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
變法風潮
變法準備
變法經過
醞釀變法
- 舌戰群儒
- 立木為信
施展變法
- 頒布墾草令
- 第一次變法
- 第二次變法
《資治通鑑·周紀·商鞅變法》記述了戰國時期秦國的秦孝公即位以後,商鞅自魏國入秦,進行變法,使秦國富強的過程。原文 周顯王八年(庚申,公元前361年)孝公令國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
在位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商鞅主義出處 “商鞅主義”一詞出自於文章《商鞅主義的幽靈是否仍在徘徊》(作者:吳曉波)。作者在文中指出“商鞅主義”愚民、貧民、抑商、好戰是一種極端主義思想。“商鞅主義”對後世仍有影響,遺留下兩個觀點。第一,不能讓民眾太富足、太有思想的潛意識卻一直存在了...
變法,是指歷史上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中國歷史上變法的著名國家和人物有:魏國的李悝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齊國的鄒忌改革、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明朝的張居正改革、清朝的戊戌變法等。釋義 [try different ways and means;political reform] 指歷史上對國家法令做重大改革...
商鞅:戰國中期政治家。令既具:商鞅變法的條令已準備就緒。金:古代貨幣單位。布:公布;頒布。乃:於是,就 法太子:處罰太子。法,處罰,治罪 具:準備就緒。國都市南門:指城後邊市場南門。輒:就。期年:一整年。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額上刻字,再塗以墨。卒:最終 說:通“悅”,愉快 趨令:按照新法...
“商鞅立木”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國國都的一個事件。當時商鞅變法推出新法令,怕民眾不信任,放了一根木頭在城牆南門,貼出告示說:如有人將這根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所有民眾都不信。直到將賞金提升至五十金時,才有一壯士將木頭搬到了北門,商鞅如約賞給了他五十金。此舉取得了民眾對商鞅的信任,終於商鞅公布了...
商鞅亡大秦興,受到貴族誣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死後進行車裂。其在秦執政十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並使秦國長期凌駕於六國之上,但最後還是死於自己的法。生平 少好刑名 商鞅的身世及在魏國不被重用的情況。公叔痤作為了魏國的利益,主張不重用商鞅就殺掉他,不能讓他到其他諸侯國去,以免將來危害魏國...
改法為律,是指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制定《秦律》6篇,歷史上稱為“改法為律”。此外,秦還頒布了大量法令。秦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簡介 一、背景。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為成功的一次社會變革。商鞅原姓公孫,名鞅,衛國人。後因在秦變法...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法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全面貫徹了法家“以法治國”和“明法重刑”的主張。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前,秦國已經有了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完備的法規。 統一後,《秦律》就是在以“嚴刑峻法”為立法思想的指導下制定出的。秦除了制定六篇刑律之外,還頒行了大量單行律與其他形式的法律規範:規範 一、...
壬戌。周顯王十年。秦國商鞅變法。中國 1、公元前359年:衛鞅(即商鞅,姓公孫氏,名鞅,也稱衛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續修穆公之業,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先以帝道說之,孝公時時瞌睡;次以王道說之,然而猶未中旨;最後以霸道說之,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的變法強國主張,...
衛鞅(即商鞅)在秦國變法,為了鞏固君主統治,頒布連坐法。這是在戶籍編制的基礎上實行的。衛鞅一派法家認為,要使君主政權達到“至治”,必須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為棄惡蓋非,而不害於親,民人不能相為隱”。就是說,最親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檢舉揭發,使得任何“惡”“非”都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