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人口,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體育事業,社會保障,交通運輸,歷史文化,居民來源,風俗民情,風景名勝,綜述,主要景點,榮譽稱號,
歷史沿革
西漢甘露元年(前53年),於焉耆屯田。
北魏時,在焉耆設鎮。
唐代,在焉耆設立都督府。
清代,在焉耆設立廳、府,管轄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所屬各縣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焉耆曾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首府。
1954年3月,成立焉耆回族自治縣。
2020年1月2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將焉耆回族自治縣部分區域劃歸鐵門關市管轄。
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焉耆回族自治縣位於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中部,
天山南麓盆地——
焉耆盆地的腹心,介於東經85°13′19″~86°44′00″,北緯41°45′31″~42°20′45″之間,東南部與
博湖縣毗鄰,北部與
和靜縣接壤,南部與
庫爾勒市塔什店鎮相連,西南部以
霍拉山東南沿南北走向的山脊與庫爾勒市,
輪台縣為界,距自治區首府
烏魯木齊市直線距離214千米。全縣東西跨度1°26′40″,長131.13千米,南北跨度35'14″,寬64.83千米,行政區域面積257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焉耆回族自治縣城位於焉耆盆地腹心地帶,地形平坦。焉耆盆地是以華力西褶皺為基礎,盆地內部有很厚的中生代及新生代陸相沉積層,地層為第四紀沉積物覆蓋。平原上主要是礫石風化產物。
從地質構造上看,整個焉耆盆地為南天山山脈之間的中生代斷陷盆地,是以華力西褶皺為基礎,在中生代晚期地面凹陷而成,盆地周圍的天山山系,主要由古生代沉積的變質岩與華力西時期侵入岩構成;在盆地邊緣有出露第三系和侏羅系地層,盆地內部有很厚的中生代及新生代陸相沉積層。焉耆縣處於焉耆盆地西南部,其地質構造與全盆地構造結構基本一致,但地貌形態多種複雜,全縣地貌大致可劃分為山地、山前洪積扇、沖積扇和沖積平原等地貌類型。其中,山地丘陵面積1499.99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52.36%;平原包括沖積扇和沖積平原,面積為1070.89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47.64%,平原地區海拔1047~1070米,地勢平緩。縣境主要山脈是霍拉山,它既是庫爾勒市和焉耆縣的界線,又是全縣境內面積大地形最為複雜的山地,位於焉耆縣西部的天山沙扎蓋圖嶺以東,最高峰霍拉峰海拔3647米,山脈東西寬83.5千米,南北長165千米,海拔1122~3647米,山區地貌形態最為複雜,包括高大山脊、中山丘陵、眾多山溝和溝口、峽谷瀑布等地貌形態。
氣候
焉耆回族自治縣地處北半球中緯度溫帶地區,為典型的中溫帶乾旱荒漠氣候,又別具盆地夏季聚熱,冬季冷潮的氣候特徵。因受博斯騰湖水域的調節,冷熱變化不十分劇烈,日照時間長,熱量較豐富。全年可照時數4440.1小時,太陽年總輻射量156.84千焦/平方米,單位面積獲得生物輻射量年平均為78.4千焦/平方米,為新疆之最。年平均無霜凍期176天,年均氣溫7.9℃,極端高溫38℃,極端低溫-35.2℃,氣溫年變化和日變化都很大。最多風向為偏西北風,其次為偏東風。年平均降水量為64.7毫米,年平均蒸發量為1194.7毫米,年平均蒸發量為年平均降水量的18.5倍。
水文
焉耆回族自治縣境內的水文現象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是以天氣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為來源,主要河流有開度河和黃水河。其中,開度河是焉耆縣的主要水源,年平均徑流量33.4億立方米,焉耆縣的總用水量3億立方米;黃水河焉耆縣境內長30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2.6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是焉耆縣較穩定的補充水源,但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來源只有一個,為天氣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如果冰川遭受破壞水源同樣短缺。
