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普藝術

歐普藝術

1955年,歐普藝術運動在法國巴黎丹尼斯·勒內畫廊(Galerie Denise René)舉辦的一場名為“Le movement”的群展中醞釀而生,該展覽邀請了未來歐普藝術的先驅人物:比利時雕塑家保羅·布瑞、玻利維亞藝術家耶穌·拉斐爾·索托以及藝術界的元老級人物馬塞爾·杜尚。歐普藝術是精心計算的視覺的藝術,使用明亮的色彩, 造成刺眼的顫動效果,達到視覺上的亢奮。

歐普藝術(op art)運動誕生後,視覺錯覺才被認可為一種藝術形式。1964年,《時代》雜誌賦予了它們“歐普藝術”這一術語。1965年,紐約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舉辦了“眼睛的反應”(The Responsive Eye)展覽會。在展覽會上,歐普藝術家們探究了視覺感知的許多方面,例如幾何形體之間的關係,在現實中不會存在的“不可能圖形”,以及關於光亮、顏色和形狀感知的幻覺。但是“會動”的幻覺圖片引起了特別的關注。在這些欺騙眼睛的詭計中,靜止的圖案讓觀看者在主觀上產生了強烈的錯覺,誤認為它們是在動的。因此歐普藝術(Optical Art)又被稱為“光效應藝術”和“視幻藝術”,它是繼波普藝術之後,在西歐科學技術革命的推動下出現的一種新的風格流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歐普藝術
  • 時間:二十世紀六十年代
  • 地點:法國
  • 分類:藝術思潮
  • 代表人維克托·瓦薩雷里
藝術起源,發展套用,時裝設計,家居裝飾,建築設計,室內設計,其他,代表人物,維克托·瓦薩雷里,馬列維基,凱利,諾拉德,萊利,斯特拉,

藝術起源

歐普藝術(Op Art)是西方二十世紀興起的藝術思潮;歐普藝術風格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OP”是“Optical”的縮寫形式,意思是視覺上的光學,即視覺效應。正式使用這一名稱是在1965年,那時紐約現代美術館舉辦眼睛的反應畫展,展覽會上陳列出大量經過精心設計,按一定規律排列而成的波紋或幾何形畫面,造成視知覺的運動感和閃爍感,使視神經在與畫面圖形的接觸中產生眩暈的光效應現象和視覺的幻覺。
歐普藝術
“歐普藝術”所指代的是利用人類視覺上的錯視所繪製而成的繪畫藝術。因此“歐普藝術”又被稱作“視覺效應藝術”或者“光效應藝術”。是利用人類視覺上的錯視所繪製而成的繪畫藝術。它主要採用黑白或者彩色幾何形體的複雜排列、對比、交錯和重疊等手法造成各種形狀和色彩的騷動,有節奏的或變化不定的活動的感覺,給人以視覺錯亂的印象。歐普藝術下的服裝服飾,按照一定的規律給人以視覺的動感…
歐普藝術
事實上,歐普藝術就是要通過繪畫達到一種視知覺的運動感和閃爍感,使視神經在與畫面圖形的接觸過程中產生令人眩暈的光效應現象與視幻效果。歐普藝術家以此來探索視覺藝術與知覺心理之間的關係,試圖證明用嚴謹的科學設計也能激活視覺神經,通過視覺作用喚起並組合成視覺形象,以達到與傳統繪畫同樣動人的藝術體驗。出於這一目的,歐普藝術作品摒棄了傳統繪畫中一切的自然再現,而是在作品中,使用黑白對比或強烈色彩的幾何抽象,在純粹色彩或幾何形態中,以強烈的刺激來衝擊人們的視覺,令視覺產生錯視效果或空間變形,使其作品有波動和變化之感。
歐普藝術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挑戰人類視覺的智力遊戲,從而帶領觀眾進入了一個變幻莫測的幻覺世界。藝術評論家弗波帕曾給歐普藝術作了一個較為科學化的解釋:用各種不同的幾何體的周期性結構,緯線疊積或色彩排列,同時運用各種不同的藝術手段和使其產生光焦度現象的科學方法--放射光的波紋形效果和色彩的擴散,它的強度分離又並行對比、連續或交叉,色彩和色調的增大或減少,色彩的互相干擾等等,所有這些現象都會對視網膜引起刺激、衝動、振動和其他對視覺的混合、重疊等強烈反應(如圖像和背景的顛倒、前部暖色與後部冷色之間的相互滲透關係),造成一種含義不明的圓體和一種持久的不穩定的造型。
歐普藝術家一方面認為抽象表現主義太隨意和偶然;另一方面又認為波普藝術太鄙俗。他們主張要吸引觀眾,但卻不能讓觀眾捲入藝術之中;既不聯繫具體,也不表達感情和體驗,而基本上利用視覺變化來造成一種幻景。這種視覺變化主要由兩方面來完成--色彩的變化和形態的組織,歐普藝術家們在創造自己作品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觀察著這兩方面在視覺中產生的各種幻覺,試圖挖掘潛藏在這種幻覺表象後面的基本規律。在這種風格的形成過程中,歐普藝術家們可謂是博眾家之長,如在空間透視方面,可以看到印象派美學的影子;在抽象形態的組織上,可以追溯到立體主義、未來主義、螺旋主義及康定斯基克利等畫家;而在色彩的相互關係方面,又受到新造型主義、構成主義的影響;此外,德國的包浩斯魯道夫·阿恩海姆的著作《藝術與視知覺》也給了歐普藝術家們很大的啟發。
歐普藝術
歐普藝術幾乎同時興起於歐美各國。其最傑出的代表是法國畫家維克托·瓦薩雷里,他從50年代起就開始創作具有運動感和閃爍效果的繪畫,成為法國歐普藝術的主流。其他具有影響力的歐普藝術畫家有美國的約瑟夫·艾伯斯(Josef. Albers)和安德魯基威斯(R. Anuskiewicz),英國的女藝術家瑞利(B. Riley)及以色列的阿格姆(Y. Agam)﹑委內瑞拉的薩圖(J. R. Soto)等。
雖然歐普藝術盛行的時間並不是很久,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就走向了衰落。但它變幻無窮的視覺印象,以強烈的刺激性和新奇感,廣泛滲透於多種設計領域,在國際上產生了很大影響。

