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簡稱“新國大”,位於新加坡共和國,歸教育部管轄,是新加坡的公立研究型大學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全球大學校長論壇Universitas 21等組織的成員學校。

新加坡國立大學前身為1905年成立的海峽殖民地與馬來亞聯邦政府醫學院;1912年,該校改名為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成為新加坡第一所高等學府;1928年成立了萊佛士學院,提供藝術和科學的高等教育,開辦文理科大專文憑課程;1949年,兩所學校合併為馬來亞大學,屬於新加坡和馬來亞聯邦的第一所大學;1955年,新加坡華人社團組織創立了南洋大學;1962年,馬來亞大學位於新加坡的校區獨立為新加坡大學;1980年,新加坡大學與南洋大學合併為新加坡國立大學。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第25名;2024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新加坡國立大學位列第8名。

截至2024年6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共有16個學院,50多個專業,分布在新加坡肯特崗、武吉知馬和歐南3大校區。並在全球設立3個海外分校、15個海外學院,另外還有3個教學中心。學校有學生總數43100人,其中本科生30300人,研究生12800人,教學人員2500人,研究人員4200人,行政與專業人員4400人,其他員工15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加坡國立大學 
  • 外文名: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 簡稱:NUS、新國大、國大   
  • 創辦時間:1980年 
  • 辦學性質:公立大學 
  • 學校類別:綜合類 
  • 學校特色亞洲大學聯盟成員
    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成員 
    亞太國際教育協會成員 
    Universitas21成員 
    國際大學氣候聯盟成員 
    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成員 
  • 主管部門:新加坡教育部 
  • 現任領導陳永財(校長) 、謝福華(校董會主席) 
  • 院系設定:本科學院12個,研究生院4個(截至2024年6月) 
  • 校訓:A leading global university shaping the future 
  • 地址:21 Lower Kent Ridge Rd, 119077 
    肯得崗校區:新加坡西南部,毗鄰皇后鎮的肯特嶺分區  
    武吉知馬校區:武吉知馬路469號 
    歐南校區:學院路8號 
  • 知名校友吳作棟 、陳慶炎 、哈莉瑪·雅各布 、李光耀 、杜進才 、倪亦靖 
  • 知名教師:康斯坦丁·克斯特亞·諾沃塞洛夫 
  • 學校官網:http://www.nus.edu.sg/ 
  • 占地面積:170 公頃(肯特崗校區 截至2024年5月) 
  • 學生人數:43100人(截至2024年6月) 
  • 教職員:12600人(截至2024年6月) 
歷史沿革,學校前身,合併重組,辦學條件,院系設定,師資力量,教學建設,合作交流,錄取方式,社會評價,學術研究,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學術資源,校園文化,學校標誌,精神文化,社團文化,校區情況,肯得崗校區,武吉知馬校區,歐南校區,校園環境,行政管理,現任領導,歷任領導,知名校友,

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

  • 愛德華七世醫學院
1905年,一所培訓助理外科醫生的學校——海峽殖民地和馬來聯邦政府醫學院成立。1912年該校更名為愛德華七世醫科學院,成為新加坡第一所高等學府。1916年該校頒發的醫學和外科證書得到大不列顛普通醫學協會的承認。1920年,愛德華七世醫科學校醫校再更名為“愛德華七世醫學院”(King Edward VII College of Medicine),學術地位升格為大學,提供醫學專業培訓,也增聘了解剖學、醫學、助產及婦科、臨床外科及外科教授。
新加坡國立大學
愛德華七世醫學院
  • 萊佛士學院
1823年,英國人斯坦福·萊佛士在新加坡建立起一所能提供教育和研究設施的學院。這個建議,使新加坡出現高等學府的雛形——萊佛士學院。1929年,醫學院牙科系招收首批學生,並於愛德華七世醫學院開設公共診所;1942年後,日本入侵新加坡,萊佛士學院被日軍占領,用作軍事司令部。直到1946,校舍才被歸還。至此以後,學校飛速發展,規模不斷擴大。
新加坡國立大學
萊佛士學院
1947年,馬來亞議會建議將萊佛士學院和愛德華七世國王醫學院合併,成立馬來亞大學,1949年10月,大學成立,1955年,新馬華人社群捐款集資,興辦南洋大學,簡稱南大。
新加坡國立大學
馬來亞大學
1960年馬來亞聯邦政府認為,馬來亞大學吉隆坡分校應成為獨立自主的國立大學。同時,新加坡政府也表明新加坡分校應成為獨立的新加坡大學。於是,1962年1月,新加坡大學正式成立。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大學

