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環境

人類環境

人類環境泛指人類生活的環境,人類環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過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綜合體。(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

人類環境是在自然物質的基礎上,通過人類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改造自然物質,創造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物質文化等所形成的環境體系,如農田、工廠等。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在形成、發展、結構與功能等方面存在差異。由於人類活動的範圍越來越大,在地球上純粹的、沒有受到人為改造的自然環境已經很少,而人工環境的分布卻越來越廣泛,從地球深處的礦和水井,深海航行的潛水艇,到地表上的城市、鄉鎮、農村、寺廟、交通線路工程,乃至空中各種各樣的飛行器,如航天衛星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類環境
  • 外文名:human environment
  • 解釋:以人類為中心為主體的外部世界
  • 提出時間:1972年
  • 提出會議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
  • 常用分類: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
概念,內容,分類,特點,

概念

人類環境泛指人類生活的環境,人類環境是以人類為中心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天然和人工改造過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綜合體。(在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上提出)。

內容

在地球幾十億年的漫長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從而形成了生命。人類的生存環境非常複雜,包括了一切客觀存在的,與人類生存有關的自然以及各種社會條件。世界衛生組織給環境的定義是:在特定時刻由物理、化學、生物及社會的各種因素構成的整體狀態,這些因素可能對生命機體或人類活動直接或間接地產生現實的或遠期的作用。人類存在的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其組成和質量的優劣都與健康密切相關。
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一般由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工環境)組成。自然環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總稱,即陽光、溫度、氣候、地磁、空氣、水、岩石、土壤、動植物、微生物以及地殼的穩定性等自然因素的總和。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根據其組成特點可劃分為大氣圈水圈、土壤岩石圈生物圈
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為不斷提高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通過長期有計畫、有目的地發展,逐步創造和建立起來的一種人工環境。社會環境是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展的標誌,它隨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變化。社會環境的發展受到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支配和制約。社會環境的質量對人類的生活和工作,對社會的進步都有極大的影響。以人為中心的環境既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終極物質來源,又同時承受著人類活動產生的廢棄物的各種作用。

分類

⑴按照環境的形成可分為: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最常用的分類方法
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是由各種環境因素組成的綜合體,且人類環境是生態學環境的一種,生態學環境包括了人類環境。按環境因素的屬性可分為以下四類。
①物理因素:氣溫氣濕風速熱輻射等氣象條件,對人體的熱平衡有較大影響。環境噪聲能影響人體聽覺等生理功能,妨礙休息、睡眠。太陽輻射中紫外線具有殺菌、抗佝僂病、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微波輻射對心血管系統可產生一定影響。另外,人類生產活動排出的放射性廢棄物可引起環境的放射性污染,造成健康危害。
②化學因素:自然環境中許多化學成分含量適宜對保障人類生存十分重要。但是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可使空氣土壤等化學組成在一定範圍內發生變化,產生大量的化學性污染物質,不僅影響環境質量,而且可以通過空氣、水、食物等環境介質進入體內,對人體健康造成各種有害影響。例如,用含鎘的廢水灌溉農田,通過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作用可使水稻等農作物中鎘的含量顯著增加,如果當地居民長期食用含鎘量高的稻米,就使鎘在體內大量蓄積而導致慢性中毒。人類接觸的化學性環境因素較多,成分複雜,其中分布廣泛並且對人體健康危害嚴重的化學性污染物主要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煙塵、揮發性烴、重金屬化合物、耗氧有機物多環芳烴石油農藥鹵代烴放射性物質等。
③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主要指環境中的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和生物變應原(如真菌孢子、植物花粉、塵蟎等)。如果環境中的微生物種群發生變異或環境中存在生物性污染,可對人類健康造成影響。歷史上,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霍亂鼠疫等傳染病曾一度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花粉塵蟎及其代謝產物等可成為生物變應原,誘發某些過敏性疾病。有些可產生毒素的動植物,可通過一定方式與人體接觸後造成健康危害,如蛇毒咬傷、河豚中毒、誤食毒蕈等。
④社會心理因素 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適宜的工作條件和居住條件、必要的社會保障、良好的生活方式等有利於人體健康;社會動亂,經濟負擔過重,勞動和居住條件差,吸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都會妨礙人們身心健康的發展。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關係密切,對健康的作用往往是相輔相成的。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改變和健康觀念的轉變,社會心理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已日益受到重視。
⑵按照環境是否受過人類活動的影響,可分為原生環境次生環境
原生環境是指自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為因素影響的環境。在原生環境中存在著多種對機體健康有利的因素.如清潔並含有正常化學成分的空氣、水、土壤,適宜的陽光輻射和氣象條件,以及優美的風光等對健康都是有益的。但有些原生環境由於各種原因也會對機體產生不利影響,如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就是由於原生環境中水、土壤里某些元素過多或過少,居民通過長期飲用水、攝食後,導致體內出現相應元素的過多或過少。最終引起具有明顯地區性的特異性疾病。
在人類活動影響下形成的環境稱為次生環境。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雖然為人類的生存提供r良好的物質條件,但同時也對原生環境施加了影響.尤其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忽視了生產力運動也要受制於自然的作用,在不斷向自然索取中破壞了自然平衡,在不斷向自然排放廢棄物的過程中.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所以,全世界一百多年來,儘管社會發展、經濟成長和人類進步,但同時也引發了全球性資源枯竭、環境污染等一系列難以免服的問題。
⑶按照環境的功能可分為: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我國憲法採用這種分類方法
⑷人類環境根據空間特徵可分為如下幾類:
①點狀環境:以人類聚集地為中心的環境,如城市環境、鄉鎮環境、城郊過渡帶和農村。
②面狀環境:農業和林業等大面積的人工工程,如農田環境、人工森林環境和水利環境。
③線狀環境:公路環境和鐵路環境等交通線路。
根據人類控制的程度高低,人工環境可分為完全人工環境(如空中的飛行器和深海潛艇的內部環境)和不完全人工環境(如城市建築物等人類居住環境、工廠化的養殖和種植基地以及自然名勝中的人文景觀)。
人類為了滿足自身生存繁衍的需要,通過有意識、有目的地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作用於自然環境,以達到滿足其自身需要的目的,由於目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工環境,實現了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綜合。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控制環境的能力增強,常常忽視了自然環境要素的重要性,由此產生了一系列影響人類生存或生活質量的環境問題。