發展套用

時裝設計

歐普藝術以人性為切入點在服裝、家居、建築、平面有著不同凡響的影響力。藝術與時尚如同一體兩面,以視覺迷幻效果著稱的 歐普藝術(Op Art),就曾經在20世紀60年代因紡織技術和印花水平的提高而被大量套用在時裝設計中。今年秋冬季,時尚界猛吹60年代復古風,為呼應那段狂飆奔騰的年代,歐普藝術再度重返時尚舞台,為今年秋冬季節的新裝增添了不少如夢似幻、既虛也實的繽紛色彩。
幻歐普風 把棋盤穿在身上幻歐普風 把棋盤穿在身上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歐普藝術以色彩繽紛絢麗著稱,經過科學設計,按一定規律排列而成的波紋、圓形或方形等幾何圖案,常讓人產生眩暈和幻覺感。最神奇的是,歐普印花圖案所產生的視覺錯覺只要運用得當,就可以成功達到修飾、雕塑凸凹有致身材的目的。
1.黑白棋盤式格紋
在07年秋冬季,英國知名時裝設計師亞歷山大·麥奎因、日本時裝設計師川久保玲(Comme de Garcons)和紀凡希品牌以大小不同的黑白棋盤式格紋等,成功塑造女性豐美的胸線和臀線,以及纖細的腰身。理論很簡單,只要將服裝胸部和臀部的黑白格紋放大,腰際的黑白格紋縮小,就能產生豐胸、美臀和柳腰的視覺效果。思琳品牌(Celine)在今年秋冬季節也利用扭曲變形的黑白格紋,營造迷惑、騷動的流動視覺效果,手法非常類似於60年代賴利·布里奇特、吉姆·伊澤曼和切特·戈德等歐普藝術家的作品,儘管只採用黑白兩個對比色,仍讓人感覺十分絢麗。
2、圓形、方形幾何式條紋
除了棋盤格紋之外,不斷延伸重複的圓形、方形幾何圖案和條紋也是歐普藝術常見的手法。07年秋冬季節,以60年代為設計主軸的馬克·雅各布斯喬治·阿瑪尼Marni等設計師品牌,相繼推出採用類似歐普藝術手法的服裝。馬克·雅各布斯推出的一款服裝上的橘紅色和淺紫色的格紋變形圖案,就利用放大或縮小格紋的視覺效果,營造出無限延伸般的放射波紋。較之一般常見的黑白格紋,更顯得搶眼奪目。喬治·阿瑪尼也推出利用剪裁營造線條利落的視覺效果的黑白條紋外套。以歐普藝術為創作靈感的Marni品牌,在秋冬季節以不斷複製的圓點印花傘狀洋裝打造60年代的俏麗風情。
歐普藝術套用在服飾作品上應歸功於60年代的紡織和印染技術水平的提高。60年代以前,布料上的織紋圖案僅限於蘇格蘭格紋、千鳥紋和人字紋等傳統織紋。60年代,繽紛亮麗的歐普風格服飾正式問世,掀起時尚界的革命。
歐普藝術運用在現代男裝設計中,例如將格紋、線條等男裝重要元素刻意變形、重疊營造出特殊視覺效果,可凸顯穿著者的個性和品位。

