國製造2025長春實施綱要》,明確了2015年至2025年長春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總體要求、發展目標、重點領域和重點任務等。
同時,長春市還出台了《長春市推進“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實施方案》,從2017年起至2019年,長春市將實施五大工程,打造六大千億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四大體系”,推進“五個方面”試點示範,推動“長春製造”向“長春智造”“長春創造”轉變。

瀋陽

從瀋陽市十五屆人大六次會議上獲悉,瀋陽市已經成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將通過紮實推進試點示範工作,積極促進工業轉型,建設國家製造業智慧型化轉型先行試驗區。

青島

國家工信部批覆青島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將在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機制下,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和支持青島市城市試點示範建設,“中國製造2025”相關政策資源、重大工程和試點示範項目優先在青島市布局;將加強對試點示範城市的高端諮詢服務和跟蹤宣傳報導,並將相關試點成功經驗及時向全國推廣。

吳忠

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經信委了解到,近日經國家工信部批覆,吳忠市正式成為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
批覆要求,將吳忠打造成為西部“中國製造2025”標桿城市,建設成為內陸經濟開放的新視窗、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新支點、西部先進制造業的新高地,並為“中國製造2025”在全國範圍內加快落實提供典型經驗和示範引領。工信部將在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工作機制下,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和支持吳忠市試點示範城市建設,“中國製造2025”相關政策資源、重大工程和試點示範項目,也將優先在吳忠市布局。

湖州

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正式批覆同意《湖州市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實施方案》,湖州由此正式成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
近年來,湖州堅定不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堅持“生態立市,工業強市”戰略,不斷探索和實踐把生態文明建設有機融入經濟建設,初步走出了一條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發展路子。

鄭洛新

2017年5月24日,從省工信委獲悉,工信部正式批覆同意鄭洛新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群。鄭州、洛陽、新鄉三市將通過先行先試、重點突破、示範引領,打造全國製造業區域增長典範和轉型升級新樣板。
根據批覆意見,河南省將建立完善鄭州、洛陽、新鄉三市互動合作機制,形成協同錯位發展的產業新格局。同時,為更好支持三市試點示範工作,將整合現有資金渠道,設立“中國製造2025”產業基金,加快構建製造業新體系。

合肥

2017年6月13日,記者從合肥市發改委與科技局獲悉,國家工信部最近批覆合肥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標誌著該市躋身製造業“國家隊”。
近年來,合肥市堅持實施工業立市、製造強市和質量興市戰略,推動資源要素向製造業集聚、政策向實體經濟傾斜,逐漸形成了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體系。在以創新驅動為動力的先進制造業引領下,該市產業結構不斷完善,經濟社會不斷提檔升級。為推進制造強國戰略實施,國家工信部於2016年2月啟動了“中國製造2025”城市試點示範創建工作,計畫通過3年至5年時間,在全國率先建成一批新型製造業強市和強區,以點帶面示範推廣,加快製造業整體素質的提升。
全國試點示範工作啟動後,合肥市積極開展申報創建工作。今年上半年,經國家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專家組現場評估,對合肥市試點示範創建工作給予高度評價。目前,合肥市已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擁有37個工業行業、200多個工業門類、2000多種大宗工業產品。去年,該市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萬億元。未來3年試點期,該市將立足“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新起點,全面落實“製造強省”部署,力爭建成全國性產業創新中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製造強市。

贛州

日前,工信部批覆同意贛州市創建“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這是工信部2017年首批批覆同意創建的城市,也是江西省第一個通過批覆的城市。