自然資源
水資源
焉耆回族自治縣地表水以開都河為主,年均徑流量近35億立方米,占到焉耆盆地總水量的85%,地下水資源也非常豐富,不僅儲量多、水質好,而且埋藏深、湧水性能好。
生物資源
焉耆回族自治縣農作物主要以辣椒、工業番茄、小麥、玉米、甜菜、小茴香等為主。
礦產資源
焉耆回族自治縣共發現22種礦產,已設探礦權22個,已設採礦權21個,其中銅礦12個、砂石粘土14個。主要礦種累計查明資源量紅柱石385.24萬噸,石灰岩7600萬噸,飾面花崗岩1112.5萬立方米。各類礦產主要分布於焉耆盆地煤石油天然氣煤層氣、薩恨托亥柳樹溝地區金銅菱鎂礦、上戶野雲溝一帶金石墨紅柱石等3個成礦遠景區內,礦產成帶分布。除砂石粘土外,已發現礦種7種,其中紅柱石、地熱、石灰岩、花崗岩可供開發利用。金屬等其他礦產種類少,探明資源量少。紅柱石、飾面花崗岩、石灰岩等礦床規模大,勘查深度小、找礦潛力大,開發利用前景好。山前斷裂帶地熱資源有待開發。已發現礦床主要集中於霍拉山兩側,勘探深度小,找礦潛力大。
人口
2019年,焉耆回族自治縣有戶籍人口130270人。全縣有漢族、回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31個民族。
政治
經濟
綜述
2019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地區生產總值67.49億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8.2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1.2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42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7.83億元。
2023年1~10月,焉耆回族自治縣上報投資18.7億元,同比下降36.9%,低於自治州下達29.0%的全年目標任務65.9個百分點,(其中:10月當月上報投資1.43億元,同比下降20.9%)。從產業結構來看,一產完成投資0.36億元,占投資總量的1.9%,同比增長4.5倍;二產完成12.89億元,占投資總量的68.9%,下降34.1%;三產完成5.44億元,占投資總量的29.2%,同比下降45.5%。從投資主體來,社會類項目完成投資大於政府類項目。全縣社會類項目累計完成投資14.22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76.1%,政府類項目累計完成4.48億元,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23.9%。從在庫項目(除房地產外)完成投資情況來看,億元以上項目18個,同比增加1個,累計完成投資11.87億元,同比下降28.9%;億元以下項目66個,較同期減少3個,累計完成投資3.9億元,同比下降64.4%。
2023年1~10月,焉耆回族自治縣實現地方財政收入4.2億元,同比下降6.4%,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03億元,同比增長10.9%,較自治州確定增長5%的目標超出5.9個百分點。稅收收入完成1.71億元,同比增長26.6%;非稅收入完成1.32億元,同比下降4.4%。(10月當月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上報0.52億元,同比增長17.01%,其中:稅收收入完成0.4億元,同比增長40.36%;非稅收入預計完成0.12億元,同比增長23.97%)。
第一產業
20世紀60年代,焉耆回族自治縣便是有名的“糧倉”,70年代開始推廣種植甜菜,80年代成為當地的“菜籃子”,90年代興起以番茄、辣椒為主的“紅色產業”,進入21世紀,當地葡萄產業迅速發展壯大。
2020年,焉耆回族自治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32家,銷售收入2000萬元以上10家,自治州級以上龍頭企業13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3家,自治區級龍頭企業5家,自治州級龍頭企業5家,實現產值19.76億元。全縣農副產品加工業總產值36.10億元,農副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比1.61:1,與全州平均水平1.6:1持平,從業人數0.21萬人。一二三產業加速集聚,初步形成了標準化原料基地、集約化加工園區、體系化物流配送和行銷網路“三位一體”的農副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截至2020年,培育農業產業化加工園區1個,入駐農副產品加工企業27家,實現產值19.08億元,占全縣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產值的96.6%,帶動人員就業0.2萬人。
