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Sydney),位於澳大利亞的東南沿岸,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的首府,也是澳大利亞面積最大的城市。城市中心坐標為南緯33°51'、東經151°12′。大悉尼都會區面積約12368.193平方千米,悉尼市區面積約1687平方千米,人口約503萬(2016年),大悉尼都會區由悉尼市區和33個郊區組成。華人有24.8萬人,占悉尼人口6.2%,但卻已成為悉尼第四大族群,僅次於排第三的愛爾蘭人(36萬)的移民。
2012年—2013年間,悉尼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3375億美元,被譽為南半球的“紐約”。悉尼已連續多年被聯合國人居署評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並被GaWC評為2018年世界一線城市第七位。
悉尼擁有高度發達的金融業、製造業和旅遊業。其中,世界頂級跨國企業、國內外金融機構的總部均紮根悉尼。同時,悉尼也是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及美國二十世紀福克斯製片廠的所在地。悉尼還是多項重要國際體育賽事的舉辦城市,曾舉辦過1938年大英國協運動會、2000年悉尼奧運會及2003年世界盃橄欖球賽。
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徵,自然資源,水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礦藏資源,人口民族,政治,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醫療,體育,文化,交通運輸,鐵路,公路,航空,特色美食,風景名勝,對外交流,城市榮譽,
歷史沿革
1788年,在英國政府的命令下,英國
第一艦隊船長亞瑟·菲利浦在
傑克遜港的
悉尼灣建立了罪犯流放地。同年2月7日,亞瑟·菲利浦以英國內政大臣湯馬斯·湯森·悉尼勳爵之名來命名該地。
1789年4月,一場疾病,據信是
天花,奪去悉尼不少原住民的生命;保守估計,500—1000個原住民死於
布羅肯灣和
植物學灣之間的地區,顧林凱和塔魯爾兩族亦受到感染。同時,英國的殖民遇到頑強的阻力,當中尤以勇士領袖Pemulwuy為首,在植物學灣附近的地區發動抗爭最為著名,
霍克斯堡河附近也時常爆發衝突。
1796年,在麥覺理任新南威爾斯州總督期間,悉尼有初步的發展。囚犯建築了道路、橋樑、碼頭和公共建築。至1822年以前,城內已有銀行、市場、完善的大道及制度化的警察機葛淚員棗構。
1820年,悉尼地區只剩下數百個原住民。麥覺理總督則進一步把原住民“開化、基督教化及教化”,使他們離開部落。
19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是悉尼的城市發展階段。船隻開始從
不列顛群島接載希望在新國家開展新生活的移民,悉尼因此進入高度發展的黃金時代。
19世紀末,隨著蒸氣動力電車和鐵路系統的問世,城區的發展更加迅速。奔烏請頌由於工業化所帶來的便捷,使悉尼人口迅速膨脹,在20世紀前夕,悉尼的人口已經超過100萬。
20世紀初,悉尼迅速發展,湧入了大量歐洲與亞洲的新移民,逐漸成為世界著名的國際大都市。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日本海軍利用小型潛水艇偷襲悉尼港。
2023年4月17日,據澳大利亞電視台九號台1報導,在落後了悉尼一個多世紀後,墨爾本已經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院巴訂。
悉尼行政區劃
大悉尼都會區沒有統一的行政區,各地方政府轄區內設有
議會,各為其政。據
澳大利亞統計局資料,截至2016年,大悉尼都會區共包含35個地方政府轄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悉尼地處
澳大利亞的東南沿岸,城市中心坐標為南緯33°55',東經150°53'。市中心有三分之一的區域是位於太平洋與西面的藍山之芝跨間的沿岸盆地。大悉尼都會區面積約為12368.193平方千米,悉尼市區面積約為168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悉尼占據了2個地理區域——
坎伯蘭峽谷和康士比高原。坎伯蘭峽谷是一個比較平坦、有些起伏的地域,橫臥於傑克遜港以西和以南。康士比高原是海港以北的高原,海拔約200米(656英尺),被草木叢生的溪谷切割開。悉尼最舊的區域位於平坦的地區。康士比高原,稱為北岸。一直到1932年
悉尼港灣大橋啟用後,才將高原和城市連線起來。
氣候特徵
悉尼屬於
