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物種分類,非洲象,非洲森林象,普通非洲象,亞洲象,猛獁象,種群現狀,亞洲象,非洲象,動物文化,國家象徵,美國黨派,中國文化,相關研究,
形態特徵 它們主要外部特徵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和扇大的耳朵,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
亞洲象 肩高3.7至4.1米。體重3至5噸,
非洲象 肩高4.3至4.5米體重5.5至8噸,非洲
森林象 平均肩高不超過2.7米,體重3.5噸。象頭大,耳大如扇,四肢粗大如圓柱以支持巨大身體,膝關節不能自由屈伸,鼻長几乎與體長相等,呈圓筒狀,伸屈自如;象鼻全部是由肌肉組成的,鼻孔開口在末端,鼻尖有指狀突起,能揀拾物品,象鼻非常靈活自如,可以撿拾重達1噸的物體,也可以撿拾花生那樣小的食物。
中南亞的象屬 或者非洲的 非洲象屬 中的一種,皮膚堅厚,無毛,長有一條長的柔韌的可以捲曲的鼻子,上顎二門齒髮展為長而彎的象牙。非洲象屬有巨大的扇形狀的耳朵。
上頜具1對發達
門齒 ,終生生長,
非洲象 門齒 可長達3.3米,亞洲象雌性長牙不外露;上、下頜每側均具 6個頰齒,自前向後依次生長,具高齒冠,結構複雜。每足5趾,但第1第5趾發育不全。被毛稀疏,體色淺灰褐色。雄象
睪丸 隱於腹腔內;雌象前腿後有2個乳頭,妊娠期長達 600多天(22個月),一般單胎。非洲象,體型較大,耳大,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亞洲象體形較小,體重較輕,耳小,鼻末端有1個指狀突起。
生活習性 象是
群居 性動物,以家族為單位,由雌象做首領,每天活動的時間,行動路線,覓食地點,棲息場所等均聽雌象指揮。而成年雄象只承擔保衛家庭安全的責任。有時幾個象群聚集起來,結成有上百隻大象的大群。
大象 大象可以用人類聽不到的
次聲波 交流,在無干擾的情況下,一般能傳播11千米,如果遇上氣流導致的介質不均勻,只能傳播4千米,如果在這種情況下還要交流,那象群會一起跺腳,產生強大的“轟轟”聲,這種方法最遠可傳播32千米。那遠方的大象如何聽到呢?總不能把耳朵貼在地上聽吧?其實大象用骨骼傳導,當聲波傳到時,聲波會沿著腳掌通過骨骼傳到內耳,而大象臉上的脂肪可以用來擴音,動物學家把這種脂肪稱為擴音脂肪,許多海底動物也有這種脂肪。
無論身處非洲還是亞洲,大象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感性動物。它們會幫助陷入泥坑的大象寶寶、用鼻子把受傷或垂死的其他大象拉到安全地帶,甚至可以用鼻子給對方溫柔觸摸,以此安慰其他身處痛苦的個體。
但要見證大象具備類似安慰行為卻是另一回事,而如今恰恰有人證明了大象具備這樣的能力。科學家的研究已經表明:亞洲大象在看到其他同類有麻煩時,它們自己也會感到很沮喪,這時它們會伸出援手安慰對方——就像人類看到他人深受折磨施以安慰一樣。這樣一來,大象就加入了一份包括類人
猿 、狗和一些鳥類的動物名單——科學家已經證明這些動物能夠安撫
同類 。
斯里蘭卡宇田瓦勒韋大象研究項目的行為生態學家Shermin de Silva稱,該項目是對亞洲象對痛苦反應的第一次深入調查,該研究本身是難以評估的,因為對於自發產生這些行為的時機研究人員只能耐心等待。
研究人員指出,為了一項實驗而故意給動物創造有壓力的環境是不符合倫理的。這也是為什麼直到現在,研究人員必須依靠確鑿證據,而不是坊間對野生和圈養亞洲象的觀察來支持大象安撫對方的原因所在。
泰國Mahidol大象行為生態學家Joshua Plotnik和美國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靈長類動物學家Frans de Waal,通過比較亞洲象在承受壓力感到有些沮喪時的行為來研究這一問題。在近一年的時間裡,Plotnik每月用1到2周的時間,每天花費30到180分鐘觀察和記錄26隻圈養亞洲象的行為。動物的年齡跨度為3~60歲,它們棲息在泰國北部一個30英畝的自然公園中。
一些人認為這項研究可能會有效幫助保護工作的展開。40年來每天觀察大象“安慰行為”的肯亞安博塞利大象研究項目主任、動物行為學家Cynthia Moss認為,任何一項支持大象是感性動物,承認其具備同情能力的研究都是好項目。