家居裝飾

顯而易見,色彩與形的共同作用所表現出來的強大視覺衝擊力,可以直接刺激人們的情感變化,因此在家居裝飾中,色彩的選擇與慎用是很值得推敲和妙用的。
流動視覺體現意境美流動視覺體現意境美
在2007年的家裝舞台上,色彩的變幻同樣引發了歐普風潮。將家居色彩發揮得淋漓盡致,即要表現出品質,又要凸現個性,還要健康引導人們的情緒。深諳了這些色彩原理,並將其套用到家居裝飾中,與不同的形變相結合,則會產生非比尋常的裝飾效果。
消費者可以選用色彩純度的漸變作為牆面裝飾的底色,通過質感的形的變化,達到牆面裝飾的藝術效果,賦予牆面獨特而細膩的表情變化。
1、抽象幾何形狀 
幾何形狀是家居裝飾中必不可少的設計元素之一,但很少有人能把幾何形狀套用得如此惟妙惟幻,並能表現得如此具有張力和強烈的節奏感。
在樣式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們摒棄了傳統壁紙的表現手法,而是使用能使色彩對比更強烈的幾何圖案,在純粹色彩或幾何形態中,以強烈的刺激來衝擊人們的視覺感官,令視覺產生錯視效果或空間變形,從而使牆壁具有波動和變化之感,如果再在表面塗刷上喜歡的色彩牆漆,表現出的效果則更趨完美。
幾何形狀的大量抽象套用,將傳統牆面裝飾的平淡無奇變得個性且極富張力與節奏,這也是歐普藝術在牆面裝飾運用中帶給我們的最直接感受。
2、色彩錯覺中秀出表情
藝術評論家弗波帕曾表示“歐普藝術是用各種不同幾何體的周期性結構,緯線疊積或色彩排列,同時運用色彩和色調的增大或減少,色彩的互相干擾等,造成對視網膜或感知的刺激”。
顯而易見,色彩與形的共同作用所表現出來的強大視覺衝擊力,可以直接刺激人們的情感變化,因此在家居裝飾中,色彩的選擇與慎用是很值得推敲和妙用的。
3、流動視覺中體現意境美
對於家居,其全新的生活理念與消費方式的締造,包含著室內裝飾、後期配飾、家具採買、視覺陳列等眾多門類的新藝術行業。而賦予整體家居以多維的變換和靈動的表現力及健康的居住導引則是當下最為流行的家居設計藝術。業內人士表示,形態的變化、色彩的漸變以及幾何形大量和規律的運用使歐普賦予了牆面以前所未有的視覺藝術氣質。
流動和韻律的結合,使具有歐普藝術特質表現出了外在的形式美和內在的意境美。其在形式上,達到的是“流動”的視覺效果,在內涵上,表現出的則是一種“韻律”的意境,最終給了我們的家居生活以一種超印象的獨特視覺藝術享受。

