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幻音樂

迷幻音樂

60年代中期,由於英式音樂的影響以及民謠搖滾的壯大,迷幻音樂(psychedelic)應運而生。這種風格的音樂並沒有承襲舊式搖滾那種簡練精幹的旋律表達,而是創造了一種更為流暢自由的方式。此風格下的樂隊嘗試著將印第安音樂,東方音樂以及自由風格的爵士樂等各種元素雜糅起來,並且加入了另類的電子樂和合成效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迷幻音樂
  • 外文名:psychedelic
  • 起源時代:1965年
  • 原理:英式音樂
  • 特點:更為流暢自由的方式
  • 所屬大類:搖滾音樂
音樂特點,產生及發展,代表藝人,文化背景,

音樂特點

在1965-1966年間,最初的迷幻風格樂隊如the yardbird和byrds並沒有清晰地展現迷幻樂的輪廓,他們的音樂中有模糊的吉他演奏,錫塔爾琴,和聖樂的效果。不久,許多樂隊模仿了他們的曲調,包括the beatles和the rollling stones——這兩支樂隊在1966年發行了他們的專輯。又過了不久,迷幻音樂在大洋兩岸傳播開來並影響了許多樂隊,且每個地區各有其獨特的氣質。在英國,迷幻音樂充滿了另類的超現實感。然而,一些樂隊——特別是pink floyd和traffic——在演出的時候廣泛地使用樂器。在這一點上,同時代的美國樂隊——如the grateful dead、 the doors、love和jefferson mirplane——亦是如此。在美國,一些車庫風格的樂隊也開始在其原有的特點上創作迷幻音樂,形成了三和弦搖滾樂的雛形----一種雜亂反覆的音樂效果。最終,迷幻音樂演變為酸性搖滾樂,重金屬樂和藝術搖滾樂,但是在後來的十年里,尤其在美國的地下樂壇,迷幻音樂仍餘音不絕。
the Beatles 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 披頭士樂隊