第二產業
2023年1~10月,焉耆回族自治縣規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91億元,增長36.3%,高於自治州下達13.0%的全年目標任務23.3個百分點(其中:10月當月完成工業增加值0.6億元,同比增長286.3%)。從工業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完成增加值0.4億元,同比增長195.7%;製造業完成增加值3.29億元,增長40.9%;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完成增加值1.22億元,增長5.2%。從企業生產看,14家企業增加值呈增長態勢,其中10家企業增幅超過20%。2022年年底新增入庫的5家工業企業拉動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1.3個百分點,今年9月新入統企業拉動6.4個百分點。從產品產量看,水泥產量56.9噸,增長106.2%;葡萄酒產量978千升,增長11.9%;太陽能發電量11533萬千瓦時,增長1.4%;紅柱石產量26999噸,增長10.4%。
第三產業
2023年1~10月,焉耆回族自治縣上報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億元,同比增長28.3%,高於自治州下達13.0%的全年目標任務15.3個百分點(其中:10月當月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0.11億元,同比增長39.7%)。從消費結構來看,商品零售大於餐飲收入,全縣商品零售額1.26億元,同比增長25.6%。餐飲收入0.03億元,同比增長639.7%。從城鄉消費來看,1~10月,鄉村消費增速快於城鎮。城鎮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0.94億元,同比增長10.1%,鄉村限額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額0.36億元,同比增長127.3%。從行業銷售情況看,限額以上單位商品零售額中,糧油食品類增長14.5%;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增長16.3%;洗漱用品類增長21.7%;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下降12.0%;中西藥品類增長1.9%;文化辦公用品類增長16.4%;建築及裝潢材料類下降52.0%。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23年11月15日,焉耆縣教育和科學技術局聯合焉耆縣科學技術協會舉辦焉耆縣第十四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大賽全縣12所中國小師生積極參與,收集了科技創新作品194個。
教育事業
2022年,焉耆回族自治縣充分借力疆內外優秀教育資源,成功列入國家級“強師工程百千萬計畫”,為實施“教育強縣”注入新動力。縣一中、二小完成教學能力提升與薄弱環節改善工程及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加強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和推廣國語教育,鞏固學前教育普及普惠成果,藉助北京師範大學、陝西長安大學、新疆師範大學、河北廊坊師範學院等疆內外院校優質資源,提升教育發展質量。實施第四中學綜合實驗樓、東城新區幼稚園建設項目,完成縣二中、三中等學校能力提升及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辦好職業技術學校教育,推動產教融合,提升職業教育服務水平。
截至2023年12月,焉耆回族自治縣有義務教育學校12所,其中九年一貫制學校3所,初級中學2所,國小7所;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共有15330人,其中小學生10480人,國中生4825人,特教25人;共有教職工共有1437人,其中國小教師976人,國中教師461人;縣域內小學生師比為10:1,國中生師比為10:1。國小、國中入學率均為100%,國小、國中戶籍鞏固率分別為99.94%和99.86%,三類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為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23年10月,焉耆回族自治縣舉辦紅酒燒烤節、半程馬拉松暨全民健康跑、明星演唱會、國慶美食節等大型文體活動32項。以第22個百日廣場文化活動為基礎,為民眾和遊客奉上免費文藝演出125場次,《開都河畔花兒艷》《花兒與少年》等節目1372個。邀請巴州文聯開展“喜迎十四運 助力焉耆紅酒燒烤節”送文化進基層專場演出;面向民眾舉辦“新時代 新征程 新偉業”攝影展,展出7個板塊240幅攝影作品;邀請歌手舉辦演唱會、電音夜等;舉辦石河子大學“田野調查”專場演出;舉辦農牧民歌手大賽、模特大賽、廣場舞大賽、愛國詩篇誦讀會等民眾性文化活動。圍繞各項文化活動大力開展新聞宣傳,累計刊發新聞稿件1.65萬餘篇。
