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曲風上看,britpop繼承了beatles時代以來的吉他流行風格,又吸納了60年代晚期Kinks的田園之聲,中速音樂(the Who, the Small Faces),70年代的迷幻(David Bowie, T.Rax, Roxy Music),朋克和新浪潮(the Jam, the Buzzcocks, Wire, Madness, XTC, Squeeze, Elvis Costello),還有the Smiths的另類吉他流行。
當時各界相當看好Oasis的第三張專輯 Be Here Now (1997),專輯最初獲得正面的評價,同時銷售長紅。但是不久後樂評、消費者、甚至Noel Gallagher自己都開始批評專輯中過度加工、腫脹的音樂。雖然這張專輯並非像大家所說的那么糟,但音樂評論者Jon Savage指出這張專輯原本應該是這個時期的“重大成就”才對,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他更斷言 Be Here Now 已經走到英式搖滾的終點了。這時候在Blur的第五張專輯 Blur (1997) 當中,Damon Albarn試圖在樂團風格與英式搖滾之間做出區別。專輯中Blur捨棄 Parklife 時期的風格,轉而接納美國Lo-fi樂風。當這股浪潮逐漸退燒,許多樂團開始沒落,紛紛解散。流行團體Spice Girls似乎趁勢取代了英式搖滾而成為時代潮流。當這些已經成名的樂團還在掙扎的時候,人們開始轉而關注風格相近的Radiohead和The Verve這些過去曾被英國媒體忽略的樂團。這兩個樂團,其中特別是Radiohead,表現出大量1960及1970年代的神秘色彩,這是在過去英式搖滾樂團中罕見的。 1997年Radiohead和The Verve分別發行專輯 OK Computer 以及 Urban Hymns ,兩張專輯皆廣受好評。此外,Travis、Stereophonics和Coldplay在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之間成為其中最受歡迎的幾個樂團,他們受到英式搖滾(特別是Oasis)的影響,歌詞中流露內斂自省的風格,產生新的 Post-Britpop(後英式搖滾)音樂類型。
Blur與Oasis之間的排行榜拉鋸被稱為「英式搖滾之戰(The Battle of Britpop)」。英式搖滾開始在1995年浮現英國媒體版面,初期樂團之間互相讚許,但是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裡,這兩個樂團間的敵意逐漸升高。 一方面是受到媒體煽動,就在Oasis的單曲「Roll With It」和Blur的「Country House」即將在同一天(1995年8月14日)發行的前夕, NME 雜誌在8月12日以「英國重量級冠軍賽」標題作為封面,讓兩個樂團公開對決。在這場競爭中兩個樂團因為英國階級與區域差異不同而產生的衝突,不亞於在音樂上的較量。綠洲被視為北英格蘭代表,而Blur則代表南英格蘭。這個話題引發大眾的興趣,並引來大批媒體關注,包括全國性報紙丶八卦小報,甚至連BBC都加入報導這個事件。這場排行榜之戰由Blur獲勝,Blur的單曲銷售達247,000張,Oasis則是216,000張,分別占據排行榜的前兩名。然而長期觀察下來,Oasis的銷售要比Blur來得成功。和Blur不同的是,Oasis由於在美國發行單曲 Wonderwall ,因此達成較為穩定的銷售量。Oasis的第二張專輯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 (1995) 在英國賣出超過四百萬張,成為英國史上第三暢銷的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