建築設計

如果說對於建築中的歐普,我們感覺到陌生的話。那不妨從北京未來景觀央視CCTV新大樓來說起。除了“側面S正面O”的奇特造型外,我們關注央視CCTV大樓,這樣一座巨大無比的建築,就像一座濃縮的迷你城市,它的有機性設計和規則,都會深化我們對未來城市的思考。正是這個方案以其突破常規的造型和“挑戰地球引力”的結構,引起了巨大爭議。CCTV新大樓的設計者雷姆·庫哈斯和奧勒·舍仁介紹:新大樓的兩個塔樓從一個共同的平台升起,在上部匯合,形成三維體驗,突破了摩天樓常規的豎向特徵的表現。外立面採用具有金屬質感的材質。由槽鋼構成的斜交叉格線打破了單調重複的玻璃牆面結構,使之成為一個看起來獨立且浮動的菱形玻璃結構體,為整個建築的形體增添一層與眾不同的鱗狀表面,並在不同的天氣下都具有不同的視覺效果。
對於傳統的建築,他們是四平八穩的,對於歐普建築,他們是在不同的角度、光線、甚至天氣下看都會具有不同視覺效果的空間奇蹟。

室內設計

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被人稱為“光線魔術師”,在巴黎為羅浮宮建造了玻璃金字塔,在華盛頓為國家美術館設計了引起轟動的東館。他的設計,不同空間光線的明暗對比,仿佛能讓周圍的線條流動起來,令人入詩入畫,妙不可言。這位“光線魔術師”對形式和光線的敏感,使他設計的建築作品自成一格,在創新與審美兩方面尤其突出。對於這樣的稱呼,似乎是一個建築師最大的獎勵。無獨有偶,很多位室內設計界有名的設計師也都是因為“光線於空間的變化”把握良好而在此行業出類拔萃。“掌握光線魔術、產生視覺錯覺。”這與歐普藝術的創始理念都不約而同地相似。

其他

除了建築、藝術、與室內裝飾,歐普憑藉變幻的特點,更適應於網路新生代人群的喜愛。廣泛滲透於歐美和日本的建築裝飾、都市規劃、家具設計、娛樂玩具、櫥窗布置、廣告宣傳、紡織品印染,以及芭蕾舞、電視觀賞等到多種設計領域,對於未來的世界,歐普藝術將擁有更寬廣的舞台。

