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WMO)

世界氣象組織

WMO一般指本詞條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是聯合國系統有關地球大氣現狀和特性,它與海洋的相互作用,它產生的氣候及由此形成的水資源的分布方面的權威機構。

WMO擁有國家會員185個,地區會員6個(截至2013年1月1日)。它的前身是誕生於1873年的國際氣象組織(IMO) 。WMO建立於1950年,次年成為聯合國有關氣象(天氣和氣候)、業務水文和相關地球物理科學的專門機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氣象組織
  • 外文名: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 簡稱:WMO
  • 前身:國際氣象組織(IMO)
  • 成立時間:1873年
  • 成立地點:維也納
  • 業務:氣象業務和氣象科學合作活動
  • 官網:https://www.wmo.int/
  • 負責人:Dr. David Grimes 
  • 秘書長:Michel Jarraud 
  • 總部:瑞士日內瓦 
組織介紹,發展歷史,組織宗旨,組織機構,世界氣象大會,執行理事會,區域協會,技術委員會,秘書處,資金來源,組織領導,國際合作,建設成就,中國參與情況,其它相關,世界氣象日,區域培訓中心,能力建設活動,聯絡點,出版物,

組織介紹

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是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是在1947年9-10月在華盛頓市召開的國際氣象組織各國氣象局長會議上更名為世界氣象組織。它的前身國際氣象組織(International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英文簡稱IMO),是1872年和1873年分別在萊比錫維也納召開的兩次國際會議後於1878年正式成立的非官方性機構。1947年9月在華盛頓召開的各國氣象局長會議,通過了世界氣象公約草案,1950年3月23日該公約生效,國際氣象組織改名為世界氣象組織。1951年3月19日在巴黎舉行世界氣象組織第一屆大會,正式建立機構。同年12月,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
世界氣象組織

發展歷史

《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於1950年正式生效,世界氣象組織隨之宣告成立。
2009 WMO全球大氣監測(GAW)成立20周年
世界氣象組織
在第一和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1979年和1990年)基礎上召開第三次世界氣候大會
2008 WMO/UNEP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成立20周年
2007 WMO-UNEP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與美國前副總統,環保人士阿爾.戈爾先生分享諾貝爾和平獎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
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印度尼西亞巴厘)通過將於2009年進行的新談判過程的巴厘路線圖,它將形成2012年後國際氣候變化協定。
蒙特婁議定書20周年:WMO榮獲蒙特婁議定書夥伴獎 Protocol Partners Award
由WMO和國際科聯共同發起國際極地年 2007-2008
安全和可持續的生活:天氣、氣候和水服務的社會經濟效益國際會議(西班牙馬德里)
2006 WMO溫室氣體公報問世
WMO北極地區臭氧公報問世
發生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南極臭氧空洞
2005 第一次世界減災大會 (日本兵庫)
審查關於小島嶼開發中國家可持續發展行動綱領執行情況的國際會議(模里西斯)
在WMO秘書處設立國際地球觀測組秘書處
2003 慶祝布魯塞爾大會(1853)150 周年
第二次婦女參與氣象水文技術會議(日內瓦
發起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計畫、WMO空間計畫和最不已開發國家計畫(LDC)(歸屬技術合作計畫)
2002 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南非約翰內斯堡)
2001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三次評估報告
2000 世界氣象組織五十周年慶典
1999 WMO新總部大樓在日內瓦落成
1997 京都會議確定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和時間表
婦女參與氣象水文國際會議(泰國曼谷)
1995 建立氣候信息和預測服務(CLIPS)項目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二次評估報告
WMO新大樓奠基儀式
1993 發起世界水文循環觀測系統(WHYCOS)
1992 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巴西里約熱內盧)
建立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
國際水和環境大會 (愛爾蘭都柏林)
1991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1990 第二次世界氣候大會發起全球氣候觀測系統
國際減災十年開始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一次評估報告
1989 建立全球大氣監測網以監測大氣成分
WMO 和UNEP 啟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談判過程
1988 建立WMO/UNEP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1987 關於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婁議定書
1985 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
1983 建立WMO 長期規划過程
1979 第一次世界氣候大會,建立WMO世界氣候計畫
1978/1979 在全球大氣研究計畫下的全球天氣試驗和季風試驗
1977 WMO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聯合建立國際全球綜合海洋服務系統
1976 WMO開展首次國際全球臭氧狀況評估
1972 指定WMO的業務水文活動為業務水文計畫
1971 建立熱帶氣旋項目,後升格為熱帶氣旋計畫
1963 發起世界天氣監視網
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決定將公約生效日期和世界氣象組織更名日——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
1957 發起國際地球物理年1957-1958
建立全球臭氧觀測系統
1951 WMO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
1950 3月23日WMO公約生效 ,國際氣象組織也正式更名為世界氣象組織
1947 氣象局長大會在華盛頓召開大會,通過《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決定成立世界氣象組織通過WMO公約
1946年7月,挪威學者海塞貝格博士在巴黎舉行的一次國際氣象組織的會議上,起草了一份世界氣象公約草案,並提議國際氣象組織改名為世界氣象組織,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之一。
1932 發起第二次國際極地年1932-1933
1882 發起第一次國際極地年1882-1883
1873 WMO的前身,國際氣象組織(IMO)誕生,總部瑞士日內瓦(維也納)
1853 第一次國際氣象大會(布魯塞爾)

