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坤一

劉坤一

劉坤一(1830年1月21日-1902年10月6日),晚清軍事家,政治家,湘軍宿將。字峴莊,湖南新寧人。廩生出身,1855年參加湘軍楚勇與太平軍作戰。累擢直隸州知州,賞戴花翎。1862年,升廣西布政使。1864年升江西巡撫。1874年,調署兩江總督。1875年9月,授兩廣總督,次年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受命“幫辦海軍事務”,並任兩江總督。

中日甲午戰爭時,支持對日作戰,並任湘軍統帥指揮湘軍出關與日軍交戰。1895年強學會成立,他表示支持。維新運動起,他攻擊康、梁變法,但又反對廢黜光緒帝。1901年與張之洞連上三疏,請求變法,提出興學育才、整頓朝政、兼采西法等主張,稱“江楚三折”,多為清廷採納。1902年提出興學“應從師範學堂入手”的主張。儘管由於當年10月即不幸病逝,劉坤一的這一構想未能進一步細化,然而他的倡議仍然產生了影響。他的接任者張之洞等循著這一思路精心設計,篳路藍縷,終於創建了三江師範學堂。有《劉坤一集》傳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劉坤一
  • 別名:劉峴莊
  • 國籍:中國清朝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湖南新寧
  • 出生日期:1830年1月21日
  • 逝世日期:1902年10月6日
  • 職業:兩江總督,南洋通商大臣
  • 主要成就:後期洋務運動的主導者
  • 代表作品:《劉坤一集》
  • 諡號:忠誠
  • 追贈:追封一等男爵,贈太傅
人物生平,早期,中期,後期,晝夜戒備,軍隊調度,反對割讓,思想,保守,轉變,成熟,其他,外交主張,東南互保,評價,名言,著作,記載,

人物生平

早期

劉坤一的出仕過程和當時很多其他漢族督撫曾國藩李鴻章等類似,都是身作儒生不滿太平天國之亂而參與地方鄉勇,進而因戰功而被擢升為地方大員的典型例子。在1855年,劉坤一在太平天國動亂期間參加鄉勇團練,加入江忠源湘軍征討太平軍,其後因帶領湘軍立下戰功,而由廩生逐級升為教諭、知縣、知州、知府、廣東按察使及廣西布政使,並於1865年起晉升為江西巡撫,任內作風保守,認為社會之富強源於典章制度的優良,抄襲西方技術不如“自力更生”,對洋務派“師夷長技以制夷”理念不予認同,這種思想可反映在他的講話之中:“為政之道,要在正本清源。欲挽末流,徒廢心力。國朝良法美意,均有成規,因其舊而新之,循其名而實之,正不必求之高遠,侈言更張。大亂既平,人心將靜,有志上理者,其在斯時乎!”
劉坤一塑像劉坤一塑像

中期

在1875年,劉坤一署任兩江總督,又在翌年晉升為兩廣總督直到1879年,之後在1880年開始擔任了兩年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從這時期開始,由於因為官職調升的關係,開始接觸及認識西方事務(兩江及兩廣總督駐地分別是和洋人商務往還較多的江寧及廣州,相反江西只是一個內陸省份),並對洋務作有限度支持。在署兩江總督及兩廣總督任內期間整頓治安,主力清剿哥老會及海盜;又在任兩廣總督時認為賭風不良而禁賭;在任兩江總督時沿襲他在任江西巡撫的整頓財政政策,精簡勇營以節省軍費,將地方鄉勇數裁減四分之一,又減免捐助陝西的軍餉、並查辦招商局貪污。推動洋務方面,在任職兩江總督期間發展海運、支持江南製造局造艦及提議各兵工廠生產專門化。然而,他又反對採煤及發展鐵路,其中反對發展鐵路的原因是擔心鐵路會令挑夫和大運河的船家失業。
地方團練武裝地方團練武裝