體型巨大並且具有潛在攻擊性的大象居然也會懼怕體型遠遠不及它們的大黃蜂。大象利用獨特的低頻隆隆聲通知同伴附近有這種長翅膀的動物出沒。根據《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誌最近刊登的研究發現,對大象發出的獨特聲響進行的聲學分析顯示,大象利用這些聲響警告其他同伴存在大黃蜂這種潛在威脅,提醒它們趕緊躲避。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在非洲
撒哈拉沙漠 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產於印度、泰國、
高棉 、越南等國。中國雲南省
西雙版納 地區也有小的野生種群。非洲象和
非洲森林象 則廣泛分布於整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陸,喜歡群居。
亞洲象歷史上曾廣布於中國長江以南的南亞和東南亞地區,現分布範圍已縮小,主要產於印度、泰國、
高棉 、越南等國。中國雲南省
西雙版納 地區也有小的野生種群。非洲象則廣泛分布於整個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陸(北非的亞種於19世紀初期左右全部滅絕)。象棲息於多種生境,尤喜叢林、草原和河谷地帶。
物種分類 大象 或
象 是目前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於
長鼻目 ,只有一科兩屬三種,即
象科 (學名:Elephantidae),
非洲象 屬和象屬,非洲象有兩種:普通非洲象(也叫熱帶草原象或灌木象)和
非洲森林象 ,象屬只有
亞洲象 一種(也叫
印度象 )。
非洲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亞洲象僅具1個;非洲象耳大,體型較大,亞洲象耳小,身體較小,體重較輕。
長鼻目 哺乳綱的1目,通稱象,是世界最大的陸棲動物,主要外部特徵為柔韌而肌肉發達的長鼻,具纏卷的功能,是象自衛和取食的有力工具。本目僅有象科1科共2屬3種,即亞洲象和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
長鼻目 曾有6科,在
中古時期 最為繁盛,其中5科由於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以及人類捕殺已滅絕,現僅餘象科1科2屬3種動物。本目動物特徵一如其名,鼻子長,鼻端生有指狀突,能撿拾細小物品。 象科包括2屬3種動物,即亞洲象、非洲象和非洲森林象。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的嗅覺和聽覺發達,視覺較差。長鼻起著胳膊和手指的作用,能攝取水與食物送入口中。巨大的
耳廓 不僅幫助諦聽,也有散熱功能。
雄性 (非洲象雌雄均有)的長獠牙是特化的上頜門齒。亞洲象前肢5指,後肢4趾,非洲象前肢3趾。
非洲象 非洲象分布於非洲東部、中部、西部、西南部和東南部等廣大地區,北起蘇丹草原,南至南非腹地,東從東非沿岸,西達西非赤道一帶,主要棲息於熱帶草原和稀樹草原地區。 分布國家:安哥拉,博茨瓦那,布吉納法索,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象牙海岸,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赤道幾內亞,加彭,加納,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共和國,肯亞,賴比瑞亞,馬拉威,馬里,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奈及利亞,盧安達,塞內加爾,獅子山,索馬里,南非,蘇丹,史瓦濟蘭,坦尚尼亞,多哥,烏干達,尚比亞,辛巴威。
非洲象生活在
熱帶森林 、叢林和草原地帶,它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群居,要由一隻雌象率領,日行性,無定居。以野草、樹葉、樹皮、嫩枝等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22個月,每產1仔,13~14歲
性成熟 ,壽命70年。
北京動物園 1954年開始飼養展出。
大象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
