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日

世界氣象日

“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稱“國際氣象日”是世界氣象組織成立的紀念日,時間在每年的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為了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和《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日(1950年3月23日)而設立的。每年的“世界氣象日”都確定一個主題,要求各國成員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並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世界氣象日
  • 英文名:World Meteorological Day
  • 別稱:國際氣象日
  • 節日時間:每年的3月23日
  • 節日類型:紀念日
  • 節日起源: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和《國際氣象組織公約》生效日
  • 節日活動:要求各國成員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
  • 節日意義: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
  • 設立機構:世界氣象組織
  • 設定時間:1961年起
發展歷史,起因,發展,設立宗旨,組織機構,主題口號,主題制定,歷年主題,

發展歷史

起因

為紀念世界氣象組織的成立,每年的3月23日被定為“世界氣象日(World Meteorological Day)”,又稱“國際氣象日”。
國際氣象組織原為非官方性國際氣象合作機構,在其各成員國代表簽訂的世界氣象組織公約生效一周年之日,即1951年3月23日,改組為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為政府間的國際氣象合作機構,並與聯合國建立關係。
世界氣象組織標誌世界氣象組織標誌
1960年世界氣象組織執行委員會決定把每年3月23日定為世界性紀念日,要求各成員國每年在這一天舉行慶祝活動,並廣泛宣傳氣象工作的重要作用。每年世界氣象日都有一個中心活動內容,各成員國在這一天可根據當年的中心內容,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紀念活動,如組織民眾到氣象台站參觀訪問,舉行有政府領導人參加的民眾慶祝儀式,舉辦氣象儀表裝備、照片、圖表和資料的展覽,舉行記者招待會,由報刊廣播電台電視台報導特寫文章和講話,放映氣象科學電影,發行紀念郵票等。
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的創始國之一。
極地地區全球氣候系統的冷源,對全球的氣候變化至關重要。通過對兩極地區冰蓋上大氣沉積物的詳細觀測,可以了解兩極地區乃至全球的氣候環境變化。
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日
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2006全球氣候狀況》報告指出,2006年全球大部地區氣候持續偏暖,極地冰層正在迅速融化。2007年2月1日,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專家預測,從現在開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可能升高1.8至4攝氏度,海平面可能升高18至59厘米。
科學界已記錄到了南極洲和格陵蘭島冰原正在不斷消失,並發現由於氣候變暖,北極地區的結冰時間越來越短,過去基本在海冰上度過一生的北極熊開始逐漸向陸地轉移。專家預測,如果北極附近的格陵蘭地區冰層消失,那么全世界的海平面將上升7米,這對於一些國家和地區來說意味著“滅頂之災”。因此,保護極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為提高全球對北極海冰、南極冰蓋變化的重要性的認識,促進國際社會對極地生態系統的保護,世界氣象組織確定了2007年氣象日的主題——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旨在探討全球變暖對極地氣象的影響。這一主題的確立還與2007年3月1日啟動的2007-2008年“第四次國際極地年”活動密切相關。
國際社會對極地的關注由來已久。早在1882年至1883年,世界氣象組織的前身國際氣象組織就發起組織了“第一次國際極地年”活動,有12個國家的科學家聯合對南北極進行了考察,標誌著極地考察從探險時代進入到科學考察時代,也宣告了極地科學考察國際合作的開始。