後期

在1890年開始,他復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91年又受命幫辦海軍軍務,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被授予欽差大臣職銜,節制關內外各軍對日作戰。劉坤一在此時期對洋務的態度比之前更為積極,包括推動現代化政策如推動江南製造局自行練鋼、提議在湖南開採煤礦及自行興辦鐵路,在1895年與張之洞聯名上奏倡議包括軍隊、經濟及教育現代化的改革,又參與組織如在1895年加入主張變法的強學會,並捐助五千兩白銀。除了推動洋務外,他繼續以往傳統變法式的整頓吏治及治安的政策,包括保薦親民的知府知縣8人及辦理團練,在1892年肅清兩江境內的哥老會。在1898年戊戌政變後強烈反對慈禧太后廢黜皇帝光緒,在1900年義和團亂時主張嚴厲鎮壓並和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等人倡導組織了東南互保,保障了東南各省免受團亂為禍。其後在1901年又與張之洞聯名上《江楚三折》,主張育才興學、整頓變通朝政、兼采西法以扭轉清朝江河日下的局面,開啟了清廷晚清改革的先聲,然而,在改革開始不久,劉坤一卻在1902年去世,賜謚忠誠。
劉坤一劉坤一

晝夜戒備

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正式宣戰。8月7日,劉坤一兼署江寧將軍。26日,他在《續辦江海防務折》中報告了鎮江江寧一帶晝夜戒備的籌防情形,為防日軍“竄入南洋,以圖分憂”,特“將一應戰守事宜妥為布置”。10月之後,日軍在遼東、遼南攻陷許多城池,清廷為挽救危局,28日諭劉坤一為欽差大臣,“關內外防剿各軍均歸節制”。並派湖南巡撫吳大瀓、四川提督宋慶為幫辦。劉坤一接受命令,表示"惟有殫竭血誠,於一切防剿機宜,仰秉睿?,悉心籌劃……亟圖補救,迅掃狂氛"。但是他卻以“隊不齊,械不備”未迅速行動。

軍隊調度

1895年,劉坤一開始加強軍隊調度,派吳大瀓統率湘楚各軍20多營萬餘人陸續出關,委新疆藩司魏光燾為前敵營務處。1月初,蓋平(今蓋縣)失陷,清廷“諭劉坤一進駐山海關”,16日才遵旨出駐山海關。同時”抽調各營,分派幫辦,並陳事宜八條”。當時清軍在海城、營口、牛莊、田莊台一帶集結7、8萬人,而日軍在海城、蓋平不過2萬人。2月底以前清軍曾四攻海城,均遭敗北,並於3月間先後失去鞍山、牛莊、營口、田莊台等地。清軍的節節敗退,使劉坤一重整軍隊,以圖反攻的構想化為烏有。不到10天時間,清軍6、7萬人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宋慶、吳大瀓潰而西走,從雙台子退至石山站。

反對割讓

1895年4月,劉坤一得知和議將成,堅決反對割讓遼東半島和台灣。他說:"既經賠款,又須割地,且割完富未擾之地,無此辦法。遼、台並失,南北皆危,並恐各國從此生心,後患不堪構想。如畏倭攻京城,不得已而出此下策,則關、津、畿輔均宿重兵,詎不可一戰?"4月30日,劉坤一再寄督辦軍務處,認為"宜戰不宜和"。他分析了"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的形勢,指出"在我止須堅忍苦戰,否則高壘深溝,嚴為守御,倭寇懸師遠斗,何能久留,力盡勢窮,彼將自為轉?之計。……持久二字,實為現在制倭要著"。表示"坤一職在兵戎,宗社所關,惟有殫竭血誠,力任戰事,此外非所敢知"。5月2日,光緒批准《馬關條約》。5月5日劉坤一再奏,說明日本"若得遼、台,如附兩翼,中國必有噬臍之禍。遼、台與倭該國聯成一氣,日益強盛,將來即求援西洋各大國,亦無能制其死命。是此和議一成,惟任倭為所欲為,貽患無窮,何堪構想"。劉坤一對清廷將台灣拱手相讓,很不甘心。29日致函台灣巡撫唐景崧,鼓勵他設法保住台灣。並表示"願振臂一呼,遠為同聲之應……但屬力所能至,無不盡力勉為"。並派幕僚易順鼎"持函渡台",轉達支持之意。他還表示願從物質上援助劉永福在台抗戰,只是由於清廷從中作梗,無法兌現。
1896年,劉坤一回任兩江總督,後雖屢奏請開缺,皆不準。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劉坤一和張之洞、盛宣懷與各國駐上海領事簽訂了《東南互保章程》。1902年卒,追封一等男爵,贈太傅,謚忠誠。

