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權臣
- 拼音:quán chén
- 近義詞:權貴 謀臣
- 反義詞:草民
- 釋義:有權勢之臣
- 解釋:通常指掌握國家軍政大權、權力超過了皇帝的大臣
釋義,出處,例句,主要意義,歷代權臣,中國,越南,朝鮮,日本,歐洲,
釋義
[powerful and imperious officials] 有權勢之臣(多指專橫的大臣)
出處
《晏子春秋·諫上十》:“今有車百乘之家,此一國之權臣也。”
例句
《後漢書·卷一七·岑彭傳》:權臣放縱,矯稱詔制。
《宋史·列傳第九十九》:“所向者義,所背者利;所向者君父,所背者權臣。”
《宋史·列傳第一百五十八》:“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權臣。”
明 陳與郊《義犬》第一出:“我受本朝顧托,親見權臣,將謀不軌,安能剪此仇讐。”
京劇《烏龍院》第一場:“權臣當道,吸盡民膏,恨貪暴,聚集英豪。”
主要意義
權臣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勢力,權臣身份有當朝宗室、將帥、宰輔、外戚乃至宦官。幾乎所有的改朝換代(十六國也有類似例子)都是由大臣、武將來完成的。比如王莽篡漢、曹丕篡漢、司馬晉篡魏、劉裕登基、宋齊相迭、楊堅代周、五代相替、“黃袍加身”等等。
“權臣”一詞為中性詞,通常指掌握國家軍政大權、權力超過了皇帝的大臣,是一個政權實質上的領導人與決策人。但由於權臣對君權構成了威脅,並在歷史上經常成為篡位、謀逆事件的主角,因此在某些語境下具有貶義。
權臣,既有安於高官厚爵、不索九錫,心安理得地做“無冕之王”的,如西漢大將軍霍光、魏太傅司馬懿、明首輔張居正等等;亦有覬覦神器、染指大寶的進取型梟雄,如桓玄被晉帝授九錫,滅東晉稱楚帝 ,後被復辟,魂斷問鼎路;楊玄感謀叛隋自立,也以失敗告終;大明重將石亨挾“北京保衛戰”之功,構陷民族英雄于謙在先,密謀顛覆英宗於後,亦不免身死人手,如此等等。所謂“成王敗寇”,權臣奪位成功,即是新朝廷“太祖、高皇帝”,失敗則身敗名裂。歷史也在君權、相權之爭中不斷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