合併重組

1978年,通過與南洋大學討論,新加坡大學決定在武吉知馬設立聯合分校,加強兩所大學間的關係,並幫助南洋大學實現用英語教學的目標。1979年10月,英國謝菲爾德大學校長丹頓應新加坡政府邀請,來到新加坡大學考察,並提出在新加坡肯特崗設立一所獨立的、大規模的大學。1980年4月,新加坡政府作出《關於合併新加坡大學和南洋大學,成立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決定》。5月20日,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發表“栽培有教養的新加坡人”的講話。1980年8月8日,新加坡國立大學正式成為合法機構。
1997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被評選為亞太地區十大頂尖大學之一,並在新聞刊物Asia Week一項針對亞洲和澳洲50所頂尖大學進行的調查問卷中排名第四。2003年,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被亞洲商業雜誌Asia Inc.評為亞太地區15所頂尖全日制商學院之一,在亞洲國家中排名第一。
2005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同亞、澳、歐、美四大洲的9所頂尖研究型大學簽署協定,成立研究型大學國際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IARU),同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中國上海設立辦事處,位於上海市中心徐家匯區。2006年,新加坡國立大學與上海復旦大學及韓國高麗大學合作,共同成立了“上海、首爾、新加坡大學聯盟”(取三座城市英文名,簡稱“S3大學聯盟”)。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
2022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入選英國政府“高潛力人才簽證計畫”。同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在中國廣州的知識城落地建設,將通過十年時間培養近3000名高層次人才,並打造成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在中國最大的綜合型旗艦項目。2024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舉行揭牌儀式。

辦學條件

院系設定

截至2024年6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共開設本科學院12個,研究生院4個,總計專業60餘個,分布在新加坡肯特崗、武吉知馬和歐南3大校區,並在全球超過15個城市設有海外學院,另外還有3個教學中心。
各大學院及學科(部分)
類別
院系
專業
本科學院
文學暨社會科學院
漢語、漢學研究、傳播及新媒體、經濟、英語、英文文學、歐洲研究、地理、歷史、日本研究、馬來社會文化研究、哲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工作學、社會學、南亞研究、東南亞研究、戲劇研究
本科學院
商學院
商業管理、商業管理(會計)、房地產
本科學院
持續與終身教育學院
-
本科學院
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
-
本科學院
計算機/電腦學院
傳播及新媒體、計算生物學、電腦工程、電腦科學、電子商務、資訊系統
本科學院
牙科學院
牙科學
本科學院
設計與工程學院
建築、建築環境、生物醫學工程、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土木與環境工程、電機與電腦工程、工業設計、工業系統工程與管理、材料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
本科學院
法學院
法律
本科學院
楊潞齡醫學院
醫學、護理學
本科學院
楊秀桃音樂學院
表演(管弦樂器/鋼琴)、創作
本科學院
理學院
生物學、化學、食品科學與工程、數學、藥劑、物理、定量金融學
本科學院
耶魯-新加坡國大學院
-
研究生院
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
國際事務、公共政策、公共行政、以及以中文授課的高級公共行政與管理
研究生院
研究生院
-
研究生院
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
綜合生物學和醫學、臨床和轉化科學、定量生物學和醫學
研究生院
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
公共衛生
教學中心
教學與學習發展中心
-
教學中心
英文交流教學中心
-
教學中心
系統科學院
-
參考資料截至2024年6月