思想

劉坤一從信奉儒家經典的封建士大夫發展成為晚清著名的洋務外交活動家,其思想大致經歷了三個轉變階段:1865—1874年(同治四年到同治十三年)為第一階段,這是思想保守時期;1874—1881年(同治十三年至光緒七年)為第二階段,對洋務新政的態度由排斥轉為間或支持的時期;1890—1902年(光緒十六年至光緒二十八年)是第三階段,是其洋務思想的成熟時期。

保守

從1855年從軍到1865年任江西巡撫這十年,劉坤一主要涉足軍旅,一則因忙於攻城守地,一則因地位低微,其思想特徵尚未完全顯露出來。及至1865年出任江西巡撫,且一任九年。贛撫時期,是劉坤一政治事業的初創時期,也是他政治思想的奠基時期。由於客觀上僻居內地,且忙于軍務,地方興利除弊成為頭等政治目標,故他無暇接觸新思想、新事物。主觀上,由於他成長於閉塞而又民風強悍的湘西邵陽,不怕死、不畏難、不服輸的“寶古佬”氣概染之全身;加之飽讀儒家經典,具有十分強烈的民族氣節;更由於他是通過鎮壓太平天國等農民起義而從異途進身為封疆大吏的,較之他人對清廷更多了一份忠誠。基於這樣一種文化精神底蘊,“忠君”、“安民”成為他一切政治活動的中心和出發點。早年他從鎮壓農民起義的親身感受中,認識到只要弘楊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就能完成政治任務。故而,他對洋務派提出的“洋為中用”、“師夷之技”等思想和做法是不相信的,對洋務派確立的以富國強兵為目標和推行以模仿西方為主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表現得不熱心,明確反對興修鐵路、架設電線和採用西法採礦。在他看來:“富強之道,茫如捕風擊影”,“造炮、制船亦都隔膜之事”,“造炮,我尚得用;制船將與洋人爭鋒海上,以我所短,敵彼所長,學孺子之射以射孺子,恐終為所斃”,因而“何必多糜金鋮,徒為洋人所笑?”總體說來,贛撫時期的劉坤一與其它封建保守官員沒有什麼區別,一方面勵精圖治,拚死鎮壓各地農民起義,以此報效朝廷;另一方面固守傳統,對外來文明和西方技術有一種天生的恐懼。
劉坤一劉坤一

轉變

1874—1881年,是劉坤一政治生涯的早期總督時期,先是署理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八個月,後任兩廣總督四年、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一年半。清末的兩廣、兩江既是政務繁重之區,更是華洋交匯之地,境內不但開闢有通商口岸,而且設有洋人公壤區和租界地。因此,在實際政務中,劉坤一與洋務接觸的機遇不斷增多而且日見頻繁。加之,這一時期正是晚清洋務運動勃興時期,各項洋務新政措施在全國各重要地區得以推行,並取得了令人刮目的成就。由於形勢的逼迫和實際政務中與洋務接觸機遇的增加,劉坤一對洋務的認識加深了,對洋務新政的態度也開始有所改變,對一些在他看來於國於民有益的措施,間或也在轄境推行。例如他對使用輪船作為運輸工具是讚賞的,並能針對洋務派創辦的各製造局生產槍炮、機械等物品“雜而不精”現象提出“各專各藝”的合理建議,同時也十分重視洋務人才的培養。但從本質上講,他並沒有完全擺脫那種守舊思想的束縛,對洋務新政未具信心,往往言不由衷,對朝廷切責推行的洋務新政舉措大都流於塞責,正如他自己所坦言:“洋務有何把握?能支持一件則一件,能支持一日則一日而已正因為如此,1881年六月間,兩次被彈劾,十二月被免職,自此開始了長達九年的鄉居生活。
劉坤一塑像劉坤一塑像