產生及發展

人們一直將舊金山當作迷幻音樂的發源地和發展中心,把從 Jeffson Airplane、The Grateful Dead到 The Doors視為最具代表性的迷幻搖滾樂隊,其實這種看法是有失偏頗,並將迷幻音樂與嬉皮士運動完全混為一談了。
1967年夏天,舊金山興起了崇尚花朵與愛的嬉皮士運動,一時間不少年輕人涌到該市,蓄鬚留長髮,吸食大麻及迷幻藥物,參加嬉皮士公社過集體生活。從“Monterey Pop”(蒙特婁流行音樂節)起,露天音樂節紛紛舉行。由於音樂會舉行的時間越來越長,樂隊方面也為了表現派奏造詣,在玩布魯斯時紛紛加長演奏時間,插入不少吉他、合成器、鼓和錫塔琴的即興演奏,以配合台下樂迷的興奮狀態。Tne Grateful Dead Jeffson Airplane、Country Joe&Hhe Fish都是玩這類音樂的高手。其實,他們所玩的音樂只是加了合成器的布魯斯或硬搖滾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迷幻音樂。
真正的迷幻音樂是由英國人早在1964年開創的。當時,不少英國樂隊已經嘗試在British Beat(英式節拍)中加入新奇效果,The Beatles、The Yardbirds是這類音樂的先驅。
1964年尾,The Beatles推出了首張帶有東方迷幻味道的單曲“I Feel Fine”(我感覺良好),伴奏中
the beatlesthe beatles
吉他模仿了印度錫塔琴的音色和感覺,而這股印度風正是George Harrison帶入英國樂壇的。一年後,The Beatles在(Rubber Soul)(橡膠靈魂)專輯中大玩東方迷幻,以印度的錫培琴作為“Norwegian Wood”(挪威森林)一曲的伴奏主導。66年的《Revolver》(左輪手槍)專輯中Geroge Harrison所作的“Love You To”(愛你)已是不折不扣的lndie Pop。66年尾The Beatles更是全身心投入迷幻,以愛德華時代的衣著和The Beatles小鬍子的新形象出現,音樂方面更有大的躍進。他們對歌曲的結構進行了修改,並加入了大量新的錄音字手法,《Sgt.PePPer’s Lonely Heats Club Band》(佩珀軍士孤獨之心俱樂部樂隊)專輯已能體現英式實迷幻音樂的主要特徵。一時間不少英國樂隊群起仿效。
The Yardbirds本是1963、64年間“布魯斯爆炸”(Blues Boom)的產物,吉他手TOP Topham 和Eric Clapton都是布魯斯搖滾發燒友,一曲“For Your Love”(為了你的愛)將他們推向了成功之路。1965年Jeff Beck 加盟後The Yardbirds在音樂上實現了一連串的突破。首先是“Heart Full Of Soul”(靈魂之心)收錄了錫塔伴奏版,以後的” Evil Hearted You”(邪惡的你)、“Still l’m Sad”(我依然憂傷)、“Shap6 Of Things”(事物的形狀)、“Over Under Sideways Down”(沿著小路走)都有很重的回音,散發出陣陣的如夢似幻的感覺。1996年尾的“Happening Ten Years Time Ago ”(IO年前發生的事)更是Jimmy Page在Yedbirds樂隊中唯—一首與Jeff Beck合作的歌曲。Jeff Beck離隊後Yardbirds已不再走在潮流的前列,單曲“Little Game”(小小的遊戲)顯得有點落伍,但他們在此曲的Middle Eight中仍然用了印度的錫塔琴。
Donovan本是一位效仿Bob Dylan的英國民謠歌手,在Bob Dylan改用電聲樂器伴奏後Donovan也開始背離傳統的民謠風格。在以後數年中Donovan與John Peul Jones、 Jeff Beck等人合作過,玩過多種風格的音樂。1966年1月,當很多人還在玩民謠搖滾時,Donovan灌錄了迷幻味濃厚的《Sunshine Superman)(陽光超人)專輯,成為英國第一個迷幻歌手。可惜因為Donovan與經理人和唱片公司打官司,這張專輯和同名單曲拖延至66年年尾才在英國上市,而早在9月“Sunshine superman”單曲在美國已打上排行榜榜首,另一首幽默的爵士風格單曲“Mellow Yellow”(柔和的黃色)也打上了排行榜第二,Donovan成為當時在美國最受歡迎的英國歌手。同時,Donovan也是當時最積極投入Llower Power運動的英國歌手,他舉辦了不少迷幻氣息濃厚的演唱會,後來還跑到內華達州的沙漠中去修煉佛教禪宗。
60年代後期英國樂壇的另一股迷幻力量來自所謂的The Second Wave(第二次浪潮),即以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為代表的British Invasion(不列顛入侵)第一次浪潮過後冒起的新一代英國樂隊,包括Traffic、Procol Nirvana、Nice、Move、Soft Machine和Pink Floyd等,他們使英國的迷幻音樂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局面。Traffic的迷幻路線是樂隊成員Dave Mason起了主要作用,1967年6月至12月間,他們的單曲唱片“Papersun”(紙太陽)、“Hole In My Shoe"(鞋洞)及"Here We Go Round The Mulberry Bush” (我們已到了桑樹叢)都是打入英國單曲榜十大的迷幻作品,其中內容頗有問題的“Hole In My Shoe”非但沒遭禁播,而且還打入排行榜第3名。Pink Floyd的兩首內容有爭議的單曲
