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別稱
關於這一詞的具體含義及出處來源,有較大爭議。普遍認同的看法有以下幾種:
1.指英國本土
大不列顛島上的三部分,即:
英格蘭、
蘇格蘭和
威爾斯。可能源於“
英倫三道”此一中文稱呼的訛音(“道”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大型行政區劃分單位)。這也是最為人們接受的一種釋義。
3.指
英格蘭、
蘇格蘭及北愛爾蘭(三者英文皆以LAND結尾)。認為
威爾斯為英格蘭一部分,將大不列顛島看作是相連的
兩島。
4.也有人認為“英倫三島”原應是指三個英王領地,後被用者泛指英國。三個英王領地是:
根西島Guernsey 、
澤西島Jersey、曼島Man(曼島現為大英國協半自治區)。
名稱演變
一、明朝文獻
“英倫三島”的稱法,
明末就已出現。不過,隨著英國的領土變遷、行政區劃改變,後世也就不再用了。
義大利
耶穌會教士
艾儒略(1582-1649)所撰《
職方外紀》(
天啟三年(1623)刊行)中有這樣一段段描述:“歐邏巴西海迤北一帶至冰海海島極大者曰諳厄利亞曰意而蘭大其外小島不下千百......諳厄利亞......氣候融和地方廣大分為三道共學二所共三十院”(卷二《歐邏巴總說·西北海諸島》)(其中“諳厄利亞”為“
英格蘭Anglia”,“意而蘭大”為“
愛爾蘭Irlanda”)。
據學者分析,《
職方外紀》中的“三道”可能指當時(16世紀中後期)歐洲其他國家對
英格蘭王國的行政區劃的認識,即分為英格蘭、
威爾斯和
康沃爾三部分。從歐洲的歷史文獻看來,三道之說見於17世紀之前。等到1707年英格蘭和
蘇格蘭正式合併,"英格蘭三島"已湮沒無聞。
二、雍、乾文獻
《
職方外紀》之後一個世紀的雍、乾年間,冒出了"三島"的講法。雍正八年(1730)刊行的《
海國聞見錄》,也被《
四庫全書》史部收錄,是
陳倫炯根據其父
陳昂和自己的見聞經歷,加上蒐集來的資料集編而成。《
海國聞見錄》只有簡單幾句:“英機黎一國,懸三島於吝因(指
丹麥),黃祁(指德國),荷蘭,佛蘭西(指法國)四國之外海......”(見於《大西洋記》)。奇怪的是書中附圖只劃
兩島,文中卻說三島,未知是否受了"三道"觀念的影響。反觀西方人寫的漢文書籍,無論是
艾儒略還是1834年傳教士
郭實臘(Gutzlaff)的著作《大英國統志》,都表明英國主島只兩個:“英吉利國懸二島北東西三方皆臨大海南隔海對峙佛蘭西......”(見於《大英國統志》)。
三、鴉片戰爭後文獻
(1)
道光二十四年(1844)曾任職粵海關的梁廷枬"以讀禮家居,取舊所聞"寫成《海國四說》,有這樣的描述:“國曰英吉利......亦曰英倫......三島並懸......凡五十三部皆英倫舊地也......此外復有續據兩地其與蘭侖同島而界以港者曰斯葛蘭(指
蘇格蘭),別出一島者曰愛倫(指
愛爾蘭)皆近國舊壤,分部置官一如本國......按新嘉坡人撰英國論略雲倫墩、蘇各蘭
兩島共名英吉利延長二十六萬一千方里,耳
蘭島九萬六千方里......《蘭侖偶說·卷二》英吉利......三島孤懸大西洋中,迤東兩島相連曰英倫,北曰斯葛蘭......西別一島為以耳蘭......《蘭侖偶說·卷四》”
"英倫三島"之說浮現。文中"蘭侖"是倫敦,以首府泛指國家。"五十三部"即英格蘭39郡加上
威爾斯13郡,
梁廷枬誤將曼島算入"皆英倫舊地"。此外加上蘇格蘭、
愛爾蘭,便構成所謂"
三島"。
(2)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徐繼畲《
瀛寰志略》成為後來晚清官員出國的參考書,在
那年代有相當影響力。徐繼畲寫道:“英吉利,歐羅巴強大之國也,地本
三島孤懸大西洋海中,迤東
兩島相連,南曰英倫,北曰
蘇格蘭,兩島南北約二千餘里......西別一島曰阿爾蘭......”
梁廷枬、徐繼畲兩人都說蘇格蘭、英格蘭"兩島相連"。這種沒有任何根據的說法,未知是否為了解釋名義上三島,實際兩島的矛盾?還是把
英格蘭、蘇格蘭政治上的聯合,誤解為兩"島"相連?
註:說蘇格蘭英格蘭兩島相連並非沒有任何根據。蘇格蘭和英格蘭之間有條泰因河,基本從西到東貫穿大不列顛島,河的北邊又有一條羅馬帝國修建的哈德良長城,是古時蘇格蘭和英格蘭的分界線。所以說英格蘭和蘇格蘭是兩島相連也並無不可。
四、晚清官方檔案 晚清官方檔案,以及出洋官員的紀錄,通通講的是三島,當時是在已成英國的別稱。
......英之立國在海中三島物產非甚豐盈《直境開辦礦物折》
......英國三島並無華商貿易無從設立領事《奏新加坡設立領事》
......英國戶部核算三島民數目共三十五兆二十四萬六千五百餘人《出使四國日記》。
用現代語言,就是35,246,500餘人。現在還可以用數字來查證薛福成的"三島"包括哪些地方。考查
維多利亞時代英國官方人口普查數據:1881年35,026,108人;1891年37,880,764人。薛福成的"英國戶部核算"似乎是1881和1891兩個人口普查年之間的估算而已。由於那時
愛爾蘭人口約五百萬,薛福成所記數字一定包括了愛爾蘭。因此這位清末使臣筆下的三島,就是
大不列顛島和
愛爾蘭島全部。
五、廣泛運用
事實從
晚清起即以"英倫三島"作為英國別稱。從
康有為、
梁啓超、孫中山、
張愛玲、
朱自清、
蕭乾等人的文章里都見到"英倫三島"一語。有時西洋"英倫三島"還與東洋"日本三島"相提並論。早在
陳倫炯《
海國聞見錄》中,已見日本三島的講法。
黃遵憲1877年曾隨主官出使日本,寫出《
日本國志》,說:日本三島之國有似乎英......《兵志》。
孫中山在1924年講《
三民主義》時,更是東、西方"三島"並列:
......所占的領土不過是
大不列顛三島,像
英格蘭、
蘇格蘭和
愛爾蘭。這三島在大西洋的位置,好像日本在太平洋一樣《民族主義·第四講》
......英國對待屬地,更是善用退讓的手段,順應民權的潮流。像愛爾蘭是英國三島中的土地,英國始初本是用武力壓迫《民權主義·第四講》
......像西方三島的英國,一年之中所出的糧食只夠三個月吃......東方三島的
日本國,每年也是不夠飯吃《民生主義·第三講》
"三島"無疑是指
英格蘭、
蘇格蘭、
愛爾蘭的結合。就連英國國旗,也採用三地的旗幟交疊而成。看來過去是由於不懂歐洲地理,想當然誤為"三島",到後來
習非成是,甚至東、西洋"三島"相提並論。這裡的所謂島,已經不再是島嶼的意思了。
領土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