成熟

1890年11月,清廷再命劉坤一為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重任兩江總督以後,劉坤一從政態度有了重大轉變,表現出開明務實的態度。一方面,大力整頓軍務、吏治,獎勵士風;另一方面積極推行洋務新政。任期內積極經辦修鐵路、開礦、發展農工商等洋務項目,並提倡西學,改革教育,這一切使之成為後期洋務運動的領袖。1894年,中國甲午戰爭爆發,戰爭的失敗,使朝野的士大夫們猛然驚醒,也使劉坤一受到了極大的觸動。親歷行間的劉坤一,無論是思想、情感都受到了重大創傷,也猛然驚悟。經過一番痛定思痛和對時局的省察,一針見血地指出今日中國要想轉弱為強,唯有改玄易轍,變法自圖。戰後,他向清廷先後上了《策議變法練兵用人理餉折》、《請設鐵路公司借款開辦折》、《尊議廷臣條陳時務折》等條陳,成為變法圖強的最大宣傳者和鼓動者。在他看來,今日中國要想起“貧弱而致富強”,便須“仿照西洋新法,整頓中國舊法”,而“急宜見諸施行者,以鐵路、礦務為最緊要”。至此,“學習西法,富國強兵”在其思想中占到了主導地位,他的洋務思想也趨於成熟。更由於其政治地位的日益尊榮,他的洋務思想對晚清政府的影響也日見擴大。1901年7月,他與張之洞聯名上奏《江楚變法三折》,使之成為晚清新政的設計者。成熟時期的劉坤一,其洋務思想具有三個明顯特徵:(一)以致用為原則,反對務尚新奇。劉坤一十分強調洋務新政的易行、易為,對那些徒耗錢財,只有形式而無實際的舉措是堅決反對的。(二)堅持循序漸進,徐圖自強。劉坤一為政歷來主張循序漸進,他說:“論政之道,原不必盡循塵轍,遇事寬容;然必行之以漸,酌乎其中,乃可日起有功,而無嬌枉過正之弊,從未有操之過急,輕試紛更,而能有裨治理者也”。(三)堅持自力更生,以“保自存之利權”。在中國近代史上,劉坤一是比較明確提出“洋務對西洋依賴過重”認識的人。

其他

外交主張

劉坤一併不是一個職業外交家,只是在總督地方過程中,通過與西洋各國的接觸以及對時局的綜合分析,提出了自己的外交主張:
劉坤一劉坤一
(一)堅待開放,反對閉關,力求主動,講究實效。劉坤一,在近代中國所面臨的時代蛻變中,難能可貴地認識到了閉關鎖國已經不可能了,故而極力主張中西通好。劉坤一所主張的這種通好,並不是無條件的,而是以中外和約為基礎的。在人格平等的基礎上,他也主張中外友好往來,希望待之以誠,以此歸化洋人。從這樣一種觀念出發,他對晚清洋務外交中的拖延作法是極為不滿的。認為“中外交涉之件,應辦便辦,不可推辭;可行即行,不宜遲誤”,“有格礙者,無妨直告以所難,詞尚和平,意須斬截。洋人性雖狡執,往往肯聽吾言;縱使未必遽從,亦當持之堅忍,彼無非以兵事恐我,以總署壓我,不為所動,彼亦其奈我何?待之以誠,哲之以理,有時機權之用則在操縱合宜;最忌躲閃游移,含糊了事,一以諉之朝延。”
(二)恪守和約,以和約為憑,注重維護國家主權。“恪守和約,以和約為憑”是劉坤一辦理中外交涉事件的根本原則,他自己曾總結說:“承乏豫章、羊城,辦理洋務,無非恪守舊章,絕無表現之處”。劉坤一辦理中外交涉事宜,在“恪守和約,以和約為憑”基礎上,特別注重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大義。
(三)借夷制夷,合眾夷之力以制夷。劉坤一借夷制夷、合眾夷以制夷的外交思想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合縱聯橫外交觀念,也源於他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充分認識。在他看來,晚清中國國貧民窮,無力與西方各國對抗;但另一方面,西方列強在侵略中國既有合作也存在著較大的利益衝突和矛盾,因而最現實的外交策略就是,運用高明的外交手段,操縱合宜,借夷制夷,才能使中國的利益和主權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全。所以他主張“不但鄰國宜結,即使敵國可結亦結。能結鄰國,即多一助我之鄰;能結敵國,即少一圖我之敵”。