組織宗旨

氣象組織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組織的宗旨包括:
便利於全世界合作建立網路,以進行氣象、水文和其他地球物理觀測,並建立提供氣象服務和進行觀測的各種中心;
促進建立和維持可迅速交換氣象情報及有關資料的系統;
促進氣象觀測的標準化,並保證觀測結果與統計資料的統一發布;
推進氣象學在航空、航運、水事問題、農業和其他人類活動領域中的套用;
促進實用水文活動,加強氣象服務部門與水文服務部門間的密切合作;
鼓勵氣象學和適宜的其他有關領域中的研究與培訓。

組織機構

最高權力機構是世界氣象大會,每4年召開一次。還設有執行理事會、區域協會、技術委員會和秘書處。

世界氣象大會

大會是該組織的最高權利機構,由各會員派代表團與會。一般每4年召開一次大會,審議過去4年工作,研究批准今後4年的業務、科研、技術合作等各項計畫,以確定為實現組織宗旨而採取的總政策,通過有關國際氣象與水文做法的技術條例,並確定下一個四年的氣象組織方案和預算。
選舉產生新的主席、副主席,選舉產生除本組織主席和副主席以及區域協會主席以外的執行理事會成員和任命秘書長等。

執行理事會

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前稱執行委員會)由36個國家氣象和水文局局長組成,每年至少舉行一次會議,以審查組織的活動和執行氣象組織大會的決定。 是大會閉幕期間的執行機構,相當於人大的常務委員會。其組成人數根據本組織會員數的增多而逐漸增加。目前招待理事會有36人組成,包括本組織主席、3位副主席(第5次大會前為2位副主席)、6位區域協會主席和由氣象大會選舉產生的26名成員(均為局長)組成。

區域協會

地理區域,世界氣象組織分為六個區域協會。即一區協(非洲)、二區協(亞洲)、三區協(南美)、四區協(北中美洲)、五區協(西南太平洋)和六區協(歐洲)。區域協會主要負責區域內各項氣象、水文活動,實施大會、執行理事會的有關決議。一般4年舉行一次屆會。中國屬第二區協(亞洲)協會。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作為地區會員也屬於第二(亞洲)區協。
協調各自區域內的氣象與水文活動,並從區域角度審查向其提交的所有問題。

技術委員會

世界氣象組織根據氣象、水文業務性質,將技術委員會發分為兩組8個委員會,它們是:A 基本委員會,包括基本系統委員會(CBS)、大氣科學委員會(CAS)、儀器和觀測方法委員會(CIMO)和水文學委員會(CHY);B 套用委員會,包括氣候學委員會(CCL)、農業氣象學委員會(CAGM)、航空氣象學委員會(CAEM)、世界氣象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海洋和海洋氣象聯合委員會(JCOMM)。委員會由本組織各會員提名指派專家參加,委員會工作主要是在其中職責範圍貫徹大會、執行理事會及區域協會的決議並協調本委員會的工作。一般每4年召開一次屆會。