非洲象是現存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它的體長6~7.5米尾長1~1.3米,肩高4.5米,體重7000公斤。最高紀錄為一隻雄性,體全長11米(包括鼻子和尾巴),前足圍二米,體重13000公斤。最大的象牙紀錄為長350厘米,重約107千克。已滅絕的北非非洲草原象相對小的多,只有3.4至3.7米高,重約8.9噸,體型於非洲森林象相仿。
非洲象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長達1.5米。前足五蹄、後足三蹄,有21對肋骨和最多26個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額突起,背部更加傾斜,肩部是最高點,鼻端有兩個指狀突,雌、雄均有長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體長6-7.5米,尾長1-1.3米,肩高3-4米,體重5-7.5噸。 非洲象是陸生哺乳動物中體型最大的,比亞洲象稍大,可以通過大如蒲扇的耳朵將其同亞洲象區分開來。亞洲象耳朵更圓、更小。大象的耳朵可以散發熱量,保持身體涼爽,但有時非洲大陸的溫度實在太高了。大象對水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喜歡將水吸入象鼻,然後噴到全身。之後,它們常常會給皮膚噴上一層具有保護作用的泥土。 大象長長的鼻子不僅可用來聞味、呼吸、吹號、喝水,還能用來抓東西,尤其是美餐。單單象鼻就有大約10萬塊肌肉。非洲象長鼻末端有2個指狀突起,非常敏感和靈巧,可以用來抓小東西,亞洲象僅有一個。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長牙,去尋找食物和水,將樹皮從樹幹上撕下來。
非洲成年象確實強悍,研究表明非洲象有兩種:
非洲草原象 和
非洲森林象 。常見的非洲草原象是世界上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耳朵大且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性情極其暴躁,會主動攻擊其他動物。非洲象一般性情暴躁,沒有被真正馴化過的紀錄,因此很少作為家畜來飼養和使用。
非洲象結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隻。象群包括一隻成年雄象、數隻較年輕的雄象,一些雌象及幼象。老年雄象單獨生活。非洲象很聰明,不難馴順,但很少象亞洲象那樣為人役用。 喜歡群居,每群都由雌獸統帥,成員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後代,雄獸在群體中沒有位置,長到15歲時就必須離開群體,只有在交配期間才偶而回到群體中。群體中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行動時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無論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體中的成員之間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 它的步子邁得很大,每一步都儘量高高地彎起腿,跨得遠一點,很適於膛過泥地。為了採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遷徙的路線往往還要穿過溪流、湖泊、沼澤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極有耐性的漫長的尋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會使象群失散、迷路,因為每個群體都有自己聯絡的聲音和氣味,無論走出多遠,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額上的一個能震顫的部位發出聲音信號,頻率大多在低頻的14—24赫茲之間,人耳不能聽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聞的諧波。 非洲象總是一副泰然自若,神聖不可侵犯的樣子,在草原上所向無敵,但大多用溫和的方式與其他動物競爭。