東南互保

東南互保指中國清朝末年八國聯軍之役期間,中國南方各省違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國開戰的事件。
劉坤一側身照劉坤一側身照
在清室尚未向各國宣戰之前,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鐵路大臣盛宣懷等即商議如何保存東南各省的穩定,避免列強有藉口入侵;同時密議盤算倘若北京失守而兩宮不測,當由李鴻章出任總統支撐局面。清室向十一國宣戰後,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和閩浙總督許應騤四川總督奎俊、山東巡撫袁世凱,即和各參戰國達成協定,稱東南互保。他們稱皇室詔令是義和團脅持下的“矯詔、亂命”,在東南各省違抗支持義和團的命令。
東南互保運動,保護了河北、山東以外的地區避免於義和團與八國聯軍戰亂的波及;同時亦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下降。之後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義後相繼宣告獨立,與地方勢力崛起、中央權力式微關係密切。

評價

劉坤一身為清廷的南洋大臣、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再加上劉晚年的勛望,甲午之後實為疆臣領袖、諸侯之長,他的言行舉止、價值取向與清廷的決策不無影響。雖然他與康、梁等維新派有一定距離,但對變法維新卻深表贊同,他痛心疾首鹹同以來的洋務失敗,認為當務之急是亡羊補牢,興學練兵以圖振作。戊戌政變後,群臣緘默,唯劉挺身力言或瞞天過海,想方設法保護了維新以來的許多成就。民族資本主義在甲午戰後到20世紀初年得到了初步發展,南洋省份尤其是蘇滬地區的經濟發展成為了全國之首,又進而推動了全國的近代化進程,這都與劉坤一的極力倡導不無關係。此時西學以更廣泛的規模得以傳播,大批新型的知識分子湧現出來,近代化的變革呼聲亦越來越高,隨著新政的實行,人們的改革目光也變得更為寬闊。在劉坤一逝後,新政進入了官制改革階段,先進的人們已開始為立憲、共和的目標呼籲甚至浴血奮爭,這是劉坤一在倡導新政之時所未曾料到的。

名言

為政之道,要在正本清源。欲挽末流,徒廢心力。國朝良法美意,均有成規,因其舊而新之,循其名而實之,正不必求之高遠,侈言更張。大亂既平,人心將靜,有志上理者,其在斯時乎!

著作

書名:《劉坤一遺集》
劉坤一
劉坤一
類別:綜合類、其他類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1959-06
頁數:519頁