Arnold Layne(阿諾德·萊恩)和“See Emily Play”(看艾密莉玩)也打上了排行榜前列,樂隊當時的靈魂人物Syd Barett的作品迷幻意味甚濃,創作迷幻風格的短曲是他所擅長。
Procol Harum樂隊的 Organist Matthew Fisher和Nice樂隊的David O’List也都是Syd Barett式的人物。Procol Harum的首張單曲“A Whiter Shade Of Pale”(更為蒼白的影子)及以後兩年中的一些作品都有一定程度的迷幻的色彩,而這種迷幻色彩是由Fisher的出神入化的琴音營造出來的。Fisher1969年離隊後Procol Harum也就失去了迷幻風格。O’List在Nice樂隊期間Nice作品宛如仙樂,擁有一種超塵脫俗的迷幻境界,“The Thoughts Of Emerlist Davjack”與O’List離隊後改走藝術搖滾路線的Nice作品“ Straight Forward”(筆直向前)風格頗為不同。
其實早在1966年下半年Donovan大玩迷幻樂之際迷幻之風已經在英國樂壇悄悄吹起,不少樂隊開始玩一種名曰Freak Beat的音樂,即是在節奏中加入響亮的電風琴和Fuzz吉他,並在背景上加入不少特殊音效和迴響,產生的效果也是頗為迷幻的。Hollies樂隊1966至68年間的作品中可以找到很多這類的例子,66年單曲“Stop Stop Stop”甚至請來了中東的樂師伴奏;67年5月的《Evolution》(演變)專輯和同年11月的《Butterfly》(蝴蝶)專輯從唱片封面設計到其中的音樂已不乏迷幻意味,甚至吸收了舊金山之聲的某些成份。
The Rolling Stones在英國樂壇向來以作風大膽、離經叛道、標新立異而著稱。雖然他們玩Sitar琴師法印度音樂比The Beatles晚,但在1966年5月The Rolling Stones推出由 Brian Jones玩Sitar琴的單曲“Paint It Black”(塗黑)之後,Beatles便不再是印度音樂在美國的“獨家代理”。當然,印度音樂並不等同於迷幻音樂,但迷幻音樂從印度等東方國家、從印度教和佛教及東方哲學中獲取意念和靈感,從充滿冥想和綿長的神秘音效的東方音樂中得到啟示和借鑑卻是不爭的事實。66年8月推出的單曲”Have You Seen Your Mother Baby”(你看過到你母親)標誌著The Rolling Stones正式步入迷幻世界。67年1月的專輯《Between The Buttons》(按鈕之間)是一張充滿Freak Beat節奏的過渡階段作品,同年11月推出的《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魔鬼們的請求)專輯則是一張典型的英式迷幻風格的唱片。由於毒品官司和唱片封面設計使這張專輯推遲了半年時間,在The Beatles的《Sgt.Pepper》(佩珀軍士)之後正式推出,當時不明情況者都抨擊他們抄襲(Sgt.Pepper),其實這兩張唱片是同時籌備錄製的。事實上《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在許多方面比《Sgt.Pepper》更為出色,音樂方面完全是一次“邪惡”的迷幻歷險,充滿了《一千零一夜》式的東方神秘主義色彩。試問,《Sgt.Pepper》中有哪首曲子比“2000 Light Years From Home”(離家2000光年)和“She’s A Rainbow”(她是一道彩虹)更為出色呢?
英國的迷幻音樂在1965、66年間形成,1967年風靡一時,1968年則很快走向衰落。從68年起,返璞歸真的根源風格已成為樂壇的主流,The Beatles的“Lady Modonna”(瑪多娜女士)和The Rolling Stones的“Jumpin’Jack Flash”(冒出來的傑克)都搖身一變以根源派的面貌出現,印度袍、鮮花圖案的外套統統被束之高閣,樂手們的頭髮也越留越長。Woodstock音樂節以後,整個英國樂壇便被不修邊幅的美國精神同化了。
當然,在1968年仍有少量的迷幻作品值得一提。Small Faces的“Ogden’s Nut Gone Flake”(奧格丹的堅果落下了)成功地將迷幻效果與重型節奏相結合;Moody Blues的《In Search Of The Lost Chord》(尋找失去的和弦)則加入了大量的東方樂器,充滿了冥想和夢幻的意境;Family的《Music In A Doll’s House》(娃娃房中的音樂)也嘗試將迷幻效果和多種音樂風格融合。稍後,在Led Zeppelin的音樂中也可以找到大量的東方元素和迷幻神韻。但這些努力都沒有形成氣候。
迷幻音樂在英國樂壇消失了20年之後,在曼徹斯特音樂和 Aicd House中借屍還魂,但這與真正的迷幻音樂相去甚遠。節奏中加入響亮的電風琴和Fuzz吉他,並在背景上加入不少特殊音效和迴響,產生的效果也是頗為迷幻的。