師資力量

截至2024年6月,學校共有教職員工12,600人。其中教學人員2500人,研究人員4200人,行政與專業人員4400人,其他員工1500人。另外,新加坡國立大學還有多位教授獲得國際榮譽,如王庚武教授獲頒大英帝國司令勳章(CBE)。
師資力量(部分)
姓名
簡介
柯成興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兼李嘉誠經濟學講座教授,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系主任、以及馬來西亞國家經濟諮詢理事會成員
顧清揚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高級公共行政與管理碩士學位項目主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高等教育管理學碩士
李澤人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助理教授,耶魯大學MacMillan中心政治經濟學博士後研究員和講師
夏星
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和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的經濟學助理教授
參考資料:截至2024年6月

教學建設

新加坡國立大學致力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綜合性教育,採取跨科系跨領域的教學模式。除了課堂上的學習,還重視體驗式教學,通過提供海外發展及學習機會,助學生開拓視野、積累海外經驗。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內文化藝術與體育活動種類多樣,無論國內外都積極投入社會服務與社區項目,藉此提供適當平台,讓學生拓展社交圈子與文化視野,同時學習如何擔當社會責任。大學城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新落成的教育中樞,體現學校對創建良好校園生態系統的願景。同時大學城內的學習社區,通過小班化、個人化的設計特色,以及寄宿型學院,為學生創造良好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與教授課堂內外的互動交流。
新加坡國立大學還開展海外課程和其他創新教育課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與全球視野。針對專業人士的需求,還會開辦一系列專屬高管人員的精選課程,其中有些以中文授課。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高管人員教育課程主要有高級公共行政與管理碩士學位課程與新加坡國立大學亞太EMBA碩士學位課程。

合作交流

學生交換計畫(SEP)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最大的全球性計畫。通過發展和管理與全球大學的戰略和可持續合作夥伴關係,全球關係辦公室(GRO)努力確保為所有即將畢業和即將入學的學生提供優質的交流體驗。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學生可以從40多個國家的300多所合作大學中選擇他們的SEP課程。在2017至2018學年度,大約有2000名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學生參加了SEP,同時有近2000名來自合作大學的新生入學。同時學校還有國際夏季/冬季項目(i-SP),學生可以從新加坡國立大學全球關係辦公室(GRO)推薦的主辦大學列表中選擇相應活動。

錄取方式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錄取方式是申請制,本科課程和研究生課程的申請有不同的要求。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本科申請,對於具有國際資格的國際學生,需要滿足申請當年的7月之前完成或即將完成高中,並且至少接受過12年的通識教育,對於可以接受的高中學歷而後相應的入學需要滿足不同的要求,成功申請者將在學期開始時被要求驗證其提交的檔案。當申請人抵達新加坡註冊新加坡國立大學時,他們必須攜帶他們的身份證明、高中成績和其他證明他們為支持申請而提交的物質檔案的原件。大學保留開除未能到場核實檔案或提供所需檔案的學生的權利。比如符合A-LEVEL(AQA、劍橋、愛德思、倫敦、OCR、牛津國際AQA、WJEC)的學生,已完成高中期末考試的申請人需要滿足的最低申請是需要至少三門“高級”科目的良好通過才能提交申請,對於提交了四個或更多“高級”科目的良好及格可供申請審核方考慮;對於在申請截止日期後完成高中期末考試的申請人必須附上高級附屬水平考試成績且填寫標準化考試(大學先修課程、ACT與寫作、SAT、SAT科目考試)成績。
國際申請者必須提交託福(英語作為外語考試)或雅思學術(國際英語語言測試系統)的考試成績,並且必須達到要求的最低分數:托福考試94分、雅思學術類考試7.0分。所有申請人必須提交GRE®普通考試的考試成績,並達到所需的最低分數:語言推理和定量推理合計320個、3.5分析性寫作,但在知名大學擁有優秀學術成績的申請人可以申請豁免此要求。
如果申請理學碩士(MSc),申請人在相關學科中取得良好榮譽學士學位(至少二等)或同等學歷,或MBSS或其同等學歷或牙科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歷;申請哲學博士(PhD),需要在相關學科的良好碩士學位或在相關學科中取得良好榮譽學士學位(至少二等)或同等學歷,或MBBS或其同等學歷或牙科學士學位或同等學歷。