記載

劉坤一,字峴莊,湖南新寧人。廩生。鹹豐五年,領團練從官軍克茶陵、郴州、桂陽、宜章,敘功以教諭即選。六年,駱秉章劉長佑率師援江西,坤一為長佑族叔而年少,師事之,從軍中自領一營。長佑既克萍鄉,令進戰蘆溪、宣風鎮,連破賊,逼袁州,招降賊目李能通。於是降者相繼,守城賊何益發夜啟西門,坤一先入,復袁州。累擢直隸州知州,賜花翎。
七年,克臨江,擢知府。八年,長佑以病歸,坤一代將其軍。偕蕭啟江渡贛江規撫州,克崇仁。啟江在上頓渡為賊所困,往援,大破賊,遂復撫州,連克建昌,擢道員。九年,石達開犯湖南,坤一回援,解永州、新寧之圍,加鹽運使銜。賊竄廣西,從劉長佑追躡,復柳州。長佑擢撫廣西,令坤一駐柳州清餘匪,悉平之,加布政使銜。進攻潯州,十一年七月,拔其城,以按察使記名。石達開回趨川、楚,坤一扼之融縣,掩擊敗之,賊潰走入黔,授廣東按察使。
同治元年,遷廣西布政使。劉長佑赴兩廣總督任,命坤一接統其軍,赴潯州進剿。貴縣匪首黃鼎鳳,在諸匪中最狡悍,屢議剿撫,不能下。二年,坤一破之於登龍橋,遂駐守之。鼎鳳老巢曰平天寨,倚山險樹重柵,守以巨炮,覃墟相距十餘里,為犄角。坤一陽議撫,撤軍回貴縣,潛師夜襲覃墟,遂圍平天寨,復橫州,鼎鳳勢蹙。三年四月,擒鼎鳳及其黨誅之。潯州平,賜號碩勇巴圖魯。四年,剿平思恩、南寧土匪,復永淳,擢江西巡撫。令席寶田、黃少春會剿粵匪餘黨於閩邊,五年,聚殲於廣東嘉應州,加頭品頂戴。軍事既定,坤一治尚安靜,因整頓丁漕,不便於紳戶。十一年,左都御史胡家玉疏劾之,坤一奏家玉積欠漕糧,又屢貽書干預地方事。詔兩斥之,家玉獲譴,坤一亦坐先不上聞,部議降三級調用,加恩改革職留任,降三品頂戴。尋復之,命署兩江總督。
光緒元年,擢兩廣總督。廣東號為富穰,庫儲實空,出入不能相抵。議者請加鹽釐及洋藥稅,坤一以加鹽釐則官引愈滯,但嚴緝私販,以暢銷路;又援成案,籌款收買餘鹽,發商交運,官民交便。藥釐抽收,各地輕重不同,改歸一律,無加稅之名,歲增鉅萬。吏治重在久任,令實缺各歸本任,不輕更調。禁賭以絕盜源,水陸緝捕各營,分定地段以專責成,盜發輒獲。
二年,調授兩江總督。六年,俄羅斯以交還伊犁,藉端要挾。詔籌防務,坤一上疏,略謂:“東三省無久經戰陣之宿將勁旅,急宜綢繆。西北既戒嚴,東南不可復生波折。日本、琉球之事宜早結束,勿使與俄人合以謀我。英、德諸國與俄猜忌日深,應如何結為聲援,以伺俄人之後。凡此皆賴廟謨廣運,神而明之。”九年,法越構釁,邊事戒嚴。坤一疏:“請由廣東、廣西遴派明乾大員統勁旅出關,駐紮諒山等處,以助剿土匪為名,密與越南共籌防禦。並令越南招太原、宣光黑旗賊眾,免為法人誘用。雲南據險設奇,以資犄角。法人知我有備,其謀自沮。雲南方擬加重越南貨稅,決不可行。重稅能施之越人,不能施之法人。越人倘因此轉嗾法人入滇通商,得以依託假冒,如沿海奸商故智,不可不慮。越南如果與法別立新約,中國縱不能禁,亦應使其慎重;或即指示機宜,免致再誤。越南積弱,若不早為扶持,覆亡立待。滇、粵籓籬盡失,逼處堪虞。與其補救於後,曷若慎防於先。此不可不明目張胆以提挈者也。”疏入,多被採納。
十二年,丁繼母憂。十六年,仍授兩江總督。十七年,命幫辦海軍事務。二十年,皇太后萬壽,賜雙眼花翎。日本犯遼東,九連城、鳳凰城、金州、旅順悉陷,北洋海陸軍皆失利。召坤一至京,命為欽差大臣,督關內外防剿諸軍。坤一謂兵未集,械未備,不能輕試,詔促之出關。時已遣使議和,坤一以兩宮意見未洽為憂,瀕行,語師傅翁同龢曰:“公調和之責,比余軍事為重也。”二十一年春,前敵宋慶吳大澄等復屢敗,新募諸軍實不能任戰,日本議和要挾彌甚,下坤一與直隸總督王文韶決和戰之策。坤一以身任軍事,仍主戰而不堅執。未幾和議成,回任。坤一素多病,臥治江南,事持大體。言者論其左右用事,詔誡其不可偏信,振刷精神,以任艱鉅。坤一屢疏陳情乞退,不許。
