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皇權旁落
東漢末年,漢朝皇權衰落,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歷經數十年征戰,統一北方,封為
魏王,掌握漢末實權。
曹操把漢獻帝接到
許都後,既要在戰場上和各路諸侯刀槍相見,又要同看不見的、暗藏的、地下的政治勢力做殊死搏鬥。曹操用武力掃平了群雄,又將擁護東漢的貴族、外戚勢力逐一翦除。曹操苦心經營了三十年,才徹底動搖了東漢王朝的國本。但曹魏代漢仍非易事,因為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身邊,就等於向世人宣告,他承認了漢獻帝的合法性、正統性。魏武雖為馬上天子,但他卻不能用湯武革命的方法來革除漢命。身為漢臣的曹操要取代東漢,唯一的辦法就是採用禪讓的模式。然而禪讓並不容易,堯舜傳說不可靠,王莽代漢又以失敗而告終。對於禪讓,曹操心裡沒底,所以當手下謀臣武將紛紛勸他稱帝時,他卻無奈地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曹丕繼位後與
曹操時代已經不一樣了。曹操對於漢朝,對於追隨自己多年的部下,是有感情的,自己打著興復漢朝的旗號,建立了自己的勢力,當然要顧及到自己言行的影響。而曹丕不同,曹丕的權力是建立在父親的基礎上,他手下的臣子也多是只忠於魏王(曹操和曹丕),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朝中已經沒有了強大的反對派,沒有哪位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政治力量可以和曹丕抗衡。
漢獻帝已無人可靠,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也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最後的雖然悽慘但至少比較安穩的歸宿。
五德學說
戰國時期,陰陽家
鄒衍提出了“五德終始說”的理論,並用它來解釋王朝的興衰、更迭。五德終始說的理論來自於民間流傳甚廣的陰陽五行說,所謂的“五行”就是人們所熟知的金、木、水、火、土。由於漢為火德,按照五德相生說,火生土,故代漢者必為土德。東漢末年,漢朝統治已經十分腐朽,無論是農民起義,抑或是諸侯中的野心家,都打出土德的招牌。
到了三國鼎立的時候,魏文帝曹丕的年號是“黃初”,東吳孫權的年號是“黃龍”,都表示自己是土德,可以代漢稱帝。唯獨蜀漢先主劉備的年號為“章武”,表明劉備繼承了大漢的皇統,是秉承了火德,而絕不肯尚黃,用土德。
曹丕發動起自己所有的力量,一起演了一場戲。先是曹丕的臣子勸進,臣子講述了很多理由,說曹丕如何如何,可以稱帝,漢朝如何如何,天命衰微。後是大臣們紛紛去聒噪
漢獻帝,威逼利誘,漢獻帝無奈,只能頒布詔命,表示自己懇求
禪位與曹丕。於是曹丕順理成章的改漢為魏。
除了使用五德終始說的理論之外,曹丕還製造了大量的讖緯。所謂的讖緯就是一種預言,它可以預告將來會發生的事,而且這種預言相當準確,可以稱得上是料事如神。
過程
和平交接
曹丕當魏王后的祥瑞簡直不勝枚舉:黃龍、鳳凰、麒麟、白虎、甘露、醴泉、奇獸,無奇不有,是自古以來最美好的。誰知曹丕的答覆竟然是斷然拒絕,他下令道:“當年周文王已占有天下三分之二,還向商朝稱臣,得到孔子的讚嘆,周公實際上已經行使了君主的職權,完成使命後還是歸還給成王,我的德行遠遠不如這兩位聖人,像許芝這些話,我怎么敢聽呢?這些話使我心裡害怕,手發抖,字都寫不成,意思表達不清,我要輔佐漢室治理天下,功成後交還政權,辭職還鄉。”
可是大臣們絲毫不理會曹丕的態度,曹丕越是“謙虛”,大臣們越是起勁地勸進,他們勸進的表章連篇累牘,多得數也數不清。東漢朝廷的官員,魏國的官員都參與到勸進的行列之中,勸進表章的措辭越來越肉麻。
不僅是大臣們不斷上勸進表,漢獻帝也知道漢朝氣數已盡,故十分“配合”地連下了三道禪位詔書,苦苦地懇請、哀求曹丕仿效虞舜,登上皇帝的寶座。但曹丕卻說:“聽到這個詔命,真嚇得我五內震驚,渾身發抖。我寧可跳東海自殺,也絕不敢接受漢朝的詔書。”儘管曹丕的假戲作得如此逼真,但朝中的文武大臣還是心領神會,他們一邊上書,一邊在潁陰縣曲蠡(今許昌一帶)築起受禪台。
經過九個多月的精心準備,大臣們數十次的上表勸進,漢獻帝前後四次下達禪位詔書,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十三日早已徒存名號的漢獻帝劉協被迫將象徵皇位的璽綬詔冊冊奉交曹丕,宣布退位。十月二十八日,曹丕在