截至2023年12月,焉耆回族自治縣開展百名書記、千名代表、萬名黨員幹部“送教上門”,通過快板書、三句半、花兒等傳統草根藝術形式開展各類宣講7200場次,受益民眾15.6萬餘人次。開展農村公益電影放映(數字電影下鄉)和電影進校園活動560餘場,惠及民眾2.2萬餘人。補齊建強兵團第二師鐵門關市27團及各連隊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立鄉、村與團場、連隊結對機制,開展文藝小分隊交流演出600餘場次。各鄉鎮場開展“文化惠民 悅享生活”讀書觀影、健康運動、文藝演出等文化活動450餘場次。召開焉耆縣第九屆道德模範、第五屆文明家庭暨2023年“最美系列人物”表彰會,選樹各類先進典型165人。成立5個文藝協會和文藝志願服務總隊,舉辦送文化下鄉,“新時代新征程新偉業”攝影展、“天塞杯”焉耆葡萄酒文化主題徵集等活動。
醫療衛生
2022年,焉耆回族自治縣積極與區內外三甲醫院組建醫聯體建立專科聯盟,實現90%以上醫療問題在縣域內解決,縣人民醫院成功入選國家“千縣工程”。深入實施全民健康工程,持續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全面提升醫療衛生健康服務水平,不斷提升縣醫院重症、腫瘤等疾病診療能力,形成區域一體化協同救治體系。
截至2023年5月,焉耆回族自治縣連續10年保持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幹部占援疆幹部人才總數43%以上,派出專項考察組赴援助地就學科建設、團隊幫扶、柔性引才等方面進行交流學習5次,達成“一院一策”框架協定3份。連續兩年組成專項組分赴內地省市89所高校開展高層次人才引進工作,引進醫療衛生高層次專業人才28人。拓展“實習+就業”模式,舉辦全疆首個醫療“實習生雙選會”,回請山東、甘肅等醫學院校160名實習生參加,引進醫療人才65人。累計召開醫療業務知識講堂75次,客群人次累計795人。注重年輕醫療幹部人才培養,先後選取124名醫療人才前往區、州醫療機構外出學習、短期培訓。
截至2023年12月,焉耆回族自治縣開展民眾喜聞樂見的“5.29”集中宣傳服務活動共11場次,在基層開展聯誼活動2場,參加106人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2場,參加111人次,辦主題宣傳活動46場次,參加民眾達5564人次。藉助電視台、周末巴扎日、周一升國旗之際,對男性開展了第24個“中國男性健康日”宣傳活動,累計宣傳人次1021人次。共有家庭健康指導員134名,開展家庭健康指導員培訓1場,開展針對性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坐診幫扶活動6場次。
體育事業
截至2023年10月,焉耆回族自治縣承辦自治區第十四屆運動會籃球、足球、羽毛球3項體育賽事;舉辦自治區第十四屆運動會民眾比賽“2023焉耆流沙河半程馬拉松賽暨‘暢跑流沙河’健康跑”,參賽人數達1.2萬餘人,將自治區第十四屆運動會民眾賽事的參賽人數增加了一倍,成為新疆歷史上參賽人數最多的單場體育賽事。舉辦焉耆縣鄉村籃球賽、農牧民職工趣味運動會、社區“夏季清涼游”全民健康游泳賽等健身體育活動350多場次。2023年活力焉耆農牧民足球聯賽為期11天、66場比賽,吸引了來自各鄉鎮場及縣直部門單位的16支球隊參賽。足球比賽單場線上看人數超12萬人次;焉耆融媒累計進行賽事直播超700小時,累計觀看人數超過2500萬人次。
社會保障
2023年1~10月,焉耆回族自治縣城鎮新增就業2185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200人的99.32%,其中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55人,失業再就業人員531人,新增創業人員713人,城鎮調查失業率控制在5.5%以內。1~10月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13461人次,完成全年目標任務13000人次的103.5%,其中,就近就地轉移13395人次,疆內跨地區轉移8人,轉移至內地就業58人,轉移至兵團就業0人。
交通運輸
焉耆回族自治縣地處南北疆交通咽喉,吐庫高速公路、G216國道、G314國道、南疆鐵路多點匯集,距庫爾勒機場70千米,是巴州北四縣、乃至南北疆的大型運輸網路中心。