社會評價

世界/亞洲大學排名
排名機構/排名標題年份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參考資料
未出
3
3
3
3
2
1
1
1
3
2
1
1
1
1
2
2
1
19
19
21
25
25
23
22
24
26
8
11
11
11
11
11
15
12
12

學術研究

科研平台

根據2024年新加坡國立大學官網顯示,國家研究基金會和教育部於2007年建立了卓越研究中心(RCES),以促進當地大學的卓越研究。新加坡國立大學是四個rce的所在地,分別專注於量子技術、癌症、機械生物學和功能、智慧型材料,並且是另外兩個rce的合作夥伴,特別是新加坡環境生命科學中心(SCELSE)和數字分子分析與科學研究所(IDMXS)。
學校設有37個大學一級研究中心,主要研究亞洲和世界面臨的重大問題。還設有數個企業實驗室和國家級技術聯合體,並得到新加坡政府支持。
卓越研究中心(RCES)(4所)
英文名
中文名
Cancer Science Institute of Singapore
新加坡癌症科學研究所
Centre for Quantum Technologies
量子技術中心
Mechanobiology Research Centre of Excellence
卓越機械生物學研究中心
Singapore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Life Sciences Engineer
新加坡環境生命科學工程中心
參考資料
部分大學研究機構/中心(28所)
英文名
中文名
Asia Research Institute
亞洲研究院
BIGHEART
全球衛生健康及生物醫藥科技研究院
Centre for Advanced 2D Materials
先進2D材料中心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Law
國際法中心
Centre for Maritime Studies
海洋研究中心
Centre for Healthcare Innovation and Medical Engineering
醫療創新與醫學工程中心
Centre for Remote Imaging, Sensing and Processing
遙感成像與處理中心
East Asian Institute
東亞研究院
Energy Studies Institute
能源研究院
Institute for Applied Learning Sciences & Educational Technology
學習科學與教育科技套用研究所
Institute for Mathematical Sciences
數學科學研究院
Institute of Real Estate Studies
不動產研究院
Institute of South Asian Studies
南亞研究院
Interactive & Digital Media Institute
互動與數字媒體研究院
Life Sciences Institute
生命科學研究院
Middle East Institute
中東研究院
NUS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stitute
新加坡國立大學環境研究院
NUS Global Asia Institute
新加坡國立大學全球亞洲研究院
NUS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Initiative
新加坡國立大學納米科學與科技研究院
NUS Guangzhou Research Translation and Innovation Institute
新加坡國立大學廣州創新研究院
NUS (Suzhou) Research Institute
新加坡國立蘇州研究院
NUS (Chongqing) Research Institute
新加坡國立大學重慶研究院
Risk Management Institute
風險管理研究院
Singapore Institute for Neurotechnology
新加坡神經技術研究院
Singapore Nuclear Research and Safety Initiative
新加坡核研究與安全院
Singapore Synchrotron Light Source
新加坡同步輻射光源
Solar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 of Singapore
新加坡太陽能研究院
Temasek Laboratories
淡馬錫實驗室
The Logistics Institute - Asia Pacific
亞太物流研究院
Tropical Marine Science Institute
熱帶海洋科學研究所
參考資料

研究成果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科研方面採取跨領域整合式戰略,與業界、政府和學界均建立夥伴關係,研究探討與亞洲乃至世界相關的重大且複雜課題。匯聚了多領域科研人才,以跨領域綜合性方式在科研方面取得卓越成績。截至2024年6月,學校共創建八大綜合研究集群。分別是:醫療創新,人口老化,能源、環境與城市可持續性,風險管理及金融體系,智慧國家,材料科學研究,海事研究,以及亞洲研究。
特異性T細胞:2020年7月17日,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結果顯示,研究人員在部分不曾感染新冠病毒的健康人體內發現了針對這種病毒的特異性T細胞,對新冠病毒具備一定的免疫力。
矽兼容反鐵磁材料:2024年3月8日,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教授Ariando及其團隊與牛津大學的Hariom Jani博士和Paolo Radaelli教授的團隊一起,創建了礦物形式氧化鐵(III)α-Fe的超薄晶體膜2O3,也就是俗稱的赤鐵礦。這是第一次生產出具有所需拓撲紋理的可拆卸AFM材料。這一突破為生產用於計算、數據存儲和基於自旋電子學的設備的拓撲AFM紋理開闢了新的可能性。
自旋電子學器件領域新突破:助理教授Ahmet Avsar和Barbaros ozylmaz教授領導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小組在自旋電子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發現了二維黑磷的高度各向異性自旋輸運性質。並將研究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學術資源