秘書處

秘書處為世界氣象組織常設辦事機構。該秘書處由1951年12月10日從瑞士洛桑遷到日內瓦。秘書處由氣象大會任命的秘書長主持工作,現任秘書長是法國的M.雅羅先生(Michel Jarraud)。為處理日常國際氣象事務,秘書處下設若干職能司負責有關工作。他們是:秘書長辦公室、世界天氣監測網司、技術合作司、區域辦公室、資源管理司、支持服務司和語言、出版與會議司。
秘書處從事技術研究,並負責旨在促進有關國家經濟發展的全世界氣象學與實用水文學方面的眾多技術合作項目。秘書處還出版專門的技術說明、指南、手冊和報告,而且一般還要在氣象服務與實用水文服務之間擔任聯繫者的角色。秘書處是同聯合國和其他專門機構密切合作開展工作的。

資金來源

主要來自成員國會費(約占80%)和自願捐款(約占20%)。

組織領導

現任主席格賴姆斯(Dr. David Grimes,加拿大籍),2011年上任,2015年連任,任期至2019年。秘書長塔拉斯(Petteri Taalas,芬蘭籍),2016年就任,任期至2020年。
Antonio Divino Moura 為世界氣象組織第一副主席,任期四年。自2004年以來,米歇爾· 雅羅(Michel Jarraud)先生一直擔任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

國際合作

有關氣象組織決議分別是1961年和1962年聯合國大會第十六屆和第十七屆會議在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國際合作的範圍內通過的。大會建議氣象組織研究如何才能利用空間活動方面的發展來提高大氣科學和技術的水平。氣象組織對這些決議作出了回響,從而建立了世界天氣監視網,並確定了對氣象系統作最佳利用的條件,而且還審議了關於大氣研究的各種提案,預計衛星數據將會為這些研究作出貢獻。氣象組織繼續對其對衛星數據的業務要求加以綜合,其中既包括那些可在不久的將來達到的要求,也包括那些需要作出重大努力而且要到二十一世紀的相當時候才能達到的要求。各種空間研究組織和氣象組織間正在進行對話,這種對話將有助於確保通過正在出現的和計畫採用的系統滿足我們的未來需要。
多國別代表團訪問氣候中心多國別代表團訪問氣候中心
重點在於使衛星運營者密切其同氣象組織各種機制的關係。兩個特別提及的國際小組是氣象衛星協調小組和地球觀測衛星委員會。
氣象衛星協調小組於1972年作為一個非正式小組成立,目的是在衛星供應商之間對第一個全球靜止系統進行協調。歐洲航天研究組織、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和日本的日本氣象局是創始成員。協調小組現有成員包括歐洲氣象衛星套用組織(歐空局也派有代表)、印度、日本、中國、美國、俄羅斯聯邦和氣象組織。歐洲氣象衛星套用組織現擔任氣象衛星協調小組秘書處。協調小組的建議對成員不具約束力,而是在自願基礎上予以實施的。
地球觀測衛星委員會根據1984年七國集團經濟首腦會議建議設立,現已發展到包括世界上負責地球觀測空間方案的所有民間機構,以及接收和處理空間遙感數據的機構。政府間用戶組織,尤其是氣象組織,以及各種國際科學方案(國際科學聯合會理事會地圈生物圈方案,氣象組織和科學理事會氣候方案),已成為地球觀測衛星委員會聯繫成員,以加強其同空間機構間的合作,從而擬訂全球變化數據要求並積極參與未來地球觀測任務構想的界定。

建設成就

世界氣候報導英文版世界氣候報導英文版
世界氣象組織成立45年來,成員已發展到一百六十多個,工作也取得了許多成就。從1957年開始的全球臭氧觀測系統,經過30年艱苦的協調和標準化的觀測,終於促成許多國家在1987年簽訂了關於保護臭氧層的《蒙特婁議定書》。
1963年建立的世界天氣監視網是世界氣象組織的骨幹計畫。世界天氣監視網把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用統一規範、統一的技術政策聯合起來,形成區域性和全球性的情報網。