發展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
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日
1947年9月—10月,國際氣象組織(IMO)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了45國氣象局長會議,決定成立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並通過了世界氣象組織公約。公約規定,當第30份批准書提交後的第30天,即為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之日。
1950年2月21日,伊拉克政府提交了第30份批准書,3月23日世界氣象組織公約正式生效,標誌著世界氣象組織正式誕生。為紀念這一特殊的日子,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執委會第20屆會議決定,把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
並從1961年開始,每年的這一天,世界各國的氣象工作者都要圍繞一個由WMO選定的主題進行紀念和慶祝。
開展“世界氣象日”活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使各國廣大民眾更好地了解世界氣象組織的活動情況以及氣象部門在經濟和國防建設等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推動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利、農業和人類其他活動方面的套用。
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日
世界氣象組織是世界各國和地區之間開展氣象業務和氣象科學合作活動的國際機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世界氣象組織擁有成員151個,中國是世界氣象組織最早的創始國和簽字國之一。世界氣象組織的主要任務包括:促進世界範圍氣象觀測網的建立和推行氣象觀測業務標準化。促進國際間的氣象資料交換和提出觀測、統計資料的統一規格;促進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資源、農業以及其它方面的套用;促進水文業務的開展和加強氣象部門與水文部門間的合作;鼓勵氣象學及有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員培訓。
本世紀60年代以來,世界氣象組織主要活動集中在以下幾項國際合作計畫;世界天氣監視網計畫;全球大氣研究計畫;人類和環境的相互作用計畫;技術合作計畫;教育和訓練計畫以及世界氣候計畫等。
1971年10月,第28屆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合法席位。此後,中國陸續加入了聯合國所屬的一些專門機構,其中最早批准加入的專門機構就是世界氣象組織。
全球氣候變暖使世界各地極端天氣引發的自然災害明顯增多,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通過全球綜合觀測,人類可獲得有關天氣、氣候和等方面的重要信息。掌握這些信息雖然無法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但可以做到對災害進行早期預警,提前防範,以及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所造成的影響。

設立宗旨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由世界氣象組織於1960年6月確定。氣象是指大氣的狀態和現象,如冷、熱、乾、濕、風、雲、雨、雪等。為了加強國際間的氣象研究與合作,更好地把氣象觀測結果套用於人類的各項實踐活動,1878年國際氣象組織在維也納成立,該組織1947年9月召開氣象局長會議,審議並通過了《世界氣象組織公約》,公約於1950年3月23日正式生效,國際氣象組織由此改名為世界氣象組織,並成為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
1960年6月,世界氣象組織通過決議,從1961年起將公約生效日,即3月23日定為“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要求各成員國在這一天以多種方式舉行慶祝活動,宣傳氣象學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作用,並且每年氣象日都選定一個主題,號召各成員國以多種方式開展宣傳活動。主題的選擇基本上圍繞氣象工作的內容、主要科研項目以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開展世界氣象日活動的主要目的是讓各國人民了解和支持世界氣象組織的活動,喚起人們對氣象工作的重視和熱愛,推廣氣象學在航空、航海、水利、農業和人類其他活動方面的套用。

組織機構

世界氣象組織(WMO):世界氣象組織(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WMO)成立於1950年3月23日,1951年成為聯合國的專門機構,是聯合國關於地球大氣狀況和特徵、與海洋相互作用、產生和導致水源分布氣候方面的最高權威的喉舌,其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
世界氣象組織成立至今已整整50年,組織的會員由成立初期的30個發展到今天的185個,包括了非洲,中、西歐和西南太平洋國家,其中國家會員179個,地區會員6個(含中國香港和中國澳門),成為最具廣泛代表性和合作精神的國際組織。50年來,世界氣象組織為國際社會的經濟發展,協助各會員氣象部門提供及時、準確的天氣預報、警報提供了服務,也為區域乃至全球社會經濟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主題口號

主題制定

每年的“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組織執行委員會都要選定一個主題進行宣傳,以提高世界各地的公眾對自己密切相關的氣象問題的重要性的認識。每一個主題都集中反映了人類關注的與氣象有關的問題。主題的選擇主要圍繞氣象工作的內容、主要科研項目以及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問題。
2008年世界氣象日主題宣傳畫2008年世界氣象日主題宣傳畫
2009年世界氣象日的主題為“天氣、氣候和我們呼吸的空氣”,旨在呼籲人們關注氣候變化和空氣品質。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2007年發布的第四份氣候變化評估報告認定,人類活動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主因。IPCC還預計,隨著氣候變化加劇,洪水、乾旱和其他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將會增加。此外,天氣、氣候和空氣品質還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空氣中的顆粒物和相關污染物會危害人體的呼吸系統和心臟,導致人們患上哮喘、心臟病、肺癌等疾病。
早在上世紀50年代,世界氣象組織就率先協調大氣成分的觀測和分析。通過利用地面實地觀測站、遙感站、氣球探空儀、飛機和衛星組成的全球網路,專業人員可定時採集有關溫室氣體、氣溶膠和臭氧信息以及傳統的氣象和水文參數。掌握這些信息有助於人們對氣象問題的研究,進而做到對災害進行早期預警,提前防範,以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所造成的影響。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雅羅在2009年世界氣象日的致辭中強調,由於90%的自然災害與天氣、氣候和水害直接相關,因此,加強氣象工作,防災減災,有利於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