桓階等人所上的“登壇受命表”上,批下了“可”字。第二天,曹丕登上了受禪台,參加受禪大典的有文武百官和匈奴等四夷使者共數萬人。在完成典禮後,曹丕對群臣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創立曹魏
曹丕照例三讓之後於同月二十九日升壇受禪,登上皇帝寶座,改國號為魏,建元黃初。十一月一日,曹丕封劉協為山陽公,允許他行使漢朝正朔和使用天子禮樂。同時追尊曹操為武皇帝,廟號太祖。縣授匈奴南單于呼廚泉魏國璽綬,並賜青蓋車、乘輿等。十二月,定都洛陽。
禮遇漢帝
曹丕代漢稱帝之後,給漢獻帝以國賓的待遇,封他為山陽公。山陽公封邑有一萬戶,可以“行漢正朔,以天子之禮郊祭,上書不稱臣”。十四年後,山陽公病死,獲得了“孝獻皇帝”的諡號,以天子禮儀安葬。這個山陽國傳了三代,共七十五年,西晉時依然沿襲,一直持續到
永嘉之亂。
評價
漢魏禪代是一場假戲,更是一場滑稽可笑的鬧劇,自春秋以來,凡廢主弒君者皆被稱為亂臣賊子,在歷史上要留下篡位的千古罵名。所以禪讓制就是一種最好的辦法。讓漢獻帝自己主動讓位,自己再假惺惺地推卻一番,這樣篡位就成了禪讓,無論是傀儡天子漢獻帝還是魏王曹丕都成了堯、舜一樣的聖君。
這種禪讓畢竟不是真禪讓,因為對於漢獻帝來說,是被逼無奈的,如果不是曹家父子以武力威逼他,他不肯心甘情願地放棄祖宗打下來的,歷經四百多年的江山社稷。
曹丕處置漢獻帝的手段相當高明,這並不是曹丕對漢獻帝動了惻隱之心。曹丕的這一做法還是根據當時的政治需要。曹丕代漢雖然在表面上看來獲得了天下臣民的擁戴,但其實並非如此。諸葛亮平定
南中以後,舉行了大規模的北伐,但諸葛亮的北伐大軍還沒有到達,
南安、
天水、
安定三郡的官吏和百姓就紛紛回響。其緣由,用諸葛亮的話說,就是“人心思漢”。
曹丕以禪代的形式來完成改朝換代是極其高明的謀略,他向天下人昭示,大魏的政權不是搶來的,而是漢朝皇帝讓給我的。儘管漢魏禪代是曹丕逼迫漢獻帝遜位,但仍然符合中國古代的仁政精神和禮治原則。它僅僅以漢代帝王一姓一族權力的終結,這種古代社會最小的成本,來換得政權平穩的交接。相對於湯武革命所帶來的廣泛殺戮而言,流血犧牲無疑要少得多。
影響
曹魏禪代的成功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三國到趙宋王朝建立,歷經七百多年,十餘個朝代都以禪代方式完成了易代鼎革,漢魏故事成了帝制社會禪代的代名詞。
曹丕篡漢導致的影響是東漢王朝作為一個象徵性統一的政權不復存在。曹丕在改朝換代之際,對職官制度進行了若干重要改革。改相國為司徒,御史大夫為司空,由此恢復了被曹操於建安十三年(208)廢除的三公官制(太尉、司徒、司空)。此後司徒、司空位號雖尊貴,但一般不干預朝政。曹丕又設秘書監和中書省,中書省置監令,主管通達百官奏事,起草詔令,以此分掉尚書台的權力,改變東漢後期尚書權職過重的現象。在經濟方面,曹丕繼續推行屯田制,重視水利建設。總之,曹丕稱帝代漢後,魏國實力進一步增強。
對於劉備和孫權來說,曹丕的這一做法正是他們求之不得的。三分天下的局面形成之後,
曹魏最強。曹操不稱王,誰也不敢稱王,曹操一稱魏王,劉備緊跟著就自稱漢中王。曹丕代漢的第二年,劉備打著繼承漢統的旗號,劉備部下紛紛勸劉備即帝位,劉備沒有答應。軍師將軍諸葛亮上言,劉備才同意,在成都稱帝。又稱“蜀漢”或“季漢”。孫權相比曹操和劉備,名位稍低,到229年在武昌稱帝。
紀念
曹丕繼位後,刻立《受禪碑》,此碑以紀其受漢“禪讓”之事。縱270厘米,橫140厘米,22行,行49字。
《受禪表》與著名的《上尊號碑》並立於許昌南曹魏故城漢獻帝廟中(其地在今古城村),廟久廢。《受禪表》與《上尊號碑》同為魏初巨製,不但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書法亦久為世重,故自唐宋以來,迭經著錄。其結構方嚴整肅,用筆剛健斬截,意氣雄偉排宕,且不失漢末名碑如《熹平石經》、《張遷》、《禮器》等骨氣洞達、探穆淵雅的大家風範。
藝術作品
羅貫中著作長篇小說《
三國演義·第八十回·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1994年王扶林執導央視版電視劇《
三國演義·第六十一集:曹丕篡漢》
2009年中日兩國合作製作的卡通片《
三國演義·第40集·白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