2023年1~10月,焉耆回族自治縣累計接待遊客230.27萬人次,同比增長80.37%,實現旅遊收入5.68億元,同比增長98.97%。焉耆站共發車次25650/車次,同比增加41.9%。人數128297/人次,同比增加43.0%。鐵路旅客周轉量達77.77人次,同比105.3%;其中:傳送旅客38.15萬人,同比增長113.1%,到站旅客39.62萬人次,同比增長98.2%。
歷史文化
居民來源
清康熙、
乾隆年間,朝廷派兵屯駐巴里坤、哈密、吐魯番,多次出兵討伐準噶爾。當時除隨軍來的有部分陝甘回族兵丁外,還有隨軍差役及趕車吆驢運輸器械、糧襪的陝甘回民,以及隨軍作生意的回民小商販。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廷平定準噶爾叛亂後,清政府在"屯兵戍邊"的同時,實行"移民實邊"方略,自嘉慶至鹹豐的60餘年中,從陝、甘一帶遷至北疆不少民戶,這些人中有些以後流落到焉耆。由於開都河水源充足,河兩岸土地肥沃,牧草遍地,牛羊成群,是個適於生存的好地方,人們便定居了下來。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經喀喇沙爾辦事大臣全慶奏請清廷撤回屯兵丁口302人,改招西寧、臨夏、固原、平涼一帶來此的回民商販眷屬近百戶耕種屯兵田。以後不斷有退伍的兵丁留下來,在這裡務農、放牧、經商、營工謀求生存發展。世代相傳繁衍不絕,逐漸變成當地的土著,自稱口外人。
清光緒三年(1877年),白彥虎(後投靠阿古柏侵略者)與清軍對抗15年,終遭失敗,在清兵追擊下,通過焉耆西撤。清軍把浩罕侵略者阿古柏從烏魯木齊、哈密、吐魯番各城裹脅的回族、蒙古族民眾及白彥虎餘部安置在焉營。左宗棠請示清廷設立撫揖善後局,資助這些人在此地定居生活,主持撫揖善後工作的費道周,還從關內招募回民數百戶,資助耕牛、農具、種子及生活物資,讓其定居。僅此兩項共安置回民男2200餘丁、女1600餘口。這是遷入焉營的最大的一批陝西回民,這些人初到焉耆經營農牧業和商業。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青海回民領袖馬琳、韓文秀、馬驥、劉同春(又稱劉四、劉四伏)、冶諸麻等率數萬民眾,反對清政府的民族壓迫和苛捐雜稅在河湟起義,在清軍追剿堵擊下,轉戰於循化、河州、狄道、西寧,後出水峽,取道青海柴達木,受盡饑寒之苦,輾轉到新疆羅布泊,在和爾昂(地名),劉四等戰敗被俘,義軍失敗,清政府收撫數千人。這批人員先被安置在尉犁蒲昌一帶,後轉移鐵乾里克。因該地當時沙荒遍地,人煙稀少,年年欠收,人們生活困苦,不多幾年,部分人逃走。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焉耆知府劉嘉德將他們遷到開都河南岸水草肥美的馬場台(原是官辦養馬草場),並將此地命名為撫回莊。現住城南郊的西寧回民,就是這部分人的後裔。
民國九年(1920年),甘肅固原海原發生大地震(
海原地震),有不少固原回民來焉耆尋親落戶。
民國十七年(1928年),甘肅
固原地區回族新老教派掀起爭戰,不少人流離失所,有些人流入焉耆定居。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隨
馬仲英入疆的回族兵,部分留居在焉營。
國民黨軍隊入疆後,有不少開小差和被裁減的回民官兵也在焉耆落戶。
新中國成立後,更有不少甘肅、青海和寧夏的回民尋親訪友,來此落戶。
風俗民情
食品
焉耆回族民眾主食為麵食,其種類繁多,如饃類就有花捲、塔鍋盔、糖酥饃、油酥饃、烘饃、蒸餅、各種花樣的蒸饃、油香(油炸餅)、各種油果子、傲子、麻花等。麵條類有乾拌吃的醒面、把子面、拉條子、片片揪面、韭葉切面、撥刀子面、炒麵、蘸片子;帶湯吃的有燴麵、揪片子、寸寸子、炮丈子、疙瘩片面、擀麵、麵條、面旗子、臊子麵、拌湯;此外還有攪團、涼粉、粉湯、涼皮子、面精、餃子、粉湯餃、包子、油塔子、肉龍、油炸糕、火燒、水煎包子、切糕。肉食有臘牛羊肉、醬牛羊肉、煮牛羊肉、羊雜碎、涼拌牛舌、全牛湯等。
飲料
焉耆回民喜喝茶,一般用獲磚茶,有的老年人用熏茶,還添加糖、紅棗、沙棗、葡萄乾、杏仁、核桃仁、蜂蜜、果乾、杏乾、枸杞、桂圓等輔料。一般老人在晨禮之後先喝茶。各家各戶都有蓋碗茶具,茶具由茶碗、掌盤、蓋子配套。給客人一般泡糖茶,糖茶又分紅糖磚茶、白糖清茶、冰糖窩窩茶,尊貴的客人要放八寶茶或三香茶。沏茶講究用牡丹花水(沸水),要當著客人的面,將碗蓋揭開,放入茶料,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喝茶時,邊刮邊喝邊添水。除喝清茶外,還飲用一種不用茶葉的茶,叫"油條",即將牛、羊油炒熟,加麵粉炒至微黃,加蔥花、鹽末等,三者拌均,飲用時用沸水沖泡或煮沸用,這是回族人外出時食飲兼用的一種方便飲食。
服飾
焉耆回族講求"服飾淨,居處淨"。服飾偏愛白色,嬰兒用白布包,長大戴白帽,歸真(死亡)後用白布裹屍。因白色不藏污垢,發現不潔之處便於及時清洗。焉耆回族婦女都精於針線活,特別擅長繡花,繡工精細,枕頭、馬甲、鞋、嬰兒的褲子、帽子甚至男人的襪跟上都繡上花、昆蟲。