代表人物

在歐普世界裡,除了有“歐普藝術之父”之稱的維克托·瓦薩雷里(Victor Vasarely,1908-) 還有其他幾位代表人物。

維克托·瓦薩雷里

在歐普藝術界,維克托·瓦薩雷里(Victor Vasarely,1908①-1997)是光效應繪畫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歐普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歐普藝術之父"。維克托·瓦薩雷里出生於匈牙利,在斯洛伐克度過了童年時代,1919年他們舉家搬遷到了布達佩斯。1925年中學畢業後他學習了五個學期的醫學。但之後的三年時間裡他在素有布達佩斯“包浩斯”之稱的桑德爾(Sandor Bortnyik)學院學習繪畫和現代藝術。1930年,維克托·瓦薩雷里在布達佩斯的Kovacs akos畫廊舉辦了他的第一次個人畫展,之後他和妻子卡拉一起到了巴黎。在接下來的3年中,他一直致力於繪畫學研究。
維克托·瓦薩雷里維克托·瓦薩雷里
維克托·瓦薩雷里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起,他便開始研究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作品和理論,並對色彩理論、知覺和幻覺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思考,從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在外部自然世界中潛藏著一個內部的幾何世界,它就象整個自然界的精神語言,將內與外緊密相連。不僅如此,每一塊基本的幾何形都是色彩的基礎,而每一種色彩又概括出不同形狀的特徵。因此他拋棄了自然界中的基本形態,直截選取標準色彩,並通過幾何形在二維平面上的延展,建立起眩目而又迷惑知覺的奇妙空間。他一生都沉迷於線性圖案結構,這使他畫了一系列深奧的,用各種圖形組成圖案的主題作品,如:滑稽角色,西洋跳棋,虎,斑馬等等。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維克托·瓦薩雷里還寫了一系列有關如何運用光學現象為藝術服務的宣言。這些宣言與他的作品對年輕的藝術家們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正如維克托·瓦薩雷里所說,"在最後的分析研究中,純創作中的實物對我來說像是家庭畫作中最後的連線,它仍有著絢爛的美,並自我完結。但它已不僅僅是一幅畫了,構成它的色彩與形態仍位於平面之上,但是由它們引發的可塑性卻使平面的前部與內部結合在一起。所以這不僅是終點,也是起點,是為將來取得成就而搭建的發射台。
維克托·瓦薩雷里藝術作品特徵分析
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既豐富又複雜了,因而不能簡單地認為他僅僅是光效應藝術家。事實上,戰後他的大量作品體現了他的整體思想。其中,最主要的一點還是有關藝術是實踐活動的思想,藝術應該"創作"的思想,這使得他對放任自流的抽象極為反感。1950年他這樣寫到:“藝術家變得不受限制了。任何人都可以自稱藝術家,甚至於自稱天才。任何一點色彩、草圖或者線條,在神聖的主觀感受的名義下,都可以算是一件作品。衝動壓倒了技巧,誠實的工夫本領被偶然奇想、臨時湊合的東西所代替。”維克托·瓦薩雷里建議人們應該把藝術家看作是製造原模的人,原模製成之後是可以複製的。"原模的價值不在於材料本身的珍貴,而在於它所體現的珍貴品質"。(《瓦薩雷里自述》,1965)維克托·瓦薩雷里的這種思想可以看作是其對設計師的認可,實際上,設計師也就是那個製作原模的人,維克托·瓦薩雷里的思想里已經開始產生了繪畫向設計的轉變。
維克托·瓦薩雷里作品《斑馬》維克托·瓦薩雷里作品《斑馬》
他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創作了第一幅重要的作品--斑馬(Zebra),這幅作品由黑白條紋的曲線組成,被認為是歐普藝術流派的第一代表作品。這幅作品顯示出維克托·瓦薩雷里最初的探索是從形態開始,之後才逐步發展到運
用規則的幾何形態和色彩的變化來達到特殊的視覺效果。
當然,維克托·瓦薩雷里的創作主題也來源於自然,從自然中獲取靈感,才能發現這種視錯覺。如他的作品“織女星”的誕生,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維克托·瓦薩雷里也說:“織女星是眾所周知的一個遙遠的星座……這幅作品表達了它的外延,我對宇宙的理解:無邊無際的自然的極端……我的許多‘展開的’作品都以‘織女星’命名,但是為了區別它們--除了用編號的方式--我還加入了一些諸如‘Nor’之類的詞來命名。”同時,維克托·瓦薩雷里在作品中安排了大量的小的、近似同一的幾何形以產生生動的幻覺和動感。例如,維克托·瓦薩雷里在他的作品‘Kesege’中使用各種圖案去創造運動的幻覺和改變抽象的元素。這幅畫看上去象是頂部凸出,但實際上它是在二維平面上同時展現出了二維空間和三維空間,達到了平面與立體的完美結合。然而,維克托·瓦薩雷里並不只是滿足於在二維和三維空間裡創作,他還要在三維的空 間裡產生四維效果會和運動感,如他的作品《索拉塔--T》就是他追求新的視覺效果的嘗試,它是一件大規模的玻璃構成,三塊板象屏風一樣可以合起與拉開。透明玻璃上的線條相互重疊,觀者只要稍微移動一下視點,就會改變圖形,以迅速改變的圖形帶給視覺一種運動感。
從根本上說,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完全拋開了繪畫中的個性因素,只注意圖形對視覺的影響。他認為藝術不應該是個人的,而應該是社會的產品,因而必須反映社會的內容,也就是反映出當時的技術水平與知識水平。因此,他的創作運用的是精確設計的方法,將科學的理性思維帶入了作品之中,其實這種探索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透視學中就存在了,甚至早在中世紀馬賽克壁畫中就已經運用了,而維克托·瓦薩雷里是把這個主題從具象畫中獨立出來,把它放在純抽象的方式中展現出來,顯得更有理論價值。而我們可以把他的這種創作方法和理論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1、傾斜手法的運用