只有在憤怒或恐懼的時候,才有可能傷害其他動物,此時就是身強力壯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雖然非洲象的成體不懼怕任何動物的進攻威脅,但幼仔卻無力抵擋獅、鬣狗、野狗以及禿鷲之類的襲擊,所以在休息時群體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進行防禦和自衛,而雌獸即使感覺到一點危險,也會用長鼻子來提醒幼仔。在群體進行長距離、大規模的遷移時,幼仔必須緊緊地跟上,不過雌獸也會不離左右地進行保護,隨時擊退企圖進犯的食肉動物。 極少有人能找到野生非洲象自然死亡後的殘骸,尤其是堆放象牙的地方。因為一隻非洲象死亡後,家族的成員們會感到非常悲哀,在環繞著它們同類的骨架靜默一段時間之後,便把殘骸分解,一一取走,將象牙和每塊骨頭在密林中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方分散藏好。
非洲象沒有固定的發情季節,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獸的懷孕期為21—23個月,略長於亞洲象,是哺乳動物中孕期最長的動物。 每胎產1仔,兩次產仔的間隔期約4年,每隻雌獸一生可以產4—5胎。在幼仔出生的頭5年裡,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邊。 剛剛出生的幼仔的體重約為109千克,雌獸每次需要餵1千克左右的奶,而它所要做的只是尋找到雌獸的奶頭在什麼地方,然後本能地去吸奶。 幼仔呆在雌獸身邊倍感安全,隨著身體漸漸長大,眼睛和耳朵也越來越靈敏,自信心也增強了,但偶而也還會走失,不過當它們需要幫忙的時候,家族的其他的成員總是應聲而來。 雌象每產一仔,一般7、8月間出生,孕期約21-22個月,13—14歲性成熟,壽命可達60-70年。幼象出生後,象群等到它有足夠力量能跟上它們才繼續行走,通常需要等兩天時間。 非洲象長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達到性成熟。體重和牙齒的出現是其成長的標誌,幼仔沒有牙齒,以後逐漸開始長牙,兩個巨大的門齒會隨著身體的成長越長越長,以後也會由於使用過度而磨損,甚至斷裂,而一旦門齒斷裂就會成為殘廢。非洲象的壽命約為60—70年。
非洲象喜歡在熱帶稀樹的草原上生活。喜歡結群而居,每個象群都由一隻老雌象帶領。每天最炎熱時休息,清晨和黃昏時外出覓食。 它們最喜歡吃多汁的樹枝,覓食時用鼻子卷取食物,採摘果實。其實象的鼻子還有很多其他的功用,如拔起地上的青草與大樹,驅趕蚊蠅, 吸水噴迸嘴裡或灑在背上,為自己在炎熱天氣中降溫等。
非洲森林象 非洲森林象 生活在非洲的叢林低地。非洲森林象大約2米多高(3500公斤重。它們的象牙是筆直地向下生長,而耳朵則呈橢圓形。
歷史上,非洲象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以南地區,由於人類侵犯和農業用地不斷擴張,非洲象的棲息地盡限於國家公園和保護區的森林、矮樹叢和稀樹大草原。象群由一頭50~70歲的老雌象帶領,象群一般由8/10~15/30頭大象組成。
大象 母象的孕期大約22為個月(哺乳動物中最長的),每隔4~9年產下一仔(雙胞胎極為罕見)。幼象出生時大約重79~113公斤(174~249磅),大約到三歲時才斷奶,但會同母象一同生活8~10年。頭象和雌象一直生活在一起,而雄性非洲象一般在青春期離開象群。有血緣關係的象群關係比較密切,有時會聚集到一起形成200頭以上的大型群落,但是這只是暫時性的。
雄性非洲象獨居或形成3~5頭的小型象群,同雌性象群一樣,雄性象群的階級結構也很複雜。在雄象的活躍期,睪丸激素水平上升,攻擊性加強。這時眼部分泌物增多,腿上會有尿液滴下。
大象的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研究表示大象使用
次聲波 進行遠距離交流。它們的食物主要包括
草 、草根、樹芽、灌木、樹皮、水果和蔬菜等。它們每天要喝30~50
加侖 的水。非洲象的平均年齡在60~70歲。
非洲森林象耳朵圓,個體較小,一般不超過3.7高,前足5趾,後足4趾(和亞洲象相同),象牙質地更硬。根據
基因 分析證明它和非洲草原象不是同一個種類。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有著明顯不同的遺傳特徵,其外表特徵也有很大的差別:森林象體形較小,耳圓,象牙較直且呈粉紅色。過去在非洲雨林中還發現過體形更小的倭象,被認為是非洲森林象的未成熟個體。足下肉變大,更適應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節約用水,而且會在沙漠中尋找水源。