指標解讀

規劃目標是引導和促進規劃實施的重要手段,是推動規劃落實努力的重要方向。為明確“製造強國”的任務和重點,《中國製造2025》綜合考慮未來國際發展趨勢和我國工業發展的現實基礎條件,根據走中國特色工業化道路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總體要求,提出了“製造強國”的若干發展目標,加快實現我國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的轉變。
一、指標選取的總體考慮
《中國製造2025》指標體系的設立,綜合考慮了以下幾方面因素:
第一,能夠體現製造強國的主要特徵。指標的選取,既要能夠反應雄厚的產業規模、最佳化的產業結構、良好的質量效益、持續的發展能力等製造強國的主要特徵,又要借鑑參考國外的評價指標,形成與國際之間具有可比性的指標體系。
第二,能夠體現新型工業化的根本要求。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實現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是實現工業化的必由之路。指標的選取,要充分體現創新驅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效益、兩化深度融合的根本要求。
第三,指標數據具有可獲得和可比較性。指標的設立考慮了歷史數據的可獲得和可量化性,如製造業增加值、勞動生產率、R&D投入、專利、能耗等指標,能夠實現與歷史數據的對比及與國外發展情況的比較。
第四,體現系統性和全面性相結合。指標的設立要能夠滿足系統評價製造強國的需要,同時還要體現製造業當前發展情況、國際競爭力、發展潛力等各方面的綜合實力,體現系統性和全面性的良好結合。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經研究,《中國製造2025》採用了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4大類共12項指標。
二、主要規劃目標
(一)體現創新能力的指標
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核心,是實現我國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躍升,加快推動增長動力向創新驅動轉變的重要舉措。《中國製造2025》提出,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優勢領域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到2025年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在全球產業分工和價值鏈中的地位明顯提升。從定量指標看,確定了兩個目標任務:
一是規模以上製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與國際具有可比性,該指標的預測,使用OECD的統計數據。未來十年,以OECD統計的1999-2012年我國製造業研發投入強度年均增速5.9%進行測算,2020年和2025年指標將分別達到1.26%和1.68%。
二是規模以上製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據統計,2006-2013年,我國規模以上製造業每億元主營業務收入有效發明專利數從0.16件增加到0.36件,年均增長12.4%,平均每年增加約0.029件。未來十年,按照12.4%的年均增速測算,2020和2025年指標分別達到0.83件和1.48件;按照年均增加0.029(件)測算,2020和2025年分別達到0.57件和0.71件。為提高指標預測的準確性,取兩者均值,2020和2025年指標分別達到0.70件和1.10件。
(二)體現質量效益的指標
工業發展質量效益指標主要包括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製造業增加值率和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速三個指標。
一是製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該指標為國內獨創,是反映我國製造業質量整體水平的經濟技術綜合指標,由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兩個方面6個維度12項具體指標計算得出。未來10年,預計國際市場需求不足的局面難有根本改觀,傳統低端產業競爭優勢走弱不可避免,質量競爭力將繼續保持中低增長速度,為此以年均增長0.19分(2010-2013年平均增長0.19分)計算,2020年和2025年分別達到84.5分和85.5分。
二是製造業增加值率。受世界金融及經濟危機影響,我國製造業增加值率2008-2011年下降速度較快,近兩年來開始止跌回穩。從2012年情況看,已開發國家一般在35%以上,美國、德國、日本甚至超過45%,我國僅為其一半左右。未來十年,我國製造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重化工業和加工貿易比重降低,製造業將逐步向價值鏈高端提升,預計“十三五”期間製造業增加值率將走出低谷期,2020年比2015年提高2個百分點,到2025年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比2015年提高4個百分點。
三是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我國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與已開發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但增速遠遠高於僅為0.5%-2%的美、日、德等發達經濟體。未來十年,隨著我國工業經濟進入新常態,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將逐步放緩,而製造業就業人口規模將相對穩定並突出結構最佳化,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與製造業增加值變化正相關並略高於後者增長速度。預計“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間,製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分別為7.5%和6.5%左右
(三)體現兩化融合的指標
未來十年,製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製造業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型化取得明顯進展,兩化融合邁上新台階,寬頻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關鍵工序製造裝備數控化在規上企業得到廣泛套用。
首先,寬頻用戶數。“十三五”期間,根據國務院頒布的《“寬頻中國”戰略及實施方案》發展目標,2020年我國固定寬頻接入用戶將達到4億戶,其中家庭寬頻用戶約3.3億戶,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將超過70%。“十四五”期間,我國固定寬頻發展進入緩慢增長的飽和階段,預計寬頻用戶年均淨增規模在1100萬,據此估算2025年我國固定寬頻接入用戶將達到4.8億戶,其中家庭寬頻用戶將達到3.9億戶,固定寬頻家庭普及率達到82%,達到已開發國家當前的平均發展水平。
表1 相關國家寬頻人口普及率水平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美國
26.50%
27.45%
28.44%
29.25%