在維克托·瓦薩雷里創作的一系列平面球體作品中,都用到了傾斜的橢圓,通過這些橢圓大小、形狀和位置的變化,在平面上尋求一種空間感和動感。傾斜勢必會產生漸強或漸弱的改變。這是因為,它使傾斜的部分,看上去逐漸偏離或接近了水平軸線或垂直軸線的穩定位置。在深度距離上發生的傾斜,是以逐漸脫離或逐漸接近這兩種不同的方式展開的。維克托·瓦薩雷里作品中所用傾斜的橢圓,就是在深度距離上以逐漸脫離的方式進行展開的,按照這種方式,被傾斜放置的物體,會顯示出一種內在的張力,其方向是朝向正面,或與正面相違背(或者與垂直於正面的面相違背)。一個處於傾斜方向的物體,與一個平行於正面的靜止的物體不同,它總是充滿著潛在的力量。維克托·瓦薩雷里巧妙地運用了這種“潛在的力量”,不僅創作了平面上的球體,在平面上表現出了立體空間,而且讓這個球體產生了一種流動感,用這種流動來表現星座應該是最形象不過的,這幅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動態甚至讓人覺得色彩會溢出畫面,流向漫無邊際的茫茫太空。
2、對幾何式樣的套用
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所採用的幾何式樣並不複雜,在他的後期作品中幾乎找不到什麼自由曲線,他所用的都是我們很常見的如圓、橢圓、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等簡單的幾何圖形,他的抽象不是隨心所欲的,是一種規則化了的抽象。現以"織女星"為例,不看這個名稱時,我們只看到它是一幅用平面表現空間感的作品,但和"織女星"這個名稱聯繫到一起的時候,就會與星座的流動和茫茫的夜空聯繫起來。實際上,他的作品是沒有採取再現的方式,將自然界呈現於觀者的眼前,而是用聯想的思維和科學的方式表現主題。因此,他和其他歐普藝術家一樣,採取了與眾不同的繪畫方式,即使用尺子、圓規等數學工具來代替畫筆。當然,也許有人會認為維克托·瓦薩雷里等歐普藝術家的作品純粹是一種“形式主義”,然而,“一種藝術風格,如果僅僅因為它缺乏再現性或運用了抽象的幾何形式,是不能把它斥為‘形式主義’的。”“真正的形式主義,是使媒介與媒介服務的內容完完全全脫離開來,進而運用一些美的形式去代替作品中包含的一些戲劇性場面。”而歐普藝術家們則是從對象中直接獲取主題,然後用他們的繪畫風格把這個主題表現出來,在表現的過程中將其完善和深化,但並沒有完全背離主題。我們所看到的,其實就是畫家們在表現主題的過程中嘗試採用了一種新的繪畫風格,即科學的方式,因此,可以說,歐普藝術拉近了科學與藝術的關係,給了它們一次合作的機會,從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種合作是成功的。
3、憑藉色彩表現視錯覺
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最初只用黑色和白色相間產生視錯覺效果,到六十年代後期,他使用的色彩才開始豐富起來,嘗試運用小塊的標準色形,有時呈正面,有時呈側面,用平塗手法,使絢爛多姿的色彩與底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體現出色彩的輝煌。維克托·瓦薩雷里很熟悉色彩的特性並能抓住這些特性把它們運用的恰如其分。色彩不僅可以用冷和暖來形容,而且還有進退感,如紅色通常被認為是暖色,而藍色相對就是冷色,橘紅色看上去就顯得不“冷”也不“暖”,但是,它們之間的冷和暖並不是孤立的,當紅和藍放在一起時,它們的這種特性就會相互影響,從而使整個畫面看起來很舒服。同時,暖色和純度高的色有前進感,而冷色和相對純度低的色有後退感,維克托·瓦薩雷里巧妙地運用色彩的這種特性,用色彩純度的變化表現空間感,將人的視線引入了畫面深處。除此之外,在他的許多作品中,都能看到他用色彩純度的漸變作為底色,配合形的變化,以達到立體的效果。對色彩能產生視錯覺,主要還是源於色彩對心理的影響,"色彩的表現作用太直接、自發性太強,以致於不可能把它歸結為認識的產物。人們對色彩的感覺很大一部分產生於心靈,因此,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還體現出了平面設計中的心理學要素。
流動的韻律
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從根本上說還是屬於構成藝術,這充分說明歐普藝術的源泉還是德國的包浩斯。但是,維克托·瓦薩雷里將平面上的色彩構成賦予了新的內容,也就是說,不僅延續了這種構成,而且將其深化了。其實,不論是形態還是色彩,都可以用兩個詞形容--流動和韻律。
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不論是向外的延展,還是向內的深入,最終都達到了一種效果--流動,只是流動的趨向不同,採取的手法不同,一個是通過形態的變化,一個是藉助色彩的漸變,不論向邊緣還是向內部,都體現了視錯覺。從表現的意義上講,因為整個自然界都是運動的,所以流動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如流動的河流,流動的星空等等,我們可以感覺到世界本身就處於流動的狀態,時間上在流動,空間上也在流動,而維克托·瓦薩雷里常選用星座作為自己的創作主題,也許正是覺得它們有共同的特點--流動。
至於將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歸結為韻律,源於他將幾何形大量和規律的運用。韻律的概念始用於於格律詩,包含有壓韻和規律的意思,將其借用在藝術中,與節奏的意義相近。節奏是音樂術語,在視覺藝術中可以理解為一種空間的秩序,也就是很強的規律性。韻律是節奏的深化,是情調在節奏中的體現,如果說節奏是理性的表現,那韻律就是理性與情感的結合。韻律來源於具象和抽象的藝術形態,但卻是超越這兩種形態的視覺特徵,是用具象的形式來表現抽象的情感的一種形式。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正是通過運用線條、色彩以及各種的幾何形態來抒發其藝術美感,使其作品達到一種動態的韻律美。
流動和韻律的結合,是維克托·瓦薩雷里的作品所表現出來的外在的形式美和內在的意境美,其作品在形式上,達到的是“流動”的視覺效果,在內涵上,表現出的則是一種“韻律”的意境,最終給了我們一種“超以象外”的視覺享受。
注:
①關於維克托·瓦薩雷里的出生時間,還有一種說法是1906年。