非洲象喜歡在熱帶稀樹的草原上生活。喜歡結群而居,每個象群都由一隻老雌象帶領。每天最炎熱時休息,清晨和黃昏時外出覓食。 它們最喜歡吃多汁的樹枝,覓食時用鼻子卷取食物,採摘果實。其實象的鼻子還有很多其他的功用,如拔起地上的青草與大樹,驅趕蚊蠅, 吸水噴迸嘴裡或灑在背上,為自己在炎熱天氣中降溫等。
普通非洲象 普通非洲象,又名草原象,是非洲象屬下的一種,是目前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廣泛分布於非洲大陸。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225公斤食物。野生普通非洲象壽命65-70歲。
普通非洲象 雄性普通非洲象,平均肩高3.3米,重量5.5噸; 雌性普通非洲象,平均肩高2.8米,重量3.7噸。 普通非洲象體型較大,毛色為灰色,後臀與前肩同高,象牙極長,並向上彎曲。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
成年雄性普通非洲象是獨居生活,性情易怒,在受到刺激是會進入“狂暴狀態”,這是它會攻擊任何的事物,異常兇險。象群由年長的雌性帶領,它根據經驗選擇有水源的的遷移路線。
雌性普通非洲象孕期22個月,是哺乳動物中最長的。每胎產1仔,新生幼象肩高大約90厘米,重量大約100公斤。獅子和鱷魚的攻擊是小象成活的最大威脅。野生普通非洲象壽命65-70歲,圈養的壽命可達80歲以上。
普通非洲象,廣泛分布於非洲大陸。主要包括:肯亞,坦尚尼亞,莫三比克,南非,衣索比亞,尼日,查德,布吉納法索,中非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烏干達,盧安達,尚比亞,馬拉威,辛巴威,波札那,加彭,剛果,安哥拉,象牙海岸,加納,多哥,貝寧,奈及利亞,喀麥隆,赤道幾內亞,加彭,剛果,安哥拉,納米比亞,塞內加爾,獅子山等。
亞洲象 學名:Elephas maximus
英文名:Asia elephant
分布於中國雲南省南部。國外見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亞洲象 (又名亞洲大象)生活於熱帶森林、叢林或草原地帶。群居,由一隻雌象率領,無固定棲地,日行性。視覺較差(主要是由於象的睫毛比較長所以影響視力),嗅、聽覺靈敏,炎熱時喜水浴。晨昏覓食,以野草、樹葉、竹葉、野果等為食。
繁殖期不固定,孕期20~22個月,每產1仔,9~12歲性成熟,壽命70~80年。北京動物園1951年飼養展出,1964年繁殖成功。
亞洲象的智商很高,性情也溫順憨厚,非常容易
馴化 。在東南亞和南亞的很多國家(尤其是泰國和印度)的公民都馴養它們用來騎乘、服勞役和表演等。表演、騎乘和勞役的訓練過程往往十分殘酷,馴獸師使用尖利的象勾和持續的毆打摧毀它們的意志,迫使它們屈服。這一過程會對它們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因此用於表演、騎乘和勞役的亞洲象往往存在嚴重的行為異常。
猛獁象 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ns),古脊椎動物,哺乳綱,長鼻目,
真象科 。也稱毛象(
長毛象 )。
猛獁是
韃靼語 “地下居住者”的意思。它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特別大,在其嘴部長出一對彎曲的大門牙。一頭成熟的真猛獁(猛獁有很多種,一般熟知的長長毛的叫真猛獁),體高約5.1米,門齒長1.5米左右,體重可達12.5噸。它身上披著黑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可達9厘米。從猛獁的身體結構來看,它具有極強的禦寒能力。 與現代象不同,它們並非生活在熱帶或亞熱帶,而是生活在北方嚴寒氣候的一種古哺乳動物。大小近似現代的象,但頭骨比現代的象短而高。體被棕褐色長毛。無下
門齒 ,上門齒很長,向上、向外捲曲。臼齒由許多齒板組成,齒板排列緊密,約有30片,板與板之間是發達的白堊質層。曾生存於亞、歐大陸北部及北美洲北部更新世晚期的寒冷地區。蘇聯西伯利亞北部及北美的阿拉斯加半島的凍土層中,都曾發現帶有皮肉的完整個體,胃中仍保存有當地生長的凍土帶的植物。我國東北、山東長島、內蒙古、寧夏等地區也曾發現過猛獁的化石。科學家認為,地球上的猛獁是死於突如其來的冰期,使得死亡後的屍體即遭凍結,故未來得及