建築
焉耆回民的住房一般以中國傳統古典四合院建築為模式,融合回民生活起居的特點,形成一種本民族的建築模式。四合院的正心是二層木結構框架式的閣樓,樓前為木結構"勾連搭式"卷棚,所有外露的木構件都有精細的雕刻,兩側廂房也是雕樑畫棟,每一根椽頭都刻有花紋,過道對廳都是用木結構花格扇門組裝而成。這種住宅要求門窗大、房屋開間大採光好、所有的雕樑畫棟雕刻以花卉圖案。
忌諱
在孕婦面前忌談難產、怪胎,以防止孕婦憂慮,情緒不穩。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子、駱駝肉,怕生"豁唇子"。孕婦不能坐門檻,怕難產。在月婆子的房門上掛條紅布,以示產房,外人不得擅入。禁忌產婦在坐月於期間動冷水,出門外。
節日
風景名勝
綜述
截至2023年8月,焉耆回族自治縣有七個星佛寺、日喀則古寺、博格達沁古城、土孜諾克古墓群、霍拉山溝口烽火台等43處歷史文化遺址。七個星佛寺遺址列入第四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境內霍拉山絲路古村景區為國家級4A級景區,天塞酒莊、鄉都酒堡為自治區級3A級景區。
主要景點
相思湖生態旅遊景區:
相思湖生態旅遊景區位於三面環山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焉耆縣四十里城子鎮,整個景區總面積15800畝,距離庫爾勒市30千米。
314國道及和庫高速公路從湖中通過。相思湖日照充足,資源純淨,氣候宜人,集沙灘、水域、蘆葦為一體,湖岸相連,沿湖周圍的淺灘細沙層層,湖面碧波萬頃,天水一色,蘆葦鬱鬱蔥蔥。2008年12月相思湖生態旅遊景區被評為“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稱號。
鄉都酒堡生態旅遊景區:鄉都酒堡生態旅遊景區為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和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鄉都酒業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位於焉耆縣七個星鎮西戈壁葡萄基地,坐落在霍拉山腳下,毗鄰314、218國道,距庫爾勒市近30千米,距焉耆縣城28千米。全歐式古樸的鄉都酒堡,28平方千米的葡萄園林三面環繞,7千米的葡萄長廊,是以鮮食葡萄為主的生態觀光園。
紅帆生物高科技工業園:紅帆生物高科技工業園是國家工業旅遊示範點。
新疆紅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高科技工業園位於古城焉耆開都河畔,距古城焉耆3千米,距庫爾勒50千米。該旅遊園區是以工業番茄果皮為主要原料生產生物抗氧化劑番茄紅素為主的工業基地,並形成了以紅帆文化、休閒觀光、旅遊紀念品等為一體的旅遊觀光園。
開都河:開都河是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博斯騰湖風景名勝區景區點之一。位於焉耆城區開都河上游南側,距縣城3.5千米,鐵路、325省道、和庫高速公路跨河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集觀光旅遊為一體的自然風景旅遊區。焉耆回族自治縣的開都河(唐朝稱
流沙河)歷史有名,唐代高僧
玄奘西天取經曾渡開都河,留下許多美麗的傳說。
霍拉山自然生態旅遊景區:霍拉山自然生態旅遊景區位於新疆焉耆縣七個星的霍拉山村,距延期縣城53千米,距庫爾勒市55千米,毗鄰
218國道、325省道。霍拉山通過第三紀和第四季運動形成並有零星出露的侏羅系地層,東西寬83.5千米,南北長165千米,面積177.12萬畝,海撥1122~3647米,山區有許多高山峽谷組成,溝內泉水四季長流,7月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左右。景區內有大泉溝、小泉溝、高山峽谷、天然森林、野生動植物、牧場以及唐宋歷史古蹟等多處景觀。
榮譽稱號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2019年12月31日,入選全國農村創新創業典型縣。
2020年1月22日,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命名為國家園林縣城。
2021年1月19日,被國家民委命名為第八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
2020年4月14日,焉耆回族自治入選2020~2021年水系連通及農村水系綜合整治試點縣。
2021年7月15日,入選水利部第四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區)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