二十五年,立溥俊為穆宗嗣子,朝野洶洶,謂將有廢立事,坤一致書大學士榮祿曰:“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報國在此,所以報公亦在此。”二十六年,值德宗萬壽,加太子太保。拳匪亂起,坤一偕李鴻章、張之洞創議,會東南疆吏與各國領事訂約,互為保護,人心始定。車駕西幸,議者或請遷都西安,坤一復偕各督撫力陳其不可,籲請迴鑾。二十七年,偕張之洞會議請變法,以興學為首務,中法之應整頓變通者十二事,西法之應兼采並用者十一事,聯銜分三疏上之。詔下政務處議行,是為實行變法之始。洎迴鑾,施恩疆吏,加太子太保。
二十八年,卒,優詔賜恤。嘉其秉性公忠,才猷宏遠,保障東南,厥功尤著,追封一等男爵,贈太傅,賜金治喪,命江寧將軍致祭,特謚忠誠。祀賢良祠,原籍、立功省建專祠。賜其子能紀四品京堂,諸孫並予官。張之洞陳坤一居官廉靜寬厚,不求赫赫之名,而身際艱危,維持大局,毅然擔當,從不推諉,其忠定明決,能斷大事,有古名臣風。世以所言為允。
首倡對日應持久作戰
甲午戰爭期間,日軍侵占朝鮮後又進犯中國東北。由於前期中國參戰部隊多為淮軍班底而屢遭失敗,清政府決定派遣湘軍出關對日作戰,並任命兩江總督,原湘軍宿將劉坤一擔任欽差大臣,指揮六萬湘軍出關。1895年1月17日,清軍四次企圖收復海城,皆失利,2月28日,日軍發起反攻,從海城多路追擊,3月4日,日軍在牛莊重創湘軍主力,7日占領營口,9日攻陷田莊台,曾經不可一世的湘軍就此在遼河東岸全線潰敗。此前,北洋艦隊已在威海衛之戰全軍覆沒。海陸兩線的全面失敗,使清政府趨向和談。但湘軍統帥劉坤一已經清醒認識到日本將成為中國未來巨大的威脅的局面。此時,他提出了對日應採取戰略上持久的方針。在給光緒帝的奏摺上,他指出:
“賠款割地後果嚴重,宋朝殷鑑鑿鑿,天下共知:“坤於新定條約雖未盡悉,要之讓地賠款多節,固難允行,後患更不堪構想,宜戰不宜和,利害重輕,此固天下所共知,亦在聖明洞鑒。”。
開戰有重點:“唯一經決裂,倭心分擁猛攻,自以保京畿、固遼瀋為第一要義。”“萬一京畿吃緊,坤心抽調勁旅,迅速入衛,以保無虞。”
戰爭形勢有利:“但倭奴遠道來寇,主客之形,彼勞我逸。近得探報,倭新卒從以老弱充數,餉亦不繼。在我只須堅忍苦戰,否則高壘深溝,嚴為守御。倭奴懸師遠斗,何能久留。力心勢窮,彼將自為轉環之計。”
“有錢賠款,不如用兵兩年。況用兵兩年,需餉不過數千萬,較賠款尚不及半,而彼之所費愈多。持持久作戰之要,抱一決死戰之念,鼓動軍心,是最優選擇:“‘持久’二字,實為制倭要著。諸將一聞和約,議憤填胸,必欲一決死戰。坤職在兵戎,宗社所關,惟有殫竭血誠,力任戰事,此外非所敢知!”
應當說,劉坤一提出的持久戰方針是切實可行的,中國地大物博,是無法消滅的,日軍兵力不足,而勞師遠征,戰線拉長,是兵家之大忌,只要中國採取戰略上持久的方針,堅定抗日決心,發動民眾抗戰,不斷在戰鬥中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那么日軍最後只能失敗。況且當時日本當局也清醒地認識到以現有的武力是無法達到消滅中國的目的的。然而由於以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為首的主和派勢力強大,最終仍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不過,劉坤一的持久戰思想在近代歷史上仍有巨大的影響力,在之後的抗日戰爭中也起到了指導性的作用。《論持久戰》和“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等抗戰時期的指導性綱領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劉坤一的持久戰思想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