腐爛 。又由於千百年來在地穴中受到冰雪的保護掩埋,故能完整地被保存下來。在
阿拉斯加 和
西伯利亞 的凍土和冰層里,曾不止一次發現這種動物冷凍的屍體。
種群現狀 亞洲象 在東南亞國家(特別是泰國和印度)的很多亞洲象已被人類馴養,視為家畜,可供騎乘、馬戲團表演或服勞役。亞洲動物基金表示,馬戲表演、騎乘和勞役中使用大象,不僅會對動物的生理造成嚴重傷害,也會引發它們的行為異常。同時,在表演、騎乘和勞役的過程中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大象掙脫控制後往往能夠造成致命的危險。由於圈養機構對於象類展出和表演的需求,大量的亞洲象(例如寮國或緬甸)或非洲象(如辛巴威)從野外被捕獲,運往中國的動物園,對野生種群造成極大的威脅。
象牙一直被作為名貴的雕刻材料,價格昂貴,故象遭到大肆濫捕,數量急劇下降。
世界自然基金會 (WWF)表示,人類濫獵象牙,將令亞洲大象出現基因突變,喪失長象牙的基因,出現新品種的“無象牙大象”。
非洲象 非洲象數目的銳減,主要由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非洲人口的高速增長和對森林、草原的開發與破壞,促使野生動物生存的地盤縮小,環境惡化。結果,大象的自然死亡率猛漲。二是濫加捕殺。過去,非洲人捕獵大象主要是為得到象肉和象皮。但是,七十年代之後,象牙成為人們捕殺大象的主要獲取物。這不但是因為國際手工藝品市場上對象牙需求量的急速增加,還因為國際金融市場動盪,象牙同黃金和鑽石一樣,被視為一種價值穩定的硬通貨,西方一些大銀行競相爭購和儲存。八十年代初,國際市場上象牙的成交額每年在130萬公斤左右,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來自非洲。同時,象牙的價格不斷上漲。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批發價從每公斤13美元上漲到156美元,上漲12倍。獲取一根象牙,就可得到一筆可觀的收入。因此,一些人把大象看成是"活動的金匣子",把象牙看成是"令人垂涎的白金",把偷獵象牙看成是"發財致富的捷徑"。他們總是不惜冒著生命的危險,千方百計去捕殺大象。 從七十年代起,大象被世界保護野生動物組織列為"瀕危動物"。許多非洲國家頒布禁獵大象的法令,並打擊偷獵大象、走私象牙的團伙。對有大象棲息的野生動物園和保留地也加強了管理,進行武裝巡邏。同時,在一些國際保護野生動物組織的協助下,許多非洲國家開展大規模的"拯救大象運動",通過捐助、展覽、講座、放電影等多種形式,宣傳保護大象的意義和措施。1989年10月,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大會通過決議,十年之內嚴禁象牙貿易。這些措施對保護大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九十年代之後非洲象的數目開始緩慢回升。 2002年11月,第十二屆瀕危物種國際貿易條約組織會議在智利首都聖地亞哥召開。會上爭論的焦點仍然是南部非洲國家的象牙貿易問題。經過激烈辯論,會議批准南非、納米比亞和波札那在三年內出售60噸儲存象牙的申請。其他非洲國家因"大象生存條件沒有顯著改善",類似的申請則未獲批准。 聯合國《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執行機構曾在1989年全面禁止了涉及大象的國際貿易。自禁令實施以來,象牙走私價格迅速上漲,大大刺激了國際非法象牙貿易,引發了對非洲象的新一輪捕獵。 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去年一年,非洲就有2萬3千頭大象被獵殺。目前,大象已經被列為世界十大最受貿易活動威脅的物種之一。 為了保護瀕危大象,肯亞等國曾呼籲本次大會能夠對象牙貿易實施20年的禁令,遏制象牙非法交易,嚴懲偷獵行為,防止大象滅絕。
動物文化 國家象徵 2010年南非世界盃象牙海岸隊隊服 象牙海岸
大象是
象牙海岸 的象徵。開始的“象牙海岸”只是南部地區的名稱,因為那裡有很多大象和象牙,在1893年3月,法國殖民者將這個名稱正式推廣為國名。那時候,歐洲人乘船過來主要是獵取當時非常名貴的象牙,當然也很名貴。在國家獨立之後,象牙海岸依舊保留了這個名稱,並在國徽上使用了大象的圖案。