歷年主題

1961年 氣象
世界氣象日世界氣象日
1962年 氣象對農業和糧食生產的貢獻
1963年交通和氣象(特別是氣象套用於航空)
1964年 氣象—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
1965年 國際氣象合作
1966年 世界天氣監測網
1967年 天氣和水
1968年 氣象與農業
1969年 氣象服務的經濟效益
1970年 氣象教育和訓練
1971年 氣象與人類環境
1972年 氣象與人類環境
1973年 國際氣象合作100年
1974年 氣象與旅遊
1975年 氣象與電訊
1976年 天氣與糧食
1977年 天氣與水
1978年 未來氣象與研究
1979年 氣象與能源
1980年 人與氣候變遷
1981年 世界天氣監測網
1982年 空間氣象觀測
1983年 氣象觀測員
1984年 氣象增加糧食生產
1985年 氣象與公眾安全
1986年 氣候變遷,乾旱和沙漠化
1987年 氣象與國際合作的典範
1988年 氣象與宣傳媒介
1989年 氣象為航空服務
1990年 氣象和水文部門為減少自然災害服務
1991年 地球大氣
1992年 天氣和氣候為穩定發展服務
1993年 氣象與技術轉讓
1994年 觀測天氣與氣候
1995年 公眾與天氣服務
1996年 氣象與體育服務
1997年 天氣與城市水問題
1998年 天氣、海洋與人類活動
1999年 天氣、氣候與健康
2000年氣象服務五十年
2001年 天氣、氣候和水的志願者
2002年 降低對天氣和氣候極端事件的脆弱性
2003年 關注我們未來的氣候
2004年 資訊時代的天氣、氣候和水
2005年 天氣、氣候、水和可持續發展
2006年 預防和減輕自然災害
2007年 極地氣象:認識全球影響
2008年 觀測我們的星球,共創更美好的未來 (OBSERVING OUR PLANET FOR A
BETTER FUTURE)
2009年 天氣、氣候和我們呼吸的空氣(Weather,climate and the air we breathe)
2010年 世界氣象組織——致力於人類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2011年 人與氣候
2012年 天氣、氣候和水為未來增添動力
2013年 監視天氣,保護生命和財產
2014年 天氣和氣候:青年人的參與
2015年 氣候知識服務氣候行動
2016年 直面更熱、更旱、更澇的未來
2017年 觀雲識天
2018年 智慧氣象(Weather-ready, climate-smart)
宣傳口號
2017年世界氣象日宣傳圖2017年世界氣象日宣傳圖
1.隆重紀念“3·23”世界氣象日!
2.2010年世界氣象日主題——致力於人類安全和福祉的六十年。
3.極地氣象變化與全球氣候變化密切相關!
4.加強極地氣象研究,促進對極地生態系統的保護!
5.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認識氣候變化的重要性!
6.加強對氣候和氣候變化的研究,更好地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
7.加快氣象現代化建設,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
8.加強防災預警體系建設,增強災害性天氣預警預報能力。
9.提倡簡樸的生活文化,與大自然和諧相處!
10.準確預報天氣與氣候變化,為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11.加強氣候生態資源監測評估與綜合利用!
12.減緩、遏止氣候變化,保護藍天白雲綠水青山!
13.為了我們的子孫後代,善待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
14.《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94年3月21日正式宣布生效,中國是該公約的“締約國”!
15.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