截至2017年6月,新加坡國立大學的館藏特色書目2354741種,縮微資源26074種。

校園文化

學校標誌

新加坡國立大學
校徽歷史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校徽是由現代化的盾徽和校名的全稱與簡稱組合合成。校徽整體為盾牌型,盾牌由3個元素組成,分別是一本打開的書(Open Book)、三個相連的圓環(Three Rings)、一隻獅子(The Lion)。Open Book的寓意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是新加坡面向世界的知識視窗。此元素源自1949年成立的馬來亞大學校徽。Three Rings象徵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三個教學宗旨——“創建、套用和知識的傳授”,以及寓指全球大學的三個特點——創造力、創新和創業精神,同時也表現出Ring之間的相互關係——三大支柱。Lion舉起爪子寓意新加坡國立大學人勇於開拓創新,對未來充滿嚮往;尾巴舉起象徵正直的品質和理想主義。

精神文化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歌意在告訴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要銘記母校栽培,不懼未來,勇敢向前,攀登高峰。同時,也體現了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自信與底氣。
新加坡國立大學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歌

社團文化

根據2024年官網顯示,新加坡國立大學有60多個學生組織,以及隸屬於新加坡國立大學藝術中心,由本科生與校友組成的23個文化藝術團體,橫跨音樂、舞蹈、戲劇、視覺藝術及電影製作多個領域,全年不歇地為校內社群與社會大眾呈現多元化的文化藝術演出。在體育方面,新加坡國立大學每年為學生舉辦70多項體育競賽及休閒活動,通過各種方式在學校、大專學府、海內外等不同層次的體育賽場上發揚新加坡國立大學精神。
新加坡國立大學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因此積極推動並參與各種社會及社區服務項目,回饋社會。針對不同的志願活動,學生組織提供多元化的志願服務。教職團隊和學生也經常在國外參加社會服務項目,為弱勢群體提供實際幫助。
環境保護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回饋社會的主要內容。新加坡國立大學與其他24所全球頂尖大學共同在“可持續性環保校園憲章”作出承諾,領頭制定校園節能總計畫,實施節約水電、加強廢棄物管理等多項“綠色大學”計畫,教研團隊及學生也都堅守新加坡國立大學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承諾。其中,新加坡國立大學學生會帶頭舉辦了多項綠色活動,如“新加坡國立大學綠色嘉年華”“地球一小時”等,宣揚環境可持續理念。

校區情況

肯得崗校區

肯得崗校區位於新加坡西南部,毗鄰皇后鎮的肯特嶺分區,占地150公頃。設計與工程學院、持續與終身教育學院、文學暨社會科學院、計算機/電腦學院、牙科學院、楊秀桃音樂 學院、理學院、楊潞齡醫學院、商學院、蘇瑞福公共衛生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博學計畫、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院在此校區辦學。

武吉知馬校區

武吉知馬校區,位於武吉知馬路469號,建於1928年。法學院、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在此校區辦學。