副熱帶濕潤氣候,府棄霸全年降雨。悉尼的天氣是由鄰近的海洋所調節,因此內陸的西部牛碑糊城區大陸性稍強。最暖的月份是1月,沿海地區的氣溫是18.6℃—25.8℃,年中平均有14.6日是30℃以上。陸地的最高溫度是45.3℃,1939年1月14日在為期4日的全國性的熱浪結束後錄得。夏天略微涼快,沿海地區的氣溫很少降至5℃以下。最冷的月份估堡海是七月,平均極端值是8.0℃—16.2℃。陸地的最低最小值是2.1℃。夏天和冬天的雨量相當平均,由於東風調節,上半年的雨量稍微高一點。年均降雨量約為1217毫米,適中且變化不大,年中平均有138日降雨。
悉尼的秀麗風光 雖然悉尼不會遇上
氣旋或
大地震,但
聖嬰現象或厄爾尼諾南方濤動正影響悉尼的天氣狀況:一方面有乾旱和林區大火,另一方面是風暴和泛濫,與濤動相對的兩方面結合。悉尼有許多毗鄰森林的地區曾發生林區大火,尤其是春夏兩季更容易發生。悉尼還很容易遭受罕見的雹暴和暴風的侵襲。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悉尼水資源的供應和集水主要靠
水壩,主要的水壩有上納平水壩、藍山區六壩、Woronora水壩、Warragamba水壩和Shoalhaven水壩等。
植物資源
悉尼的植物資源非常豐富,2016年,悉尼的森林資源達到了8000多公頃,約占
澳大利亞森林面積的30%,其中6300多公頃為天然林,1700多公頃為人造林。
動物資源
悉尼被稱為“
世界活化石博物館”。據統計,悉尼有鳥類650多種,其中約450種是悉尼特有的。
澳大利亞的有袋類動物,大部分都分布在悉尼。悉尼由於環境穩定,所以特有地球演化過程中保留下來的古老生物種類,它們雖顯得原始,卻成為人類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
活化石。
礦藏資源
人口民族
悉尼總人口為5029768人(截至2016年6月30日)。
據2016年的人口普查顯示,1%的悉尼人口擁有
澳大利亞原住民血統,31.2%的生於海外。三大移民來源地為英國、大中華地區及紐西蘭。另外,不少移民來自越南、黎巴嫩、義大利、印度及菲律賓,多元的移民使得一些族群有了自己的聚居地,例如,義大利人聚居在萊卡特;希臘人聚居在岩石區;黎巴嫩人聚居在賓士鎮;韓國人聚居在墾思;猶太人聚居在玫瑰灣;印度人聚居在巴拉瑪區;華人聚居在好市圍;而越南人則聚居在卡利塔。紅坊住有大量的
澳大利亞原住民。
政治
悉尼大多數的市府活動是由州政府指導的。這些活動包括公共運輸、主要道路、交通管制、警務、幼稚園以上的教育,以及重大的基礎建設項目。
面對悉尼議會的分裂狀況,
澳大利亞自由黨遂於1987年重組,將南部的郊區合組成新的南悉尼議會。
2004年,
澳大利亞工黨州政府將悉尼市和南悉尼市的議會合併成悉尼市議會。
經濟
綜述
悉尼是是
澳大利亞的商業、貿易、金融、旅遊和教育中心。2012—2013年間,悉尼的地區生產總值達到了3375億美元。服務業是其經濟的支柱,在2016年,悉尼服務業帶來的收入約占全市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另外,悉尼的工業和農業也非常發達。
截至2016年,悉尼共有497587家企業,就業人數為2272722人,就業率為94%;失業人數為146189人,失業率為6%,總勞動力為2418911人。與
澳大利亞的其他城市相比,悉尼的就業比例較高,失業比例較低。
勞動力是悉尼生產的基本投入,而規模和組成則是悉尼經濟成長的關鍵因素。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悉尼的有償勞動收入對經濟發展水平產生了重大影響。
對2016年度悉尼居民就業情況的分析顯示,三大行業中最受歡迎的行業是:
保健和社會援助(共263356人,占總就業人口的11.6%)
專業、科學和技術服務(共223711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8%)
零售貿易(共211889人,占總就業人口的9.3%)
綜合而言,從事這三個行業總共有698956人,占就業人口總數的30.7%。
2022年,根據亞太城市產業可持續性指數,悉尼產業可持續能力位列亞太地區第18位。
第一產業
悉尼農牧業較為發達,農牧業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在經濟中占有重要位置。2016年,悉尼的農牧業產值約占
澳大利亞總產值的20%。
第二產業
悉尼是
澳大利亞的工業中心,其工業以製造業、建築業和礦業為主。2016年,悉尼的工業產值約占
澳大利亞總產值的10%。
第三產業
服務業是悉尼經濟的主體,2016年的統計數據表明,金融保險業占
澳大利亞行業產值的44%、房地產占41%、批發貿易占38%、餐飲娛樂占36%、製造業占35%、建築業占34%、零售貿易占32%。
澳大利亞儲備銀行和
澳大利亞證券交易所均在悉尼,
澳大利亞總共有53家銀行,有40家銀行的總部設在悉尼,最大的百家公司中,有四分之三在悉尼設立了公司總部或分支機構。來澳大利亞訪問的國際商務人員幾乎都要造訪悉尼,同時大部分世界知名跨國企業也在悉尼設有分公司或辦事機構。
社會事業
教育