中國參與情況

中國是1947年世界氣象組織公約簽字國之一。1972年2月24日加入世界氣象組織。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是地區會員。
世界氣象組織會員大會世界氣象組織會員大會
自1973年起,中國一直是該組織執行理事會成員。世界氣象組織歷屆主席和秘書長及高級官員均多次訪華,受到中國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在2004年6月召開的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第56次屆會上,原中國氣象局副局長顏宏被任命為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
2007年5月7-25日,中國派團出席世界氣象組織第十五次世界氣象大會。會上,顏宏連任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當選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成員。
2014年6月18日,世界氣象組織(WMO)執行理事會第66次屆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會議討論了全球氣候服務框架、2012至2015年WMO戰略計畫的實施、第17次世界氣象大會的籌備等事宜,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率團出席了會議。2015年5月25日至6月12日,第十七次世界氣象大會在瑞士日內瓦召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向第十七次世界氣象大會致賀電,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鄭國光連任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成員。
國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最全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2400多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全部實現自動化,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達到近6萬個,鄉鎮覆蓋率達到96%。成功發射17顆風雲系列氣象衛星,8顆在軌運行,198部新一代都卜勒天氣雷達組成了嚴密的氣象災害監測網,初步建立了生態、環境、農業、海洋、交通、旅遊等專業氣象監測網。被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認定為世界氣象中心,成為全球9個世界氣象中心之一,標誌著中國氣象現代化的整體水平邁入世界先進行列。

其它相關

世界氣象日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世界氣象組織將2009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確定為“天氣、氣候和我們呼吸的空氣”。氣象是指大氣的狀態和現象,例如颳風、閃電、打雷、下雨、結霜、下雪等。人類生活與氣象變化息息相關。
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米歇爾·雅羅
1947年9月,國際氣象組織在華盛頓召開會議,審議和通過了《世界氣象組織公約》。1950年3月23日這一公約正式生效後,國際氣象組織更名為世界氣象組織,並在1951年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通過決議,把每年的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每年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氣象界都會圍繞一個相關主題,舉行宣傳活動。
早在20世紀50年代,世界氣象組織就率先協調大氣成分的觀測和分析。通過利用地面實地觀測站、遙感站、氣球探空儀、飛機和衛星組成的全球網路,專業人員可定時採集有關溫室氣體、氣溶膠和臭氧信息以及傳統的氣象和水文參數。掌握這些信息有助於人們對氣象問題的研究,進而做到對災害進行早期預警,提前防範,以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所造成的影響。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雅羅在今年世界氣象日的致辭中強調,由於90%的自然災害與天氣、氣候和水害直接相關,因此,加強氣象工作,防災減災,有利於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
2009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為“天氣、氣候和我們呼吸的空氣”,旨在呼籲人們關注氣候變化和空氣品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發布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認定,人類活動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因。IPCC還預計,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洪水、乾旱和其他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將會增加。此外,天氣、氣候和空氣品質還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空氣中的顆粒物和相關污染物會危害人體的呼吸系統和心臟,導致人們患上哮喘、心臟病、肺癌等疾病。
世界天氣監視網方案
新衛星技術所開闢的可能性,促成了1963年4月舉行的第四次世界氣象通過了世界天氣監視網方案。該方案是一個世界性系統,由氣象組織各成員提供並由各國際組織予以補充的各種協調的設施與服務組成。 根據世界天氣監測網計畫和執行方案,環境衛星構成了全球觀測系統的空基子系統,以擴大陸基子系統提供的信息,從而完成完整的全球觀測。目前的環境衛星有兩類:近極軌衛星和地球靜止衛星。這兩類環境衛星在很大程度上是互為補充的。地球靜止衛星在熱帶與溫帶緯度上提供幾乎是連續性的測量和監測,而近極軌衛星則在較高的緯度與兩極地區發揮類似的作用。這些衛星的情況詳見氣象組織出版物第411號。 在8000至10000公里高空的極軌衛星包括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層管理局系列的泰羅斯衛星和俄羅斯聯邦的氣象衛星系列。這些系統中的每一個系統任何時候都有兩顆實用衛星在軌道上運行。  第三代的美國實用極軌衛星提供和研究用數據。這些衛星上的感測器是泰羅斯實用垂直探測器由高解析度輻射計。泰羅斯實用垂直探測器由高解析度紅外探測器、平流層探測裝置和微波探測裝置組成。泰羅斯實用垂直探測器和高級甚高解析度輻射計提供的數據由直接探測傳送、自動圖像傳送和高解析度圖象傳送服務提供給擁有衛星接收設備的所有成員。此外,泰羅斯衛星還用於Argos數據採集和定位任務。衛星數據分發給世界天氣監視網的全球電信系統。美國極軌系統的未來計畫包括在下一個千年中繼續使用先進的泰羅斯N/諾阿系統(諾阿K、L和M、N、N’以及NPOESS)。 氣象-2/3氣象衛星系統構成俄羅斯聯邦實用極軌衛星服務的基礎,提供雲層以及雪被和冰蓋的可見的、紅外圖象。該系統還提供關於雲的溫度和高度、外向長波輻射溫度與強度的數據。這些數據經過處理後以圖象和其他形式分發給全球電信系統。 地球靜止衛星包括在赤道上空下列位置的五顆衛星:東經140°,由日本運營;東經76°,由俄羅斯聯邦運營;0°,由歐洲氣象衛星套用組織運營和西經75°和西經135°,由美國運營。