馬列維基

(Kasimir Malevich,1878-1935)
卡西米爾·馬列維奇(1878-1935年)生於基輔逝於列寧格勒。他先是受到後期印象派和野獸派的影響,後來,他又結識了拉里昂諾夫及俄國先鋒派詩人。在他們的幫助之下,他於1915年起草了《至上主義宣言》(見《至上主義》辭條,也稱為“絕對主義”)。1911年,他作為“方塊J派”的一員,在該沙龍展出了一些立體派風格的作品,並成為有其夫人烏達爾卓娃參加的俄國立體派的領袖。他是歐普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位代表人物。
Kasimir MalevichKasimir Malevich

凱利

(Ellsworth Kelly,1923-)
埃斯沃茲·凱利(Ellsworth Kelly,1923~),歐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長使用明亮的色彩,造成刺眼的顫動效果,達到視覺上的亢奮。他曾在1951年舉辦了埃斯沃茲·凱利的首次展覽。他的油畫和淺浮雕作品題材,很多源於建築局部的簡化構圖,以明亮純色或黑白灰的各種微妙變化,在格網中構成幾何形式。60年代中期以來,作品常拋棄畫框,以不規則幾何形直接完成作品,較為活潑,有很強的裝飾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很難說其作品是繪畫、雕塑還是壁畫。
布里奇特·路易斯·萊利布里奇特·路易斯·萊利

諾拉德

(Kenneth Noland,1924-)
諾拉德(生於1924年4月10日)是美國的抽象畫家。也是歐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今天,作為其中一個最知名的當代美國彩色領域的畫家,雖然在20世紀50年代,他的思想是一個抽象的表現,並在六十年代初,他的思想作為一個最低限度的畫家。
諾蘭德出生在阿什維爾,北卡羅萊納州。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加入了美空軍。他出院四年後,諾蘭德利用胃腸條例草案,研究藝術的黑色山書院在他的家鄉州北卡羅萊納州。諾蘭德參加實驗的黑色山學院和他一起研究的教授伊利亞bolotowsky介紹了他的新plasticism工作和朋友蒙德里安。在那裡,他還研究了包浩斯的理論和顏色與約瑟夫阿爾伯斯和他成為有興趣的在保羅克利 ,特別是他的敏感性及顏色。在1948年和1949年他曾與ossip zadkine在巴黎 ,並在五十年代初會見了莫里斯路易在華盛頓特區。1953年,他與路易成了朋友後看到她在紐約市成立了工作室,他們通過海倫萊肯塞勒的“浸泡染色”技術,允許薄塗料,以滲入unprimed畫布上。諾蘭德的任務是向載有邊緣的圖片使他的一系列研究的同心圓環,或bull's眼,或因為他們被稱為-目標-利用不大可能的顏色組合。這也使他遠離路易斯於1958年。諾蘭德開創了形的畫布上,初步提出了一系列對稱和非對稱的鑽石或chevrons。在這些繪畫,邊緣畫布成為重要的結構為中心。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他形畫布上的高度不規則和不對稱。這些導致在日益複雜的結構,高度精密和控制的顏色和表面完整性。諾蘭德在1964年在美國館威尼斯雙年展。1965年他的工作是在(紐約)華盛頓現代藝術展覽館和猶太博物館進行作品展示。
埃斯沃茲·凱利 EV油畫埃斯沃茲·凱利 EV油畫