代表藝人

·the Beach Boys
·the Beatles
·Cream
·the Doors
·Grateful Dead
·In Gowan Ring
·Jefferson Airplane
·Jimi Hendrix
·Pink Floyd
·Roger Waters
·the Rolling Stones
·Santana
·Syd Barrett
·Traffic
·the Yardbirds
·Jane Weaver
其他代表樂隊
傑斐遜飛機(TheJeffersonAirplane)
感恩而死(TheGratefulDead)
詹尼斯·喬普林(JanisJoplin)
小面孔(SmallFaces)
交通(Traffic)、平克·弗洛依德(PinkFloyd)
吉姆·莫里森(JimMorrison)和"門”(theDoors)樂隊
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Hendrix)
神韻(the Verve)
廢墟樂隊和木馬樂隊(中國)
大門樂隊
吉姆·莫里森,1943年出生於佛羅里達,20歲時進入洛杉磯加州大學電影學院研究生班學習,畢業後與同學曼·扎里克(ManZarek)等一共4人組成樂隊"門"。曼·扎里克曾在芝加哥音樂學院上學,受過古典鋼琴訓練。據莫里森解釋,樂隊起名"門"是因為"在門裡和門與門之間,有些事是知道的,有些事是不知道的"。1966年,他們與埃利克特拉(Elektra)唱片公司簽約,發行專輯《門》(TheDoors),其中一首歌曲《點燃我的慾火》(LightMyFire,例36)獲排行榜之首,隨後幾年裡又發行了幾張專輯如《奇怪的日子》(StrangeDays)、《等候太陽》(WaitingForSun)、《平靜的遊行》(TheSoftParade)等也獲得了較大的成功。
大門樂隊大門樂隊
"門"樂隊的音樂繼承了以布魯斯為基礎的主流搖滾風格,曲調簡單,音域不寬,有很多重複,有時還帶點爵士味道。吉姆·莫里森的演唱夾著尖叫和哭喊,常常因感情劇烈而全身抽搐(《平靜的遊行》例外,它奇怪地轉向溫和搖滾,使用了弦樂和銅管)?quot;門"的歌詞經常圍繞著死亡、暴力、性的威脅等,幾乎沒有任何樂觀向上的內容,體現了"迷幻搖滾中比較黑暗的一面"。吉姆·莫里森除了作為樂隊的主唱和歌曲作者在音樂方面進行活動外,還出版了兩本詩集,導演了一部電影,與人合寫電影劇本等。
早在洛杉磯加州大學時,吉姆·莫里森就已開始吸毒,到60年代末的時候,吸毒和酗酒已成為他的嚴重問題。1969年3月在邁阿密舉行的音樂會舞台上,他因喝得太多,竟然拉開皮褲的開襠,作出下流動作。這件事成了一個醜聞,他因此被逮捕,"門"也成了洛杉磯搖滾樂隊中最不體面的一個團體。1971年,莫里森推出他的最後一張專輯《洛杉磯女人》(L·A·Woman)後,移居巴黎,同年7月,被人發現因沉溺於吸毒而造成心臟麻痹死在住所的浴盆里,時年27歲。
吉姆·莫里森死後,"門"的其他成員,作為三人小組繼續錄製了幾張專輯,於1973年解散。"門"所使用的節儉的音樂語言,絕望的歌詞和挑戰性的姿態對70年代末的朋克搖滾(PunkRock)運動有著深刻的影響。
吉他之神吉米·亨德里克斯
吉米·亨德里克斯,1942年出生於西雅圖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從小自學吉他,參加各種業餘樂隊,後來
曾先後作為背景吉他手與B·B·金、小理察等著名歌手一起演出。在這段時間裡,他的吉他演奏技術得到了很大提高。他習慣左手彈琴,演奏手法很不"正規",包括用右手拇指按弦來產生某些和弦等。
迷幻音樂
1966年,亨德里克斯在朋友的鼓勵下來到英國演出,在那裡遇到了兩名英國音樂家,組成三人樂?"吉米·亨德里克斯體驗"(JimiHendrixExperience),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們於1967年在蒙特利流行音樂節和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搖滾音樂節上的精彩演出使他們贏得了更多的觀眾。
從1967年開始,吉米·亨德里克斯便利用多軌道錄音,有控制地反饋、振動以及通過顫動手臂、拔動彈簧開關等來獲得各種特殊效果。此後,他對即興演奏越來越感興趣,常與爵士音樂家邁爾斯·戴維斯一起合作。在此期間,他開始服用致幻藥物,並曾因攜帶海洛因而被捕。
1969年,他在紐約格林威治村建立了自己的錄音?"電女子國",開始錄製自己的另一張專輯。沒想到的是1970年9月因過量服用安眠藥死於倫敦。
今天,我們再聽吉米·亨德里克斯的音樂,也許覺得並不新鮮,因為他的風格和方法已被廣泛採用,特別是在70、80年代的硬搖滾和重金屬中。但是沒有他,就沒有後來人。