英國
30.83%
32.95%
34.51%
35.76%

法國
33.74%
35.78%
37.51%
38.79%

德國
31.43%
32.80%
33.70%
34.56%

日本
26.77%
28.03%
28.39%
28.90%

韓國
35.48%
36.65%
37.25%
38.04%

印度
0.91%
1.06%
1.17%
1.16%

巴西
6.80%
8.56%
9.15%
10.08%

OECD
23.5%
24.6%
25.7%
26.6%
27.5%
開發中國家
4.2%
4.9%
5.4%
5.8%
6.1%
全球
7.6%
8.4%
9.0%
9.4%
9.8%
中國
9.4%
11.6%
12.9%
13.9%
14.7%
數據來源:根據ITU公布的統計數據整理,其中2014年數據為ITU公布的預測數。
其次,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參照2011-2014年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3.1個百分點,並遵循指標超過60%增速將放緩的普遍規律,預計“十三五”期間,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2.7個百分點,“十四五”期間,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2.4個百分點,2020年和2025年指標將分別達到72%和84%。
表2 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及其增長情況
  
指標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預計
2020預計
2025預計
數位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
45.9%
48.8%
51.9%
55.1%
58.2%
72%
84%
同比增加(百分點)
2.9
3.1
3.2
3.1
2.7
五年年均
2.4
五年年均

再次,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參考2011-2014年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增長趨勢,預計“十三五”期間指標年均增加3.3個百分點,2020年指標達到50%。“十四五”期間,遵循指標超過60%增速將放緩的普遍規模,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年均增加2.8個百分點,到2025年指標達到64%。
表3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及其增長情況
  
指標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預計
2020預計
2025預計
關鍵工序數控化率
22.3%
24.6%
27.0%
30.1%
33.3%
50%
64%
同比增加(百分點)
2.3
2.4
3.1
3.2
3.3
五年年均
2.8
五年年均

(四)體現綠色發展的指標
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在工業,難點也在工業。由於工業能耗占全社會能耗的70%以上,工業排放污染是我國污染的主要來源。《中國製造2025》提出,到2025年重點行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中國製造2025》還確定了4個定量指標,即規模以上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2020年和2025年分別較“十二五”末降低18%和34%;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2%和40%;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分別降低23%和41%;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65%分別提高到73%和79%。
三、實現規劃目標的保障措施
《中國製造2025》規劃期限長,且全球製造業格局面臨重大調整,我國經濟也處於快速發展之後的轉型期,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為促進《中國製造2025》目標的實現,必須加大政策支持,加強規劃實施的監測評估與調整。
一是加強組織實施保障。成立由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組長的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統籌推進《中國製造2025》各項戰略任務實施。設立製造強國建設戰略諮詢委員會,為規劃實施提供持續的、高水平的決策諮詢。
二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規劃提出了深化體質機制改革、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完善金融扶持政策、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健全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擴大製造業對外開放等保障措施,通過制定部門分工,落實責任,加強督促檢查,推動規劃各項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三是加強監測評估。建立《中國製造2025》第三方評價機制,利用社會智庫、企業智庫等第三方機構,定期發布《中國製造2025》實施進展,推動公民廣泛參與實施和監督,確保規劃目標順利實現。

國際評價

作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推動力量,《中國製造2025》越來越廣泛地受到世界矚目。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日前報導,中國正試圖實現其《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的目標,該計畫旨在加強制造業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換代,而這對中國製造業保持國際競爭力來說至關重要。
2017年6月,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全球化和發展戰略部主任理察·祖爾和經濟事務官丹尼爾·普恩聯合發表文章《向中國的工業戰略學習》(Learning from China’s Industrial Strategy)。文中稱讚,中國正在藉助《中國製造2025》戰略,重點打造先進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服務型製造業和綠色技術,力爭實現完全工業化,從而避免“過早去工業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