萊利

(Bridge Riley,1931-)
布里奇特·路易斯·萊利(Bridget Louise Riley,—),是一位有創造性的英國女畫家。她是光效應繪畫的奠基人之一,也是歐普藝術的傑出代表。被譽為“歐普藝術”的創始人之一。1931出生於英國倫敦,1955年畢業於英國皇家藝術學院。1960年前,她主要畫人物和風景,後來她投入到光效應藝術中,創作出一批很富動感的作品。她擅長用曲線組成波紋的圖案,流動起伏的動感使觀眾眼花繚亂,甚至無法在畫前逗留。雖然,萊利的名譽總是和她在20世紀60 年代的歐普藝術早期黑白繪畫作品聯繫起來,但是自從色彩逐漸進入了她的工作範疇,她的作品開始平穩地增長。1962年在倫敦“第一畫廊”舉辦畫展,為女性畫家的首次展出。她的作品典型的特色就是尋求變化和旅行。1978-1980,她的大型的作品回顧展廣泛地在世界各地展出,這次展覽也給藝術家提供了旅行機會。她的澳洲經歷,尤其是埃及之行,帶領她進入了豐富的色彩表現時代。後來演變到探索光學現象。代表作《瀑布第三號》(1967,英國國會羅曼美術館)。《流》作於1964年,是其有名的黑白繪畫系列中的一幅。線條之間的關係似乎經過了仔細的推算和精心的編排,在畫面上造成波折流轉的效果。當眼睛盯著它時,畫面便不斷地起伏波動,“流”的幻覺產生了。
UNtitled,1959UNtitled,1959

斯特拉

(Frank Stella,1936-)
Frank Stella ,1936年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莫登(Malden),14歲時進入位於安多佛菲利普斯學院(Phillips Academy)學習藝術,接著再前往普林斯頓研讀歷史。之後,他在紐約設立個人工作室,並創造了許多讓人讚嘆不已的“過渡畫”(Transitional Paintings)與“黑暗畫”(Black Paintings)。他的作品早在1959年就在現代美術館(Museum of Modern Art)展出,在此創作期間,可以看出他的作品深受抽象畫派的影響。這位“後抽象派藝術家”在60年代創作的普普藝術繪畫,已為現代藝術史寫下重要的一頁。1960年與1980年間,Stella除了在全球各地展出他的作品外,還身兼教師一職。1978年到1980年期間,Stella曾在美國舉行巡迴展,藉此回顧他所有的作品。在此之後,他的創作以浮雕畫(relief pictures)為主。
布里奇特·路易斯·萊利作品布里奇特·路易斯·萊利作品
方格圖騰是Stella早期與晚期作品的特色,就像是一個可任他發揮創意的舞台,但反觀他專為利曼(Le Mans)大賽所設計的這件作品,後者顯然不再只是將方格圖騰作為舞台,而變成了表演本身。然而,Stella並不贊成他的作品被人過度詮釋,他對作品的評價似乎抱持著含蓄的態度:“這件作品經彩繪而表現出來的成果應該被視為一種令人愉悅的裝飾。”
“羅尼彼得森的極地坐標”“羅尼彼得森的極地坐標”
Stella所創作的BMW Art Car參與了1976年的利曼24小時大賽,不過並未在最後的晉級賽中出線。在這輛車首次露面後,又參加另一場在法國迪戎(Dijon)舉行的世界錦標賽。這次是由享譽國際的賽車手,同時也是他的朋友Ronnie Peterson所駕駛。然而,Peterson卻在1978年的義大利蒙扎(Monza)錦標賽中喪生,之後Stella便創作了一系列名為“羅尼彼得森的極地坐標”(The Polar Co-ordinates for Ronnie Peterson)繪畫來紀念他的朋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