特點

①人工化明顯
任何人類環境從建造之初,就是為了滿足人類各種各樣的需求,這是人類對環境產生影響的內在動力,是人類主觀意志的反映.當自然界提供的物品不足以滿足人類的需要時,人類利用自然環境和自身智慧產生了巨大的創造力,改造自然環境或創造新的環境來滿足其需求。例如,為了安全和舒適,人類需要建造住房、鄉鎮和鋼筋與混凝土築就的城市;為了出行方便、快捷,人類需要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和建設交通網路,從海上、陸地和空中形成了複雜的交通網路;為了滿足對神秘太空的探索,人類又創造了各種天文望遠鏡、太空站,實現了登月的夢想,現在又開始了對火星進行探索。
②人工環境的多樣化
由於人類不僅在物質需求上具有多樣性,而且在精神需求和創造力方面具有多樣性,隨著人類駕馭自然能力的提高,人類影響環境的力度也不斷加強,範圍不斷擴大,使得人工環境的多樣性加大。以人工建築物為例,從人類告別了天然洞穴,建造了原始的茅草屋開始,建築物不僅為人類提供居住的場所,還為人類的各種社會活動提供了場地、中國的長城、故宮,占羅馬的鬥獸場、萬神廟,雅典的衛城和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同,為人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現代風格各異的城市、鄉村、城堡、廣場、綠地和雕塑,充分展示了人類的創造性和文化的多元性。
③人工環境的脆弱性
對於人工環境來說,越是現代化,越是複雜,人工化程度越高,系統內外和系統內部各因素之間的相關性和依賴性就越強,自然環境在系統中所占的比例就越小,環境系統就越脆弱。一旦有一個環節發生問題,將會使整個環境系統失去平衡。例如,早在公元前2世紀,樓蘭是西域最繁華的地區之一,古樓蘭國約有4.41萬人口,由於自然和人為等多方面的複雜原因,特別是人為的干擾,導致河流改道,風沙侵襲,從而使古城被掩埋於大漠中。當現代化城市供電發生故障時,會造成工廠停產、給排水停頓、城市交通混亂、影響居民生活和其他行業的正常運轉,以及由此可能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
④環境污染嚴重
人類在利用、改造自然,形成人工環境的同時,也向自然排出了大量的人工污染物。自然界本身有一定的淨化能力,並在物質和能量循環中保持動態平衡。但這一淨化能力並不是無限大的,而是存在一個閾值,當人類排放的人工污染物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會導致嚴重環境污染,且人工環境往往是產生各種環境污染的中心。影響全球環境變化的環境問題,往往和人類離密度聚集區聯繫在一起,如城市、工業區、農業區以及交通網路。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城市範圍不斷擴大,人口也日益集中,生產、生活所排放的污染物隨之增加.環境污染電越來越嚴重。以城市大氣污染為例,汽車數量不斷增加,成為城市大氣污染的主要污染源,造成CO2、NO2碳氫化合物光化學煙霧等污染嚴重,且不易解決,大氣污染的範圍已逐漸擴展為區域乃至全球性污染,出現了一系列的大氣環境問題,如酸雨溫室效應及臭氧層破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