文化背景

1963年詹森繼任總統後,繼續擴大越南戰爭,使美國人民陷於嚴重的分裂之中。有些青年人開始另找出路,他們離開家庭和社會來到北加利福尼亞的舊金山。因為西海岸是"新美國",代表了新思想、新道路和另一種生活方式。特別是舊金山的海特-阿什伯利(Haight-Ashbury)地區,是嬉皮士經常出入的地方,這些地區的主要活動是"吸毒"、自由的性生活、愛情-和平的哲學,以及音樂。據統計,當時約有500-1500個搖滾樂隊在那裡演出。與此同時,在那裡發出了一種新的聲音,他們通過耀眼的色彩、頻閃的燈光、電子裝備、幻燈、電影、圖畫、油漆、招貼而產生致幻體驗,以提高搖滾樂的興奮作用。荒唐的或色情的打扮、氣球和飄帶,進一步增加了這種視覺的刺激,這就是所謂的"舊金山聲音"也稱為“迷幻音樂”“酸性音樂”。
"嬉皮"運動與搖滾樂,特別是迷幻搖滾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在不少人的印象中,它是一種頹廢、墮落的反文化運動,尤其是對當時的毒品泛濫及性解放都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這隻看到了"嬉皮"運動的一個側面。"嬉皮"運動實際是50年代"垮掉一代"的一個變種延續。對於未經歷過二戰的新一代美國年輕人來說,他們不用勞動就輕而易舉地實現了他們父輩辛苦一輩子所追求的"美國夢",他們有著漂亮的住宅、汽車、立體聲音響、電視和足夠的零花錢。但是,豐富的物質生活卻帶來了精神生活的空虛。許多人在失望之餘,去追求一種比目前生活方式更美好的東西,以充實精神世界。他們主張仁愛、反對暴力、提倡和平主義、利他主義。早期的"嬉皮士"是一些很有素養和理想的青年。決非人們想當然的那些骯髒邋遢、衣衫襤褸、吸毒成癖、逃避現實和性變態的流氓。他們留長髮、穿奇裝異服,是為了排斥當時美國光潔整齊的形象。這種獨特的文化現象不僅對搖滾樂、而且對整個世界的文化形態及生活方式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嬉皮"運動發展到後期,便背離初衷,向兩派發展。一派是真正的理想主義,一派是純粹的享樂主義。而後者的吸引力似乎更強烈一些。此時的"嬉皮主義"已變成了絕對的"自我中心主義"。這一點明顯地可以在搖滾樂中得到例證:"甲殼蟲"作為理想主義者,專門演唱一些關於愛情、和平與冥想的歌曲,而"滾石"和"大門"樂隊則到處肆無忌憚地讚美性愛、毒品、無政府主義和極端享樂主義。
嬉皮士嬉皮士
"嬉皮"運動對搖滾樂的影響很大,反過來搖滾樂對"嬉皮"運動的影響也是巨大的。開始,嬉皮士們喜歡成群結隊地坐在海濱和公園聊天、彈奏樂器、唱歌。這種集會叫"狂歡大集會",而每位去那裡的人都是促使這些集會成功的積極參加者。當集會的人群越來越多時,搖滾樂隊便開始表演,但同時樂隊的表演又起了喧賓奪主的作用。因為音樂的聲音完全壓倒了一切,整個集會的氣氛便被搖滾樂隊和他們的音樂所控制。終於,在加州阿爾塔蒙特的"滾石"演唱會上發生的一樁兇殺案給這種集會敲響了喪鐘。當"滾石"演唱他們的經典作品>時,號稱"地域天使"的摩托黨徒在舞台前痛打並刺死了一名聽眾。從此,"嬉皮"運動進入了尾聲。
那些"嬉皮"運動的倖存者也擺脫了"嬉皮"的狂熱,開始自我反省和思考。這種現象深深地影響了70年代搖滾樂,與60年代相比,70年代搖滾樂少了一份狂熱的反叛和說教,多了一份頹廢和思考。同時由於70年代複雜的社會背景(水門事件、二戰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崩潰、中東戰爭、石油價格等等),造就了搖滾樂壇的異常繁榮。隨著"嬉皮"運動的結束,迷幻搖滾也隨之趨於破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