區域培訓中心

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是經世界氣象組織批准,於1993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 (原南京氣象學院)成立,其目的是藉助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科研與技術優勢為開發中國家培養各類中高級氣象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截至2009年底,世界氣象組織南京區域培訓中心共舉辦了40期國際氣象培訓班和11期雙邊培訓班。來自亞-太、非洲、中東、拉丁美洲和東歐等119個國家和地區的900多名學員參加了培訓,成為開發中國家氣象高級專門人才的搖籃,為世界氣象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世界氣象組織區域培訓中心
培訓中心主任由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李廉水教授兼任,智協飛教授擔任中心副主任。中心下設教學和行政機構兩部分,分管培訓期間的教學與日常工作。行政機構的職能是保障整個培訓計畫的順利開展、實施,包括:加強與中國氣象局聯繫, 制訂培訓計畫,發布招生信息,答覆學員申請以及培訓期間日常事務與活動的安排和調整。
自培訓中心成立以來,根據氣象科技的發展和國內外氣象服務的不同要求,培訓的時間從兩至十三周不等,內容涉及氣象專業的各個方面。其培訓課程主要包括:氣象行政管理、熱帶氣象、數值預報產品的釋用、長期天氣預報、雷達氣象、衛星氣象、農業氣象、氣候學、季風氣象,人工影響天氣氣象儀器的使用與維護、航空氣象以及氣候變化及其預測等。

能力建設活動

除了以出版的氣象組織指導材料提供水文服務外,氣象組織還特別注意通過水文實用多種目的次級方案轉讓現有技術。該次級方案現有24個構成部分,涉及遙感和數據傳送等內容,至少已有32個用戶,主要是開發中國家用戶,提出了使用請求。這類援助迅速發展,特別是通過由氣象組織實施的各種技術援助項目得到了發展。氣象組織方案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加強各國氣象、水文氣象和水文學服務部門,特別是開發中國家的這些部門。因此,氣象組織教育和培訓活動仍然是一個高度優先的事項。
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訪問國家氣候中心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訪問國家氣候中心
衛星數據管理和使用方面的知識轉讓是教育和培訓方案中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各區域的國際培訓活動開展了種種關於在氣象學和實用水文學各領域使用和套用衛星數據和遙感的培訓班,其中許多是同其他聯合國機構和國際組織密切合作實施的。氣象組織還從事編寫衛星氣象學方面氣象工作者教育用教材和培訓材料,為氣象學和實用水文學方面培訓提供研究金並組織了各種區域培訓活動等項工作。
每年都根據氣象組織志願協作方案實施一些項目,以便提供自動圖象傳送/天氣傳真試驗設備,同時還向現有自動圖象傳送站提供輔助性天氣傳真試驗設備。還為培訓人員掌握自動圖象傳送站操作與維修技術提供支助。

聯絡點

Secretary-General
WorldMeteorologicalOrganization
41,avenueGiuseppeMotta
CasePostale2300
CH-1211Geneva2,Switzerland
Telegram:Meteomondgeneva

出版物

《世界氣象組織公報》(Bulletin),半年刊;《世界氣象大會報告》(World Meteorological Congress reports)、《執行理事會報告》(Executive Council reports)、《區域協會報告》(Regional Association reports)、《技術委員會報告》(Technical Commission reports)、《審計委員會報告》(Audit Committee reports)。
公報公報
《氣象與其他環境衛星信息》,氣象組織出版物第411號。
世界氣候簡訊 :世界氣候報導(World Climate News),世界氣候報導用英文和法文每年出版兩期。報導每期12頁,內容包括最近和正在發生的的氣候事件和異常,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以及WMO在氣候相關套用和研究領域活動的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