2010年
南非世界盃 ,象牙海岸隊穿著以大象為暗紋和隊徽的球衣。
印度
在
印度 ,大象是一種頗受敬畏的動物。大象越來越受歡迎,在各種節慶活動中都會出現大象的身影。但一旦老得不能工作,大象又往往遭到象主人的嫌棄。印度喀拉拉邦宣布在6月份開放印度首個“大象退休之家”,為工作了一輩子的大象提供一個安詳而無憂的晚年。
人們經常用大象來代表印度。比如中國與印度經濟上的競爭被稱作“龍象之爭”。而印度股市大漲是會被稱作“大象狂奔”。
美國黨派 19世紀70年代,在美國的《哈潑斯周刊》上,曾先後出現了政治漫畫家
托馬斯·納斯特 的兩幅畫,分別以長耳朵的驢和長鼻子的象比擬美國民主黨和
共和黨 。後來,納斯特又在一幅畫中同時畫進了象和驢,比喻當時的兩黨競選。自那以後,驢和象就逐漸成為美國兩大黨的象徵,兩黨也分別以驢、象作為黨徽的標記。每到選舉季節,海報和報紙鋪天蓋地是驢和象的“光輝形象”,競選的會場上也時常出現充氣塑膠做的驢和象。
黨徽 共和黨人認為大象憨厚、穩重、腳踏實地,用大象的形象來代表本黨再合適不過了。不過民主黨人卻藉此譏諷共和黨人華而不實。
中國文化 善解人意,勤勞能幹,聰明靈性的“象”,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與“祥”字諧音,故被賦予了吉祥的寓意,在傣族人民的心目中是更吉祥與力量的象徵。
相關研究 非洲肯亞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非洲大象能辨認其它100多頭大象發出的叫聲,哪怕是在分開幾年之後。
攝影の象 英國一所大學研究人員在位於肯亞的國家公園錄製了一些非洲大象母親用來進行聯繫的低頻的呼聲,這些聲音是大象用來確認個體,也是用它組成的一個複雜的社會的一部分。在記錄下哪些大象經常碰面,哪些互不交往後,研究人員把這些叫聲放給27個大象群體聽並觀察它們的反應。
如果它們認識這發出叫聲的大象,它們就會回應,如果不認識的話,它們要不乾脆忽略,只是聽而沒有任何反應,要不變得易怒而且戒備。研究表明它們能夠分辨來自其他14個大象群體所發出的聲音,研究人員認為,每頭非洲大象能辨認其他100多頭大象發出的叫聲。
面對於它們之間如何聯絡的記憶也相當持久。當把一頭已經死了兩年的大象的聲音播給它的家庭成員時,它們仍然回應而且走近聲源。
進化進程
研究人員意識到他們忽略了一個全新的大象種類:他們發現,生活在非洲森林的大象類型和棲息在大草原上的類型並非同一種類--而是兩種。現在,另一個研究小組聲稱,非洲象的種類還需要進一步劃分。他們認為,來自西非的兩種大象形成了遺傳上截然不同的第三個大象種類。 科學家關於非洲象之間的分類問題爭論已久,華盛頓Smithsonian機構的環保遺傳學家Lori Eggert認為,根據非洲象的生活時期,應將他們劃分為18種類型。近年來,非洲象被集總為一個獨立的物種。直到研究人員提供遺傳證據證明,這種怕羞的、生活在森林中的大象類型實際上是一個截然不同的物種-- Loxodonta cyclotis (ScienceNOW, 23 August 2001),這一切才宣告結束。 然而,去年的研究沒有包括西非的數據,那裡大象的親緣關係問題成為研究人員爭論的熱點。Eggert通過提取大象糞便中DNA研究了居住在加納、喀麥隆和馬里的令人難以捉摸的大象種類。對這些大象對於大象進化樹的適合度很感興趣,她與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同事一同收集了西非和中非草原和森林大象的樣品。Eggert提取出它們的遺傳材料,比較了一個基因和其它5個DNA片段的序列。令研究人員驚異的是,西非的森林大象與中非的森林大象在遺傳組成上存在明顯差異。 研究人員一發現森林大象類型不只有一種,就開始收集其它現已公布的非洲象DNA序列信息。研究小組比較了這些序列後,得出一個驚人的結論:西非的草原和森林大象儘管身體上存在差異,但似乎是同一種類型。這一發現發表在9月12日期英國《皇家協會學報B輯》(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這些DNA序列的比較數據表明,非洲象之間的遺傳差異比早先研究所揭示的還要大,華盛頓大學的環保生物學家Samuel Wasser說道。然而他警告說,這些數據還不具備足夠的結論性來斷然平息這個問題。例如,Wasser認為,隨著更為詳細的檢驗結果的出現,西非的草原和森林非洲象也可能被證明確實是兩個不同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