歐南校區

歐南校區,位於學院路8號,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所在地。

校園環境

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主校區位於肯特崗山脊,建築物的布局依山的走勢而設,整個校區建築風格比較現代化。能容納大部分的學術、研究和行政設施,同時也是一個學生活動中心,為學生提供體育設施、藝術場所和文化活動。
大學城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新落成的教育中樞,大學城內有多個學習社區,通過小班化、個人化的設計特色,以及新加坡首創的寄宿型學院,希望創造輕鬆愉悅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與教授課堂內外的互動交流。
截至2024年6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包括7個圖書館:中央圖書館、溫寶樹中文圖書館、高許志安法律圖書館、韓瑞森紀念圖書館、醫學+科學圖書館、音樂圖書館和UTown/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圖書館。全校館藏圖書(含報刊裝訂本)200百多萬冊。圖書管理已全部實現電腦化,作為新加坡全國圖書自動化服務系統(SILAS)的成員,該校圖書電腦系統已和SILAS併網。
截至2024年6月,新加坡國立大學博物館有四個系列場館(南亞和東南亞系列、海峽中國系列、李金剛系列、吳恩騰收藏系列),共8000多件文物和藝術品,其中2000多件可以通過博物館藏品線上資料庫查看詳情。

行政管理

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團隊(部分)
職務
姓名
校長
常務副校長(學術事務)兼教務長
程文耀
常務副校長(創新與企業)
陳祖翰
常務副校長(研究與科技)
劉斌
常務副校長(行政)
鄭文輝
截至2024年6月,參考資料

歷任領導

歷任校長
時期
在任時間
姓名
新加坡國立大學
2018年至今
2008年至2018年
2000年至2008年
1981年至2000年
林彬
1980年至1981年
新加坡大學
1975年至1980年
關世強
1968年至1975年
1963年至1967年
林溪茂
1962年至1963年
斯里尼瓦森(Baratham Ramaswamy Sreenivasan)
馬來亞大學(新加坡分校)
1961年至1962年
1960年至1961年
奧本海姆(Alexander Oppenheim)
1959年至1960年
桑德山姆(Arthur Anantharaj Sandosham)
馬來亞大學
1957年至1962年
奧本海姆
1952年至1956年
薛尼肯因(Sydney Caine)
1949年至1952年
喬治艾倫(George V Allen)
萊佛士學院
1948年至1949年
喬治艾倫
1946年至1948年
戴爾(W E Dyer)
1938年至1941年
麥克歐文(George McOwan)
1937年至1938年
吉爾(Alexander Keir)
1935年至1937年
莫頓(Federick Joseph Morten)
1932年至1934年
沃森(James Watson)
1928年至1931年
溫斯德特(Richard O Winstedt)
愛德華七世醫學院
1947年至1949年
法利斯(Desmond William George Faris)
1929年至1947年
喬治艾倫
1918年至1929年
麥卡利斯特(George Hugh K MacAlister)
1909年至1918年
基思(Robert Donald Keith)
1905年至1909年
弗瑞爾(Gerald Dudley Freer)
參考資料
歷任名譽校長
時期
在任時間
姓名
新加坡國立大學
2017年迄今
哈莉瑪(Halimah Yacob)
2011年至2017年
1999年至2011年
1993年至1999年
1985年至1993年
1981年至1985年
蒂凡那(C V Devan Nair)
新加坡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
1971年至1981年
薛爾思(Benjamin Henry Sheares)
1965年至1970年
尤索夫伊薩(Yusof Bin Ishak)
1962年至1965年
馬來亞大學
1949年至1961年
麥唐納(Malcolm John MacDonald)
參考資料

知名校友

新加坡國立大學校友(部分)
名單
畢業時間
專業
備註
1941年
萊佛士學院初高中部
“新加坡國父”、新加坡內閣資政
1946年
萊佛士學院
新加坡國父之一,前副總理、政治元老
1953年
愛德華七世醫科學院醫學學士
馬來西亞第四任總理
1954年
藝術學學士
新加坡的第六位總統,也是第二位民選總統
1962年
物理學學士
新加坡第七任總統、新加坡國立大學前任校長
1964年
藝術學學士
第二任新加坡總理
1965年
物理學學士
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1976年
工程學碩士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夫人,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最大的企業—淡馬錫控股的執行長
1978年
法學學士
新加坡共和國第八任總統,也是新加坡首位女總統
1985年
公共衛生理學碩士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
1988年
法學學士
2003年
醫學博士
共青團福建省第十三屆委員會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